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_第1页
郑州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_第2页
郑州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_第3页
郑州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_第4页
郑州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来源:商都网文化频道 时间:2009-11-18 11:23:21 Tag:核心提示: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郑州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在此地域积淀形成的姓氏文化、黄帝文化、 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客家文化、象棋文化、 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冶铁文化、石窟文化、古县衙文化、唐宋文化、 汉文化等影响深远。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6区5 市1县和郑东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 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全市总面积 7446.2平方公里,市 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

2、282.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 口 724.3万,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1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202.4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名第18 位和第10位。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 淮平原。是我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是新亚 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 成员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 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早在 3600 年前,郑州就是商王朝的重要 都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孕育了中华民

3、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 化。曾有夏、商、管、郑、韩 5 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 明、清 8 代为州。辖区内发现有距今 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 5000 年的大河村、 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 据史籍 记载,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 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 悠久的历史和多年来的建设发展, 在郑州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 了摸清郑州市文化资源的状况,我们在全市开展了文化资源的调查, 初步摸清了郑州市文化资源的现状, 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发挥资源 优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社会增长

4、的需求,提供了 第一手资料。一、文化资源情况(一)文化遗产资源1、物质文化遗存及保护类资源情况。全市有历史遗址 279 个, 墓葬 129个,石窟、石刻 60 个;陵园 12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 位 43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6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4 处。 全市博物馆馆藏藏品 2 万多件,其中一级品 6 百多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织机洞洞穴遗址、裴李岗遗址、唐户遗 址、大河村遗址、 西山遗址、新砦遗址、 古城寨、王城岗及阳城遗址、 大师姑遗址、郑州商代遗址、小双桥遗址、郑韩故城、韩王陵、太室 阙、少室阙、启母阙、打虎台汉墓、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嵩岳寺塔、 刘碑寺造像碑、巩义

5、瓷窑遗址、荥阳故城、巩义石窟、法王寺塔、永 泰寺塔、净藏禅师塔、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大周封祀坛碑记、 黄冶唐三彩窑址、后周皇陵、北宋皇陵、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会善 寺、李诫墓、欧阳修墓及祠、观星台、中岳庙、郑州轩辕庙、康百万 庄园、郑州二七纪念塔及纪念堂等。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 处,省级非物质遗产分别是少林功夫、黄 河澄泥砚、超化吹歌、豫西狮舞、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岳古庙 会、苌家拳。其中,少林功夫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州历史悠久, 这里产生的文化名人灿若星辰, 他们对中华文明 做出了重大贡献,比较著名的历史人

6、物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治水 英雄大禹、隐士鼻祖许由、春秋政治家管仲、春秋思想家邓析、春秋 政治家子产、战国政治家申不害、战国水利专家郑国、战国思想家列 御寇、战国思想家韩非、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晋文学家潘岳、 世界文化名人诗圣杜甫、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李商隐、李颀、杜审 言、北宋建筑家李诫、元代理学家许衡、明代思想家高拱等。郑州流 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很多, 大禹治水、楚河汉界、达摩面壁、 武则天册封嵩山、官渡之战等脍炙人口。郑州拥有各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 其中最富特色的就是豫 剧,产生了现代豫剧大师常香玉,代表了豫剧的最高水平。郑州杂技 独具魅力, 郑州杂技团的诸多节目在国

7、内外赛场上屡获殊荣, 并先后 赴美国、加拿大、南斯拉夫、冰岛、丹麦、挪威、日本、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演出郑州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 在此地域积淀形成的姓氏文化、 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客家文化、象棋 文化、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冶铁文化、石窟文化、古县衙文化、唐 宋文化、汉文化等影响深远。(1)姓氏文化资源。郑州是郑氏、潘氏、许氏、侯氏的发源地。 其中:郑氏、潘氏发源于荥阳,许氏发源于登封市,侯氏发源于新密 市。韩氏、孔氏、杜氏、左氏、周氏、高氏、冯氏、史氏、常氏、熊 氏、龚氏等发源或其中的一支发源于新郑市,密氏、郐氏等或其中的 一支发源

8、于新密市。(2)黄帝文化资源。新郑市是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 5000 年 前人文始祖黄帝就诞生并建都于此。近年来,郑州市共举办了 15 届 炎黄文化节和 2006年“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2007 年“丁亥 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新郑的寻根文化推向高潮。(3)黄河文化资源。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郑州处于黄河文明的核心位置, 发扬光 大黄河文化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4)嵩山文化资源。嵩山及其周边时代久远、文化绵延、数量 与类型众多的遗址构成了围绕嵩山的嵩山文化圈。 在这个文化圈中有 着孕育中原文化的山、水、土、生(物)、气(候)、位(置)古

