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_第1页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_第2页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_第3页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_第4页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xx市xxx学院计算机教育研训部xxxx年x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2参加培训教师对培训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3新课程标准课改背景课改背景课改目标课改目标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新课标的特点新课标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结构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如何描述课程标准如何描述课程标准教师的变化教师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观学生观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新课程评价新课程评价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发展与反思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发展与反思网上课程的发展前景网上课程的发展

2、前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4课改背景课改背景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课改背景和动因: 192年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时隔几年,是否必要进行如此而已大规模的改革? 学校教育制度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这样的人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

3、决能力);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促成国爱的非常规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起奠基作用。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教师探讨完成)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新

4、课程标准和新教材5课改目标课改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这次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六项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6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课课程程门门类类年级年级九年课时总九年课时总计(比例)计(比例)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

5、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79%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34%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79%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2022%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1315%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68%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与健体育与

6、健康康体育与健体育与健康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1011%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911%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68%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1012%周周总总课课时时数数262630303930343434274学学年年总总课课时时91091010501050105010501190119011909522每学年按35周上课计算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7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性质及特点 必修课,每周平均3学时。对应

7、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具有如下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遵循原则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8、;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8新课标的特点新课标的特点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按门类制定;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指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新课标与大纲对比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新课标特点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突破学科中心 改善学习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9、 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9新课程标准的结构新课程标准的结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0如何描述课程标准如何描述课程标准结果性目标(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

10、结、推广、证明等。(2)技能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1教师的变化教师的变化教师要更新观念,还要转变角色。 从师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

1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2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3学生观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

12、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4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 接受式 发现式 传统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主动性(我要学):兴趣;责任 独立性(我能学) 独特性:个体差异性 体验性: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 问题性: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 学习来生成问题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内涵与外延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内涵与外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5新课程评价新课程评价 特点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

13、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考试改革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6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7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发展与反思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发展与反思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8网上课程的发展前景网上课程的发展前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19新教材辽师大出版信息技术少儿出版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评价方法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20思考 上网收集关于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文件通知。上网收集关于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文件通知。 面对课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如何应对?面对课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如何应对?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学生,即设计一个评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学生,即设计一个评价量表?价量表? 应如何评价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求设计出评价量化表。应如何评价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求设计出评价量化表。 设计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考试方案(结果性评价)。设计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考试方案(结果性评价)。 如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