中医学对骨创伤的认知传承与发展_第1页
中医学对骨创伤的认知传承与发展_第2页
中医学对骨创伤的认知传承与发展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对骨创伤的认知传承与发展作者:黄海晶 编 11-01-26 15:30:00 辑: studa20关键词】 中医学 骨创伤 认知传承 发展中医骨伤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古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祖先,在与大 自然的搏斗中,险劣的生活环境和艰辛的劳动是容易造成创伤的。各种创伤疾 病也往往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人类为求得生存,必然要与威胁其生命的创伤疾 病作斗争,去摸索能医治创伤疾病的方法 ; 经过长时期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 对骨创伤病理病机的认识,并总结出了中医骨折复位的手法及固定手段 1 。1 骨创伤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发展1.1亡血耗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 灵枢寒热病指出:“若有所堕 坠,四肢

2、懈惰不收,名曰体惰”。阐述了外伤堕坠出血,对人体正气的消耗, 发生体惰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 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形为实体组织,故而骨折后 导致气机随之郁滞而出现疼痛,肿胀为先,疼痛在后。透彻地说明了创伤后痛 和肿的病机是由于气血发生了紊乱的结果 2 。1.2 外有所伤,内有所损 内经认为,人体外表组织的受伤,不仅损伤 气血,也必然影响到内脏功能,导致内脏的病变。素问刺要论指出, 皮、肉、筋、脉受伤,都分别引起所属的内脏致病。素问经脉别论还依 据肝藏魂,肾主水等关系,说跌仆堕坠而致的惊吓,会导致肝气机紊乱,还累 及脾的功能,如跌仆溺

3、水,还会影响肾的功能等等。1.3 恶血留内,发为痹痛 中医认为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动力,而营卫之 气的输布,又依赖血的运行而得以滋养。可见,气血的运行与否,关系到整个 机体的营养和防御能力。内经把一切病理变化都归咎于气血的不运行 凝血(素问五脏生成论)。在灵枢痈疽中指出,邪气侵入后引起 “血凝”,导致营卫不通气血不运行而发病。因此,创伤后组织的内出血不得 消散,内经称为“恶血”。这些恶血停留于肌肉筋骨之内,一方面阻滞卫 气运行于肌肉之间,丧失了卫外功能 ; 另一方面,阻滞气血运行于局部,引起局 部失养。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外邪侵犯,恶血和外邪交结而导致痹痛的症候。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

4、而不去。猝然喜怒不节,饮食不 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 (恶血)相 袭,则为寒痹”。1.4 瘀的病因病机 “瘀”的概念形成于战国,是随着气的概念形成以及对 气在人体中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瘀”初写作“阏”,见之于吕氏春 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 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吕不韦在此阐明了“瘀” 的定义,即“气郁”、“而滞着”,其原因是气候阴多。因“阏”可致“筋骨瑟缩不达”,治疗的方法可“为舞以宣导之”。认为这种舞蹈或导引有“宣 导”气机的作用。说文解字谓:“瘀,积血也”。朱熹注:“瘀,血败也”。“积

5、血” 指血液停积不流通,“血败”指血败坏不能营养身体。这两种解释都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了“瘀”一词的含义。内经尚无“瘀”词,却有类似“积血”、“血败”的论述。如灵枢贼风所论跌扑损伤引起“恶血在内而不去”,遇到外邪侵犯则血气凝结”。这里所说的“恶血”也即“积血”。素问在“五脏生成论 ”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在“痹论”中又指出:“痹 在于脉而血凝不流”。这里指的“血凝”是外邪引起,也因血凝而形成痹和厥之病。这是“血败”的一种。内经对创伤、痹痛、骨痈疽、肿瘤等疾病病理的论述,都指出是“恶 血”、“血凝”、“血泣”所致。恶

6、血、血凝和血泣也就是“瘀”的实质含 义。内经已经把“瘀”作为病机的中心,只不过未用这个词而已。到汉代,治百病方首先以“瘀”的概念,作为创伤内出血后不消散而 致肿痛等一系列症候群的诊断名词。神农本草经也载多种治“瘀血”的药 物。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论述了多种杂病的病机中心是由“瘀”所致 ;在金匮要略方论列有“血痹”、“瘀血病”等专篇。如张氏认为“五劳虚 极”也是“内有干血”所致 ;“亡血”后出现的“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 满”等症状也是有淤血 ; 妇人产后腹痛也是瘀血为患 ;至于坠马筋骨损伤更是瘀 血所致的“痛楚”。“瘀”的形成,一是外伤跌扑出血或吐血,产妇内出血、劳伤等出血引起 积血不散;

