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华宜上锦高层建筑地勘报告_第1页
天府新区华宜上锦高层建筑地勘报告_第2页
天府新区华宜上锦高层建筑地勘报告_第3页
天府新区华宜上锦高层建筑地勘报告_第4页
天府新区华宜上锦高层建筑地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前 言1.1工程概况成都市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拟在华阳元华路开发华宜·上锦项目。受业主的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项目工程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拟建工程为:两栋26层高层建筑及1-3层商业建筑,含两层地下室。拟建场地位于双流县华阳镇元华路欧尚超市附近。根据本工程的设计总平图项目净用地面积约7287m2,总建筑面积约45476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2791m2,地下建筑面积11720m2,地下2层。拟建工程由成都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各拟建物的主要建筑结构特征详见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与表1:表1 各拟建物概况一览表建筑物栋号层 数(F)安全等级基础形式整平标高建筑物对下沉的敏

2、感要求建筑物高度(m)建筑126丙待定486.30m双控84.6建筑226丙待定486.30m双控84.6商业1-3丙待定486.30m双控21.3地下室-2丙待定486.30m双控-10本次工作任务为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本工程属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结合工程,其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建筑物抗震类别为乙类,三级抗震,地基基础安全等级乙级;按高层岩土勘察规程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因此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定为乙级。1.2勘察目的与技术要求根据拟建物特征和场地实际情况,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按勘察规范对详细勘察阶段的

3、要求,对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作出评价,为地基基础设计、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基坑支护与开挖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其技术要求主要是:1查明建筑场地各岩土层的成因、年代、地层结构和均匀性以及特殊岩土的性质,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的分布,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2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排条件、腐蚀性、初见水位及稳定水位;提供季节变幅和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应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

4、持力层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4预测地基沉降、倾斜等变形特征,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5查明场地及地基的地震效应,提供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场地卓越周期等抗震设计参数。6对可能采用的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 7判明拟建场地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1.3勘察工作依据在充分搜集成都地区及场地内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勘察经验的基础上,本次勘察依据以下国家规范、规程和地方标准执行: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抗震

5、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6.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GBJ89-92);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01;1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3.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1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15. 工程岩体分

6、级标准(GB50218-94);1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17.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18.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业主提供);19.华宜·上锦建设工程勘察总图及规划红线坐标(业主提供)。1.4勘察工作方法1现场踏勘与搜集资料勘察前期现场踏勘拟建场地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等情况,了解场内外建筑物分布状况、周边建设现状等;并充分搜集区域、邻近场地、本场地内既有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资料、当地建筑资料等相关资料,用以综合分析评定场地岩土工程特性,评价拟建场地的建筑稳定性、适宜性。2勘探点线网布置与测放本次勘察主要以业主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图、规划红线

7、坐标为依据,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版)与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对建筑物详细勘察阶段的要求进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点的布置由我勘察单位确定。遵循“优先高层、兼顾多层及地下室”的原则,沿各拟建物轴线、凸凹拐角点共布设钻孔34个,勘探线11条。一般性钻孔19个,勘探深度为16.117.2m;控制性钻孔15个,占总勘探点总数的44%,大于总孔数的1/3,深度为17.425.5m。钻孔间距11-20m。各勘探点的实地测放依据业主提供的总平面图、规划红线坐标及实地放样的坐标高程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施测,勘探点高程为绝对高程,高程起算点为TP1=485.

8、074,使用时注意校核。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坐标点T1 X=4416.099,Y=17162.256, TP1= 485.074;T2 X=4416.596,Y=17242.056。各勘探点、线、网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3工程地质钻探采用2台SH-30型工程钻机对卵石层上部土层与浅部部分卵石层进行冲击钻进,对下部卵石采用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利用2台XJ-100型回旋钻机进行SM植物胶全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达85%以上),以直观揭露地层,并与同位的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对比。以综合查明地基土结构性质、鉴别岩土类别及特性,确定地层分界。4现场原位测试对钻探揭示的每层粉质粘

