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_第1页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_第2页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_第3页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_第4页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 摘 要: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姿态,同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地域特征、气候环境、民俗风情等条件都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发展,使其在原料选取、口味偏好、烹调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着眼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饪方式、进餐方式、菜单命名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中西菜单翻译面临的问题与瓶颈,提炼出更为精准适宜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使中国菜单更科学合理地被西方友人理解接受。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差异;中餐菜名;翻译手法 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中国饮食文

2、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载体。随着国家博物馆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国博餐厅成为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首要窗口。长期以来,许多到中国畅游的外国游客都以能享受到正宗地道的中国美食为主要目的,中餐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合理准确的菜名翻译不仅可以使国外友人正确理解菜单所要传达的信息,而且还能使中华美食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印象,进一步促进中华饮食文化传播。然而,由于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中餐菜单的英译会产生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向西方用餐人士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如何更精准传神地翻译中餐菜单,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

3、熟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了解中式菜肴的内涵,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才能使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和制造食品的各生产领域和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反映这二者的多种意识形态的总称。(林乃焱: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也是一种广谱文化,反映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现状,是一种日常可见可闻的身边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衍生出不同的饮食文化,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所产生的内在渊源,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从而使西方友人更便捷直接地理解并接受中餐菜名。首先,本文

4、主要从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饪方式、进餐方式和菜式命名等几个方面浅释中西两种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不同 西方的饮食观念偏重理性与科学,他们在意每餐食物的营养价值,力求通过一日三餐摄取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讲究各种营养搭配科学合宜,能量供给恰到好处。而对于食物的色、香、味、形则退居其次。相比而言,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的是味感美学,是视觉、味觉、触觉三者调和圆融的“意境”,而对食物的营养搭配不太讲究。同时,繁缛的烹调方法也加速了食物营养的流失,使得中餐的营养价值稍打折扣。 (二)饮食内容不同 西方人的饮食以荤食为主,喜爱使用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作为主料,蔬菜则作为辅料出

5、现。这与西方人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特点紧密相连。而中国受农本经济的影响,在饮食内容方面,以五谷为主食,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 植物类菜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着主导地位。据植物学家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 (三)烹饪方式的不同 这是中西餐饮的一大差别,也是饮食文化差异的隐形因素。烹饪方法的差异又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料的粗加工,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基础就是原料的粗加工。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丁(dices)、泥(mash)等几种形状;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除有与西餐相同的几种形状外,还有卷

6、(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粒(grains)、末(mince)、浆(thick liquid)、汁(juice)等。中餐的烹饪方法也比西餐形式更复杂,有煮(boiling)、煲/炖(stewing)、烧/焖/烩(braising) 、煎(frying)、炒(stir-frying)、炸(deep-frying)、煨(simmering)、熏(smoking)、蒸(steaming)、白灼(scalding)等。其次是火候,西餐烹调火温适中,中式烹调特别讲究火候,火候到味道好。三是调味,中餐的复合味型多,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本味及调料

7、的独立使用。 (四)进餐方式 礼记?礼运言:“夫礼之初,始者饮食。”中国人用餐喜欢热闹,人们团团围坐、相互敬酒、夹菜,营造出人与人之间活跃热情。中国人一起用餐,避讳只顾自己埋头苦吃,不能融入集体。而西方人用餐时讲究情调,他们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喝酒或咀嚼食物时都不发出声音,互相之间干杯也点到为止,席间宾客很少大声喧哗。主人很少给客人夹菜,通常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人在用餐时虽也围桌而坐,但是他们习惯分餐制,以自助餐为典型,个人的食物都是单盘独碟盛放。 (五)菜式命名 中式菜肴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寓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除少量大众化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典故和传闻

8、来命名的,这种命名方法的缺点是菜名与原料无明显关联,往往不知所云,如“佛跳墙”等。西式菜肴命名则直截了当,突出原料,极少使用类似中餐命名的修辞手段,虽少了艺术性,但多了实用性。当然,西式菜肴命名也讲究高雅,但表现方法则是以法文命名。“When we talk of meat on our table we use French words, when we speak of the animals from which the meat comes we use Anglo-Saxon words. It is a pig in its sty, it is pork (pore) on th

9、e table. There are cattle in the fields, but we sit down to beef (boeuf). Chickens become poulty(poulet), and a calf becomes veal (veau). Even if our menus were not written in French out of snobbery, the English we used in them would still be Norman English.”大学英语:高级英语,P28这是由于罗曼人曾经征服英国,英国农民在牧养牲畜时,讲的是

