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_第1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_第2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_第3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_第4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8分)  1、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绥靖jìng            穿梭su           仄歪zhè    b惊骇hài  &

2、#160;          歼灭qin           箱箧qiè    c杀戮lù              震悚sng          狼藉jí &

3、#160;  d瓦砾lè              烦躁zào           噩耗è  2、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     )a石壕吏杜甫“诗圣”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刘禹锡c台阶李森祥小说d蜡烛西蒙诺夫南斯拉夫作家  3、文言文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4、160;    )a男有分,女有归(fn)   同予者何人(我)b可爱者甚蕃(fán)       盖大苏泛赤壁云(说)c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è)    盗窃乱贼而不作(强盗)d决眦入归鸟(zì)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做)  4、按原文填空,完全正确的:(     ) 

5、0;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             ,             。   (2)闭之,则右刻“     

6、0;    ,          ”,左刻“          ,          ”,石青糁之。a(1)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1)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c(1)

7、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  (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d(1)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二、积累运用(16分)  5、改正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4分)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永垂不朽    莫明其妙    淋漓尽致    大廷广众眼花潦乱    长途跋涉  6、填空。(6分) &#

8、160;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9、(3)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4)望岳中透露诗人早年远大抱负的诗句:    

10、60;                           。   (5)宋代哲学家周敦颐非常喜爱莲花,用“出淤泥而不染,                

11、60;  ”来赞美莲花,表达自己                                               的生

12、活态度。  7、某出版社要出版一套“中学生喜爱的中外名著”丛书,请你从下面列出的篇目中选择一部(篇),推荐给出版社,并写出推荐理由。(3分)背影    西游记    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秋雨散文篇目:                  推荐理由:  &

13、#160;                                        8、阅读下列简讯,请给这则简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3分)本报讯5月23日,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致信“雷锋车”组,热情

14、支持该组发出的签名支持申请美猴王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倡议,并认真写出自己支特美猴王申吉的两大理由:“一、孙悟空为取真经,不怕千难万险,终于取胜,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我们希望中国运动员用孙悟空的拼搏精神,在奥运会比赛中多得金牌。二、西游记和孙悟空闻名中外,在中国家喻户晓。我赞同雷锋车组的倡议,选孙悟空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答:                     &#

15、160;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6、一)(15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

17、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看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9、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1分)10、选文先后两次

18、写到“我”流泪。第一次是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流泪是因为                                  。第二次是等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时,“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因为   

19、0;                                                   。(4分)11

2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时,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1、0;    )(3分)  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12、选文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22、#160;                         (     )(3分)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

23、、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13、选文中画“        ”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我赶紧拭干了泪”:                         

24、0;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5、                           (二)(15分)阅读特殊的听众一文,回答1418题。特殊的听众   落  雪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

26、,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

27、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28、她一直很平静她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木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己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瘸,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

29、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

30、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14、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1、;                       (    )(3分)a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人神。c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d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15、“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变”的理懈。(3分)答:  &#

32、160;                                                  &

33、#160;                                                  

34、                                      16、“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得益于一位“特殊听众”。随着情节的发展,文章逐步揭示了其特殊性。“我”最初认为她是&#

35、160;            ;后来才知道她是                                     

36、;          。(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1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我”感受到老人的鼓励是她用爱心演奏的真正的音乐,它美妙动听,令人感动。b“我”感受到老一辈音乐家对青年人成才的渴望和企盼,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我”感动。c名教授技艺高超,她演奏的音乐是这样美妙

37、动听,令“我”陶醉。c“我”理解了老人的良苦用心,深深地被她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打动。18、本文重点塑造一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的形象,但是文章中描写“妹妹”的文字也占有较大分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答:                                

38、0;                                                  

39、60;                                                 

40、60;                                                  &#

41、160;                                 四、文言文阅读(16分)(一)(8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

42、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摺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揖。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戍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

43、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核舟记)    19、解释加点词。(3分)(1)其两膝相比者(      )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罔不因势象形(      )20、下面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a“核舟”的雕刻者是王叔远和初平山人。b“核舟”雕刻的内容取材于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c苏东坡等人兴致勃勃地饱览赤壁风光,舟子奋力划船。

44、d苏东坡、黄鲁直与佛印和尚情投意合,他们在共赏一幅手卷。21、“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黄鲁直”               ,“佛印”               ,居左舟子           

45、60;                 。(用原文回答)(3分)(二)(8分)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46、0;                                                 

47、0; (战国策)注释:荆王:楚王,疑为顷襄王。谒者:禀报的人。中射之士:即中射士,王宫的卫士。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可食乎(     )        (2)因夺而食之(     )   (3)是臣无罪(     )      (4)而明人之欺王(    

48、)23、翻译句子。(2分)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

49、#160;                              24、根据文中内容问题。(2分)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自己的话来说)            

50、60;                                                  &#

51、160;                                                 &#

52、160;                                    五、作文(50分)25、欣赏有两个含义:一是享受美好的事物,品味其中的趣味;一是认为好,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欣赏人世间一切挚情真意,美德善行,可以

53、美化我们的心灵;欣赏别人,可以让我们发现人世的美好,人生的美丽;欣赏自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用欣赏的眼光看自然与世情,看别人与自己,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让我们掬一捧高山顶上的雪水,擦亮自己迷茫的眼睛,用不含一丝尘杂的目光,欣赏大自然,欣赏生活,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2009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答题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54、;     一、选择题(8分)1、                2、                 3、            

55、;     4、             二、积累运用(16分)5、     改为              改为             

56、  改为                改为     6、(1)                            

57、    (2)                       (3)                       

58、;           (4)                               (5)        

59、60;                   ;                               &

60、#160;        7、篇目:                  推荐理由:                       &

61、#160;                                                  

62、                                       8、           

63、60;                                                  &#

64、160;        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15分)9、                      (1分)10、(2分)(2分)11、(       )(3分)      12、(

65、60;      )(3分)13、                                           

66、                     (2分)                             &

67、#160;                                 (2分)(二)(15分)14、(        )(3分)15、      

68、;                                                  

69、;                                                  

70、0;                                (3分)16、               ;   

71、                                            (2分)17、(     

72、60;  )(3分)18、                                               

73、                                                   

74、;                                                  

75、0;                                                  

76、60;                  四、文言文阅读(16分)(一)(8分)19、(1)比(       )      (2)属(       )      (3)罔(  &#

77、160;    )(3分)20、(       )(2分)21、                 、                  、   

78、60;                       (3分)(二)(8分)22、(1)食(     ) (2)因(     ) (3)是(     ) (4)明(      )(4分)23、 

79、0;                                                 

80、0;            (2分)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