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勘查报告_第1页
钻探勘查报告_第2页
钻探勘查报告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 论一、目的任务及实物工作量贵州荣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开发天柱县金银洞金矿区的金矿资源,特 委托广西三一 0 核地质大队开展矿区探矿权范围内的钻探勘查工作。钻探勘查的主要任务为:在原贵州省地矿局 117 地质大队的地质详查工 作基础上,施工部分钻探工程进行深部揭露,了解、探索矿区深部地质、构 造、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化特征,提交贵州省天柱县金银洞金矿钻探勘查报 告。本次钻探勘查仅限于矿区内的金场及金良冲两个地段,共施工钻孔 5 个,孔深220.70-496.60m ,钻探总工作量1762.72m,地质编录1762.72m,取岩心样42个。其中,金场地段共3个孔,工作量1056.60m,地

2、质编录1056.60m; 金梁冲地段共2个孔,工作量706.12m,地质编录706.12m。二、位置交通天柱县金银洞金矿区位于天柱县城北东方向直距约 15Km天柱县城东至 渡马镇公路行程17km再转向北有乡村公路4-6km即抵达矿区。目前矿区交 通还不甚方便(插图 1 、交通位置图)。天柱县金银洞金矿详查勘查许可证号为5200000731282,探矿权范围由12个拐点(见表1-1)构成,面积41.27k m2,详查区大致为长条状呈北东向分布,长约14km宽约1.85-3.70km。行政区划主要属天柱县渡马镇,少部分属兰田镇、瓮洞镇管辖。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 16 30 -10

3、9 ° 25' 00,北纬 26° 59 00 -27 ° 02 00S2L图E>1玄通位宽图插图1)IP o玄弓elosatm天柱县金银洞金矿探矿权范围拐点坐标表表1-1序号东经北纬面积1109° 16 3026° 59 00241.27km22109° 16 3027° 00 003r 109° 18 0027° 00 004109° 18 0027° 01 005109° 23 0027° 01 006:109° 23 0027

4、6; 02 007109° 25 0027° 02 008109° 25 0027° 01 009109° 24 0027° 01 0010109° 24 0027° 00 0011109° 22 0027° 00 0012109° 22' 0026° 59' 00三、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矿区属侵蚀切割低山地貌,总的地势表现为中部高南北两面低,一般海 拔高程380-500m,中部林排坡西面山顶高程790.8m为区内最高,近东部一条 北西向溪流由北往南流,河谷地带

5、为区内地势的低点,海拔高程315-280m,以该溪流流出南矿界点海拔高程 280m为矿区之最低点,由此矿区一般高差为 120m左右,最大高差 510.8m。区内气候为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C,极端气温最高39C, 最低-0.1 C年均降雨量128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冬季雨水较少。区内居民主要为汉族、侗族及苗族,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玉米、 油菜等农作物,除少数人开挖金矿之外,当地无较大的工矿企业,经济不甚 发达。四、以往地质工作概况及开发现状(一)以往地质工作概况矿区金银洞、金场等地段早在明、清时代即有人以手工开采金矿。前几 年有外地老板投资开挖采金硐,至今遗有多个

6、矿硐,因无证基本上已停采。1970年湖南省区调队进行过1: 20万会同幅区域地质及矿产调查工作。1989年及2000年贵州省地矿局101地质大队先后开展了 1: 20万会同幅区域化探及区域重力调查工作。2002年12月贵州省地矿局一 0六地质大队编制了贵州省天柱县金梁冲 金矿普查地质报告。2003年 12月贵州省地矿局一 0三编制了贵州省天柱县金场金矿地质普 查报告。2007年 9月贵州奇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编制了本矿区的贵州 省天柱县金银洞金矿普查地质报告 ,报告送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评审 后未获通过及备案。2007年12月至 2008年 1月由贵州省地矿局 117地质队对矿区 1

7、:1万地 质图作修测,对区内坑道及老硐进行了调查、观察记录、采样化验。同时收 集以往矿山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完成了矿区详查地质报告。2008年6月至 2008年 7月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贵州总队对 矿区 1:1 万地质图作修测,对区内坑道及老硐进行了调查、观察记录、采样 化验。同时收集以往矿山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完成资源储量核实报 告。矿区内经贵州省地矿局 117 地质队详查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 心贵州总队进行储量核实共圈定大小金矿体计14 个。经资源量估算,共求得332+333+334类金金属资源量833kg (矿石量180738吨),矿床平均品位(Au) 为1

