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产业起步区横河西路工程地基处理设计开题报告_第1页
董家口产业起步区横河西路工程地基处理设计开题报告_第2页
董家口产业起步区横河西路工程地基处理设计开题报告_第3页
董家口产业起步区横河西路工程地基处理设计开题报告_第4页
董家口产业起步区横河西路工程地基处理设计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 东 科 技 大 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 董家口产业起步区横河西路工程地基处理设计学 院 名 称: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填表时间: 2017 年 03 月 08 日;填表说明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

2、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设计(论文)题目董家口港起步产业区横河西路工程地基处理设计设计(论文)类型(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其它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土木工程实践推动了软弱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基处理的方法多样化,地基处理的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并日趋完善,地基处理已成为基础工程领域中一个较有生命力的分枝。地基处理的目的是针对软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可能产生的问题,采取人工的方法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达到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稳定和变形的要求,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增大地基承载力,防止剪切破坏或减轻土压力;改善地基土压缩特性,减少沉

3、降和不均匀沉降:改善其渗透性,加速固结沉降过程;改善土的动力特性防止液化,减轻振动;消除或减少特殊土的不良工程特性。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1.地基处理加固技术简介;2.董家口港起步产业区横河西路工程概况;3.工程场地内主要需解决的问题;4.地基处理思路及方法;5.地基处理施工方案设计;6.方案误差改正与技术优化。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地基处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年前就有采用竹子、木头以及麦秸等材料加固地基的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近20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回顾近50年来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4、为起步应用阶段,这一时期大量地基处理技术从前苏联引进国门,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垫层等浅层处理法。主要为砂石垫层、砂桩挤密、石灰桩、灰土桩、化学灌浆、重锤夯实、预浸水法及井点降水等地基处理技术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由于是起步阶段,既有成功之经验,又有盲目照搬之教训。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应用、发展、创新阶段。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被引进、开发,并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支护体系,许多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1)大直径灌注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直径灌注桩陆续在广洲、深圳、北京、上海、厦门等大城市应用于高层和重型构筑物地基处理,80年代9

5、0年代初已普及到全国数以百计的大中城市及新兴开发区,广泛应用于软土、黄土、膨胀土、特殊土地基。据估计,近年我国应用大直径灌注桩数量之多堪称世界各国之最,可谓起步虽晚而发展迅猛。2)石灰桩、碎石桩、高喷注浆、深层搅拌、真空预压、动力固结、塑料排水板法等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同时,水工织物在建筑中得到重视和使用,利用工业废渣、废料及其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地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譬如采用粉煤灰、生石灰开发成二灰复合地基,又如利用废钢渣开发成了钢渣桩复合地基,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开发成了渣土桩复合地基等等。这些项目的开发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资源、降低建设费用,同时为改善环境、减少城市污染开辟了新的途径。

6、3)托换技术在手段和工艺上有了显著进展。托换技术分加固和纠偏托换两类。前者常采用的有微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锚杆静压桩、一般灌注桩及旋喷等措施。后者是一种将已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不均匀沉降或倾斜纠正过来的特殊的地基处理手段。近十几年来由于掏土纠偏技术的应用发展,不仅大量条形以及筏式基础的倾斜建筑物得到了纠正,而且使倾斜的桩基础建筑物得到了奇迹般的纠偏,在地基处理中特别是在已建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4)大刚度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地基处理的应用领域。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提高桩体材料的强度或刚度来实现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在这一领域,1990年1994年先后有中国建科院、浙江建科院、浙江

7、大学研究开发了碎石、水泥、粉煤灰以及水泥、赤泥、碎石和水泥、粉煤灰、生石灰、砂石桩等复合地基、使得工业废料得到综合利用,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费用。5)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发展还有大桩距的较短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的开发与应用。它是一种介于传统概念上的桩基与复合地基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采用桩基疏布,使得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桩与土共同承受上部结构荷载,从而有效地将建筑物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尽管疏桩基础设计理论有待完善,但它必将会推动这一新型基础形式的广泛应用。6)近年来令人关注的还有:我国武汉、成都等地研制开发了将人工挖孔桩设计成空心桩,这在国外是没有的。其特点与实心桩相比,可节省混凝土

