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第1节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正常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正常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 微生物群,称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正常菌群。1.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凡与外界接触和相通的部位均有微生物寄居,凡与外界接触和相通的部位均有微生物寄居, 尤以尤以皮肤、肠道、口腔、阴道皮肤、肠道、口腔、阴道量最多,称为四量最多,称为四大菌库。大菌库。产酸使阴道液呈酸性,抑制产酸使阴道液呈酸性,抑制其它菌生长。其它菌生长。乳杆菌、大肠、乳杆菌、大肠、 白念白念阴道阴道尿
2、路感染尿路感染葡萄、大肠葡萄、大肠尿道尿道大肠中菌量最多,占大便干大肠中菌量最多,占大便干重重1/3,大多为厌氧菌,大多为厌氧菌肠道肠道胃炎胃炎胃酸胃酸无菌,无菌,hp胃胃结膜感染结膜感染葡萄、干燥杆菌葡萄、干燥杆菌眼结膜眼结膜中耳炎中耳炎葡萄、绿脓葡萄、绿脓外耳道外耳道抵抗力下降抵抗力下降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链球、葡萄、肺炎链球、葡萄、肺炎鼻咽腔鼻咽腔抵抗力下降,拨牙抵抗力下降,拨牙侵入血流,引起亚急性细菌侵入血流,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性心内膜炎菌种类最多,大量为厌氧菌。菌种类最多,大量为厌氧菌。甲链、白念、放线菌等。甲链、白念、放线菌等。口腔口腔化脓性感染化脓性感染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葡萄
3、、绿脓、白念等葡萄、绿脓、白念等主要菌类主要菌类皮肤皮肤部位部位 甲链甲链人体常见正常菌群及其医学意义人体常见正常菌群及其医学意义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生物拮抗:受体竞争、营养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受体竞争、营养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作用营养作用:如合成维生素。:如合成维生素。免疫作用免疫作用: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抗衰老作用抗衰老作用:肠道双歧杆菌产生:肠道双歧杆菌产生sod。2. 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条件条件/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条件条件/机会机会正常菌群的致病条件:正常菌群的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改变寄居部
4、位改变尿路感染尿路感染腹膜炎腹膜炎 败血症败血症腹腔腹腔泌尿道泌尿道血液血液例:大肠杆菌例:大肠杆菌 (肠道)(肠道)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 因长期使用广谱类抗生素,正常菌群中的敏因长期使用广谱类抗生素,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消灭,而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感菌被抑制或消灭,而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称称菌群失调症或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症或二重感染。 使用抗生素,导致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菌群失调( dysbacteriosis) 常见机会性致病菌常见机会性致病菌大肠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见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
5、炎鹅口疮鹅口疮肺炎肺炎尿路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败血症3.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医学微生态学:医学微生态学:正常菌群外界环境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正常菌群、机体、环境三者处于平衡状态。正常菌群、机体、环境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失调:正常菌群中各微生物组合由生理性组合变为病理性正常菌群中各微生物组合由生理性组合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组合的状态。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微生态失调的原因:1.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功能下降3.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感染:感染: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病理变化:组织损伤、生理功能紊乱
6、。病理变化:组织损伤、生理功能紊乱。 (感染)(感染)体外(传染)体外(传染)宿主宿主相互作用(微生物直接损伤、宿主免疫间接损伤)相互作用(微生物直接损伤、宿主免疫间接损伤)体内(内源性感染)体内(内源性感染)第第2节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的致病作用感染是否发生与:感染是否发生与: 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virulence),), 细菌侵入数量、侵入途径,细菌侵入数量、侵入途径, 机体的免疫状态。机体的免疫状态。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organism)/病原菌病原菌(pathogen): 能引起感染或宿主疾病的微生物。能引起感染或宿主疾病的微生物。毒力(毒力(virul