9、土、粉土及砂土进行了多孔多次的标准贯入试验,并重点对下伏砂卵石层进行了全断面连续的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为地基土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5现场波速测试在高层建筑楼范围内选取ZK1、ZK20及ZK21三个钻孔进行孔内波速测试,重点测定场地内地基土的土动力参数,计算场地卓越周期与等效剪切波速。6室内土水试验现场采取粘土、粉土原状样与砂卵石扰动样及岩样共计100件,对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科学地测定其物理力学指标;对粉土、砂土及卵石进行颗粒分析,测定其组分并对其规范定名。在场地内采取地下水水样2件,即送室内水质分析,选取不同层位的2件土样室内测定土的化学成分,用以判定场地内地下水、土对建

10、筑材料的腐蚀性及其腐蚀程度。7地下水位观测主要是在勘探孔内观测是否存在地下水或上层滞水的分布,并测定其初见水位与静止水位。1.5勘察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工作于2012年2月24日进场,于2012年3月4日结束,2012年3月4日-2012年3月10日进行室内试验及资料整理分析。本次勘察施工完成的工作量统计于表2:完成主要工作量统计一览表 表2序 号工 作 内 容单 位工 作 量1设计/测放、施工钻孔个34/342钻探总进尺米640.403岩土取芯总 进 尺冲击取芯米263.9植物胶全孔取芯米234.24原位测试N120动探进尺米312.0标准贯入试验次285现场波速测试孔36室内试验(岩、土、水

11、)土常规试验件57土腐试验件2膨胀性实验件41颗粒分析件14水质分析件2岩样分析件127勘探线横、纵剖面条118地下水位观测次/孔43/43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场地地形地貌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华阳街道办,地处成都东南部,距成都市市区约20公里。场地位于双华路,交通较便捷。场地地形开阔略有起伏,实测各勘探点地面标高为484.18485.81m,相对高差1.63m。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级阶地。2.2 自然地理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947mm,丰水期为69月份,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4%,枯水期为12月次年2月份,丰、枯水期地下水变幅为1.52.5m。蒸发量多年平均1

12、020.5m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7月均温25.8,极端最高为37.3,1月均温5.6,极端最低-5.9。多年年平均风速1.35米/秒,最大风速为14.8米/秒,极大风速为27.4米/秒(出现于1961年6月2日),最多风向为NNE,出现频率为11.0%。2.3 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成都地区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坳陷的东南部。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北起安县,南抵名山,西以龙门山山前断裂,东以龙泉山为界,成都市位于其东南隅。成都地区为晚近期形成的不对称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堆积物

13、。下、中更新统沉积巨厚,凤凰山茶店子隐伏断裂活动较强烈。沉积厚度呈西厚东薄现象显著;而上更新统则呈薄层迭积其上。全新统仅分布在现河床及两岸附近地区,厚度较薄,分布面积狭小,说明成都坳陷在下、中更新统活动强烈,晚更新世及其以后至今,沉降及其凤凰山茶店子断裂活动性已大为减弱,趋于稳定。场区上覆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基底为白垩系灌口组红色砂质泥岩,地层产状平缓,倾角约36°。综上所述,就区域地质稳定性而言,成都市及其附近郊区、县处于周围微活动环境中的地壳基本稳定区。 (详图1) 图1 成都地区构造简图 2.4 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示及收集的区域资料,该场地范围的地层主要通过钻探查明,

14、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主要为地表人工填土,其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成因的粘土、粉土及卵石层(局部夹细砂透镜体),下伏白垩系上统灌口组基岩。现将各岩土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Q4ml):系新近人工回填,主要为素填土。素填土:灰褐色,稍湿,结构松散,孔隙发育;回填时间小于10年,未完成自重固结,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603.20m。2粘土(Q3al ):黄灰色,大部分为硬塑,粘粒含量高,混有少量砂粒,含Fe、Mn质氧化物斑迹及其结核;裂隙较发育,充填白色高岭土团块,具弱膨胀性,切面具光泽反应、干强度与韧性均较高,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3.207.20m。3粉土(Q3al)

15、:黄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以粉粒为主,含有粘粒、砂粒,愈往深处粘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渐增,往下渐变为细砂,细砂厚度小于40cm;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与韧性低;场地内分布较普遍,层厚0.703.40m。4卵石(Q3al):黄灰、浅灰青灰色,松散密实,湿饱和;卵石成份以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岩浆岩类为主,粒径一般210cm,大者近15cm,卵石磨圆度、分选性中等,呈圆亚圆状,弱微风化,少量卵石已中风化,充填物主要为中细砂、圆砾等。依据钻探揭露和N120触探原位测试结果,按卵石的含量与密实度可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四个亚层:1松散卵石: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5055%,排列十分混乱,

