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登岳阳楼.反思doc 青河中学语文组王末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所以这首诗自然要精讲。这首诗歌是这一单元的第3首,所以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因此,这学期的诗歌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能约束学生的思维。 这首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试着从炼字、内容、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理解。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同学还缺乏表达见解的勇气。今后在诗歌教学中,我需要注
2、意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诗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探究环节,我让学生思考: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在导入部分我曾详细介绍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再结合诗句内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检查探究成果时,不少学生回答的很不错。 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些相关的拓展练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课后作业是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关于洞庭湖的名句,及时进行知识积累。 但是本课堂的教学重在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式教学方法,因此理论的东西很重要,但是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诗歌鉴赏的理论必须来自于阅读诗歌的实践。用一首诗歌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建立鉴赏的理论是不太可能的。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地干预了课堂,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从自己的知
3、识结构中生成自己的诗歌鉴赏理论,提升自己,这一点是要改的。还有一点就是考虑到课内诗歌的分析是为了服务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所以,辅以多媒体“经典回顾“,选取高考答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阅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但是很可惜的是,当我踏上讲台那一刻开始,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所讲的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或许跟我的语言表达有关吧,因此,今后我会在语言表达这一领域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第二篇:登岳阳楼.教案doc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
4、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教学难点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范仲淹登临此楼时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
5、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杜甫登临此楼时能抒发怎样的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在讲这首诗之前,我们回忆一下第一单元学过的诗歌的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二单元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那么今天我们就按照这些方法来赏析这首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
6、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们读的很整齐纠正错别字)(2)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尽量的读出节奏。(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方面来评价) (3)以上的诵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情感,诗言情,诗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承载这是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看书,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 大家通过两遍的诵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要进一步赏析本诗需要大家结合诗句.“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一般的律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大家看这首诗是否也是这样。(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我们置身诗境来赏析这首诗,我们先来看首联。 四、质疑、探究 1首联,颔联
7、,颈联中用到了哪些意象。 洞庭湖,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有是特点)明确:板书:洞庭湖,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孤舟词语中你能读出什么,境况。) 3首联,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明确。(“昔”早有所闻而且向往已久,生活的奔波是他一直未亲临次地。“今上”如愿以偿,诗人心中有过一丝的喜悦之情。今昔对比,强调了登楼是的喜悦。登高远望洞庭湖辽阔雄伟) 4颔联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读这两句诗脑子中浮现的话画面。这一句话中,哪两个字用的好。 明确。(这广阔的洞庭湖曾将古代的吴国和
8、楚国分割在东南两侧,天地日月星辰似乎漂泊在这广阔的湖面上,不分昼夜。“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博大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对洞庭湖壮美景色的描写,让我想到了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接下来我们看颈联部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一句秒在哪里。 明确:(诗人晚年漂泊生活的艰辛凄苦,侧重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和担忧,对自己迟暮
9、多病,漂泊孤寂命运的悲哀) (然而诗人的思绪没有停止于此,诗人的内心深处,个人的命运一直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这在尾联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6“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站在岳阳楼上,诗人的目光没有停留在洞庭湖水面上,他远忘万里关山,想到连年不息的战争,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战火中的黎明百姓,而自己无能为力,不禁忧从中来,悲从中来,老泪纵横。) (诗人心中关注时事,关注国家人民的情思是挥之不去的,“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直至生命的最终,萦绕诗人心头的任然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怀念) 小结的归纳。通过对本首诗的赏析,通过把握字词句篇,相信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10、“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希望同学们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多读多练,提高诗歌的鉴赏的能力。 五(1)请同学们再次齐读一遍课文。 (2)再找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自由背诵 (3)学生齐背一遍六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杜甫 壮景哀情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念家忧国的情思 孤单漂泊 第三篇:登岳阳楼登岳阳楼 杜甫 执教人:郑礼英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人的形象。 3.“坼”“浮”字妙处的理
11、解。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想: 在本诗的教学中,一是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三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四是对比阅读,引申联想,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诗圣杜甫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晚年时期的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简介岳阳楼。 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
12、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102字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当时,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诗人好友相继去世,诗人自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再加上北归无望
13、,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朗读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指名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点评并指导诵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提示。本诗情感复杂,感慨深沉,要读得缓慢,每句五字,要读得字字顿挫,句句苍凉,声调要明朗,感情要沉痛。每句前两字后停顿都要明显些,再缓缓读出后面的三字。节奏为二二一,第三联另为二一二。 首联读时节奏感要强。颔联要读的气势开阔。颈联中“无”“孤”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应
14、读的缓慢、要读出深深的沉痛感,沉沉的悲愤情。感情基调:孤独、哀愁、伤时忧世。 3、听录音朗诵,感知诗歌。 4、全班集体朗诵品味诗歌。(落实基础,熟读成诵) 五、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六、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2表面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
15、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2、颔联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已的想象,更生动丰富地描绘。明确:(坼、浮)“坼”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由此使人联想到曹操观沧海:“日月之
