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文化PPT_第1页
布依族文化PPT_第2页
布依族文化PPT_第3页
布依族文化PPT_第4页
布依族文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历史和语言 节日和禁忌 服饰 婚丧嫁娶 居住形式 经济和未来发展 布衣文化面临的危险及保护 布依族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少数民族布依族。 布依族自称为“濮越”pu yai和“濮尧”pu rao。 pu是“族”、“人”之意。pu yai直译为“夷族”或“越族”;pu rao直译为“尧族”或“我们民族”。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布依族与壮族同源,都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南、北盘江流域地区发现的40

2、余件“有段石石奔”,“有肩石斧”及“几何印纹陶”等新石器时代的越人文化器物即为力证。其年代相当于殷商至战国初期。早在石器时代布依人就在这里劳动生息。今天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据华阳国志记载,南、北盘江、红水河、三岔河等江河流域是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发祥地。春秋时以江名国。红水河古称牂牁江 ,故又称牂牁国。 据贵州古代志考其国境包括今乌江以南延展到两广大部分地区。战国时牂牁国衰,被其北部夜郎吞并,分布在这一地域的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

3、,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布依语形成了三个土语区。 布依族没有自己文字,在民间有人用汉字记载或自造了一些土俗字来记录布依族古歌或巫师所诵的布依族经文,称为“汉体布依字”。 政府组织有关专家,于1956年创立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布依文。并在一些布依族地区试点推行。到60年代初中断。自1981年冬布依文又逐步推行。并几经修改在1985年终于形成较为完善的布依文。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阳节、中秋节等与汉族基本相同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六

4、月二十一(查白歌节)”“七月半”等富于本民族特色的节日。 其中“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清乾隆年晨李节昌纂的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为六月六。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 预祝五谷丰盈”。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 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子舞”、“龙舞”、“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是少数民族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 其中花包舞又称糠包舞,主要在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进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 转场舞是气氛最热烈的舞蹈。相传老人去世后,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

5、”。也还有一个美丽传说。舞蹈 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 。 民间歌曲依据其表现内容、演唱场合等不同,可分为大歌、小歌、大调、小调、山歌调、唢呐调、铜鼓调等。 乐器种类也很繁多,有铜鼓、铜锣、钗、勒尤、笔管、姊妹箫、口弦、木叶、唢呐、月琴等。其中最有名的器乐是“八音坐唱”。 布依戏分“土戏”和“彩调”两类。 “土戏”由八音坐唱发展而来,彩调由广西传入,其唱腔、音乐与广西彩调、贵州花灯有密切联系。 查白歌节 1、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外泼水,忌在房前房后晾晒衣物。2、扫寨时禁外村人进寨。3、忌女儿及外人在家与人同房。4、禁外人的猪和牛进家。 5、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

6、任何人触摸和砍伐。6、忌讳外来夫妇在家里同宿。7、到别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布依族服饰多用青、兰、白几种颜色。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年人多着长衫。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兰色蜡染花布缝成。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特点。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赭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蜡染花布。每位妇女通常有十几套衣裙,多则几十套。每逢节日,妇女习惯于穿6件上衣,9条裙子,腰系一条青色或兰色绣花腰带,显得娇姿艳态。同时,非常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

7、”的专门饰样,称为“更考”,意思是成家的人。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要素,土布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从古至今解决了布依族人民穿的问题。使人们有了遮羞御寒之物。 布依族没有文字,史书也没有记载布依族纺花、织布起源于何代。千百年来他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母传女,师传徒,织布、雕花、刺绣、做扎染的技艺传承至今,不断发展。这些技艺同他们的发展史一样渊远流长。 土布制作流程 弹棉花并加工成条状。 纺线、挽线、上白芨浆、煮线、晒纱。 染纱。 绕线果,布线,定格,梳理,绕轮,布经线。 梭子放置纬线,用摆子撞实。 一、浪哨 。二、问亲 。三、认亲。四、吃鸡。五、报日子。六、畅饮。七、坐家 近年来,布依族中,青年男女多是

8、自由恋爱,结婚之后女方即共同生活。一些青年男女,甚至不用办酒,只要选择一个吉日(一般是春节)挑上一礼品去女方家行走,双方家族认识就行 。 当布依族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男巫)”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如果死者为女性,则必须待舅家人员到现场亲自检视才能入棺。即日起吃素,所以丧家又称“素家”。 丧事办得繁简与否要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凭吊期间,来凭吊的客人 ,是全村的人接待,而“素家”不接待客人。 下葬前二天,寨邻亲友送礼凭吊。视其亲疏送幡文、酒、鸡、钱及小猪。女婿和舅家要送香亭、纸马、祭幡。孝子着长幡孝帕,穿草鞋,系麻丝。当外家舅爷到来时,孝子们拄孝棒于柩前跪迎,来者将