8、2.63 x 10-6,矿体平均厚度0.45m。其中332类资源量21kg(矿石量563吨), 平均品位36.97 x 10-6;333类资源量644kg(矿石量127245吨),平均品位14.36 x 10-6 ; 334类资源量168kg(矿石量52930吨),平均品位3.18 x 10-6。(二)开发现状1 、区域开发现状 区域金矿开发较早,清代以来断续有金矿开采。区内金矿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由于石英脉中含金极不均匀,石英脉本身变化较大,石英脉厚度较薄且延伸不远,尖灭再现现象极为普遍,金矿体受石英脉控制规模 不大,厚度较小品位变化大,因此该类型金矿只适宜边探边采,故多年以来, 区

9、域金矿开发以民营采金为主,采金势头时冷时热。2、矿山开发现状本区曾有金矿开采,至今遗有较多采金老硐,近年随着国家整顿矿业秩序的力度不断加强,无证开采现象得到一定控制。第二章区域地质矿区大地构造位属华南褶褶皱带,地处杨子准地台与华南褶褶皱带的边 缘地带。区域主要构造形迹为北东向的褶皱伴随一系列的北东向的断裂,延 伸长度几公里至数十公里,其次为近东西向及北西向的横断层,北西向断层 常错切并破坏北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北东向构造是控制区域金矿分布的主 要构造。一、地层岩性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组(Qbq)、平略组(Qbp)、隆里组(Qbl)浅变质岩系,在摩天岭花岗岩体北缘有少量

10、中元古代 四堡群出露。岩性为一套沉积厚度达数千米的陆源碎屑浊积岩与火山凝灰岩 组成,主要岩性为绿泥石绢云母板岩、板岩、粉砂质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 变余砂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变余凝灰岩。其次为二迭系中统梁山组至茅口组(F2l-m)、上统的吴家坪组(P3W)第四系等。其间缺失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及三叠系。 各地层特征详见插图2及表2-1。区域地层简表表2-1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地层代号岩性描述第四系Q冲积层,残坡积层粉砂、粘土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F3w灰岩、燧石灰岩、粘土岩夹煤层中统梁山至茅口组P2|-m粘土岩、砂岩、块状灰岩清白口 系下江

11、 群隆里组Qbl变余砂岩、绢云母板岩平略组Qbp绢云母板岩夹变余沉凝灰岩清水江组Qbq变余凝灰岩及沉凝灰岩插图2:区域地质略因3、910K淸白口癡下江群清水江朗 入清白口系卜征雅平略组 斤淸白U系下江群隆斷4.中二柱统瀚1J绍至弄口跚乂上二甜吴家坪组6,屮侏罗鸵上扮澳属组人断民8.脊斜氐瓠镇加在地叭旷区范圈' 屮屮二、岩浆岩在该区南部的黔桂边境一带有岩浆岩产出,且类型多样,从超基性基 性酸性岩浆岩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该区内的摩天岭花岗岩体是一个由 多期不同性质的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斑 状钾长花岗岩、黑云母钾长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等。基性、超基性岩呈 岩

12、床、岩株、岩墙零星产出,主要岩石类型有辉绿岩、橄榄岩等。此外,在 从江地虎翁浪一带的甲路组中发育有基性、超基性火山岩。三、区域矿产区域矿产主要有石英脉型金矿,产于清白口系下江群地层中,近年发现 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点,但尚未发现规模较大的矿床。其次有产于上二叠统 吴家坪组中的烟煤及硫铁矿,中二叠统梁山至茅口组中产有耐为粘土矿及砂 石矿等。第三章 矿区地质一、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清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组(Qbq)、平略组(Qbp及第四 纪(Q。从老到新分述如下:(一)清水江组( Qbq)岩性为一套具层纹状、条带状构造的变余凝灰岩、沉凝灰岩、绿泥石绢 云母板岩、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岩石中的主要矿物成份

13、为绢云母、次为 绿泥石及石英,沿层理及层面有立方体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根据岩性组合 特征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区内仅出露中段及上段地层,分述如下:1、清水江组中段( Qbq2):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金银洞鲍家大背斜的核部。区域范围本段厚度大于1000m但矿区仅出露上部。主要岩性为变余凝灰岩和凝灰质板岩夹层凝灰岩,出露部份的下部为兰灰、浅灰绿色凝灰岩,中部为灰色、灰绿色变余凝灰岩及凝灰质板岩,上部为翠绿色凝灰质板岩夹变余粉砂质板岩,中上部层 间破碎带中含石英脉及金矿。本段为区内主要含金层位。2、清水江组上段( Qbq3、:按岩性差可分为两个亚段。(1、第一亚段( Qbq3-1、围绕清水江组中段在

14、矿区背斜两翼作带状分布。岩性为浅紫红色含凝灰质团块条带状板岩。厚 48m。(2)第二亚段( Qbq3-2) 与第一亚段整合接触,主要出露矿区背斜的翼部。岩性下部浅灰绿色板 岩,具条纹状,含凝灰质,夹变余层凝灰岩;中部为灰色,深灰色板岩,具 条带状,含凝灰质、粉砂质及绢云母;上部为浅灰绿色砂质粉砂质板岩。本 亚段中下部局部地段含金矿。本段厚度 963m.(二)平略组( Qbp)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工作区仅出露下部地层。岩性为浅灰色绢云母 板岩夹变余沉凝灰岩。与下伏清水江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000m。(三)第四系( Q): 分布于沟谷及缓坡地带,岩性为紫红、淡黄色砂质、粉砂质粘土,与下 覆