16、绝大多数不接触,N120击数24击; 2稍密卵石: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55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N120击数47击;多以透镜体或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上部及中部,连续性较差;3中密卵石: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60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N120击数710击;多以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下部及中部,连续性较好;4密实卵石: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70%以上,N120击数大于10击,卵石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多以层状分布于中下部。细砂透镜体:细砂呈透镜体局部分布于卵石层中,且含有较多粉粒和粘粒,局部含少量卵石,此次勘察仅在ZK30和ZK32两个钻孔中揭示有细砂呈透镜体分布于卵石层中,层厚1.401.5

17、0m。5.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泥岩K2g,对风化程度分为两个亚层。1强风化泥岩:红色,泥质胶结,泥质结构,水平层理发育,厚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质较软,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芯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岩块长度530cm,岩体较破碎,岩芯采取率7585%,RQD=05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偶见雪花状石膏;裂隙较发育,裂面可见灰白色、绿灰色次生粘土矿物,遇水具可软化性及崩解性。层厚约0.61.1m。2中风化泥岩:红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水平层理发育,泥质胶结,岩石坚硬程度为软岩,岩体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岩芯呈长柱状或柱状,局部稍破碎,岩芯长度10100cm,岩芯采取率

18、85%100%,RQD=51%89%;遇水具可软化性及崩解性。上述岩土的分布、厚度、埋深状况及其变化规律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2-12)及钻孔柱状图。2.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2.5.1. 地下水类型场地地下水为赋存于第三系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受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以地面蒸发、地下径流、人工抽降为主。2.5.2. 地下水水位 勘测期间测得场地地下水位埋深8.810.2m,相应埋深475.03476.01m;根据对城市建设环境与场地外围调查得知:勘察期间正值枯水期及临近场地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呈较大的下降趋势。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场地内既有勘察资料综合分析查证:本区域内丰枯水期

19、地下水位年变幅为1.502.00m,本场地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埋深约479.01m。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可按479.01m考虑。基坑开挖前应进一步核实地下水静止水位,并调查周边开采地下水现状及变化等,充分预测周边地下水停止开采及雨季水位骤然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便采取相应降排水措施。2.5.3地下水渗透性 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已有成功的降水设计与施工经验分析,砂卵石层富水性和透水性均较好,属强透水层;上部填土、粉质粘土、粉土层透水性较弱,属弱透水层。该场地砂卵石层渗透系数K建议按25m/d考虑,场地环境为类。2.6水与土的腐蚀性评价2.6.1水的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在附近民井取水样2件进行水质简分

20、析试验,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第12.2.212.2.5条,地下水腐蚀性判别见表3 : 场地地下水腐蚀性判定表 表3 项目评价方法实测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备注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L)154.08160.80300微环境类型为类Mg2+(mg/L)13.7414.752000微NH4+(mg/L)0.02500微OH-(mg/L)0043000微总矿化度(mg/L)405.9425.020000微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817.895.0微地层渗透性为强渗透性(A)HCO3-(mmol/L)3.153.25

21、>1.0微侵蚀性CO2(mg/L)0.00.0<30微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Cl- (mg/L)23.0125.13100微干湿交替据上表评价结果判定:地下水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2.6.2土的腐蚀性评价根据土样易溶盐试验成果,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第12.2.212.2.5条,场地土腐蚀性评价见表4。土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4 项目评价方法实测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备注按环境类型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kg)137.5152.1450微环境类型为类Mg2+(mg/kg)15.621.2<3000微按地

22、层渗透性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8.478.656.5微地层渗透性为强渗透性(A)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Cl-36.941.2400 微(A)土对钢结构腐蚀性PH值8.478.655.5微综上所述,结合地区和附近建筑经验场地土对砼结构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均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2.7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综合采用标准贯入试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综合查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2.7.1.标准贯入试验本次勘察主要针对粘土、粉土分别进行了共28次标准贯入试验,用于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指标和压缩特性;其统计结果分别见下表5 标准贯入试