7、一是外邪(包括六淫、七情、饮食不节 )引起血运行瘀滞 (即败血) “瘀”形成后,则阻滞气血运行,营卫不通,卫外之能力丧失,营养之来源告 竭,则形成肿瘤、五劳七伤等一系列疾病。就骨科的创伤疾病来说,无论外伤 或外邪的侵犯,“瘀”都是一切疾病病理机转的核心,这是中国骨科主要的病 理学说。到隋唐时代,认为凡跌扑损伤均可引起瘀血,且一旦有瘀则变生诸症。 诸病源候论指出:“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坠落损伤,即 血行失度,随伤损之处,即停积 ;若流入腹内,亦积聚不散,皆成瘀血” (卷四 十八,159页),这是跌坠引起瘀血的机理。蔺道人在理伤续断方方论中 提出,凡扑损伤折,骨碎筋断都可致“败血壅滞

8、”、“瘀血不散”。在理伤 续断方口诀中认为“凡肿是血作”,即凡外伤引起局部肿胀都是瘀血造 成。这些认识,说明了跌扑损伤引起的内出血而成瘀血。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卒然致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从而出 现烦躁、胸闷、腹满、口渴及创口化脓等症侯。蔺道人则把骨折损伤后的症候 以及各种并发症都归于瘀血为患。理伤续断方记:“腹有瘀血,灌注四 肢,烦满不安,痈疽发背,筋肉坏烂,诸般风疾,左瘫右痪,手足顽麻”。又 “瘀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又“瘀壅滞结,肿不散,或作痈疽,疼 痛至甚”。又“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致死”, 指出了骨折损伤后的肿痛、烦闷,及至并发痈疽、严重的腹胀

9、、大小便不通, 乃至死亡,都可以是瘀血引起。蔺氏对瘀血病机的理论,还充分表现在他的治 疗观点和治疗方法上。这是内经所形成的瘀的病机在创伤骨科上的具体运 用和重大的发挥。自此以后,瘀的病机,成为创伤骨科主要的病理学说。1.5 折伤专主血论 明清时期,对气血学说进行了总结性概括,异远真人在 跌损妙方指出跌打损伤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流行”。书中提到,“夫跌 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 为力矣”。至万历年间,李梃医学入门作了概括性论述“折伤专主血论, 非如六淫七情在气在血之分”。李氏这一概括,道破了折伤后病机所在。清朝 张璐在疡科选粹中也提到:损伤一证,专从血论,

10、但须分瘀血停积与亡血 过多之症。盖打扑堕坠,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在医宗金鉴和伤 科补要中都引述了这一论点,达到了当时对损伤后的病理转归在认识上的统 一。同时也是对内经“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经两千年的实践检验的再总 结,是创伤后病理变化的焦点。也为蔺道人“便生血气,以接骨耳”找到了理 论根据,确立了先活血化瘀,也即先治瘀,瘀去新血才生,血生骨才能接的理 论。“瘀不去则骨不能接”指导了骨折治疗的全过程,无论从整复、固定和活 动以及内外用药方面,都是围绕着能否活血化瘀这一病机核心进行施治的。对于骨折损伤后遗留的疼痛,除了因未能复位之外,明、前清时期还认 为,在病因病机上有瘀血不清、气血已虚以及

11、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风寒湿邪 乘虚侵犯所致。外科集验方第四载:“久损入骨者,盖因坠压跌扑伤 折,不曾通血,以致死血在所患之处,久则如鸡肺之附肋,轻者苔藓之晕石。 年老血衰,遇风寒雨湿,其痛即发。此等乃根蒂之病,此非一剂可愈,磨以岁 月方可安”。2 骨折复位技术的传承晋代,人们已认识到骨、关节的创伤有骨折和关节脱位和开放创伤三大症 候 3 。葛洪首先报告了下颌关节脱位,并具体运用按摩法于关节脱位整复。肘后方载:“治失欠颌车蹉开张不合方:一人以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 入。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葛洪首次介绍运用牵引等手法整复关节 脱位,使前人的按摩法在治疗骨折脱位中有了更具体的手法。公元四世

