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2009年秋季学期)孙 藜一)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讨论意在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了解网络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网络社会的新形态,网络对人们社会关系的改变,从商业(经济)、政治到社会交往,等等,体现在诸如网络与交往、公共参与、认同以及政治经济影响等;2)初步熟悉网络社会学的问题视野和分析概念、知识工具;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框架对网络现象进行初步研究;3)对网络自身简史及与其他媒介的比较有一定认识;理想地看,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最终对身边熟悉现象能有一种批评的眼光和新的理解体验。二)成绩评定:成绩评定由三部分构成:a、课堂表现(20)、b、研究计划(30)和c、课程论

2、文(50)。a、课堂表现(20):包括出勤和参与两项,以后者为主。特别鼓励大家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参与相关讨论,主动向教师和同学贡献有价值的网络知识或知识线索。讨论将分两种形式:其一是对讲授内容的讨论,可以提出任何看法,或批评或肯定或补充或质疑等;其二是分组报告:从第8周开始,将安排小组报告;鉴于选修人数众多,必须有重组准备方能保证参与者都有收获,因此做如下规定:1)小组分组:以自由结合方式产生,鼓励跨专业、跨年级或班级之间的合作;每个小组67个人;不得超出;总计将产生2025个小组;由授课教师依据选题计划书进行选择,最终选择7个(左右)小组做报告;凡是选中的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将在90分(含)以

3、上;报告人视表现另为加分。2)第4周(国庆节后,10月14日)交分组名单及选题方向、研究的初步思路;要求: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网络现象;例如网络聊天、网络语言、网络交往、网络言论自由、网络隐私、网络购物、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网络下载等等,但是不要停留在一般的描述,要具体下来,可以选择一个网站(如开心网、校园网),一个社区(百度贴吧、或者居住小区所在的社区)、一个事件、一个现象等等。提示:如果你没有好的题目选择,就针对教材各章节,将之具体化就可以。教材章节题目是有问题有理论的,但是需要你将该部分读透读懂。这一点值得充分借鉴,也是选择该书作为指定参考书的缘由。第7周(11月11日)交小组报告题目

4、及大纲;大纲包括:小组研究的问题;搜集的材料;你们想要说明的问题;注:这一点特别重要,要求能够从你们关注选择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来,想一想理论意义;然后再想一想为何关注这一问题,如何进行解释?等;如何使用你的材料进行解释。课堂报告:从第8或9周开始报告要求:每小组选择一位主报告人,另有一人(所有小组成员也都可以)做补充;报告人要在较为深入理解自己报告内容后,以清晰易懂的口头语言报告;报告时间:两位报告人合计20分钟;回答提问:10分钟;要制作ppt;可以有视频,但不要喧宾夺主。b、研究计划(30):学期中第7周(2009年11月11日)上交。是以个人为单位,与小组报告相区别。当然在内容上可以有交

5、叉。研究计划是为了督促选修同学及时着手对课程学期论文的写作和研究。不是要求你完成一篇规范的论文;而是要求你结合课程学习和阅读,拟定一份研究计划,然后最后的课程论文是在你研究计划的基础上完成。避免到最后仓卒而成或者网络抄袭。内容包括1)选题,阐述你为何要选择这个问题;2)文献回顾:在此问题上有什么重要的代表性研究,各自都呈现出什么成果;3)你的问题是什么?即你选择这个题目究竟打算研究何种问题?你的理论视角是什么?4)你将如何研究?使用何种方法来搜集材料,如何保证这些材料的可靠性,以及对所研究的问题的针对性?5)字数:2000字以内c、课程论文(50)第15周(2010年1月6日)上交。要求:1)

6、独立写作,严禁网上下载,一旦发现,取消成绩;2)采取较为规范的论文格式:包括题目、摘要、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结论、参考文献等几个主要部分;3)问题思路清晰、语言简炼,逻辑严谨;表达连贯;4)字数30005000字。 三)参考书目:指定重要参考书(所谓“教材”): 卡斯特主编(2009)网络社会,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建议阅读书目§ 卡斯特(2006)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三部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桑斯坦(2002)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的民主风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黄少华、翟本瑞(2006)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