9、环 境“六要素”的最佳组合。表明了嵩山文化圈在中原文化、华夏文化 的核心地位,也是郑州发展文化产业的独有优势。(5)少林文化资源。少林文化根在登封,源出少林寺,是嵩山 文化的重要元素,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少林文化的主体是禅宗和武术。少林寺位于登封市中岳嵩山腹地,距今有 1500 多年的历史。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瑰宝。少林文化包括少林禅宗文化、少林武术文化、少林医学文 化、少林艺术文化、少林历史文化及和少林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等。(6)商都文化资源。 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商代都城的遗址, 1955 年发现并开始发掘。 1961 年国务院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

10、物保护单位。 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建立的一座都城 ,至今已有 3600 年历史 ,其建 筑规模之大 ,规划布局之严整 ,文化内涵之丰富 ,堪称当时世界之最。郑 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是中国古都发 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探索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中具有承 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004 年,郑州被中国古都学会确定为中国八大 古都之一。(7)客家文化资源。郑州是客家文化的祖根地。客家文化的前 身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客家人 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 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 从文化渊源上, 它

11、和中原文化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郑州正建设世界客家文化中心。(8)河洛文化资源。郑州的巩义是洛河和黄河的交汇处,两河 相交形成的漩涡触发了古人创造太极八卦的灵感, 这里因此成为 “河 图洛书”的发源地。 在这一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在中国古 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9)象棋文化资源。荥阳是中国象棋的策源地,象棋棋盘上的 “楚河汉界” 就出自荥阳, 荥阳市广武镇至今还保存着汉霸二王城即 鸿沟的古迹。 为进一步拓展象棋文化内涵, 荥阳市成立象棋文化产业 发展中心,建设了可同时容纳 350 人进行比赛和训练的象棋馆,

12、 建造 了占地2万多平方M的象棋广场,内有长88M、宽80M的超大棋盘, 设著名残局“骐骥一跃”。成功举办了上万人参加的首届中国象棋文 化节。(二)自然遗产资源全市有 1 个世界级地质公园, 即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河南省 登封市,面积 464 平方公里, 包括安坡山、 马鞍山、挡阳山、少室山、 太室山、五指岭诸峰等。被地质工作者誉为 “天然地质博物馆” 和“地 学百科全书”。2001年 6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4 年 2 月 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1 个国 家地质公园,即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2005 年 8 月通过国务院评 审。全市有 1

13、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是嵩山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郑州黄河风景名胜 区、浮戏山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到 2006年底,全市共有森林公园 18处,主要分布在登封、 荥阳、 新密、巩义、新郑、管城、二七 7 个县(市)、区,经营面积 4.5万 公顷,占我市国土面积的 6。2006年,全市森林旅游接待国内外游 客 377.2 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 14144万元。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郑州 国家森林公园、登封嵩山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国家森林公园 3 处,省级森林公园有中牟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 森林公园、河南省桃花峪森林公园、河南省

14、南河渡森林公园、河南省 神仙洞森林公园、登封市大熊山森林公园、河南省环翠峪森林公园、 香山森林公园、黄河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10 处,市级森林公园有老 龙窝森林公园、古城森林公园、潮湖森林公园、尖岗森林公园、朝阳 沟森林公园 5 处。到 2006 年底,郑州市共建成城市公园广场 28 处,占地面积达到 373.75公顷,从业人员达到 1523人。其中占地面积超过 10 公顷的有 碧沙岗公园、紫荆山公园、人民公园、西流湖、郑州市动物园、郑州 市世纪游乐园、郑州市金水区郑花公园、郑州市绿城广场、郑州市五 一公园、郑州市二七区嵩岳公园自然保护区 1处,即河南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 面积 38007公顷

15、, 保护区分布到巩义市、荥阳市、中牟县、金水区、惠济区,是我省生 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带,湿地内物种繁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 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 是候鸟 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区。(三)文学艺术资源 郑州市的小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不仅 有以发表小小说而驰名文坛的 百花园 文学月刊和转载精选小小说 作品的小小说选刊,还有以杨晓敏为代表的一批从事小小说理论 研究和推进小小说繁荣的作家、 理论家和文学编辑。 郑州市文化艺术 界联合会共有 11 个艺术家协会,即书协、美协、作协、摄协、音协、 剧协、影视协、民协、曲协、杂协、舞协

16、。全市有艺术家协会会员近 3000 人,其中国家级会员 270 多人,省级会员 900 多人。会员们经 常参加全国性展览、省级书法展览,同时每年举办 60 次以上各类书 法展览;每年组织 60次以上艺术活动; 每年组织 40次以上摄影艺术 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影视活动 60 次以上。全市艺术表演团体 19 个,从业人员 1699人; 2006年收入 8149 万元,其中演出收入 2565 万元,国内演出 3672万人次。全市有艺术 表演场馆 10 个,从业人员 297人; 2006 年收入 8101 万元,其中演 (映)出收入 3315 万元,演(映)出场次 9045。(四)新闻出版资源全市