23、验成果统计表 表5指 标土 名统计数范围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修正系数修正值n(次)(击)(m)(f)()(i)(k)粘土205.1-11.29.01.5190.1690.9348.4粉 土85.2-6.55.80.5120.0880.9415.5注: 变异系数=f/m 统计修正系数i=11.704/n4.678/n2 修正值k=im。2.7.2.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本次勘察重点对所有钻孔揭示的砂卵石层进行了全断面连续的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用以测定其承载力及变形模量指标,辅以进行工程地质分层;其统计结果分别见表6(考虑钻孔分组及地层厚度加权值)。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

24、计表 表6指 标土 名统计数范围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修正系数修正值/推荐值n(次)(击)(m)(f)()(i)(k)细砂(透镜体)11.8-1.81.801.80疏松卵石23.2-3.73.453.40稍密卵石204.7-7.76.000.740.1230.9525.7中密卵石307.2-14.39.62.080.2160.9328.9密实卵石3412.9-14.813.70.4850.0350.98913.8注:变异系数=f/m 统计修正系数i=11.704/n4.678/n2 修正值k=im;大于15击按15统计。 2.7.3.室内岩土常规试验为室内测定粉质粘土、粉土、强风化泥岩及中风化

25、泥岩的物理力学指标,采取土样原状样77件,岩样12件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其试验统计结果分别见表7、8、9:细砂颗分试验结果为粒径分布范围0.250.50mm含量为42.4%,0.0750.25mm含量为42.8%,经GB50021-2001表3.3.3判定为细砂。 粘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7项 目指 标含水量密 度孔隙比液 限塑 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内聚力内摩擦角w0(%)0 (g/cm3)eWL(%)Wp(%)IpILa1-2(MPa-1)Es(MPa)c(kPa)(°)统计数5757575757575757575757最小值20.8 1.96 0.63 38.1 1

26、8.6 17.9 0.06 0.14 6.76 61.8 17.9 最大值28.0 2.05 0.79 49.1 25.1 26.1 0.380.2612.6 112.4 24.1 平均值24.01 2.00 0.70 43.72 21.61 22.090.19 0.20 8.72 86.42 20.68 标准差1.87 0.02 0.04 3.10 1.44 2.62 0.10 0.03 1.33 12.12 1.35 变异系数0.08 0.01 0.06 0.07 0.07 0.12 0.60 0.15 0.15 0.14 0.07修 正 系 数0.981.000.990.980.980.

27、970.870.970.970.97 0.98修正值23.642.000.6943.1621.3421.520.160.198.4283.83 20.27 粉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8项 目指 标含水量密 度孔隙比液 限塑 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内聚力内摩擦角w0(%)0 (g/cm3)eWL(%)Wp(%)IpILa1-2(MPa-1)Es(MPa)c(kPa)(°)统计数1414141414141414141414最大值23.20 2.07 0.66 29.30 19.60 9.70 0.38 0.32 6.41 46.30 24.50 最小值19.80 2.00 0

28、.56 25.10 17.80 7.30 0.26 0.25 5.09 23.40 20.10 平均值21.63 2.03 0.62 27.73 18.73 9.00 0.32 0.29 5.62 32.58 21.59 标准差1.14 0.02 0.03 1.20 0.64 0.78 0.04 0.02 0.43 7.73 1.49 变异系数0.05 0.01 0.05 0.04 0.03 0.09 0.14 0.09 0.08 0.24 0.07 修 正 系 数 0.970.990.970.980.980.95 0.930.960.960.88 0.96 修正值21.032.020.612

29、7.1118.408.950.300.285.3928.67 20.73 岩石试验成果表 表9名称项目指标天然密度0(g/m3)饱和密度w(g/m3)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R(MPa)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R(MPa)内聚力C(MPa)内摩擦角(o)强风化泥岩频 数6666最 小 值2.37 2.10 0.25 38.50 最 大 值2.35 1.63 0.19 35.90 平 均 值2.36 1.88 0.23 37.38 标 准 差0.01 0.19 0.02 1.04 变异系数0.00 0.10 0.10 0.03 修正系数1.00 0.92 0.92 0.98标准值k2.35 1.73 0