15、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一般 15m二、构造(一)褶皱 矿区主要褶曲构造为金银洞鲍家大背斜,在其北东端的南东翼及南 西端的西北翼分别有凉树脚背斜及金银洞背斜与其平行产出。金银洞鲍 家大背斜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其轴向总体呈现70°,其中西段为北东70-80°,中部逐渐过渡为 80-90 °,东段受断层影响变为 50-60 °,大致呈 现S型弯曲分布。矿区内该背斜长约 14km核部地层为板溪群清水江组第二 段,两翼分别出露第三段及平略组地层。核部地层平缓,一般 5-12°,常有 舒缓背、向斜小褶皱产生,两翼基本对称,倾角一般 16-25°

16、;,局部变陡为 50-65°。背斜轴在矿区中部及东北部分别被 F1、F3 两条北西向断层切割, 背斜轴明显地被错断。沿背斜轴部从西到东,在轴部及翼部断续出现金矿体 及矿化,背斜构造构成了区域性的控制金矿的成矿带。凉树脚背斜及金银洞背斜分布于金银洞鲍家大背斜的两翼,两背斜长约2km基本与金银洞鲍家大背斜平行产出。在背斜的轴部及两翼附近也见有金矿体产出。(二)断裂矿区断层呈北西向分布, 主要有 F1、F3 两条断层,分述于下:1、F1断层:位于矿区中部林排坡附近,又称林排坡断层,断层长度1800m,走向338°,倾向不明,推测倾向南西,倾角 80°以上。断层南西侧地层

17、及背斜轴 往北西错动移距约100m断层性质主要表现为平移。2、F3 断层:位于矿区东北部鲍家大附近,又称鲍家大断层。断层长大于2800m北匕西及南东延出区外,矿区内其西段走向 294°,东段弯转为 317°。断层倾向南 西,倾角应在 70 度以上。本断层错距特大,断层北东侧(下盘)地层及背斜 轴往北西方向错移了近2000m并致其附近地层发生小褶皱及产状变化。F1、 F3 均为褶皱晚期形成的横向断层,错断背斜轴及地层连续性。受区 域构造应力影响,区内普遍发育北西向及北东向两组节理,其中以北东向组 最发育。区内成矿主要受背斜构造控制,同时与层间滑脱构造及节理裂隙构 造相关。第四

18、章、矿床地质一、矿床特征区内金矿为石英脉型金矿。赋矿层位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 组(Qbq),岩性为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含凝灰质绢云板岩、变余砂岩、变余 沉凝灰岩及变余凝灰岩夹石英脉。含金石英脉及金矿体主要产于背斜轴部及 近轴之两翼,层间剪切节理裂隙带、层间剥离带、小断层交切部位等控制了 金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含金石英脉主要为顺层分布,矿体规模 一般较小,分布布零星,在垂直剖面上呈多层出现,具有尖灭再现、分枝复 合等现象,矿体品位变化极大,厚度 0.2 3.84 米。二、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分布特征矿区内已发现金矿体 29 个(见表 4-1) ,其中钻孔揭露控制(均为单工 程

19、控制)矿体 15 个。所发现矿体分布于金银洞 - 金场-金梁冲- 鲍家大一带。 矿体为坑道、老硐及钻孔揭露,地表未见露头,分布标高在66566 米,矿体平均品位18.08 X 10-6,平均厚度0.96米。区内延伸规模最大的金矿体为 1-2 号矿体,沿背斜轴部分布,长 440 米,宽 260-430 米,最小矿体延长仅 10余米。各矿体特点分述如下。1 号矿体: 矿体由 LD01 坑道工程控制,该矿体沿背斜轴部延伸,产状近 水平,矿体沿走向长260米,宽30-130米,分布标高在458m左右。矿体沿 背斜轴呈似条带状分布,厚度 0.08 米,品位 20.68 X 10-6,大部份已被采空, 仅

20、保有 1 公斤。12号矿体:为储量核实新增矿体, 该矿体是区内规模最大矿体, 由 LD01 1和LD01 2坑道工程控制,该矿体位于1号矿体北部,与1号矿体为同一 矿体,该矿体沿背斜北西翼延伸, 产状近水平,矿体沿走向长 440米,宽 260-430 米,分布标高在456m左右。矿体厚度0.56米,品位3.12 X 10-6,保有资源 量 533 公斤。2号矿体:位于1号矿体西300米,由LD02坑道工程控制,矿体分布标 高为460-4562 矿体倾向南东东,倾角4度,走向长30m倾向延长30m呈 似层状,矿体平均厚度0.22m,平均品位为18.85 X 10-6。矿体大部份被采空, 保有资源

