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导学案及学案_第1页
孔明借箭导学案及学案_第2页
孔明借箭导学案及学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8 孔明借箭导学案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 “瑜、曰、吾、晌、嘱、擂 ”;会写 “曹、瞒、吾、嘱、勿、诈、擂、呐 ”;理解 “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 ”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诸葛亮的才智过人,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研读文本 ,

2、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感受诸葛亮“知天文” 、“晓地理”、“识人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面对周瑜的阴谋诡计胸有成竹、谈笑风生,避免了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表现出他特有的风采。)知识链接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删改。本文的主人公诸葛亮,字孔明,早年隐居在襄阳隆中,他二十七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使得这位 “躬耕陇亩 ”的 “布衣 ”一举登上当时风云变幻、群雄角逐的政治舞台。在他的

3、辅佐下,刘备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形势。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 又派兵进攻孙权。 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前。全文以 “借箭 ”为线索,按照 “为什么借箭 ”“怎样去借箭 ”“借着箭没有 ”的思路展开故事的情节,记叙人物的言行,突出地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也写出了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

4、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 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书中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情节曲折富于变化,并贯穿了较多的古代政治、军事知识,文字通俗浅显。在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还被大量搬上舞台,剧目多达四十余种。艺术成就表现在: 1、“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2、人物塑造采用类型化的写法,用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专门突出人物某一特点; 3、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曲折变化,脉络分明,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4、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5、”的语言特色。【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鲁迅图片及资料。【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用独学五环节(读文识字学词赏句质疑)要求:初读课文,用心标注,理清思路,整体感悟。课前预习 A 说文解字真有趣初读课文“读文”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把课文读熟 ; 方法可以是朗读、默读、浏览等)再读课文“识字” :A. 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 B. 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一读。 C.利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来盘点一下:1 我又学会了()个新字,我能将生字写得很美观(写字课本)2 我有一个很好的记字方法:“擂”读作 l éi,不读成 l è

6、i; “丞 ”读作 chéng,不读成 cén。比较给生字组词(要求:尽量自己组词,不会的可以借助字典来组词)擂()属()匆() 呐()愉()吾()雷()嘱()勿() 纳(瑜()语()“学词”:理解生词意思(结合上下文,或者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文中生词):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迟延:耽搁,拖延。调用:调度使用。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神机妙算:神机,指神奇非凡的机智、智谋。妙算,指神奇巧妙的计谋。形容非凡的机智和巧妙的计谋,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

7、略。 B 真情播音我能行三读课文“赏句”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感人(最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句子勾出来,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哪里打动了你?抓“借”字,把握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以借箭过程为重点;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要以诸葛亮为重点。请家长听后评价一下) C 精读思考再质疑“质疑”:读了课文,你能不能提出一个你自认为是最有价值的问题?(要求:问题要和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的;方法:可以对课题提出问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词句提出问题、对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对标点符号提出问题等。 )文中哪些段落具体写借箭的经过?哪些段落交代了借箭的原因和结果?第一部分 “为什

8、么借箭 ”,这是故事的起因(第 1、2自然段)。文中写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心怀妒忌,故而要他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已心中有数,以大局为重,立下了军令状。第二部分 “怎样去借箭 ”,这是故事的经过(第 37自然段)。先略写诸葛亮为借箭做的准备(第 3自然段):他深知鲁肃的为人处世,因而向前来探听情况的鲁肃借了船只、军士等物,并请鲁肃对周瑜保密。后详写诸葛亮妙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全过程(第4 7自然段):在出发时间的选择上,先写第一、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再写直到 “第三日四更时分”,才见 “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这就造成一个悬念: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发?读至后文,疑虑顿消,

9、原来 “是夜大雾漫天, 对面不相见。 ”这是由于诸葛亮通晓天文,料定第三天的这个时候江面必有大雾,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兵谨慎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只得放箭迎战。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初周瑜限十天造好箭时,诸葛亮偏要减至三天;为什么三天时间已很紧迫,诸葛亮在前两天却按兵不动。在行动步骤的安排上, 一写诸葛亮吩咐把借来的二十只船用绳索连接起来驶向北岸; 二写他等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调头,一字儿摆开;三写他又叫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四写他在草船的一边受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再次逼进曹军水寨去受箭;五写他再下令叫船驶向南岸;六写他在船的两边都受满箭之后, 吩咐军士们向曹操道谢。 这

10、一切都部署得十分周密, 表现出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善于用计。还值得一提的是: 在写借箭的过程中, 穿插了诸葛亮约鲁肃在船上饮酒这一场面, 把诸葛亮的谈笑风生与鲁肃的吃惊神色对比着描写, 为刻画这位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具有的那种沉着镇定的非凡风度增添了光彩。第三部分 “借着箭没有 ”,这是故事的结果(第 8、9自然段)。先写诸葛亮告诉鲁肃 “已得十万余箭 ”,鲁肃听他一番关于庸才的谈论之后表示拜服;再写他如期如数交箭后,周瑜的神态和语言,那 “慨然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表现出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服的心境。第一课时【谈话导入 】揭题激趣。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

11、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 是 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 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1) 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2) 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