30、.21 36.63 中风化泥岩频 数6666最 小 值2.41 6.07 0.65 42.50 最 大 值2.40 4.80 0.54 40.90 平 均 值2.41 5.34 0.59 41.68 标 准 差0.01 0.52 0.04 0.69 变异系数0.00 0.10 0.07 0.02 修正系数0.99 0.920.940.99标准值k2.39 4.91 0.56 41.11 备 注变异系数=f /m, 1.704 4.678 回归修正系数i=1± + ,标准值k=im n n2粘土的胀缩试验成果统计 表10土层名称统计项目统计值自由膨胀率ef(%)收缩系数s粘土n41 4

31、1 max73.00 0.21 min42.00 0.14 平均值m57.49 0.18 标准差7.79 0.02 变异系数0.14 0.11 修正系数1.04 1.03 修正值55.39 0.17 根据上表及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计算分析可知:该场地粘土自由膨胀率ef为4273%,平均值55.39%,具弱膨胀潜势。经计算其胀缩变形量为25.9826.61mm,胀缩等级为级(见表5.1.1.3)。粘土的胀缩变形量计算 表11孔号变形量经验系数m当P=50Kpa,第i层土膨胀率epi第i层土收缩系数i第i层土含水量

32、变化的平均值(wi)土层厚度hi(mm)第i层土变形量第i层土最终变形量s(mm)最终变形量s(mm)Zk100.890.00720.180.0455000.540.5425.980.890.00830.20.03610002.431.890.890.00670.160.01910006.708.590.890.00900.180.001100019.3927.98Zk200.890.00540.160.0455000.0190.0226.610.890.00710.170.03610002.852.650.890.00840.170.01910005.107.750.890.00740.15

33、0.01200010.1517.91成都地区膨胀土的湿度系数m取0.89,大气影响深度为3.00m,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1.35 m。2.8场地地震效应2.8.1抗震设防烈度及分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查证:成都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2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根据波速测试报告场地的微动卓越周期为0.22s。2.8.2地层液化判别本场地粉土层地质时代为Q3地层,粉土粘粒含量百分率大于10%,抗震设防烈度为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34、2010)第4.3.3条,场地饱和粉土可并不考虑液化影响;按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第P.0.1条,场地饱和细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综上所述,本区场地内的粉土、砂土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2.8.3土的类型及场地类别2.8.3.1 场地地段类别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1.1条,场地建筑抗震地段为一般地段。2.8.3.2岩土的类型判定场地覆盖层厚度19m左右,本次勘察对ZK1、ZK20、ZK21号钻孔分别进行了波速测试,依据波速测试结果,根据GB500112010的相关规定知:场地内杂填土、粉土、中砂属软弱土;粉质粘土、松散卵石属中软土;

35、稍密中密卵石及强风化泥岩属中硬土;密实卵石和中等风化泥岩属坚硬土或岩石。2.8.3.3 场地的类别判定依据波速测试报告知,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平均波速为287m/s,为中硬土,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 6条规定,场地类别为类,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据测试报告,场地卓越周期为0.22s,场地岩土层的波速及动力学参数综合成果见下表12、表13:场地卓越周期和等效剪切波速表(各孔) 表12钻孔号计算场地卓越周期Tg(s)场地等效剪切波速Vse(m/s)ZK10.24 254 ZK200.22287 ZK210.20 319 平均值0.22 287 各地层动力参数计算结果表

36、(综合) 表13 参数土名纵波Vp(m/s)横波Vs(m/s)容重r(kN/m3)动弹性模量Ed(MPa)动剪切模量Gd(MPa)动泊松比ud素填土284 129 17.0 78 28 0.37 硬塑粘土566 249 18.0 308 112 0.38 粉土398 186 18.0 170 62 0.36 稍密卵石688 368 21.0 739 284 0.30 中密卵石787 435 22.0 1067 417 0.28 密实卵石932 531 23.0 1634 649 0.26 强风化泥岩697 379 22.0 822 319 0.29 中风化泥岩1300 770 24.0 350