21、量 2 公斤。5号矿体:位于林排坡,由LD05坑道工程控制,矿体分布标高为556-566m, 倾向北西,倾角20度,走向长104m倾向延长40m呈似三角形状,矿体平 均厚度0.19m,平均品位为36.97 X 10-6,估算资源量58公斤。6- 1、6-2、6-3号矿体:位于5号矿体南西500米,由LD06坑道工程控 制,矿体分布标高为531-549m,倾向北西,倾角35-62度,走向长20-100m, 倾向延长20m呈似层状及条状,矿体平均厚度 0.15-0.60m,平均品位9.58 X10-6-31.05 X 10-6,估算资源量计 113公斤。7- 1、7-2号矿体:位于金银洞,由LD0

22、7坑道工程控制,矿体分布标高为 466-484m,倾向南东,倾角49-65度,走向长10-30m,倾向延长20m,呈似 层状及条状,矿体平均厚度0.23-0.50m,平均品位5.95 X 10- -140.70 X 10-, 估算资源量计 39 公斤。8- 1、8-2、8-3号矿体:位于金良冲,由LD08坑道工程控制,矿体分布 标高为357-392m,倾向南东,倾角27-49度,走向长20-50m,倾向延长20m, 呈似层状,矿体平均厚度 0.14-0.73m,平均品位9.42 X 10-6-69.54 X 10-6,估 算资源量计 57 公斤。9 号矿体:位于 8-1 矿体南西 1 公里,背

23、斜轴部, 由 LD09 坑道工程控制, 矿体分布标高为303-308m,倾向南东及北西,倾角 27-19度,走向长70m, 倾向延长20m,呈似层状,矿体平均厚度 0.25m,平均品位31.75X 10-6估算 资源量 30 公斤。Z1-1 、Z1-2、Z1-3 、Z1-4、Z1-5 号矿体: 位于金场,由 ZK1 号钻孔控 制,矿体分布标高为66463m倾向南东,倾角1116度,为单工程控制矿 体。矿体厚度0.29 1.96m,品位3.29 X 10-6-7.06 X 10-6,估算资源量共计17 公斤。Z2-1、Z2-2号矿体:位于金良冲,由ZK2号钻孔控制,矿体分布标高为 120209m

24、倾向南东,倾角15 44度,为单工程控制矿体。矿体厚度 1.33 1.26m,品位6.05 X 10-6-10.20 X 10-6,估算资源量共计14公斤。Z3-1、Z3-2、Z3-3矿体:位于金场,由ZK3号钻孔控制,矿体分布标高 为153 393m倾向南东,倾角1214度,为单工程控制矿体。矿体厚度0.29 1.29m,品位3.27 X 10-6-5.70 X 10-6,估算资源量共计6公斤。Z4-1、Z4-2、Z4-3、Z4-4、Z4-5号矿体:位于金良冲,由 ZK4号钻孔 控制,矿体分布标高为230 446m倾向南东,倾角13 40度,为单工程控 制矿体。矿体厚度0.39 3.84m,

25、品位3.12 X 10-6-13.58 X 10-6,估算资源量共 计 34 公斤。三、矿石质量特征1、矿石物质成份根据邻区平秋金矿区资料,矿石物质成份为:石英 8090%白云石3 5%方解石23%黄铁矿12%绢云母24%绿泥石1%少量白铁矿、 闪锌矿、方铅矿、毒砂等矿物。2、矿石的化学成分经组合样分析测试 矿石中的有用组份为 Au 其它元素未达回收利用价 值 采样测试结果详见表 4-2 。矿体编号位置探矿工程矿体形态矿体 走向长(m)矿体 倾向长(m)倾角(°)平均厚(m)平均品位(X10-6)金属里(kg)矿体标高(m)备注1金场附近LD01似层状26010-13000.0820

26、.681458多已采空1-2金场附近LD01似层状440260-43000.563.125334562金场附近LD02似层状303040.2218.852460-456多已采空5林排坡LD05似层状10440200.1936.9758556-5666-1林排坡LD06似层状2020620.259.582531-5496-2林排坡LD06似层状5020450.1530.2514531-5496-3林排坡LD06似层状10020350.6031.0597531-5497-1金银洞LD07似层状1020490.235.952466-4847-2金银洞LD07似层状3020650.50140.7037