12、纪,葛 洪在他的肘后救卒方中首次推荐了竹板固定骨折法,从而开拓了中国骨科 骨折小夹板外固定疗法的历史。南北朝时对骨折治疗还应用了切开复位法。小品方记有:“若有聚血在折上 , 以刀破之”,指切开清除瘀血。北 史长孙冀归传载:“子彦少常坠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肉锯骨, 流血数升,言戏自若,时以为踰关羽”,这是对骨折行扩创复位手术。显然, 这种技术已为当时的医者应用,是中国骨科骨折切开复位术的萌芽。唐代,蔺道人总结前人的经验写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其学术思想源 于内经和难经,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继承了葛洪、千金要方 和外台秘要等骨科方面的学术成就 ; 以整复、固定、活动和内外用药为治疗 骨折的

13、大法 ; 对开放骨折,首先冲洗伤口,后行手法整复骨折或扩创复位、缝合 伤口、小夹板外固定和内外用药的治法。书中总结运用的整复骨折方法有切开 复位和“相度”、“忖度”、“拔伸”、“撙捺”和“捺正”,也即手摸心 会、拔伸牵引、端提挤按等主要整骨手法。其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和固定与活动 相结合的治疗观点,成为后世一千多年骨折治疗的原则准绳。蔺道人对骨折治 疗,既重视固定,也注意活动关节。他指出:“凡曲转将绢布包之,后时 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同时明确 指出,夹板固定,要到骨折愈合方可。“骨生牢稳方去夹”。这些实践经验, 将骨折固定法和练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骨折

14、治疗动静结合的观点原 则。宋、元时代对骨折脱位的治疗,已认识到首要目的是恢复原来的解剖关 系,称为“接筋续骨”。圣济总录折伤门:“坠堕倒仆,折伤蹉跌, 究图疗治,小则消肿而伸挛,大则接筋而续骨”。说明凡跌扑损伤、骨折脱 位,研究它的治疗方法,轻者需消肿舒筋,对骨折脱位的重症,就必须接续骨 折和续筋。这样骨、关节“联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恢复原来 的功能。同时强调了对骨折脱位首要治法是复位的重要性,“凡堕跌仆,骨节 闪脱,不得入臼,遂至蹉跌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 正筋柔,营卫气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其中,复位后, “骨正筋柔”,才能保证“营卫气

15、血,不失常度”。从理论上,证明了手法复 位的重要性。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除运用蔺道人的五法之外,还创造了 “悬吊”的复位技术,用于脊椎压缩骨折,“未直则未归窠”的过伸复位原 理,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先例,在世界医学史也是创举。明清时期对骨折的复位方法,是运用闭合的手法复位为主 4 。所谓手法, 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旧也”。在手法 的施行时,明代以后已注重手法要轻、巧、稳、准,注重软组织的保护。如王 肯堂说:“用药固不可差,而整顿手法尤不可孟浪”。要旨精辟指出: “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于手 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

16、也”,“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哭, 方称为手法也”,这些论述非常具有代表性,证明了正确运用手法,是正骨医 生的主要基本功。3 外固定器具和固定技术的发展战国至汉时代形成的“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思想观点,对骨科的治疗学产 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骨折的治疗,无论当时的包扎固定法及后世发展起来 的夹板固定法,始终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的重视运动的思想观点所主宰,可 谓奠定了两千年发展的基石 5 。故骨折的固定始终围绕着可靠固定而不影响肢 体活动这一指导思想。“裹帘”即蔺道人的“绢片”,也是晋代以前固定骨折的主要器材。自唐 以后,用绢布为材料的包扎用的“裹帘”,多用于“悬腕”及包扎固定关节部 位骨折或脱位 6 。所以正骨心法要旨说:“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 始为得法,故名裹帘”。所谓“始为得法”,即这种固定物,能够既起固定作 用,也能使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这种固定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动静结合” 的治疗观点,所以称为“始为得法”。明、清时期,外固定的器具、外固定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发展,绢布包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