37、1 1423 0.23 注:1、表中容重为经验值 2、分层资料系由勘察单位提供3 场地工程分析与评价3.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从区域地质资料查证: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为晚近期形成的不对称坳陷盆地,在下、中更新世活动强烈,而上更新世及其以后至今,沉降及其断裂活动性已大为减弱,趋于稳定。总之,成都地区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讲,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壳基本稳定区,对高层建筑影响甚小。成都地区属地震波及区,不论周围松潘、平武的强震2008.5.12汶川8级地震或邻近周边的强震波及到成都最高烈度在7度以下,而成都地区地震按7度设防,安全度是保证的。拟建场地地形平

38、坦,地貌单一,场地无断裂、滑移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稳定性好,适宜建筑。3.2地基土力学性质评价根据各土层的室内试验结果、原位测试,结合钻探结果,对场地内钻探深度范围的地基土力学性质作如下评价:1.人工填土: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属不良地基土,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2.粘土: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较大,具有一定的强度,但强度较低,不宜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3.粉土: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强度低、工程性能差,属不良地基土,不能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4.细砂(呈透镜体):多分布于卵石层中,其埋深较深,强度低、压缩变形大、工程性能差,但其主要分布于高层建筑范围外地下室局部,需经验算满足

39、设计要求后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5.松散卵石:场地内分布不稳定;强度较低;压缩变形较大;不能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在选作持力层下卧层时应验算采用;6.稍密密实卵石、具有承载力高、压缩性低、工程性能良好的特点,具分布稳定连续、厚度较大,埋藏较深特征,是拟建物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及下卧层。7. 强风化中风化泥岩:具有承载力高、压缩性低、工程性能良好的特点,具分布稳定连续、厚度大(本次钻探未钻穿),埋藏较深特征,是拟建物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及下卧层。3.3地基土的主要计算参数建议值综合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以及成都地区勘察经验与邻近场地、本场地的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现提出供设计使用的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40、指标参数建议值,见表14: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 表14土层名称重 度(KN/m3)压 缩模 量Es(MPa)变形模量Eo(MPa)内聚力Ck(KPa)内摩擦角k (°)承载力特征值fak(KPa)素 填 土18.0012硬塑粘土20.08.74520180粉 土20.25.42520140卵石层细砂19.510015120松散卵石21.012.0025200稍密卵石22.021.0030350中密卵石23.029.5035600密实卵石24.039.0040850强风化泥岩23.52520.021036.6400中风化泥岩23.9可不考虑压缩性56041.11500 4

41、地基基础方案分析选择4.1 天然地基评价4.1.1高层建筑地基土的承载力评价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以及拟建物基础的埋置深度,宜以稍密-密实卵石层作基础持力层。当采用天然地基,选用卵石层作筏基持力层时,基地压力按560kpa,±0.00为486.30m,基础埋深约476.00m,按照地基承载力应同时满足极限稳定和不超过容许变形的原则。现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第5.2.4条公式:经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见下表,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7条和附录A:,安全系数K按2.0-3.0取值,基础埋深取-10.00m,基底标高为47

42、6.00m;基础宽度大于6.0m,取6.0m,则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估算结果如下表1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值成果表 表15指 标地 层按(JGJ72-2004)第 8.2.7条 按(GB5007-2002)第 5.2.4条Fu (kpa)fa(kpa)粉 土936.1410.83松散卵石2380.11070.70稍密卵石4052.81250.60中密卵石7271.21476.00密实卵石14089.41801.40本工程高层建筑物均拟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埋深476.30m,结合本次勘察揭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勘察任务委托书,筏板基础将置于卵石土上,根据上表初步计算结果可知,当基底荷载为560k

43、Pa,采用筏板基础时,稍密密实状卵石勘作为持力层能满足设计强度要求。4.1.2 高层建筑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4.1.2.1本工程高层建筑物均拟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埋深-10.00m,基底标高为476.00m,结合本次勘察揭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勘察任务委托书,地基持力层属同一地貌单元和同一工程地质单元,地基开挖约-10.00m(476.00)的持力层均为稍密密实卵石,工程特性差异不显著,为均匀地基。筏板基础将置于卵石土上。现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4条,对1#、2#楼场地地基均匀性评价如下:1、根据当量模量最大值Esmax和当量模量最小值Esmin的比值判定地基均