27、468-4828-1金良冲LD08似层状2020490.1469.5412376-3928-2金良冲LD08似层状2020270.559.425370-3788-3金良冲LD08似层状5020270.7317.7935357-3698-4金良冲LD08似层状2020280.3514.305359-3699金良冲LD09似层状702019-270.2531.7530303-308Z1-1金场ZK1似层状2020110.293.540.54463钻孔控制Z1-2金场ZK1似层状2020120.293.290.50401Z1-3金场ZK1似层状2020151.745.054.69204Z1-4金场Z

28、K1似层状2020161.967.067.39151Z1-5金场ZK1似层状2020121.693.803.4366Z2-1金良冲ZK2似层状2020151.336.504.62209Z2-2金良冲ZK2似层状2020441.2610.209.22120Z3-1金场ZK3似层状2020120.294.500.69393Z3-2金场ZK3似层状2020131.293.272.23322Z3-3金场ZK3似层状2020141.125.703.43153Z4-1金良冲ZK4似层状2020150.393.120.65446Z4-2金良冲ZK4似层状2020133.845.4711.08439Z4-3金

29、良冲ZK4似层状2020402.404.507.27380Z4-4金良冲ZK4似层状2020100.9813.586.97307Z4-5金良冲ZK4似层状2020133.114.878.02230合计904天柱县金银洞金矿矿体分布特征一览表表4-1金银洞金矿化学成份分析结果表表4-2样品编号Au106Sb%Pb%Hg%Zn%S%C%-6Ag10Cu%TJ001-0055.650.010.00200.0100.211.23/TJ006-0090.290.080.00500.0250.321.07/TJ37-3933.800.090.00600.0130.550.9300.005样品编号Fe%As

30、%SiO2%TiO2%AI2CB%CaO%MgO%TJ001-005/TJ006-009/TJ37-394.850.483.040.184.100.920.23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4、金的赋存状态矿石中金主要以粒间金(自然金)状态存在,自然金矿物形态以不规则片状、粒状、树枝状、薄膜状或长条状为主,粒径一般为0.0010.25mm最大达3mm次为以微粒、微脉状自然金的形式产于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毒砂 的晶粒间、晶体缺陷、显微裂隙中,其中细晶黄铁矿(立方体及五角十二面体)含金为10.56265.35

31、 X10"6,毒砂含金为6.657.26 X10"6。属自然金 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组合。四、围岩蚀变区内与金矿化相关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闪锌矿化、方铅矿化、绿泥石化、粘土化等,其中硅化、黄铁矿化和毒砂矿化与金矿富集关系密切。五、矿床成矿分析及找矿远景区内金矿类型为石英脉型金矿,赋矿层位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江群清 水江组(Qbq),岩性为绢云母板岩、板岩、粉砂质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 变余砂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变余凝灰岩。含金石英脉及其矿体主要产于背斜 轴部及近轴之两翼的容矿构造中。根据区内含金石英脉的分布、形态、产出 特征及矿石物质成分等特征,初步认为区内金矿是

32、在构造作用及区域变质作 用的过程中,地下热水溶滤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在构造有利部位及层间剥离带 中停积形成含金矿体,为构造作用形成的中低温矿床。矿区石英脉型金矿体产出与构造密切相关,矿体主要受背斜构造及层间 剥离带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体的形状及规模受层间剥离带及构造节理裂隙带 的制约。一般背斜枢纽弯转变化部位、背斜倾伏端、近背斜轴及翼部转折地 带是主要的成矿富集区。含金石英脉及矿体的规模不大,厚度较薄,品位变 化较大,石英脉中的矿物组合及矿物粒度的大小是决定该石英脉含金性的重 要标志。一般金属硫化矿物种类越多、颗粒越细、组合越复杂,找金的前景 越好。此外,石英脉期次的多少、石英脉的破碎程度也是确定其

33、含金性的好 坏的重要标志 , 破碎程度较高的网状石英脉的石英脉含金较好,而较完整石英 脉一般含金品位低。矿区内主要褶皱构造金银洞鲍家大背斜是区内主要的控( 含) 矿构造,在矿区内该背斜出露长约14km背斜核部地层为板溪群清水江组第二段, 两翼分别出露第三段及平略组地层。背斜规模大,其两翼次级褶皱较发育, 核部及两翼地层为较好的产金地层。除主背斜以外,分布于其两翼的凉树脚 及金银洞等次级背斜也见有较好的金矿体产出。矿区内无论是构造还是地层 就金矿成矿而言都极为有利。通过钻探揭露,区内金矿化成矿最低标高达66m矿化范围大,含矿石英脉发育且规模大。从所揭露的 15 个金矿体来看,矿体厚度明显变大,但

34、其 品位普遍变低。15个矿体中矿体厚度最小的0.29m,最大达3.84m,平均厚度-6 -6 -6 为1.47m;最低品位3.12 X10-,最高品位13.58 X10-,平均品位为5.63 X10-。综上述,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通过深部少量钻探工程的探索其金矿 化显示较好,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通过进一探采工作,矿区金矿资源储量 增加的可能性大。第五章开采技术条件一、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地质概况区内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1 C,年均降水量1280mm 该区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上游支流清水江的流域,大气降水经冲沟流入清水 江后汇入沅江。矿区为浅变质碎屑岩低山侵蚀地貌,由于河流的