10、盎格鲁-撒克逊英语,而这些牲畜被端到餐桌上给法国统治者享用时,就有了法语名称,相沿成习,它变成了一种?雅。 二、中餐菜单英译原则 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中国菜肴本身的文化韵味,要把中餐菜单中的菜名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并非只是语言层次上的浅显转化,也是文化层次上的进一步转化。中餐菜单的服务对象是外国客人,所以翻译时,应认真考虑他们对英译菜单的要求和喜好,设法克服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外国客人的就餐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从而使中华美食在外国客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在英译中餐菜单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种原则。 (一)通俗易懂,确保准确达意 要解决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

11、首先应明确中餐菜单的语篇类型及功能。中餐菜单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语篇,是“信息类语篇”。因为,通常情况下,菜单只是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菜名方面的信息。从语篇功能方面看,英译的中餐菜单是“传递信息”的,其预期译文功能是让外国客人用餐时,能够看懂菜单上的菜名,了解这些美味佳肴是用什么原料做的,方便他们的用餐。这也是英译中餐菜单的目的之一。 (二)典雅规范,弘扬中华文化 英译中餐菜单时,还要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译者在对汉语原文及其文化理解透彻的同时,还要对英语运用自如,并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因此,翻译中餐菜单时,应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

12、点,让外国客人了解菜单中所包含的文化层次的表层现象,如:原料、烹饪方法、特点等内容。 (三)兼顾文化,避免文化冲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华人来到新西兰,雄心勃勃地开了一家中餐馆。谁料想开业还没到三天,餐馆就被抗议者围了个水泄不通。究其原因,竟然是老板将其中的一道菜“红烧狮子头”直接翻译成了“red burnt lion head”。当地的动物保护组织无法容忍中国人竟然公开叫卖狮子头。最后老板只有公开道歉并予以澄清,并把菜名改为了“braised pork ball with brown sauce”。这个故事听起来令人啼

13、笑皆非。它反映出中国餐饮业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菜名的准确翻译。因此,菜名的英译要避免文化冲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 通过对英译中餐菜单应该遵循的原则的分析,我们理解了翻译时,既要保留中式菜肴中原有的文化韵味,准确得传递和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还要考虑的菜单的特点,顺从外国客人的文化习惯与接受能力。鉴于中餐菜单英译的特点,我们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由于参与了国博餐厅中餐厅和自助餐厅的菜单翻译工作,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及几种方法并用的翻译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中文菜

14、名译出其意。对于能够从中国菜的菜名中可以直接了解到菜肴的原料、刀法、烹制方法、口感、配料、配汁等内容的,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a.烹调法+原料 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b.烹调法+主料+with+配料(in+配料) 红烧肉:braised pork in brown sauce c.口味+主料(+配料)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ribs d.主料+配料+器皿 铁板蒜子黄鳝:spiced eels with garlic on iron board e.人名/地名+烹饪方法+原料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二)意译

15、法 中式菜肴中,有些菜名讲究文雅,往往不直接以菜的原料命名,也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菜肴的具体风格。有些菜名中,用一些代表吉祥如意的词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在翻译这些菜名时,要避虚就实,用意译将主配料和烹饪方式等译出。如: 翡翠虾仁:fried shelled shrimp with green vegetable,“翡翠”是指青菜。 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鱼香”在餐桌上并非指“鱼”,而是指辣味的“蒜酱”。 咕?K肉:sweet and sour pork,“咕?K”实际上是指“糖醋”。 (三)音译法 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6、有些食物是中国特有的,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是空缺的。英译中餐菜单时,很多学者认为,应该遵循物从主人、名从主人,以我为主的翻译策略,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食物大多宜采用汉语拼音或地方语言拼写。国际上已经取得共识,在国际上通用的汉语词汇也可以采用音译法。比如,外国人以“tofu”来代替“bean curd”,用“jiaozi”代替“dumpling”,分别作为“豆腐”和“饺子”的英文名称。此外,在英译中餐菜单时的翻译实践中,对于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可以采取音译的方法,这样既能为英语读者所理解,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民族语言风格,彰显鲜明的中餐文化特色

17、。再如: 馄饨:Wonton 包子:Baozi 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 (四)多种译法相结合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菜名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另外,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也加大了菜单英译的难度。对于一些富有寓意、典故等地菜名只采用直译、意译或者音译的方法往往不能准确表达出菜肴的真正内涵。所以,要灵活运用,把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必要时也要在菜名旁加注释。比如: 东坡肉:Dongpo pork(braised pork)A name after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poet Su Dongpo,who invented his special way of braising pork. 在此处用的是直译菜名,然后加注释的方式。 四喜丸子:Four-joy Meatballs(braised meatballs with brown sauce)。 四、结语 中式菜肴林林总总,令人看了目不暇接。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特征更使中式菜肴的名称打上了中华灿烂文化的烙印,而通过菜名翻译这一环节使外国客人了解到中文菜名中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与传播中华饮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