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斯皮内洛(2007)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穆尔(2007)赛博空间的奥德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波斯特( 2000 )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麦克卢汉(2000)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梅罗维茨( 2002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丹·席勒(2008)信息拜物教:批判与解构,刑立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四)课程主要内容提要:(

8、注:以下内容以本课程讲授的第三版为基础,因为本学期更换教材,内容会有适当调整更新)第1讲 理解网络与网络社会学网络社会学导论§ 从两个中美案例切入§ 网络社会学的核心议题§ 理解网络的诸种面向§ 初步理解网络带来的影响§ 网络社会学§ 研究现状及课程说明§ 视角的基本内涵§第2讲 互联网简史及其基本的技术架构§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it)§ 宏观:技术成为时代命名的标志§ 微观:每一次上网背后有隐藏着技术§ 网络简史§ 从军用到商用、民用的过程§ 网路的基本

9、技术架构§ 对网路的技术管理机构第3讲 作为媒介的网络与信息传播新模式§ 看待网络的一个视角:§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媒体§ 从一个案例入手理解§ 如此论战是何以可能的?论战双方反映了什么?§ 网络传播的新模式§ “第二媒体时代”:新模式的基本特点§ 与其他媒介的对比§第4讲 超文本:从步行到跳跃网络改变我们的阅读、书写和思维?§ 何谓“超文本”§ 从作品到文本;超文本的由来§ 超文本的特性;§ 在与传统文本,特别是印刷文本的比较中认识§ 超文本背后的文化意

10、义:思维方式的转变?§ 超文本可能影响的几个方面§ 它将把我们引向何方?第5讲 从ftf到cmc:网络人际关系及互动 理解人际关系及§ 电脑中介交流(cmc)§ cmc与ftf的区别§ 在场;虚拟;同步;§ cmc的三种特性:§ 非人际性、人际性和超人际性§ 批评意见与交流的难题§第6讲 网络自由言论与内容控制网络时代最富争议性的议题§ 结合我们所给出的网络社会学的核心议题,探究网络时代最富争议性的话题:言论自由与控制。§ 网络言论自由所涉及的问题类型§ 色情、憎恨、恐吓、垃

11、圾邮件等§ 不同国家对言论自由的态度及管制区别§ 特别以美国为例§ 言论自由的传统第7讲 网络隐私传播及其规制“公共”与“私人”的新边界?§ 隐私的基本问题§ 定义、权利和缺失的后果§ 网络时代的隐私问题§ “公共传播”与“私人领域”边界的模糊§ 组织机构实施的收集处理行为§ 信息财产权与隐私权§ 欧美管制隐私问题的不同路径第8讲 网络时代的公众参与“公共领域”的再转型?§ 公共领域的基本概念§ 哈贝马斯的分析和盲点:结构转型?§ 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及问题§

12、; “再转型?”通过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与传统媒体的对比中发现什么?§ 从公共领域的价值看我们的网络参与文化§ 对公共生活的保证;自我启蒙的过程第9讲 身份认同:网络时代的自我游戏?§ “认同”(identity)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网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背后的社会学意义§ 网络身份的特质及其社会学意义§ 两种基本的网络身份建构方式§ “认同兼容”:当今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第10讲 网络群体与虚拟社区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兴起?§ 从一般社会学的框架和角度理解网络交往§ 网络群体的特点§ “虚拟社区”的概念和特性§ 网络社区中的关系、流动性和信任的判断§ 虚拟社区的形成及维系第11讲 网络组织与社会运动新社会运动的到来? 以厦门px事件中的网络传播为例 网络在期间扮演的角色、作用和机制; 网络社会学理解网路视角的扩大第12讲 结语 网络社会问题与管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