8、50%以上,仍可满足强度要求,同时能减少废土外运。施工便捷、工艺安全、结构合理,具有应用前景。7)我国近年有一项发明专利,称为“钻孔压浆成桩法”。基本原理是用螺旋钻杆钻至预定深度后,从钻具内管底端以高压喷射出水泥浆,边喷边提钻杆,直至浆液达到无坍孔预定深度,再提钻具,投置钢筋笼、骨料。然后通过附着于钢筋笼的通水管,由孔底自下而上以高压补浆而成桩,该法适应于杂填土、淤泥、流砂、卵石等各种地基,尽管是一种方法,但它是地基处理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一朵奇葩,具有较好、较广的实用价值,不受地下水位影响,不需泥浆护壁,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8)深基坑工程及其支护体系得到迅猛发展,深基坑工程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在

9、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中伴随着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地铁、地下车库、地下商城等大型市政地下设施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地基处理技术。据有关资料,我国大中城市仅十几年间10层以上的建筑物已逾1亿m2,其中高度超100m的已近200座。已跻身于世界百座超级巨厦之列的有上海金茂大厦(高420m)、深圳地王大厦(高325m)、广州中天大厦(高322m),分别排名第三、第十和第十三。真可谓后来者居上,举世瞩目。资料表明,我国已建和在建的高楼、超高楼其基坑深度已由6m,8m发展到10m,20m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约5000万m3,大体相当于深基坑工程规模。深基坑的发展伴随着支护结构的发展,经

10、过实践筛选,又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支护体系。基坑深度在6m以内乃至10m以内的支护结构类型为水泥搅拌桩和土钉墙。6m10m的基坑除采用前述方法外,常采用钻孔桩、沉管桩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等,并根据边界条件如防渗止水时,则辅以水泥土搅拌桩、化学灌浆或高压喷射注浆而成水帷幕,有时亦用钢板桩或H型钢桩。当基坑深度大于10m,一般考虑采用地下连续墙或SMW工法连续墙等等。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基本消除场地内软土层沉降,减小工后沉降;2.提高表层土的密实度,增强场地整体性,控制场地的差异沉降;3.提高地基土承载力,满足道路基本使用要求;4.地基处理设计与评价,选择经济的处理方法。五、研究思路和方法针对所述场

11、地需解决的问题,本场地地基处理方法适合采用;高真空击密+排水固结法;“高真空击密+排水固结法”主要设计思路为:场地水位较高,通过密封降水增加软土上覆土重对软土进行预压,使软土在施工过程中基本完成,减小场地内的工后沉降,同时在表层采用高真空击密法提高场地内表层杂填土的密实度,增强场地的整体性,控制场地内的差异沉降,并提高场地地基承载力,确保场地的使用安全。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第2-4周:收集、整理和学习地基处理中相关的各类资料,为后面的设计研究奠定基础。第5-8周:利用地基处理设计方法对工程地基承载力进行计算;第9-12周:对工程进行地基处理施工方法进行初步设计; 第13-14周:对设计结果进行

12、分析和评价,完成论文的初稿;第15周:论文打印装订成册、为答辩做准备。七、参考文献1 康旭元.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 山西建筑. 2005(01)2 娄炎. 预压加固中软土固结系数的变化及分析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6(04)3 张黎. 路基加固处理方案探索J.建筑技术开发. 2006(03)4 刘吉福,莫海鸿,魏金霞. 对工后沉降法确定卸载时机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S2) 5 JTJ 017-1996.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19966 李永江. 强夯法在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12(04)7 卢同抡. 公

13、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探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09)8 高植平. 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 2009(08)9 Optimization Design of Pile Supported Embankment on Soft Soil GroundA. J.B.Zhao,J.Zhang.Proceedings of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CISIA2015)C. 201510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