35、侵蚀切割,地形坡度较 大,冲沟十分发育。区内地势中部分水岭呈北东东向延伸构成高坡山脊地带, 两侧分别向北西、南东逐渐降低,其中东部有北西一南东向的白头江穿过矿 区。西部林排坡西面山顶标咼790.8m为最咼,东部白头江为矿区最低标咼280m相对高差达510.8m。据本次工作野外调查,区内地表水主要有白头江,水位标高280m冬季观测流量约401/s,其它为季节性冲沟及干沟。坑道及老硐的含水情况见表5-1 :矿区坑道及老硐含水情况统计表表5-1井巷名称井口标咼(m主井长度(m井口流量(l/s)备注LD01458420局部斜井有积水LD05556550.1LD065401550.5LD07475230

36、0.4LD0838490斜井有积水LD09308605.02、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的划分矿区地层为清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组(Qbq及平略组(Qbp,为一套沉 积厚度达千米的浅变质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绿泥石绢云母板岩、板岩、粉砂 质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变余砂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变余凝灰岩。区内构 造裂隙较发育,属基岩裂隙水区,富水性中等。由于岩性组合较单一,无法 划分含水层和隔水层,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基岩裂隙含水岩组。3、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矿区有白头江从北西至南东穿过矿区东段, 北头江在矿区内的标高为 310 280米。矿区以白头江为界,可划分为东、西两个水文地质单元。其中西单 元以北东东向的林排坡山

37、脊为分水岭,南东面地形较低;东单元地形为北高 南低。区内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同时地形强烈切割,大部份降水沿 坡流走,少量通过裂隙渗入地下,因而地下水及地表水排泄条件良好。据坑 道及老硐观察,平硐内一般有滴水现象,斜井有积水,但水量较小,矿坑涌 水量一小于 5l/s ,富水性中等。4、矿床充水分析( 1)矿床充水类型属以基岩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 2)影响矿床充水的因素A、大气降水对矿床充水影响,降水渗入的大小是引起矿床充水的直接因 素之一。B、矿区地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大部份沿坡流走,部份渗入地下,当矿体标高位于 310 米之上,充水量较小,充水类型简单,矿体位于 310 米之下,

38、 充水量大,充水类型较复杂。C断裂破碎带、裂隙对矿床充水影响矿区与矿体相关的断裂较小,断裂破碎带规模不大,与地表水体无直接 勾通,故其导水性弱,水量较小,对矿体开采无大的充水影响;据坑道及老 硐观察,节理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弱至中等,对矿床充水有一定影响。D老硐对矿床充水影响区内采金历史悠久,分布有较多老硐,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很难以查清, 老硐的大小及积水对矿床充水有较大影响,矿床开采时应予高度重视。(3)矿坑充水分析矿区内已探明大小金矿体共 29 个,其中 14 个矿体由坑道控制, 15 个矿 体为单钻孔控制。矿体分布零星,规模小,厚度薄,属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 主的矿床。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

39、补给来源,对矿坑充水有一定影响。若 矿坑附近有老硐分布,存在矿坑突水的可能性大。现按矿体分述如下:1号矿体:分布于1号勘探线金银洞背斜轴部,矿体标高 458m据平硐 LD1观察,硐口标高458m掘进方向北东,主井长 420m硐内局部地段见滴 水现象,斜井有少量积水。硐口南西溪沟标高 430m雨季溪沟水对矿坑影响 小。综上述, 1 号矿体的矿坑涌水量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1 2号矿体:分布于1号矿体北部,矿体标高456m据斜井LD01-1观察,硐口标高458m掘进方向南西,主井长280m硐内局部地段见滴水现象, 斜井有少量积水。雨季溪沟水对矿坑影响较大。LD01-2硐口标高464m掘进方向南西,

40、主井长445m硐内局部地段见滴水现象,斜井有少量积水。雨季 溪沟水对矿坑影响较小。综上述,12 号矿体的矿坑涌水量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2号矿体:位于1号矿体西300米,矿体分布标高456-460R1据斜井LD2 观察,硐口标高470m掘进方向南东,主井长 40m硐内局部地段见滴水现 象,斜井有少量积水。硐口西侧溪沟标高469.5m,雨季溪沟水对矿坑充水有较大影响,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综上述, 2 号矿体的矿坑涌水量小,水文 地质条件较简单。5 号矿体:位于 F1 断层西侧金银洞背斜北西翼, 矿体分布标高 556-566m。 据平硐LD5观察,硐口标高556m掘进方向为正北,主井长55m硐内

