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美国合同法案例评析艾布拉姆斯诉伊利诺斯足病学院案案情 原告是被告学校的学生。原告在入学的第一学期未能通过一门课的考试,也未能通过该门课的补考;在第二个学期,原告又有两门考试不及格。被告遂通知他,由于原告学习成绩太差,已经被学校除名。原告认为,由于学校曾作出“不用为他的学习成绩担心,学校将尽一切努力帮助他”之类的陈述,他与学校发生了有约束力的口头合同关系。原告于是提出告诉,认为学校违反了合同。 评论 本案涉及要约的构成要件。确定某一意思表示构不构成一项
2、要约或者允诺的重要性在于,如果一项意思表示是一项要约,该意思表示一旦被接受,要约人与受要约人之间的合同即告成立,要约人便受到约束,不得再反悔。 诺言的构成要件之一是内容必须具有足够的确定性。确定性是指要约的内容必须包含合同的基本因素。在确定性方面,有时因情况或交易之性质不同而有不同之程度。从普通法判例分析中可知,不动产买卖交易中,各种条款之确定性要求较严。比如在佩索维克诉佩索维克(pesovic v. pesovic , 10 Ill . App. 3d 708, 295 N.E 2d 261 (1973))中法官就认为,一个土地转让合同,要获得
3、实际地强制执行的效力,必须指出所要转让的土地或者提供确定的认定该土地的方法。相反,在涉及货物买卖的案件中,法官则一般会本着“对于一个已经订立的合同,与其使之无效,不如使之有效”的原则去挽救有缺陷的合同,从而达到保护当事人合理期望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目的。 在本案中,法官认为,被告对原告所作的陈述是含糊的和不确定的,因此被告所说的话不构成有约束力的许诺。法官引述科宾论合同中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立场:“法庭仅能强制执行法院认为具有确定性的合同。仅有双方订立合同的意愿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将他们的意图以一种可供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表达上的模糊不清,协议中实质
4、性条款的含糊和不确定经常会阻却一个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合同的成立。”回到本案,校方对原告的陈述即因其含糊和不确定性而使合同不能成立,比如如何帮助,采取何种变通方法等。 同时法院还发现,校方实际上是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来协助原告,以帮助原告的学业的。因此,本案隐含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考量似乎是:原告连续两个学期不能通过考试,其本身对学习成绩不作主观努力,却一味依赖被告所作的陈述,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如果此类陈述作为诺言得到强制执行的话,势必会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二)美国合同法案例评析沃姆斯诉伯吉斯案情 &
5、#160; 原告是一个选择权享有者的继承人,被告是该选择权的授予人.该选择权合同规定,选择权享有者如果要行使该选择权,必须在1977年8月21日之前或者当天用挂号信通知选择权授予人,以表达其行使该选择权的意图.原告在1977年8月20日寄出了行使该选择权的通知,但是被告没有收到这个通知. 评论 本案是一个将“投邮”规则扩大适用于选择权合同的案件,是对英美契约法所奉行的承诺采“投邮”规则的再次肯定。英美法所采用的投邮规则始于英国1818年之Adams v. Lindsell一案。在此案中,被告于9月2日致函原告,要求出售一批羊毛予原告,并要求对方于9
6、月7日前回函。由于被告将原告的地址写错,以至于该要约到9月5日才到达原告之手,原告于9月5日当即致函被告,接受其要约,并将其承诺的信函交邮局寄给被告,被告于9月9日才收到此信。被告因未在9月7日收到原告的回复,于9月8日将该皮羊毛出售给他人,于是原告控告被告违约。本案法院判决被告违约,法院认为原被告之间的合同于原告将承诺信函交邮寄时成立。此后,英国在其后均遵守承诺采发信构成契约原则.如1892年的Henthornv. Fraser一案中法院认为该案仍适用投邮规则,承诺一经投递邮筒,契约即构成。美国独立后,其法律仍大多追随英国普通法,但由于当时信息的滞后性,美国并没有在Adams v. Lind
7、sell一案后确定投邮规则。美国马萨诸塞州在1882年MCulloch v. Eagle Ins. co 18 Mass. (1 Pick)278(1822)中拒绝采用投邮规则,认为承诺必须要到达要约人之手方可成立合同。但是这一现象在随后被美国摈弃,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在1881年Lewis v. Browing 130 Mass. 173 (1881)中重申马萨诸塞州本省及美国其他州承诺采投邮规则,而不采用MCulloch v. Eagle Ins. co 18 Mass. (1 Pick)278(1822)的意见。1976年McTernan v. Letendre 4 Mass. App.5