7、ence):):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侵袭力侵袭力毒素毒素侵袭性蛋白侵袭性蛋白/酶酶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荚膜、微荚膜荚膜、微荚膜细菌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致病物质致病物质黏附素黏附素一一. 侵袭力:侵袭力: 概念:概念: 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疫机制,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防疫机制,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组成:组成:1. 黏附素(黏附素(adhesin)菌毛黏附素:如大肠杆菌菌毛菌毛黏附素:如大肠杆菌菌毛 黏附素(普通菌毛)。黏附素(普通菌毛)。非菌毛黏附素:如非
8、菌毛黏附素:如a群链球菌细胞壁群链球菌细胞壁 的的lta(脂磷壁酸)。(脂磷壁酸)。 黏附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特异性黏附。黏附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特异性黏附。霍乱弧菌黏附于人回肠黏膜的霍乱弧菌黏附于人回肠黏膜的m细胞细胞荚膜:如肺炎链球菌荚膜。荚膜:如肺炎链球菌荚膜。微荚膜:微荚膜:spa、m蛋白、蛋白、vi-ag、k-ag。2. 荚膜与微荚膜荚膜与微荚膜 抗吞噬细胞吞噬、抗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抗吞噬细胞吞噬、抗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3. 侵袭性蛋白侵袭性蛋白/酶酶侵袭蛋白:如侵袭蛋白:如g-的的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可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可 直接注入感染细胞,促进细菌的传播。直接注入感染细胞,
9、促进细菌的传播。侵袭性酶类:如:侵袭性酶类:如: 金葡菌:血浆凝固酶金葡菌: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抗吞噬、抗消化。 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球菌:透明质酸酶扩散扩散。 侵袭侵袭过程:黏附与定植过程:黏附与定植 侵入侵入 繁殖与扩散。繁殖与扩散。 是细菌抵抗不利环境,营造合适的微环境,以利于是细菌抵抗不利环境,营造合适的微环境,以利于 生存的一种黏附定植式群体生存方式。生存的一种黏附定植式群体生存方式。 微菌落:是人肉眼看不到的细菌集落,一般为一个微菌落:是人肉眼看不到的细菌集落,一般为一个 克隆。克隆。 生物膜:生物膜:不是细菌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菌落为基不是细菌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菌落为基
10、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社区”结构,可为结构,可为不不 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如:牙菌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如:牙菌斑)。斑)。4. 细菌的微菌落和生物膜细菌的微菌落和生物膜细菌生物膜扫描电镜照片细菌生物膜扫描电镜照片细菌生物膜的医学意义:细菌生物膜的医学意义: 抵抗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攻击。抵抗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攻击。 克服液态流的冲击而持续存在。克服液态流的冲击而持续存在。 细菌通过接合机制快速传递耐药基因。细菌通过接合机制快速传递耐药基因。 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是现代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生物医学植入物)。是现代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
11、素(生物医学植入物)。二二. 毒素(毒素(toxin) 内、外毒素内、外毒素 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毒 性物质,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性物质,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 和器官,干扰生理功能。和器官,干扰生理功能。g+菌、少数菌、少数g-菌,分泌至菌体外。菌,分泌至菌体外。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g+)葡萄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 霍乱弧菌(霍乱弧菌(g-)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 1. 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 ) 来源:来源: 化学成分化学成分蛋白质蛋白质 a、b亚单位组成亚单位组成毒性毒性 极强,具组织器官选择性
12、。极强,具组织器官选择性。稳定性稳定性不稳定、不耐热(葡萄球菌肠毒素例外)。不稳定、不耐热(葡萄球菌肠毒素例外)。抗原性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脱毒成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脱毒成 类毒素(保留类毒素(保留b亚单位活性)。亚单位活性)。a 毒性亚单位毒性亚单位b 结合亚单位结合亚单位 性质:性质:外毒素作用机理外毒素作用机理神经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神经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细胞毒素:如白喉外毒素细胞毒素:如白喉外毒素 肠毒素:如霍乱毒素肠毒素:如霍乱毒素 类型:类型:类别类别 细胞细胞 外毒素外毒素 作用机理作用机理 体内效应体内效应 白喉杆菌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白喉毒素 抑制蛋
13、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 心肌损伤,肾上心肌损伤,肾上 腺腺 出血,外周出血,外周 神经麻痹神经麻痹细胞细胞 毒素毒素 溶血性链溶血性链 红疹毒素红疹毒素 血管扩张血管扩张 猩红热皮疹猩红热皮疹 球菌球菌 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痉挛毒素 封闭抑制性封闭抑制性n元元 骨骼肌痉挛骨骼肌痉挛神经神经 的活动的活动 毒素毒素 肉毒梭菌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肉毒毒素 阻断乙酰胆碱释放阻断乙酰胆碱释放 肌肉松弛性麻痹肌肉松弛性麻痹 霍乱弧菌霍乱弧菌 肠毒素肠毒素 激活细胞膜上腺苷激活细胞膜上腺苷 肠黏膜分泌亢进肠黏膜分泌亢进肠毒素肠毒素 酸环化酶,使细胞酸环化酶,使细胞 导致严重腹泻导致严重腹泻 内内c
