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_第1页
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_第2页
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_第3页
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_第4页
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二天下午,六年级某班学生在刚接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二天下午,六年级某班学生在刚接手的班主任王老师的带领下打扫卫生。劳动才开始了一会儿,手的班主任王老师的带领下打扫卫生。劳动才开始了一会儿,学生小丁和小辉不知为了什么事打起架来了,且越打越猛,双学生小丁和小辉不知为了什么事打起架来了,且越打越猛,双方的脸上都抠出了几道血印。班主任疾跑过来大喝了几声,他方的脸上都抠出了几道血印。班主任疾跑过来大喝了几声,他俩才住手。俩才住手。 王老师早听说该班很乱,一接班就打算来个王老师早听说该班很乱,一接班就打算来个“上任三把上任三把火火”,只是暂时未找到时机。今天第一次劳动就有人胆敢打架,只是暂时

2、未找到时机。今天第一次劳动就有人胆敢打架,他不禁火冒三丈,决意拿二人他不禁火冒三丈,决意拿二人“开刀开刀”先烧先烧“一把火一把火”,来个来个“杀鸡儆猴杀鸡儆猴”。 他要大家停止劳动,立即进教室开会、整风。会一开始,他要大家停止劳动,立即进教室开会、整风。会一开始,他将打架者叫上台去他将打架者叫上台去“亮相亮相”,小辉大摇大摆地走上去了,这,小辉大摇大摆地走上去了,这还算好。可小丁还算好。可小丁“有令不行有令不行”,坐着不动。王老师更火了,遂,坐着不动。王老师更火了,遂动手去拖,小丁双手紧紧抓住课桌执意动手去拖,小丁双手紧紧抓住课桌执意“抗争抗争” 结果,劳动任务未完成,整风会未开成,犯了错误的

3、学结果,劳动任务未完成,整风会未开成,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肯上台去,而这位王老师也下不了台生不肯上台去,而这位王老师也下不了台 思考:思考:王老师的工作为什么会失败?王老师的工作为什么会失败? 面对一个“乱班”,该老师以为借“上任三把火”就能“烧”好,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势必操之过急,欲速不达。 面对一个新班,一个“乱班”,对其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等不作全面的了解,对打架的起因和责任的轻重不作调查分析,情况不明,开会整风,各打五十,堵而不疏,势必适得其反,陷入困境。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各种心理学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

4、的学科。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学科性质:(1)它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2)它也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 研究对象: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发展历史: 1、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a.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b. 俄国 卡普杰列夫 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c.美国 桑代克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成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成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他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2、发展阶段(20世纪2050年代) a. 房东

5、岳 1908年 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b.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与完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个案研究 教育经验总结 2、实验性研究方法第一章 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成长 福勒提出的教师成长三阶段理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美国 伯利纳提出 教师成长的五阶段理论 新教师 熟练新教师 胜任型教师 业务精干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有三个共同特点: 第一,专家水

6、平的知识,教学技能完全自动化。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更多的策略和技巧,他们比新教师能更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二,高效。 专家型教师比新教师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 第三,创造性的洞察力,观察教学情境和处理事情都是非理性的。专家型教师比新教师更能够创造解决问题的新颖和恰当的方法。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情景因素 系统过程教师成长的途径 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微型教学 教学决策训练 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比较 课时计划 课堂教学过程 课后教学评价教师的期望差异与教学1、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对其期望所采取的相应行为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结果,包括自

7、我应验效应和维持性期望效应。2、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该理论提出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该理论提出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点 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教师的个性差异与教学 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效果 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