41、无水。 矿体东距F1断层大于1000m F1断层对矿坑充水影响小,平硐利于自然排水, 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6- 1、6-2、6-3号矿体:位于5号矿体西500m金银洞背斜北西翼,矿体 分布标高531-5492据平硐LD6观察,硐口标高540m掘进方向为北西,主 井长150m硐内无水。平硐利于自然排水,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7- 1 、 7-2 号矿体: 位于 1 号勘探线金银洞背斜北西翼,矿体分布标高 466-4842据平硐LD7观察,硐口标高475m掘进方向为北北西,主井长240m 硐内无水。平硐利于自然排水,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8- 1 、 8-2 、 8-3 号矿体: 位于 F2 断层南西

42、侧鲍家大背斜南东翼,矿体分布标高359-3920!据老硐LD8观察,硐口标高384m掘进方向为北西,主井长70m硐内局部地段见滴水现象,斜井有少量积水。矿体东距F2断层约1000m, F2 断层对矿坑充水影响较小,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9 号矿体: 位于白头江左岸鲍家大背斜轴部,矿体分布标高 303-308m。 据老硐LD9观察,硐口标高308m,掘进方向为北东,主井长70m,坑道流量 为51/s,涌水量较大。坑口南西侧白头江水面标高 285m,深部开采存在白头 江河水与矿床充水发生水力联系的可能性大,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Z1-1、Z1-2、Z1-3 、Z1-4、Z1-5、Z2-1、Z2-2、Z

43、3-1 、Z3-2、Z3-3、Z4-1 、 Z4-2、Z4-3 、Z4-4、Z4-5 矿体:均为单钻孔控制矿体,孔内静止水位多超过 100m最高水位为12m(金场地段Z5)。孔内岩心较破碎,岩石裂隙发育, 裂隙漏水现象较严重,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5、矿区供水矿区水源主要有白头江, 枯季流量约 40l/s ,可满足矿山工业用水, 此外, 区内南面尚有 1、2、3 号溪沟可供选择,距矿区较近。由于矿区矿体较小且 分布分散,选厂位置未定,因此矿山在选厂时可作选择,并对生活用水作采 样分析。综上所述,矿区已探明金矿体为基岩裂隙含水层充水矿床,含水层的富 水性中等,矿坑涌水量较小,地表水体不直接与矿床发

44、生联系,属于水文地 质条件中等的矿床。若矿体延伸标高低于 280 米,则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二、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层岩性组合特征,详查区内可划分为硬质工程地质岩组和松散工 程地质岩组。硬质工程地质岩组:为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变余凝 灰岩,岩石力学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松散工程地质岩组: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和人工采矿废石、矿渣堆,结构 松散、力学性质差。矿区金矿体受近背斜轴的层间剥离空间、层间剪切节理裂隙带所控制, 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金矿体呈脉状、似层状、条带状产出,厚度不大,结 构简单,据坑道及以往开采老硐的调查,矿体顶底板以及围岩的岩性为含粉 砂质绢云板岩,绢云板岩、变余沉

45、凝灰岩及变余凝灰岩,岩石力学强度较高、 抗风化能力较强,稳固性较好。开采时遇断层及节理裂隙发育地段可能发生 片帮、塌落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应加强管理,及时支护。详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三、环境地质条件(一)区域稳定性: 据我国 1990 年地震烈度区划图,详查区地震基本烈 度为W度,属较稳定类型。(二)水环境质量评价: 区内植被发育,地表水多为季节性冲沟及溪流, 水质清澈,为当地饮用水源。矿区金矿开采的矿坑排水及废弃的尾矿和废石 堆在降水淋滤作用下将造成地表水的污染。(三)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区内无公路通过,无工业区分布,本次调查未发现有滑坡、崩塌、泥石 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四)矿山开采

46、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但未来的采矿活动可能 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坑排水、尾矿、废石中的有害组份及金加 工处理的化学药品等易造成水污染,详查区地质环境质量属不良类型。因此, 矿山设计及开采过程中应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合理堆放 矿渣及尾矿,修建拦渣坝,防止水环境污染,预防采矿生产引发地质灾害。第六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区内金矿为石英脉型金矿,矿床开采及矿石加工技术已有较长历史及经 验,类比邻区铜钴、平秋的开采资料,该类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良好,其加工 选冶方法为破碎(粉碎) +重选 +湿法氰化,综合回收率一般为 75-85%。对于 矿石中绝大