44、匀性,见表16。地基压缩模量当量值判定均匀性评价表 表16楼号sK与K的关系(“”或“”或“”)均匀性1#楼7.0453941.591.152.5均匀2#楼7.056.71143.74341.221.302.5均匀备注1.Es=E0/2.Zn=(Zm+b),取0.30,计算基础宽度按各幢高层建筑物基础宽度取;3K为不均匀系数界限值; 4.判别标准:当max/min <K为均匀,否则为不均匀。通过以上的分析评价表明:本场地地基为均匀地基。2、高层建筑地基土变形评价本工程高层建筑均拟采用筏板基础,拟定基础埋深为-10.00m,基底标高为476.00m;现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

45、2-2004)第8.2.10条及附录B,对分别计算各幢高层建筑各角点沉降量及倾斜值计算见表17:1#楼及2#楼地基沉降量及相对倾斜值计算成果表 表17楼号剖面编号孔号基 底平均压力P(kPa)修正系数沉降量S1和S2(mm)平 均沉降量S(mm)沉降差S1-S2(mm)倾斜值基 础宽 度 L(m)1#楼1-1,ZK15600.9545.51648.1765.320.00021325ZK35600.9550.8363-3,ZK185600.9556.74755.2692.9560.00011825ZK205600.9553.7912#楼1-1,ZK55600.9543.74250.22712.9

46、690.00058922ZK75600.9556.7113-3,ZK215600.9546.39547.8122.8330.00011322ZK235600.9549.228备注1.;沉降差;倾斜值 基底平均压力,取560kPa b基础宽度 L倾斜计算基础宽度2.基础容许沉降量为60mm,基础容许倾斜为0.002 从上表的计算结果可知,高层建筑在采用筏板基础、按设计基底标高、以卵石土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在560kPa的平均基底压力条件下,其沉降量小于60mm、相对倾斜值小于0.002,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

47、1)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要求。沉降量及相对倾斜值均满足规范要求。综上所述,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满足上部结构荷载和设计要求。4.2 桩基础评价4.2.1 桩基及桩型因素分析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拟建建筑物工程特征,结合地区建筑工程经验,本工程可供选择的桩基础类型有人工挖孔桩、钻(冲)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三种。1)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无噪声、施工简便、工程造价低、桩身质量易于控制、可大面积开工等优点,但人工挖孔灌注桩须在无水条件下施工,根据地区经验风化基岩中的裂隙水很难通过管井达到理想的降水效果,而需有针对地进行单桩间歇降水(即人工挖孔作

48、业定点降水循环进行),当局部遇基岩裂隙水较丰富时,可能会因降水而延缓挖孔作业进度。2)采用钻(冲)孔灌注桩可解决在基岩中采用人工挖孔可能还需进行单孔降水而延缓进度的缺点,但此桩型不能扩底,在相同单桩荷载的条件下桩身直径比挖孔桩桩身直径大、灌注混凝土方量大,且孔底的残渣难于控制,当孔底的残渣控制不当时将影响单桩承载力和增大桩基沉降。另一方面,此桩型施工为机械成孔,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对场地和环境有污染;且有一定的噪声,应进行防噪、隔振,以免扰民和影响邻近建筑。3)采用预应力管桩也可解决在采用人工挖孔可能还需进行单孔降水而延缓进度的缺点。但预应力管桩施工难度大,且施工机械噪声很大。4.2.2 桩基持力

49、层选择根据现场钻探情况以及拟建物结构特征和荷载要求,以中密密实卵石作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1D(D为桩径或边长尺寸)。4.2.3 桩基参数建议据现场钻探情况,结合当地施工经验,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议该场地单桩设计参数按表18选用,正式施工前宜进行试桩,以便确定准确的桩长和单桩承载力。单桩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表18项目土名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预制桩钻(冲)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预制桩钻(冲)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松散卵石120110100/稍密卵石130130120640015002000中密卵石150150140800020003500密实卵石170170160900025005000备 注 人工挖孔桩端阻力值按800桩径取值,其它桩径宜进行尺寸修正。4.2.4 桩基施工条件及影响预应力管桩施工施工时嘈声大,影响环境。钻(冲)孔灌注桩应采取有效措施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