8、02, 351 N.E.2d 566(1976)一案中,法院再度重申美国法院对承诺采投邮规则持坚定的支持态度。 对于选择权合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Palo Alto Town and Country Village, Inc. v. BBTC Company, 11 Cal.3d 494, 113 Cal.Rptr. 705, 521 P.2d 1097 (1974)案中,法院认为,选择权的行使是对一项不可撤消的要约的承诺,选择权行使的通知符合法律关于承诺于投邮后生效的规定。选择权人是接受不可撤销的要约的一方,选择权通知是对该要约的承诺,它表明了
9、选择权人一经承诺即受合同条款约束的意思表示。本案法院采用加利福尼亚州的观点认为,本案“投邮”规则同样适用于选择权合同。依据投邮规则,当邮寄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承诺方式时,对一项要约的承诺,在正确地写明了地址和支付了足够的邮资的情况下,一经投邮便发生效力。在通过邮寄信件进行谈判时,总有一方当事人在信件被传递的期间对他所涉及的合同关系是不清楚的。投邮规则让要约人去面临这种不确定的情况。这样对风险进行安排显然是合理的。在选择权合同中,如果当事人想规定,行使选择权的通知必须送达才能生效,他们可以在合同中加以规定,从而转嫁这种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合同法的规则是让位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的对价(三)美国合同法案
10、例评析纽伯格诉里夫金德案案情 本案是由阿弗内特公司的五名前雇员对一名已逝的股东兼执行长官提起的诉讼。被告曾于1962年答应给予原告购买他持有股票的选择权,该选择权在五年内有效。在此后的五年里,这支股票升值很多。1964年,被告去逝。1967年,原告打算购买被告的股票。但是遭到了被告遗嘱执行人的拒绝。原告称,被告违反事先双方达成的可选择的股权购买协议,并要求被告对由此产生的损失做出赔偿。而被告的遗嘱执行人称,该购买选择权是没有对价支持的。加里佛尼亚上诉法院法官帕克斯.斯蒂尔威尔做出了有利于被告的判决。原告上诉。上诉法院的金斯雷法官做出判决,因为已逝的被告已提供
11、原告可于未来五年内选择是否购买股票的选择权,那么原告继续在该公司供职就构成了接受,并成为了股票购买选择权的对价。所以,当上诉人在被告逝去三年后,再提出购买股票的意图,被告的遗嘱执行人是不能对遗嘱法院提出反对意见的。因此,推翻原判。 评论 公司的前雇员状告已逝的股东,要求其遗嘱执行人履行被告原来的允诺,这个允诺并不因为上诉人没有向被上诉人支付金钱或转移财产,而得出缺乏对价的结论。当员工知晓了这个股票购买选择权,而继续留在公司工作,那么这个对价本身就已经存在了,不再需要金钱或转移财产作为条件了。上诉人的证据意图表明,已逝的股东允诺给他们的股票购买选择权
12、是可强制执行的,而且上诉人已经被给予了考虑的时间,并信赖这个允诺做出了选择,这两点就足以说明已经存在了对价。增加的福利对于员工来说,并不是单纯给予的礼物,而是一个单方合同中的有效的要约。如果员工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工作,那么就表明员工已经接受了这个要约。上诉人继续留在该公司工作了五年,必然就可以要求该股东兑现股票购买选择权。上诉人继续受雇的行为既是对股票购买选择权的接受,也是对该选择权的对价。纵然这个允诺没有正式的讨价还价,也不影响这个允诺的成立。为了构成一个对价,行为人的履行行为必须直接对要约人产生效果。 股东向员工提供了可在五年内做出选择的股票购买选择权的允
13、诺,那么,在五年之内,员工都可以要求股东完全履行这个允诺。股东用行动可以表明已经接受了员工以实际履行构成的对价。本案上诉人都表明,他们意图在1967年的时候会选择购买股票,而且,他们基于对已逝的股东的信赖,继续留在了这个公司工作,付出了他们的时间和努力,为公司作出了贡献。他们付出的时间和努力都完全可以构成这个股票购买选择权的对价。在这五年来,公司股票增值迅速,其中也有上诉人的努力。 在爱丽丝诉爱姆哈特公司案(Ellis v. Emhart Manufacturing Company (1963), 150 Conn. 501, 191 A. 2d 546)中
