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_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苏轼注释赏析_第1页
浣溪沙_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苏轼注释赏析_第2页
浣溪沙_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苏轼注释赏析_第3页
浣溪沙_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苏轼注释赏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I苏轼I注释I赏析【作品简介】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 词三百首。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一共五首,是苏轼 43岁 (1078 )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 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 )初夏,写谢雨路上 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 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相关阅读】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浣溪沙;徐

2、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二)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三)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四)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i【原文】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作者:苏轼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注释】 徐州;;一作徐门。 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是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 浊常常是一致的。 乌;即乌鸦。 睢盱(su IX 口);;犹言聚观、喜悦之貌。 麋(mí)鹿;鹿科动物,也称犴(h m )。古人因为它 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名 曰“四不象”。

3、 猱(náo );猿类,身轻捷善攀。【赏析】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 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 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由于 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 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与大 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 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 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

4、,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三句转笔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 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从“目”,张目仰视貌, 兼有喜悦之义。易经豫卦“盱豫”,疏:“盱谓睢盱。睢盱者, 喜悦之貌。”这里还暗用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句意。从童叟之乐见出众人之乐,也寄寓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情怀。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 猱”。“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 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 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

5、,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 后,若类皮猿之“不欢呼”。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 说给那些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 “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 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词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 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 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上片连用“深红”、“绿暗”、“黄”、“白”等色 彩字,交错使用,画面生动悦目。下片则赋而兼比。全词虽未铺写谢 雨,但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这正表现出作手取舍经营的匠心。 前五句是实写,末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词意玩味不尽。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 新,

6、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 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 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这对 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第二首写谢雨途中见闻。上片写自己进村 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闹场景。首句写村姑匆忙地梳妆打扮一番去见太 守。“旋抹”刻画出少女第一次得见州官的急切、兴奋心情。接下来 二句,写村姑们争看太守,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也顾不 得了。这样写既烘染出场面的热烈,又表现出围观少女精神的集中。【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3 )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 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为苏辙,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文坛“三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许多词作奔放豪迈,慷慨激 昂,南宋辛弃疾等人得以继承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公元 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 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 1079年(神宗元丰 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 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