14、amp浓度升高浓度升高 和呕吐和呕吐 金黄色葡萄金黄色葡萄 肠毒素肠毒素 刺激呕吐中枢及肠壁刺激呕吐中枢及肠壁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 球菌球菌 泻腹泻腹 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2. 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 g-菌细胞壁的外层结构中的菌细胞壁的外层结构中的lps(脂多(脂多糖),菌裂解后释放,亦存在于螺旋体、衣糖),菌裂解后释放,亦存在于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原体、立克次体。 来源:来源:化学成分化学成分lps(脂多糖)。(脂多糖)。稳定性稳定性稳定,耐热稳定,耐热1001h不失活,故需不失活,故需 防止内毒素污染。防止内毒素污染。毒性毒性毒性弱,且大致相同,
15、致病无特异性。毒性弱,且大致相同,致病无特异性。抗原性抗原性弱,不能脱毒为类毒素。弱,不能脱毒为类毒素。 性质:性质: 发热反应(机体的免疫保护反应)。发热反应(机体的免疫保护反应)。 wbc反应(反应(wbc增加)。增加)。 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休克(毛细血管功能紊乱)内毒素休克(毛细血管功能紊乱)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毛细血管出血(内脏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内脏出血)致病性:致病性: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区别要点 外毒素外毒素 内毒素内毒素来源来源 g+菌与部分菌与部分g-菌。菌。 g-菌。菌。存在部位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出,
16、少数菌崩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细胞壁组分,菌裂解 解后释解后释 。 后释放。后释放。 化学成分化学成分 蛋白质。蛋白质。 脂多糖。脂多糖。稳定性稳定性 不稳定,不稳定,6080 , 稳定,稳定,160 ,24h灭活。灭活。 30min灭活。灭活。毒性作用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具选择强,对组织器官具选择 较弱,各菌的毒性较弱,各菌的毒性 性毒害作用,性毒害作用, 效应大致相同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特殊病变。引起特殊病变。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加、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加、 微循环障碍、休克、微循环障碍、休克、 dic等。等。抗原性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17、, 弱,甲醛不能脱毒成弱,甲醛不能脱毒成 甲醛脱毒成类毒素。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类毒素。类毒素。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机体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致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致病菌等抗原的功能。也称病菌等抗原的功能。也称天然免疫(天然免疫( innate immunity)。)。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个体出生后,: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也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
18、防御功能。也称称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第第3节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非特异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特点: 作用范围广泛,无特异性,作用范围广泛,无特异性, 遗传所获得,遗传所获得, 个体出生时就有,个体出生时就有, 再次接触相同致病菌,作用不会增减。再次接触相同致病菌,作用不会增减。组成:屏障结构,组成: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 正常体液中的抗菌物质。正常体液中的抗菌物质。1. 屏障结构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屏障皮肤与黏膜屏障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胎盘屏障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分泌杀菌物质分泌杀菌物
19、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软脑膜软脑膜脉络丛脉络丛脑血管脑血管星状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 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子宫内膜的基蜕膜 胎儿胎盘的绒毛膜胎儿胎盘的绒毛膜(1)吞噬细胞:)吞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血中单核细胞大吞噬细胞:血中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系统(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 mps)2.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和杀菌过程:()吞噬和杀菌过程: 趋化趋化粘附粘附 吞入吞入 杀灭与消化杀灭与消化吞噬细胞杀菌机制:吞噬细胞杀菌机制: 依氧杀菌(
