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_第1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_第2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_第3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_第4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实践实验7.5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一 课题名称: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二 实验摘要针对某些电路应用对固定强度(幅度)信号的要求,我们通过采用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够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电路输出相对稳定。本实验采用了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在输入信号0.5mV50Vrms以及信号带宽1005KHz范围内,使输出信号限制在0.51.5Vrms,变化较小,简单有效地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的功能。关键词:电子电路 自动增益控制 直流耦合互补级三 设计任务要求1. 基本要求:设计一个AGC电路,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

2、件为:(1) 电源电压:9V;(2) 输入信号:0.5mV50mV;(3) 输出信号:0.5V1.5Vr;(4) 信号带宽:100Hz5KHz;(5) 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求实际搭建)。2. 提高要求:(1) 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2) 采用麦克风输入作为,8喇叭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3) 如何实际具有更宽输入电压范围的AGC电路。(4) 测试ACG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降低THD。四 设计思路、总体结构框图1. 设计思路1) 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下图:2) 本实验中电路采用了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

3、的方法,从而简单而有效的实现AGC功能。如下图,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1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可变电阻由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1的电阻,可从一个有电压源VREG和大阻值电阻R2组成的电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2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I对于正电流I的所有可用值(一般都小于晶体管的最大额定射极电流IE,晶体管Q1的集电极发射极饱和电压小于它的基极发射极阈值电压,于是晶体管工作在有效状态。短路晶体管的VI(电压电流)特性曲线非常类似于PN二极管,符合肖特基方程,即期间电压的变化与直流电流变化的对数成

4、正比。3) 从下图可以看出,短路晶体管的微分电阻与流过的直流电流成反比,即器件的微分电导直接与电流成正比。在工作状态下,共射极连接的双极型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一般在100或100以上,在相当大的电流范围内,微分电阻都正确地遵守这一规则。图中所示的晶体管至少可以在五个十倍程范围内控制微分电阻,即控制幅度超过100dB。2. 总体构架框图五 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含电路图)1. 分块电路1) 驱动缓冲电路驱动缓冲设计电路图如上图所示,当输入信号VIN驱动缓冲极Q1时,它的非旁路射极电阻R3有四个作用: 它将Q1的微分输出电阻提高到接近公式(1)所示的值。该电路中 的微分输出电阻增加很多,使R4

5、的阻值几乎可以唯一地确定这个输出电阻。RD1rbe+(1+rce/rbe)(R3/rbe) 由于R3未旁路,使Q1电压增益降低至:AQ1=R4/rbe+(1+)R3R4/ R3 如公式所示,未旁路的R3有助于Q1集电极电流电压驱动的线性响应。 Q1的基极微分输入电阻升至RdBASE=rbe+(1+)R3,与只有rbe相比,它远远大于Q1的瞬时工作点,并且对其依赖性较低。2) 直流耦合互补级联放大电路 图中晶体管Q2为NPN管,Q3为PNP管,将Q2的集电极与Q3的基极相连,构成了直流耦合互补级放大电路,为AGC电路提供大部分电压增益。R14是1k电阻,将发射极输出跟随器Q4与信号输出隔离开来。

6、必要时,R14可选用更低的电阻,但如果R14过低,则大电容的连接电缆会使Q4进入寄生震荡。3) AGC反馈电路 电路图如图所示,电阻R4构成可变衰减器的固定电阻,而Q6构成衰减器的可变电阻部分。晶体管Q5为Q6提供集电极驱动电流,Q5的共射极结构只需要很少的基极电流。 因为电阻R17与C6并联,由于有二极管D1、D2单向导通作用,C6只能通过R17放电,故R17决定了AGC的释放时间。在实际中,R17阻值可以选得大一的,延长AGC释放时间,方便观察。 电阻R19用于限制通过Q5和Q6的最大直流控制电流。 D1和D2构成一个倍压整流器,从输出级Q4提取信号的一部分,为Q5生成控制电压。这种构置可

7、以容纳非对称信号波形的两极性的大峰值振幅。 电阻R15决定了AGC的开始时间。若与C6组合的R15过小,则使反馈传输函数产生极点,导致不稳定。 反馈原理:反馈电路在Q4发射极进行电压取样,另一端接C3后面,在输入中电路进行电流相加,由瞬时极性法可判断该反馈类型为电压并联负反馈。即当输入信号增大时,输出电流也增大,Q6的微分电阻就会跟这变小,由于负反馈的作用,输入信号就会变小,导致输出减小,最终实现了输出信号基本稳定。反之亦然,从而实现自动增益控制功能。2. 总体电路当输入信号为0.550mVrms(40dB动态范围),信号带宽为100Hz5KHz,使输出信号在0.51.5Vrms(变化不超过5