47、多数明金采用重力法选矿;对于尾矿赋存于黄铁矿及毒砂矿物中 的微细粒金,则采用球磨氰化池浸方法回收金,以提高综合回收率。主要选 矿设备有:鄂式破碎机、打砂机、球磨机、跳汰机、摇床及淘盆等。选矿工序是:原矿破碎T打砂T跳汰T回收粗粒金摇床T精淘T回收细粒金球磨T池浸氰化T活性炭吸附T载金炭解析T回收尾矿中微细粒金。回收的粗、细粒金主要采用重力法选矿,在生产过程中矿石仍保持其自 然性质,化学成份未发生变化。回收微细粒金在浸泡过程中使用剧毒药品氰 化钠,故对尾碴必须处理,处理方案为:加入氰化钠 1015 倍量的漂白粉搅 拌,达到废水排放标准后再排放。尾碴运至地形低凹处堆放,并修筑拦砂坝。 废液的净化一

48、般采用漂白粉、硫酸亚铁和石灰作为净化剂,使有毒成份低于 国家规定的标准,经处理后废水可排放或循环使用。第七章 钻探施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一、矿床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的确定 矿区含金石英脉及金矿体呈似层状沿层间破碎带产出,矿床及矿体规模 小,未发现较大规模破坏矿体的断层,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金矿体厚 度薄变化较大,其品位变化极大极不均匀,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矿床勘查类型确定为皿类型。探矿工程控制资源/储量的基本网度确定为 40x 40m以40x 40m网度工 程内圈定探求 332类资源量,放稀一倍探求 333类资源量。二、钻探施工工作及质量评述(一)钻探施工工

49、作矿区内原设计施工钻孔 6 个,施工过程中因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施工钻 孔5个。钻探施工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开孔孔径巾 130mm终孔孔径巾 75mm为直孔钻进。钻进施工严格按岩心钻探规程进行,钻探施工六大 指标均达到规范要求。(二)钻探工程编录工作 钻孔地质编录工作严格按相关规范、规程进行,本次探矿工程编录质量基本满足工作要求。(二)采样及化验工作 采样方法为劈心取样,采样长度为石英脉视厚度。样品由贵州省遵义市 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测试分析,质量符合要求。(五)水文地质钻孔施工过程中,按规范要求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基本满足本次工作要求。第八章 资源量估算一、工业指标的确定根据区内石英脉

50、型金矿的矿体规模小,厚度、品位变化大的特点,结合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 DZ/T0205 2002) 及当地开采金矿的经验,本次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采用原贵州省地矿局117 地质队详查资源量估算指标:边界品位:1X10-6 ;最低工业品位:3.0 X10-6 ;最低可采厚度:0.05m;夹石剔除厚度:0.50m ;二、资源量估算方法区内金矿体主要沿背斜近轴部的层间剥离空间呈似层状、条带状、透镜 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倾角一般小于 50 度,资源量估算统 一采用地质块段法在 1:500 水平投影平面图上计算资源量。计算公式为:P= S宁 Cos( a ) X MX DX C 式中:P

51、金金属量(kg)s矿体水平投影面积(m) M矿体真厚度(m)D矿石体重(t /ni)C矿体平均品位(X 10-6) a 矿体倾角(度)三、矿体圈定、块段划分及外推原则矿体圈定 :均为单点外推圈定矿体,矿段按上述工业指标合并。资源储 量估算的矿体工程外推按同40X 40网度的1/4分别沿倾向和走向等厚外推, 地质剖面上按同网度的 1/2 尖推。块段划分及资源量类别的确定: 本次钻探均为单工程控矿,故不再划分 小块段,只以单点外推圈定 333 类资源量块段。外推原则: 采用无限外推,以见矿点为中心沿矿体走向、倾向分别等厚 平推 10 米。四、资源量计算参数的确定(一)矿体真厚度 为单工程矿体真厚度

52、。(二)平均品位 为矿体单工程见矿样品品位。各金矿体品位、厚度详见表 8-1 。(三)块段水平投影面积在1:500资源量估算平面图上用 MAPGI嗽件圈定矿体及块段范围并读取 面积。(四)矿石体重采用原贵州省地矿局 117 地质队详查资源量估算时的矿石平均体重为 2.58t m3。矿体编号号 样Au 品位 x 10-6厚度(m备注ZK1-1ZK1013.540.29ZK1-2ZK1033.290.29ZK1-3ZK1095.051.74ZK1-4ZK1107.061.96ZK1-5ZK1113.801.69ZK2-1ZK2106.501.33ZK2-2ZK21110.21.26ZK3-1ZK3034.500.29ZK3-2ZK3073.271.29ZK3-3ZK3095.701.12ZK4-1ZK40240.540.39ZK4-2ZK4035.453.84ZK404ZK4-3ZK4054.502.40ZK4-4ZK40613.580.98ZK4-5ZK4084.873.11矿体平均品位及厚度统计表表8-1五、资源量估算结果天柱县金银洞金矿区经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队详查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贵州总队进行储量核实共圈定大小金矿体计14个。经资源量估算,共求得332+333+334类金金属资源量833kg (矿石量180738吨),矿床 平均品位(Aj)为1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