14、,法官已经阐明当股票购买选择权向员工提供,而员工在知晓这个允诺之后,选择了继续在公司工作,那么对价就当然的存在了。此时,不再需要金钱或财富的转移。在亨特案(Hunter v. Sparling (1948), 87 Cal. App. 2d 711,at page 722, 197 p. 2d 807)中,解决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在那个案子中,法官判决:如果雇主有一个为员工设置的基金计划,而员工在知道这个计划之后,仍然选择了留在这个地方工作,那么就构成了对这个基金计划的对价。虽然被上诉人提出,这个允诺没有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因此也就不存在对价。但是,法院认为,本案中的讨价还价是隐含在了整个环境中
15、的。只要员工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工作,那么他们就是默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来换取公司给予他们的允诺。(四)美国合同法案例评析麦卡琴诉联合霍姆斯公司合同必须维护公共秩序案情 原告是被告公司的一个房客。一天晚上,当她顺着通往她租的公寓的楼梯往下走时,由于那里没装电灯,她从楼梯上摔了下去,受了伤。她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就其疏忽承担赔偿责任。被告主张其可以根据租赁合同的免责条款而免责,“无论是出租人还是其代理人,都不应对承租人、他的家庭、客人、雇员或进入该住房或该住房所属的建筑物的任何其他人所受到的任何伤害承担责任。”初审法院作出了一项简易判决,驳回了起诉。
16、160;评论 本案的争议在于,一个居住用房租约中,免除房主因房屋及辅助设施的维修或管理不善而造成房客人身伤害的责任的免责条款是否有效。本案法院认为,尽管这种免责条款被认为是“合法的”,但其与存在于房东与房客之间的普通法上的侵权责任规则相抵触。进一步说,该免责条款的利用会违反该州的公共政策。因此,该条款不能由法院强制执行。 当一项协议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协议的一方属于社会中受到保护的阶层中的一员时,协议中免除另一方侵权责任或其他不法行为责任的条款一般是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的。本案中的免责条款没有强制执行
17、力的原因是,根据普通法,原告房客是社会中受到保护的阶层中的一员。在美国,根据统一商法典第2-719(3)条规定,“消费品买卖中对人身伤害的间接损失赔偿作出限制,构成显示公平的初步证据。”本案涉及的是房屋租赁合同,因而无法直接适用统一商法典第2编的规定认定免责条款显示公平。但是,统一商法典的规定有力地证明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普通消费者是交易中受到更多保护的一方,免除对消费者人身伤害的赔偿责任的条款一般是不可被强制执行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案中的免责条款是因为违反公共政策而不是因为违法而不可强制执行。违反公共政策与违反法律是两
18、个具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首先,合同违法是指合同的订立或履行与强制性法律规则相抵触。这种强制性法律规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公共政策。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违法的合同同时又是违反公共政策的合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合同的订立或履行虽然违反了强制性法律,强制执行该合同却并不违反公共政策,如东方扩展金属公司诉韦布格兰尼特建筑公司案1。另一方面,一个合同的订立或履行尽管不违反某种明示的禁止性的法律规则,因而在一种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违法,却仍然可能与社会的公共政策相抵触。本案就属于这种情况,尽管法院认定该免责条款是“合法的”,仍然以其违反公共政策为理由拒绝强制执行。总之,违法并不是法院拒
19、绝强制执行合同的真正理由,违反公共政策才是其真正的理由,因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归根结底是为了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实现相应的公共政策目标。(五)英国合同法案例选依斯特诉摩尔欺诈及其救济案由: 被告拥有两家经营的很好的发廊,在1979年,他同意将其中的一家(位于 Exeter Road)出售给原告。原告被引诱买下这一发廊部分原因是因为原告的陈述表明他希望将来去国外工作而也不愿在另一家工作,但要排除出现意外情况。但事实上,这个在此地区享有声誉的被告仍然在另一家发廊全日经营。结果是原告的生意日渐衰落并且没有获得任何利润。而在1989年时原告被迫将这一发廊卖掉,而价钱比
