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元时期建筑与桥梁技术,纺织技术_第1页
辽元时期建筑与桥梁技术,纺织技术_第2页
辽元时期建筑与桥梁技术,纺织技术_第3页
辽元时期建筑与桥梁技术,纺织技术_第4页
辽元时期建筑与桥梁技术,纺织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十二、建筑与桥梁技术城市建设的变化营造法式反映的木结构建筑技术砖塔建筑技术的进展辽代应县木塔元代木结构技术的新发展桥梁建造技术城市建设的变化城市建设的变化 北宋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是一座南北略长的长方形都城。中心部位为宫城,有三重城垣围护,皇城居中,外为内城,再外为外城。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 变化:变化:1、在城市建筑上,打破了唐代里坊和夜禁的制度。在大街上建立了商店,出现了商业街,也有商业街与住宅相互交叉。街道两边有了很多二层楼房,临街建楼。商业活动早晚不停,有了夜市。 2、在城防工程上,

2、比前代更加严密,城外城壕宽十多丈,每个城门都建设瓮城,跨河部位建立铁闸门。 南宋都城在临安城(今杭州),是当时四大海港之一。城内总体部署细巧繁缛,店铺林立,商业茂盛。全城东西狭,南北长,城北城南码头最繁盛。钱塘江边六和塔兼作指航灯塔,标志着海运与外贸的繁盛。 变化:1、房屋建筑由简趋繁,如从正方形、长方形的平面布置发展成为凸字形,又发展成为工字型、王字形等。 2、有不少高层建筑。 3、城内醋库酒肆增多。营造法式营造法式反映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反映的木结构建筑技术 北宋熙宁年间,编成元祐法式。李诫重新编修,于1100年编成营造法式一书。全书共36卷,357篇,对历代工匠传流的经验以及当时的建筑技术成

3、就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是当时中原地区官式建筑的规范。营造法式一书的编写,对当时和后世建筑技术的进步,都有了相当大的贡献。营造法式的进步性:虽然是带有法令性质的专书,属于条例规范一类的,但比元祐法式有了很大的进步。李诫将“有定式而无定法”作为编书的方针,特别注意“变造用材制度”,使之适应了建筑构件尺寸的大小,因不同情况变化多端的客观实际。书中一方面依据一般情况,指出了一定的范围,另一方面又依据特殊的情况留有活动的余地。营造法式营造法式的特点:的特点:1. 图文并茂:用6卷篇幅绘出详图,共有房屋仰视平面图、横剖画图、局部构建组合图、部件图、彩画、雕饰图、施工仪器图等多种,具备了丰富的形象画图,使人

4、一目了然,便于施工的顺利进行。标明了我国传统的“以材为祖”的木结构的各种比例数据,揭示出我国传统的木工特点。体现出了宋代人对建筑力学有关问题的认识。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制度,也充分展现出了我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的特点: 对于构架的侧向稳定性、纵向稳定性,以及结构的整体性的增强都予以极大的重视和认真的讨论,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说明: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构架体系,到了宋代已经达到纯熟的程度。2.影响:该书是宋代建筑技术向标准和定型方向发展的标志,表明这时的建筑工程较之前更加严密、完善化。砖塔建筑技术的进展砖塔建筑技术的进展 宋代砖塔平面多采用八角形,个别为六角形,极少数沿宋代砖塔平面多采用八角形,个别为六

5、角形,极少数沿用方形。外观样式以阁楼式为主;内部结构设有壁内折梯式,用方形。外观样式以阁楼式为主;内部结构设有壁内折梯式,包括回廊式、穿壁式、穿心式、旋梯式。江西湖南一带多以包括回廊式、穿壁式、穿心式、旋梯式。江西湖南一带多以砖石混合结构为主。这些结构形式的变化均是宋代的新创造。砖石混合结构为主。这些结构形式的变化均是宋代的新创造。辽代的应县木塔辽代的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已有900多年历史,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高层建筑。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

6、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应县木塔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