16、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洞庭湖的佳句: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宋代刘辰翁评价为“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试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作者希望得到丞相引荐,因而诚恳迫切。
17、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六、探究杜甫形象。 卞之琳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杜甫看风景,我们看杜甫,他应是景物中最核心的部分,让我们置身诗境,走近杜甫,观察他的举止、肖像、神情。他为什么流泪。结合所了解的杜甫和本诗内容谈。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无”“有”对比。政治生活坎坷,好友离世,自己老且病,漂泊天涯,怀才3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
18、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所写:“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落寞个体置身于壮阔画面,不由得加深自身的善感愁绪,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浩渺灿烂的星空只为加重离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短暂个体面对永恒,不由得悲哀寂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加重诗人的孤独落寞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如此,陈子昂处在广阔空间,更觉自身的渺小。 2、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不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
19、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但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此时他的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3、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20、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艰难苦很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想的仍是国事艰难,甚至为之流涕。 4、小结: 怎一个“登”字了得。 “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在重阳节登高不由思念亲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登上黄鹤4楼也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1、作客他乡,年老多病,壮志未酬,杜甫的无限悲凉尽情展现;谢灵运甚至为登高发明了特制的登山鞋,诗仙李白对此倾慕不已,曾经“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如同仙境一般的天姥山上倾吐郁闷,展现自己傲岸不屈的风采。登高而排忧,岂知望远而伤怀,反倒牵扯万千愁绪。杜甫登上岳阳楼,当然也不例外,集忧国、感时、伤今、吊古、念己于一体,通过写“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一系列意象,描绘“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传达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情感。融入情感,想象自己是杜甫,大声齐背登岳阳楼。 七、对比阅读: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2、,一览众山小。 1、赏析。本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作具体分析。 明确。首联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颔联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颈联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尾联写诗人心底的愿望,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朗读练习: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出豪迈,乐观向上,意气风发之气。 八、作业: 谢冕。“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请想象杜甫此时的外貌,神态,所见,
23、所感,所思,写一段文字。 第四篇:登岳阳楼(最新)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最新) 淮南五中高二语文组陈孝宇 三维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
24、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整体
25、感知 1、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2、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
26、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三)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
27、,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昵,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28、。”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
29、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第 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情洞庭湖的广阔无垠, 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忧国忧民,有
30、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1.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 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
31、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诗写到这里,要想收束是极不易的,难道还要为个人的境遇埋怨下去吗。不,杜甫是一个始终关心祖国安危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还是没有忘记国家大局。这一年(768)年吐番进犯,祖国的西北边正处在多事之秋。“戎马关山北”指得正是这事。然而通过这一句,我们却猛然感觉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不是为个人身世悲恸,而且上面的“亲朋”两句,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流落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诗
32、人却引起国家身世的重重感触而老泪交流了。“戎马关山北”五字绾上结下,在这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
33、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
34、,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
35、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
36、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四)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
37、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从这一点来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 三、探究总结全诗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四、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
38、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701762)盛唐时期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诗
39、以豪迈大气为主,是现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问一: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问二。颈联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
40、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问三。结合诗歌背景,思考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人本是流放之人,本应是心情沉重,而尾联诗人醉后竟翩翩起舞,足见诗人心情轻松畅快,两相对比,可见诗人的豪迈之情。 问四。该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比,有何异同。可联系诗人的诗风比较。 两首诗都是在登岳阳楼之后所作,都抒发了观岳阳楼之感,都写了岳阳楼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但在意境上有明显的不同,可在诗尾看出,一个是“涕泗流”,为国事忧心忡忡,伤感垂暮无力,一个是“舞袖回”,纵是被贬,依旧豪放。在艺术风格上,杜甫注重写实,故诗歌沉郁顿挫,而李白性情浪漫,故在表现上想象
41、奇特。 第五篇: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42、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
43、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
44、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
45、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品品种分类培训
- 智能小车启蒙课件
- 课件模板护眼
- 住陪师资培训
- 课件样片拍摄
- 新进教师培训心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检测试题打印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考眼力考试题及答案
- 矿井电气防爆检查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混合气生产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GB/T 12755-1991建筑用压型钢板
- 燃气轮机介绍课件
- 2023年南京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消防安全检查申报表
- 海飞丝销售策划书模板
- YYT 1244-2014 体外诊断试剂用纯化水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
-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整套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 史上最全FMEA教材详解
- 《普通物理学(第7版)》全套教学课件1434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