20、他们原来买时少很多。原告因此起诉被告违约并且存在欺诈性错误陈述。法院判决被告的陈述是错误的。被告因对给予利润损失的赔偿不服而提起上诉。 判词: 同意上诉。 贝尔登法官(Beldam LJ): 下级法院法官判决原告的行为是非常合理:他们不可能在经营之前就将发廊卖掉。法官判决原告的损失为33328镑,加上利息,总额为55205镑。 这一金额是这样计算的。首先资本支出以这一发廊的成本价计算,为20000镑,减去
21、卖掉所获得补偿后,得到12500镑。其次法官给予原告因买卖发廊而发生的费用和开销,以及原告为了使其营利而改善发廊的支出的补偿。这些费用的总和为2390镑。另外法官还给予了在三年零三个月中原告经营发廊的交易损失的补偿,共2438镑。 这个另外的交易损失补偿导致了被告向本法院提起上诉。除了已经提及的数目之外,下级法院法官还给予了原告在三年零三个月中的利润损失,数目为15000镑。最后,法官还给予原告1000镑作为原告意图经营发廊却遭受了失望和不便的赔偿。原告上诉反对给予15000镑的利润损失赔偿因欺诈而产生的侵权之诉与违约之诉的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这已经
22、无须再用先例来支持了。对于欺诈的损害赔偿的计算的基础不是假设这一陈述如果是正确的话原告所处于的地位;而是用金钱来补偿原告所遭受的所有损失(在用金钱能够补偿的范围内)。 这在道尔诉奥比案中得到了肯定,而这一案件在下级法院和本院都提到了,因为这个案件的事实与现在的案子非常相似。 在这个案件的判词中,丹宁勋爵说: “第二个问题是,和违约的损害赔偿不同,欺诈的损害赔偿应该怎样正确计算。在哈德利诉巴克森戴尔案中对此讨论的结果,以及史密斯权威案例(Smiths Leading Cases,第13版,
23、1929年,第563页)的注释都认为这两者不存在区别。但在麦考那诉赖特案中,理查德·海恩·科林斯爵士(Sir Richard Henn Collins MR)却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是一个对招股说明书中的欺诈性错误陈述进行起诉的案件,案中一人因这一陈述的引诱而购买了股票。他(科林斯爵士)说这是欺诈的诉讼:这不是违约之诉,因此,就原告订立合同而期望获的期待利益而言,这里不存在损害赔偿,但这是一个侵权之诉这是一个因为错误行为而使原告的口袋里被骗掉了一些钱;所以就表面证据来看,原告的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就是他的所有损失,而这一损失的计算方式就是计算原来在他口袋里的而现在却到了公司
24、口袋里的钱。但是对于这一观点阿特金勋爵(Lord Atkin)在克拉克诉厄克特案中评论到:我很难发现在欺诈的诉讼中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会有什么不同。无论他是买股票还是买糖,无论他是认购股票还是同意加入合伙,或是其他任何方式改变了他的地位而导致损害,在原则上,无论是由陪审团或是法官来估算,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应该是相同的。我想这应该基于由于欺诈性的引诱而造成的直接的实际损失。在麦考那诉赖特案中的公式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也可能表述得太过严格了。我想理查德·海恩·科林斯爵士确实表述得太过严格了。他似乎忽略了结果性损失(consequential damages)。在原则上区别因该是:在合
25、同中,被告作出了承诺并且违反了它。损害赔偿的客体是能够使原告处于诺言得以履行的地位的金钱数额(只要金钱能够做到)。在欺诈中,被告恶意地用欺诈的手段诱使原告行为,损害赔偿的客体是能够补偿原告遭受的所有损失的金钱数额(同样,只要金钱能够做到)。在合同损害赔偿的限额是当事人预期所能得到的合理利益。在欺诈中,却没有这样的限制。被告有责任弥补因其欺诈的引诱而造成的所有直接的实际损失。被欺骗的人有权利说:要不是你的那些陈述我决不会进行这一交易。由于你的欺诈行为,我失去的不仅仅是我付给你的那些钱,还有一大部分的额外开支,遭受了额外的损失。所有这些损失都是可以得到赔偿的:而这并不受欺诈者认为他们不能合理地预见
26、到的影响。举例来说,在本案中原告不仅损失了他购买企业的钱,如果没有欺诈的话他是不可能进行这一交易的:他把所有的钱扔了进去并且损失掉了;而且原告还因试图经营它而发生了开销和损失。原告有权利要求赔偿所有损失,当然数额要扣除他所获得的利益。这里不存在因未尽减损义务而扣除部分赔偿的情况: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做的来减少他的损失。他做了所有能够被合理期望去做的事。” 在本案中的差别在我看来可以这样来表述。第一,被告没有担保他原来的顾客还会留在那里。他说他将继续在附近的地区做发型师。 我所提到的丹宁勋爵的观点在一个更早的由迪克森法官(Di