20、主要):依氧杀菌(主要):需要分子氧参加,通过吞噬细胞需要分子氧参加,通过吞噬细胞 的呼吸作用产生的呼吸作用产生h2o2 、o2-、 oh-、-o2、no 等物质等物质 直接对病原体有高效的杀菌活性。直接对病原体有高效的杀菌活性。 非依氧杀菌:非依氧杀菌:(1)酸性环境: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杀酸性环境: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杀 菌作用。(菌作用。(2)溶酶体酶等:溶菌酶、蛋白水解酶消)溶酶体酶等:溶菌酶、蛋白水解酶消 化分解作用。化分解作用。组织损伤:组织损伤:溶酶体释放的多种酶也能破坏临溶酶体释放的多种酶也能破坏临 近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的免近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的免 疫病理损伤。疫病理损伤。()
21、吞噬作用的后果()吞噬作用的后果 完全吞噬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细菌得以保护,细菌得以保护,吞噬细胞死亡,吞噬细胞死亡,游走游走 广泛病变。广泛病变。()补体()补体()溶菌酶()溶菌酶 ()防御素()防御素3. 正常体液中的抗菌物质正常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特点:特点: 具特异性(针对某一抗原),具特异性(针对某一抗原), 后天获得,不能遗传,后天获得,不能遗传,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加。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加。组成:体液免疫,组成: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1.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胞外菌感染胞外菌感染 a. siga阻止细菌粘附
22、于粘膜,进入组织细胞内,阻止细菌粘附于粘膜,进入组织细胞内, b. 抗体(抗体(igg)和补体(和补体(c3b)的调理作用,的调理作用, c. 中和细菌的外毒素,中和细菌的外毒素, d. 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 e. adcc 。2.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胞内菌、真菌和病毒感染胞内菌、真菌和病毒感染 a. ctl: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b. th1:分泌淋巴因子,杀伤靶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杀伤靶细胞。 一、细菌感染的来源一、细菌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病人病人带菌者带菌者(重要传染源)(重要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病
23、畜和带菌动物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体内致病菌体内致病菌第第4节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健康带菌者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 二、细菌传播途径:二、细菌传播途径:1. 呼吸道感染(结核杆菌)呼吸道感染(结核杆菌)2. 消化道感染(痢疾杆菌)消化道感染(痢疾杆菌)3. 创伤感染(破伤风杆菌)创伤感染(破伤风杆菌)4.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鼠疫杆菌)节肢动物叮咬感染(鼠疫杆菌)5. 接触感染(淋球菌)接触感染(淋球菌)三、细菌性感染的类型三、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亚临床感染)(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显性感染感染部位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全身性细全身性细 菌感染菌感染)病情缓急病情缓急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慢性感染 带菌状态带菌状态全身性细菌感染:全身性细菌感染: 毒血症(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但不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但不侵入血流,而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侵入血流,而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例:破伤风)(例:破伤风) 菌血症(菌血症(bactere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售平台合同范例
- ktv供应红酒合同标准文本
- 全球及中国护理点测试(POCT)设备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全球及中国工业液压旋入式插装阀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平台质量保障计划
- 全球及中国α-突触核蛋白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智能监测建筑结构健康系统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灵芝孢子油按摩油舒缓放松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智能按摩腰带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疾病预防控制及防疫服务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2023山东能源集团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机关部分岗位公开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汉中市中医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超低排放改造管理制度
- 近视的防控课件
- 智能调度算法设计-全面剖析
- 超星尔雅学习通《工科中的设计思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5章节测试附答案
- 储能电站安全教育培训
- 景区游客中心培训课件
- 2025年春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件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医政管理知识培训
- 2025年中咨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