17、图书出版单位 11 个,从业人员 1002人,出版图书 3677种, 总印数 21689.77万册;报纸出版单位 55 个,从业人员 12182人,出 版报纸 55 种,总印数 149506.92万册,总印张 5079489.32 千印张, 定价总金额 84771.27万元;期刊出版单位 160 个,从业人员 1780人, 出版期刊 160 种,总印数 8454.93 万册,总印张 360135.17千印张, 定价总金额 33478.86万元;音像电子出版单位 9 个,从业人员 336 人,音像出版物 379种,电子出版物 13种;出版发行单位 1626 个, 从业人员 10197 人;印刷生

18、产单位 1627个,从业人员 35072人,印 刷产品用纸量达 618万令;我市 2006年引进版权 48 个,输出版权 15 个。郑州日报社是中国记协理事单位,省记协副会长单位,省报协副主席单位;郑州晚报是中国晚协副会长单位。200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全国报社经管先进单位。郑州日报社曾先后三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并有多人 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五)广播、电视、电影资源2006年末,全市拥有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 台10座。广播电台公共节目17套,全年节目播出时间81760小时, 年节目制作量达93351小时,

19、从业人员1156人,2006年经营收入 16989.07万元。电视公共节目22套,年播出时间124537小时,年 制作量达19629小时,从业人员3174人,2006年经营收入67880.64 万元。有线电视网络已连通各县(市)区,电缆、光缆总长度1万多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16万多户,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 15190.7公里。郑州地区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已达到98%以上,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为全市城乡人民群众收听收看新闻时事,了解经济信息,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创下了基础。2006年末,电影发行业单位13个,从业人员341人;城镇 电影院20个,从业人员484人;农村电

20、影队393个,从业人员483 人。2006年全年来我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 人员2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港澳台同胞8.8万人次, 增长10.9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800.0万美元,增长13.2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231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7 %;实现国内旅 游收入223.5亿元,增长29.2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发现 我市旅游文化资源缺乏深层次发掘和有效整合,一些很有影响的历史 景观开发利用率较低,一些景区建设重形式、轻内容,缺少文化内涵 的深层次发掘。4、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娱乐情况。为了进一步丰富人民群 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我市以

21、成功地举办了 “绿色周末”、“广场文化”、“周末电影夜市”等一系列群众性文艺演展活动。其中“绿色周末” 公益活动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艺术修养、 向郑州市民普及高雅艺术为 宗旨,自开办以来,已演出300多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成为郑州 独有的、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文化名牌”。“广场文化”以文化广场 为阵地,城乡联动,一年一个主题,从三月份至年底,月月有特色、 周周有活动,通过比赛、展演等形式吸引各种团队参与其中,使广场 文化很快成为郑州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郑州市图书馆大胆创新服务形式,首先将推行服务人性化、服务便捷化作为着 力点,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2、 先后推出了全年365天开放、全面开架服务、免费免证服务、送书上 门服务、夜间代还书服务等一系列方便读者的人性化服务措施,努力为读者创造温馨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环境,每周开放时间达82小时,成为全省开放时间最长的公共图书馆; 其次,积极适应社会发展, 努力开展服务创新,创下了多个全省公共图书馆的第一,如:创办了 全省公共图书馆第一个音乐戏剧欣赏室,全省公共图书馆第一家电子阅览,率先开通了全省首家可提供远程服务的图书馆网站,开设了全省首家夜间还书处、全省首个针对未成年人上网服务的公益性“绿色 网络通道”,在全省公共图书馆中率先全面实行了“一卡通”借阅经 管;第三是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教育宣传主阵地

23、作用,以每年60-70次各种读者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各种展览、学术讲座、知识竞赛、 图书宣传、有奖征文等读者活动宣传自身、吸引读者,努力扩大了图 书馆的社会影响,普及了图书馆知识,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图书馆意识; 第四是实施社会办馆新策略,延伸服务触须。加大阅读站和分馆建设, 先后建起了省送变电社区、南阳寨村两个分馆和交巡警九大队、炮院、 平等街社区等阅读站20个,目前郑州市图书馆已初步建成了一个中 心馆、两个分馆和数十个阅读站为一体的服务网络。 为人民群众文化 素质、水平的提高及社会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三、对加大郑州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1、制定对郑州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丰富的文化资 源是我们拥有的财富,不能很好的利用这种资源就不能实现财富的价 值。做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发挥文化资源作用的基础性工作。 本次文化资源普查初步摸清了我市文化资源的底数,各部门应尽快制 定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规划,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潜力,促进郑州市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发展,实现省市政府提出的由文化资源大市向 文化强市跨越的战略构想。2、加大对郑州市文化资源的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