27、xon J)判决的托特弗诉安通纳斯案中得到了支持 被告的律师指出在道尔诉奥比案和托特弗诉安通纳斯案中都没有将利润损失作为损害赔偿的项目;可能是这些案件的案情以及它们在诉讼前的情况没有使利润损失成为损害赔偿中一个较为明显的项目。但是,就我所提到的基本原则而言,很明显这里并不存在任何理由可以认为:为了使购买的企业能够好转而经营所产生的利润损失是不能赔偿的。这一原则承认在经营中所产生的利润损失是可以赔偿的。如果在事实上原告损失的利润是在经营同本案相似的企业时能够合理期望到的话,我没有理由认为这不符合阿特金勋爵在克拉克诉厄克特案中所说的:“由欺诈的引诱而造成的直接的
28、实际损失。” 所以,我认为在事实上原告的确证明了他所遭受的损失是由被告的错误陈述造成的,这些损失来自于他无法从买来的发廊中获取利润。 因此我反对利润的损失不能在本案中作为赔偿的项目的主张。 然而,我却不同意下级法院法官基于这一正确的理论而得出的15000镑这个数额。在我看来在他估计这一数额时似乎倾向于将这一数额建立在被告对原来这一发廊的顾客会继续光顾这一发廊作出了担保的基础之上;此外,他还忽略了一些重要事实。他所估算的数额是依据被告在出售发廊的前一年在此发廊所获得的利润。基于会计师交给他
29、的数额,加上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他得出的数额是如果被告继续在这一发廊经营三年零三个月所获的利润。然后他只考虑到原告在发型设计和美发上的经验没有被告多,所以又基于此在原先得出的数额的基础之上减去了25。 我认为他似乎首先应该考虑在引诱原告购买发廊的陈述如果没有作出的情况下原告能够获得的利润,而这包括他用近似的钱买下另一个发廊进行经营所应获得的利润。原告的律师辩称说根据一个有经验的会计师所提供的证据,下级法院的法官会得出一个相同的或是相似的数额。我并不赞成这一点。下级法院的法官没有考虑到原告是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包括第一,相对来说他是一个陌生人,第二,他与和
30、原来不同的客户打交道,以及第三,这一地区肯定存在其他很有竞争力的发廊,就像被告所说的,如果他在这一地区开了另一家发廊,肯定会把原来的顾客都吸引过去。 下级法院的法官有两个非常清楚的出发点:首先,任何人在一个交易中投资了20000镑应该会比他把这些钱放在银行里或是建筑协会里获得更多的回报,而就是后两者在当时的利息收益也有6000镑;其次,一个美发师的助手在通常的发廊里的收入为每星期40镑,而且还有可能获得小费。这样得出的数额就会超过2000镑,而一个发廊的经营者,即使存在生意上的风险,也会赚得比这个数目更多。这两点在我看来对于考察利润损失的合理数目是有效的。就
31、像维恩法官(Winn LJ)在道尔诉奥比案中所指出的,这不是一个能够基于数学去考虑的问题。这必须坐在一起大家共同考虑,作出一个“陪审团的估算”。 考虑所有这些事实,我认为下级法院的法官的估算数额过高;就我而言,我同意的那一项损害赔偿的金额应该是10000镑,基于这一点,我同意上诉。 提示与讨论: (1)关于欺诈 欺诈实际上就是欺诈性错误陈述(fraudulent misrepresentation),是指一方当事人在作出陈述时,明知所述不真实或不相信所
32、述为真实的或放任其真假,而诱使对方订立合同。在三种错误陈述中,如果能证明对方存在欺诈而以其作为诉因的话,则将会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并且可以得到更好的救济,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受害方不仅仅可以提出撤销合同,他同时还可以要求损害赔偿。 除了错误陈述的构成要件之外,要证明欺诈必须还要证明存在下列某一情况:(a)陈述人故意作出错误的陈述,或(b)陈述人自己并不相信其陈述为真实的,或(c)陈述人并不关心其陈述是真是假。这是存在陈述时需要证明的内容,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的沉默同样能构成欺诈。在这种情况下受害方需要证明对方存在告知义务,由于违反这一义务,因而要承担相应的
33、责任。但在英国法中,法院一般会否认在商业交易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存在特定的告知义务,交易的一方不应指望对方会自动地提供商业信息(买者自慎)。这是一条较为传统地规则,但至少反映了英国法院不愿承认合同前的告知义务的倾向。但这种观点同样也遭到批评,因为这种倾向在某些情况下会带来不公正。现在还没有确定的一般性规则来描述告知义务,但有一个较为确定的规则是:如果当事人人之间存在存在特殊的信赖关系时,这种告知义务是存在的。 (2)对于欺诈的救济 在存在错误陈述的情况下,由于此订立合同之前的瑕疵对合同的效力产生了影响,因此当事人可
34、以要求法院解除其在合同下的责任约束,以撤销合同或解除合同的方式获得救济。然而有时解除合同的约束还是不够的,当事人可能此时已经由于这一错误陈述而遭受了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主张存在欺诈性错误陈述而获得损害赔偿的救济,这也是欺诈相对于其他错误陈述而言更具有优势的地方。 关于欺诈救济的性质是一个传统大陆法学理论比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可以看见在对它的救济方式中既存在合同的救济(撤销或解除合同),也存在侵权救济(损害赔偿),无法将其统一。这种既存在契约性质的救济又存在侵权性质的救济恰恰反映出传统民法体系中的一个问题,即传统的债的四种划分并非完全划分
