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术语ppt课件_第1页
训诂术语ppt课件_第2页
训诂术语ppt课件_第3页
训诂术语ppt课件_第4页
训诂术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 训诂术语1;.一、某,某也 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言某词训某。其特点是直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或只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音义相同的同源词关系,或是假借字和本字的关系。例如:尔雅释木:“杜,甘棠。”说文:“恭,肃也。”广雅释诂一:“揭,举也。”释文:“舍,释也。”尔雅释言:“甲,狎。”汉:通“ 狎 ”。亲昵。“粲(cn),餐也。”通“ 狎 ”。亲昵通“ 餐 ”。2;.二、曰、为、谓之 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区分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其后,多为一种名物或制度;训释词在其前,一般为一个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

2、、“叫做”。例如:曲礼:“约言曰曰誓,涖牲曰曰盟。”诗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毛传:“水草交谓之谓之麋。”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注:“五百人为为旅。”尔雅释器:“金谓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谓之磨。”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曰曰迎,或曰曰逢。”3;.三、谓 被释词放于其前。用以说明这个词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有时也用来指明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和串讲句义及段落大意。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杜注:“晋君谓谓惠公也。”论语阳货:“

3、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安国注:“道,谓谓礼乐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谓怀王也。”4;.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谓少年。”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笺:“谓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落薄兮。”郑笺:“零,落叶。蔓草而有露,谓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5;.四、言 被释词放于其前,指明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意义,有时用来串讲文意。例如:诗经邶风古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言尽力也。”孟子离娄上:“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

4、日矣。”注:“言言君不知礼,臣不学法度,无以相检制,则贼民兴,亡在朝夕,无复有期日。言言国无礼义必亡。”6;.五、犹 被释词位于其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着同义、近义的关系,义隔而通之义隔而通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相当于某”,“某有某的意思”,即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例证: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呼?”赵岐注:“许犹犹兴也。”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犹甘也。”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犹厓也。”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朱熹注:“微,犹犹衰也。”7;.亦可表示同一连绵词或重言词的变体。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

5、赵岐注:“狼戾犹犹狼籍也。”孟子离娄下:“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赵岐注:“施施犹犹扁扁,喜悦之貌。”六、貌 通常放在形容词、动词等之后,用来说明人或事物一定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8;.例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貌。”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之貌貌。”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朱熹注:“蔽芾,盛貌貌。”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朱熹注:“泛,流貌貌。”诗经邶风古风:“行道迟迟。”朱熹注:“迟迟,舒行貌貌。”9;.七、之言,之为言 被释词位于其前。皆用于声训用于声训,除了释义外,被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有时

6、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例如:诗经甘棠:“勿翦勿拜。”郑笺:“拜之言之言拔也。”诗经载芟:“有依其士。”郑笺:“依之言之言爱也。”荀子修身篇:“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倞注:“谄之言之言陷也。”仪礼士丧礼:“鬠(ku)笄用桑。”郑注:“桑之为言之为言丧也。”10;.八、读曰、读为用本字本义指明假借字,即破通假破通假。例如:荀子天论篇:“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倞注:“信,读为读为伸。”礼记曲礼:“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郑注:“绥读为读为妥。”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读为畔。畔,涯也。”汉书鄒阳传:“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颜师古注:“伯,

7、读曰读曰霸。”11;.九、读若、读如 主要用于标明音读标明音读。例如:说文:“哈,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读若快。”说文:“匚,受物之器。象形。凡匚之属皆从匚。读若读若方。”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注:“信,读如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曰读曰”、“读为读为”与与“读若读若”、“读如读如”的差别:的差别: 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不一定,可用本字破假借字,也可以用假借字解释本字。12;.十、辞(词)也 用于指明虚词,汉代学家把虚词称之为“辞”或“词”。例如:诗经 周南汉广:“不可求思。”毛传:“思,辞辞也。”诗经周南芣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辞也。”说文:“矣,语已词

8、词也”13;.十一、所以被释词为名词,就其用途来解释。例如:说文:“聿,所以所以书也。”诗经卫风竹竿:“桧楫松舟。”毛传:“楫,所以所以櫂舟也。”14;.十二、一曰(一云)用于说明某个词的另一种意义。例如:说文:“肙,小虫也,从肉口声。一曰一曰空也。”说文:“麓,守山林吏也。从林鹿声。一曰一曰林属于山为麓。”汉书:“恭移病出,后复亲事。”颜师古注:“移病者,移书言病也。一曰,言以病移出,不居官府。”楚辞:“信毒药之謇謇兮。”王逸注:“信言不美,如毒药也。一云一云,何独乐斯之謇謇兮。”说文:“薄,林薄也。一曰一曰,蚕薄。”说文:“昌,美言也。一曰一曰,日光也。”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王逸注:

9、“丰隆,云师。一曰一曰雷师。”15;.十三、作指他书或者别本之异文。例如:礼记月令:“宙端径术。”郑注:“术,周礼作作遂。”十四、当作、当为用于改正误字、误读。例如:礼记檀弓:“自败于臺鲐(y)始也。”郑注:“臺当为当为壶,字之误也。”礼记檀弓下:“人喜则斯陶,陶则咏,咏斯犹。”郑注:“犹当为当为摇,声之误也。”16;.十五、古曰、今曰,古谓、今谓通常用来说明古今异词的现象。例如:郑注论语:“古古者曰曰名,今今者曰曰字。”若要以今制比况古制,则以“某,若(如)今某”表示 例如:郑注周礼天官:“此民给徭役者,若今若今卫士矣。”贾疏:“郑云若今若今卫士者,卫士亦给徭役,故举汉法况之。”若要说明古今异字现象,则以“某某古今字”表示。例如:礼记曲礼:“郑注:“予、余古今字古今字。”礼记曲礼:“攘,古古让字字。”17;.十六、浑言(统言、散言、散文)析言(别词、对言、对文)(教材P190)十七、衍文、脱文(教材P191)18;.训诂术语填空训练:楚辞:“浩浩沅江,分流汩兮。”王注:“浩浩,广大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 洲。”诗经:“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毛传:“薄, 也。” 诗经:“诸娣从之,祁祁如云。”毛传:“如云, 众多也。说文:“缶,瓦器, 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19;.左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