12、智。)【预习导学交流】对学 1、认读词语。联系上文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 2 、小组内提出问题,质疑解难。 群学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组竞赛朗读课文。 全班同学中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评读)本文是古典文学原著,少有修改,文言较多,读起来比现代文要困难些。教师要安排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首先把课文读通顺。2、小组汇报。学生发表见解。 (评选优秀板书和精彩展示)学习探究第二课时以小组合作学习四步(梳理读文 - 悟情 - 交流)围绕提出的“考题”展开学习文本,完成第二课时的两个教学目标。小组讨论、交流:预设:问题一细读,抓 “神机妙算 ”,体会人物形象。1.读故事结尾句周瑜的感叹: “

13、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讲讲 “神机妙算 ”是什么意思。 (这是启发学生抓住结尾,回顾全文,从而认识孔明。周瑜的话既是他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 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 引导学生扣住 “神机妙算 ”这条主线来分析课文,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所在。 )2.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 “神机妙算 ”?(可一边默读,一边勾画,一边批注。)3.先和同桌或在小组中交流, 再参加全班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体现 “神机妙算 ”的有关内容。一可从诸葛亮对周围的人了如指掌,善于分析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来理解他的“神机妙算 ”。对妒忌自己才干的周瑜,诸葛

14、亮以大局为重,避开正面冲突。他将计就计,用立下军令状的方法来麻痹对方,造成对方自以为得计的心理,为草船借箭的顺利进行减少了麻烦。对周瑜身边的鲁肃, 诸葛亮之所以能在借箭的人力、 物力方面求助于他, 这是因为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 守信义,掌握了他不愿看到自己遇害的心理 (因为诸葛亮是鲁肃亲自请来共商破曹大计的)。对生性多疑的曹操,诸葛亮针对其弱点,采取雾天深夜佯攻的方法,使对方摸不清虚实,不敢轻举妄动,只好用箭迎敌。二可从诸葛亮善察机敏、 掌握丰富的气象知识、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来理解他的 “神机妙算 ”。诸葛亮在同周瑜简短的、 不容思索的对话中, 果断地立下三天造十万枝箭的军令状, 这说

15、明诸葛亮早已预料到第三天夜里将有浓雾。而第三天夜里果然 “大雾漫天,对面不相见 ”。如果没有平时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没有丰富的气象知识,诸葛亮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另外,诸葛亮还巧妙地利用江水向东流的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借箭成功后收船急回,使曹操想追都来不及。三可从诸葛亮借箭前后的巧妙安排来理解他的“神机妙算 ”。主要有以下几点:1.筹备借箭物品, 严格保密。 借箭前夕,诸葛亮交代鲁肃把借箭物品准备齐全。 但是对鲁肃,他不告诉他有什么用,又要求他对周瑜保密。这二层保密,足可见诸葛亮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如果对任何一方泄密,都有可能导致借箭失败。2.选择最佳时间,出其不意。四更时分,即现在的深夜

16、二点多钟。这时出击,夜深人静,曹操是毫无准备的。3.利用浓雾掩护,靠近曹营。只有接近曹营,才能接受曹营射来的箭;而要靠近曹营没有浓雾的掩护是很难做到的。4.故意虚张声势,引敌上钩。擂鼓呐喊,造成一种猛攻之势,使曹军有大军压境之感,迫使他们在摸不清对方虚实的情况下用箭迎敌。同时,擂鼓呐喊,也是吸引对方顺声射箭,便于受箭多而快。5.变换草船阵势,接受箭雨。草船一字形摆开,受箭面广;调换船面,受箭数多,也利于顺水返回。6.利用水的流向,快速返回。【探究交流展示提升】以喜欢的方式学习,推选代表展示。小组对抗竞赛,看谁表现最精彩?1、【深入学习感悟理解】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快速浏览课文,

17、找有关句段体会人物性格特征。预设下列问题: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如:(1)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抓住周瑜言行的句子,体会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找相关句段体会交流。(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2)抓住诸葛亮言行的句子,体会他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的性格特点。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

18、怎么那么巧?也用“”勾有关句。巧借天时。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体会“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从草船借箭的结果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3)体会曹操多疑。找有关语句体会练练测测学生做题。集体交流、教师讲解。学生改错。1、把词语补充完整基础题()而至军中无()()不已神机()箭如()大雾()2、写近义词 :懊悔()妒忌()吩咐()呐喊()隐讳()少顷()提高题 1、给下面的字换部首,再组词。 (8 分)擂()() 瞒()() 晌()() 诈()()2、照样子,写词语。家家户户 (AABB)()()识人心【教学反思】商量商量 (ABAB)()()无缘无故 (ABAC)()()得意洋洋 (ABCC)()()3、选词填空。(6 分)虽然但是如果就不但而且( 1) 一个人()骄傲,()会落后。( 2) 张老师()关心我的学习,()关心我的身体。(3)()天气很冷,()同学们都按时到校上课。镇静安静幽静( 1)夜深了,繁华热闹的都市随着最后一批人群的消失显得异常()。( 2)傍晚,我来到()的林间小路上散步。( 3)面临如此大的变故,他却显得异常()。4、给划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