9、其扶起。夜,敲铜鼓,吹唢呐,打竹筒,举行治丧仪式。 下葬前一夜举行堂祭。堂祭分家祭、宾祭两种。家祭是儿子女婿等凭吊;宾祭是一般亲友的祭吊。 堂祭之后,将灵柩移于门外长凳上停放。次日出殡,孝子跪拜于前,铜鼓、唢呐、铁炮、鞭炮、恸哭声交汇一片,灵柩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行。开挖墓塘,先由“濮摩(男巫)”杀一只雄鸡在已选好的墓地上,称为“播土”。墓塘挖好,用朱砂在井内画八卦、龙及房屋等,撒糯米,再杀一只鸡滴血于井内,称为“请地脉龙神”。待灵柩抵达,井内烧纸钱,孝子跪拜,称为“暖井”。移柩入穴,封土垒坟。若杀牛宰马,则将牛头或马头供奉墓前。 回来后煮一碗肉,由“濮摩(男巫)”念经,然后每人吃一点开荤。 布

10、依族主要聚居于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是由于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 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同村寨的成员大都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因而一个村寨往往都是出自同姓或同家。 主要有干栏式建筑、改造型干栏建筑、平房、石板房四种形式,有木结构、木石结构、土木结构和石头结构。 布依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 ,赤雅中说“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以明代以前,这种住宅建筑在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地区十分普遍。“干栏”楼居建筑有“落

11、脚型干栏”和“吊脚型干栏”两种。“吊脚型干栏”建筑一般是半间落地,半间吊脚,屋基也分上下两级,前低后高,级差五六尺,呈“厂”字形。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 ,当地人因地制宜 ,以石板盖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tan)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改革开放以前,布依族生活十分简单,和外界的联系 甚少,十分封闭,思想比较保

12、守、落后,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社会经济 发展缓慢、滞后。随着改革开放,布依开始与外界贸易往来。 与外界贸易的商品主要有:土布、蜡染、刺绣以及稻谷和一些特有的农作物等。 布依族人民很早就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衣服。全家穿衣从挖地种棉直到用手工缝制成服装全由妇女承担。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布机、染缸、染料(监靛自种) ,纺纱、织布、扎染的技艺小女孩们从小就开始学。 做衣服剩余的土布用来做刺绣、蜡染等有很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物品用于交易人们往往购置作为馈赠佳品。 布依族土布做工精致,风格典雅,具有鲜明的布依族艺术风格,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相似品有很大的

13、差异性。 布依族的蜡染是土布上的加工,蜡染的传统染色,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效果 ,图案有几何纹样,也有自然纹样,有的还可以从铜鼓纹样上找到彼此的渊源关系。自然纹样十分生动传神,采用最多的是石榴、牡丹、蕨草等各种花草以及蝴蝶、蝙蝠、喜鹊等。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龙布”,就是蜡染布。 布依族群众称刺绣为“绣花”,布依族刺绣的内容十分丰富、绣法多种多样、刺绣题材广泛,它不仅绣在衣裤、布鞋、围腰、手帕、挎包上,还绣在枕套、枕巾、被面乃至桌布、靠垫上,就连节日里男女青年抛玩的小糠包上,也绣有十分精美的图案。 布依族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文物

14、,如青铜犁、锄和铁制锄、锸、铲等适用于稻田耕作的农具及稻田模型,与史记所记夜郎之民“椎髻、耕田、有邑聚”的情形互相印证,说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分布地区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农作物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 贵州西南边陲,山多田少,气侯变化较大,高山与洼地、河谷的温差高达1520 ,住在高山的布依族就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来种树,每年卖的树可以维持生活,不仅可以住在环境优美的地方,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劳力。这些地区树种资源极为丰富,素来以山高林多闻名于省内外。 布依族的主食主要是稻米和玉米,还有麦子、小米、高粱、甘薯等。菜类有盐酸菜、面辣、腐乳、豆豉、泡菜等。少数民族布依族喜爱饮

15、酒,尤其是在逢年过节、嫁娶等喜庆日子里更是离不开酒。酿酒多稻米、高粱、麦子、薯类等为原料。少数民族布依族酿酒品种较多,其中花溪刺梨酒驰名中外。在少数民族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喝茶。茶是他们生活中最为普便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料。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布依族地区地下丰富的矿藏和森林资源将为祖国四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 在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布依族地区,近两三年来,稻谷的净增产量一直持续上升。在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同时,各种大牲畜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他如土烟、油莱、油茶、甘蔗、芭蕉、黄果、竹子等经济作物,也有所发展,为广大社员增加了不少的现金收入 。 布依族分布地区

16、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仅罗平、富源一带境内的大小河流,就有南盘江、黄泥河、清水江、块泽河、初纳河、色衣河、罗斯河、丰收河、多依河和九龙河等十多条,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灌溉和发电的丰富水源,三十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带地区先后已建立了大小水电站五十多个。正在兴建中的“鲁布格水电站”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工程,也是西南地区拥有六十万顾发电量的大型水电站之一。建成后,这一带广大的布依族人民将直接受益。 解放前,交通十分闭塞,现在,这种落后状况已得到了彻底改变。 大多布依族村寨掩映在河畔绿树丛中,魅力独具。利用特有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寻求布依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本市场的对接和整合,建立布依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接,民族旅游将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后继发展的根基。 主要有:房屋失去了民族特色;年青一代的觉得民族服饰不好看就不愿穿了;很多人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民间流传着很多凄美婉转,富于教育意义的传说故事,逐渐散失 ;民间音乐 无人继承;民族风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