8、dB)内。并且,正弦输入信号从0.5至50mVrms的步长变化时的AGC开始时间约为0.3s,从50mVrms到0.5mVrms的AGC释放时间约为100s。六 实现功能说明 实现功能:自动增益控制,即根据输入的强弱控制增益大小,保证输出相对稳定于一个较小的范围。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先保持恒定的信号频率,将输入信号的有效值从0.5mV逐渐提高到50mV,用示波器记录输入输出波形,用交流毫伏表测量输入输出有效值。 部分工作点测量:0.583V1.162V5.17V5.86V8.83V8.22V0.468V5.25V1.045V0.468V 示波器数据:(由于图片较多,只采集部分,完整数据在表

9、格中)(1)固定于1kHz输入:05mV-8mV4mV2mV1mV0.5mV8mV6mV10mV-50mV40mV30mV20mV10mV50mV数据表格:(格内为输出的有效值,单位V)Vi/mV f/Hz500100020003000400050000.51.081.091.081.091.091.1011.091.091.091.091.101.1021.101.101.101.101.101.1041.151.151.151.151.151.1561.151.151.151.151.151.1581.151.151.151.151.151.15101.201.201.201.201.20

10、1.20201.231.231.231.231.231.23301.261.261.251.261.261.26401.261.261.261.261.271.27501.341.351.351.341.351.35从示波器输出以及数据表格均可看出,在要求的输入以及带宽范围内,输出幅度均在要求范围内,并且变化较小,较好地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七 故障及问题分析1 示波器信号输出不稳定在实验中,波形出来了,也实现了要求的效果,但示波器显示的信号不停地震荡,线条模糊。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先是换了一条连接示波器的输入线,但不奏效,接下来我猜测是电路中的器件或导线连接得不好,于是我开始对每个器件,每条导线

11、的连接进行检查,而当我检查到电容C3的时候,用手使劲往下压,清晰的波形就出来了,而一放开手,波形又变得模糊。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原来是电容的管脚减得太短导致接触不良。八 总结和结论本次实验进行得还算顺利,连接第一次就已经成功出现了波形,总结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是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方式得当。在连接电路之前,我仔细研究过此电路的原理,并且进行了软件仿真,当对其原理有了一定清晰的了解之后,我才开始连接电路,因此,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可以首先从原理入手,分析原因,很快就能解决。而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式是连接好一部分测一部分的效果,再连接下一部分,而不是整体连接后再测试,由于采用了这种方法,我很容易就

12、能找到各部分连接出现的问题并较快地解决。经过这次实验,我深刻地体会到,实验的步骤方式得当是实验成功的核心要素,每当我们进行一个电路实验时,我们首先要清晰了解其原理,而不是照着书本一味地连接电路。而连接电路时,分块连接并测试是很重要的保证连接正确的方法。只有我们注重这些方法,才能在实验中学习到更多,而不是在波形出不来的懊恼中浪费时间。九 PROTEL绘制的原理图1、 PROTEL绘制的AGC电路原理图:2、 用PROTEL生成的PCB板3、 9V稳压源电路原理图:4、 9V稳压源生成PCB板十 所用元器件及测试仪表清单1、 元器件清单元器件标号参数个数电阻R12201电阻R21M1电阻R32.2

13、K1电阻R427K1电阻R52.2K1电阻R6300K1电阻R7430K1电阻R815K1电阻R95601电阻R1015K1电阻R1127K1电阻R121001电阻R133901电阻R141K1电阻R1515K1电阻R1651K1电阻R171.8M1电阻R183301电阻R193.3K1电容C13.3uF1电容C2100uF1电容C32200uF1电容C40.22uF1电容C5220uF1电容C6100uF1电容C733uF1电容C810uF1电容C91000uF1电容C101000uF1二极管D11N41481二极管D21N41491晶体管Q1NPN80501晶体管Q2NPN80501晶体管Q3PNP85501晶体管Q4NPN80501晶体管Q5NPN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