7、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代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山西应县木塔山西应县木塔元代木结构技术的新发展元代木结构技术的新发展 元代木结构实物殿堂,保留至今的有百余座,大部分分布在山西、陕西两省。 分为两大类:1、传经式,沿袭木构梁架结构形式。 2、大额式,采用移柱和减柱。 移柱就是将殿堂内柱网中的柱子移向边角部位,以扩大殿堂中央部位的空间。减柱就是将殿堂内柱网中的柱子减掉2-4根,或4-6根,以扩大空间。 桥梁建造技术桥梁建造技术 宋元时期的桥梁建造已经纯熟,在传统的拱桥和梁桥的建造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突破,这时建造的桥梁很多,特别是在宽

8、阔的水面造成了不少大中型的桥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桥高潮时期。 著名的桥梁有北宋的汴梁的虹桥,泉州的洛阳桥,金代中都西郊南的卢沟桥,南宋时泉州的安平桥等。汴梁的虹桥 汴梁的虹桥是这时期木拱桥的代表作。建于北宋,用木梁相接成拱,不用支柱,既易架设,又便于通航。 这一单跨木构拱桥虹桥的组合是以木梁交叠而成,是一种“叠梁拱”。这种在当时特有的新型结构,称之为“虹梁结构”,整体造型轻盈,构造比较简单,装拆都很迅速便捷。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上的虹桥洛阳桥洛阳桥梁桥的代表作梁桥的代表作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建造时首创“筏形基础”。即在江底沿桥位纵轴线抛至数万立方大石块,筑成一

9、条宽20多米、长500米的石堤,提升了江底标高3米以上,然后在石堤上筑桥墩。 这在桥梁史上是一大创新。桥墩用石块砌成,迎海一面砌成尖劈状,以减弱海潮的冲击力。工匠们巧妙的发明了种励固基的方法。泉州洛阳桥图泉州洛阳桥图安平桥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安平桥全长811丈,2255米,桥面宽33.8米,共361墩。 十三、纺织技术十三、纺织技术 宋元时期是我国纺织技术达到了高度发展的阶段。 1、薛景石与梓人遗制 2、水利大纺车 3、纺织品与制造技术薛景石

10、与薛景石与梓人遗制梓人遗制 元代的薛景石编写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工技术专著梓人遗制。梓人遗制以介绍木器形状、结构特点、制造方法为主。 其中所记载的纺织机具包括:华机子(提花机)、立机子(立织机)、小布卧机子(织造丝麻织物的木机)、罗机子(专门制造罗类织物的木机)等六项。 该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每一个零部件都详细说明了尺寸大小和安装位置,而且图文并茂,既有各零部件的分图,又有机具的总图,使人一目了然。 其中最重要的是华机子、罗机子、立机子。 中国古代的罗织物有两大类:一类是所有经纬均绞结在一起,盛行于唐代,宋代以后逐渐消失。梓人遗制的罗机子就是织就是织这一类的。另一类是现仍采用的平罗,是宋以后出

11、现的。 梓人遗制中记载有立机,是现存有关汉唐罗机和立机的唯一资料。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水利大纺车水利大纺车 宋代出现了用水利发动的多锭大纺车。王祯在他的农书中曾对水利大纺车做了简单的介绍,这种纺车可以安装32个锭子,利用水利或蓄力发动。纺织品及制造技术纺织品及制造技术(一)纱罗。由于纱罗多以蚕丝做原料,工艺复杂独特,用它制作的织物较绫、绸、缎更为名贵,古时多为皇家贵族所用。中国的罗织物生产在宋代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宋代的纱均是以2跟或3根经线为一组起绞而成。其中有一种亮地提花纱,属于稀经密纬的纱,充分显示了绞纱的特点,具有良好的透明和飘逸的效果。出土纱罗织物出土纱罗织物(二)棉。南宋时棉的

12、品种已有四十多种。著名的 “苏州宋锦”和南京的“云锦”,都是在宋代开始出现的。宋锦以用色典雅沉重见长,云锦基本是重纬组织。元代有发展出一种“金锦”,用金银线作花纬或地纬织成,显得更加富丽堂皇。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开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大锦又称“仿古锦”,花色有40多种。宋锦,它的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又将宋锦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缎。缎是中国古代最华丽和最细致的丝织物。用缎组织作的织品,比其他任何组织的织品,均更为平滑而有光泽。织物的立体感很强,特别是织进不同颜色的纬丝时,底色不会混浊,可以是花纹更加清晰美观。 (四)缂(K)丝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丝织品,其特色是纬线并不横贯全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