35、,里面存在疏漏。尽管这一问题对英美法系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英美中没有债这一抽象的概念,而将民法中责任划分称财产法上的责任、合同法上的责任和侵权法上的责任,并分别采用衡平法上的救济和普通法上的救济(可以同时采用)。而在大陆法中,这一问题却反映的原先民法体系中逻辑的不完善之处。耶林在1861年最先在理论上提出这一问题并同时提出了缔约过失责任这一概念。然而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性质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人将其划入违约责任体系之中,也有人将其归入侵权责任体系,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债的原因。就逻辑上来看,前两种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其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债的划分这一问题而被提出来的,它显然既不属于违约,也不属
36、于侵权。但是否能构成单独的债,这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很有可能其是属于侵权和违约的下位概念而无法与它们并列,这是由于这一概念是从一些情况中归纳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债这个概念的演绎。 (3)对于本案的讨论 本案的判词中所讨论主要问题在与损害赔偿的数额,而对与侵权性损害赔偿与违约性损害赔偿的不同,法院引用了丹宁勋爵在道尔诉奥比案中的判词,认为“在合同中,被告作出了承诺并且违反了它。损害赔偿的客体是能够使原告处于诺言得以履行的地位的金钱数额。在欺诈中,被告恶意地用欺诈的手段诱使原告行为,损害赔偿的客体是能够补偿原告遭受的所
37、有损失的金钱数额”。在这个观点中,对于侵权中损害赔偿的认识并没有问题,但对于违约救济而言,损害赔偿除了这里提到的以预期利益作为基准计算之外,还存在以信赖利益为基准计算损害赔偿数额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赔偿的计算方法而言,两者是一致,都是将受害方的经济地位恢复到损害前的状态下。因此,在判词中以计算方法的不同来区分侵权性损害赔偿与违约性损害赔偿是不妥的。 在本案中赔偿数额具体计算的问题上,法院不同意其下级法院的判决,因为在计算利润损失(间接损失)时,下级法院是以被告的标准进行计算的,而本法院认为,由于原告与被告存在差别(被告在当地较为知名,顾客较多),所以在实际计算时应该将这部分差异考虑进去,进而给予恰当的赔偿。(六)美国合同法案例评析雷姆科企业公司诉豪斯顿显失公平案情 1980年9月13日,原告雷姆科公司与被告豪斯顿公司签订了关于一天电视机的附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企业加盟协议书
- 富豪婚前财产协议书
- 矿山买断协议书
- 小区电力维护协议书
- 居民拆迁补偿协议书
- 小学午休安全协议书
- 实习老师工资协议书
- 定制钻戒保价协议书
- 家务保姆合同协议书
- 监管财务协议书
- 永久性租房合同(2篇)
- 外卖员交通安全课件
- 车辆火灾应急处理方法
- 儿童绘本故事《蚂蚁搬家》
-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技术规范》
- 2025年安徽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投资限公司招聘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水循环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公司政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样本(4篇)
- 2024年小学生航空航天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共150题)
- 2023新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学习解读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法律法规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