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_第1页
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_第2页
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_第3页
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_第4页
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手 机成瘾的关系研究人格特质在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关系的中介作用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米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简 易应对方式问卷、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9名大 学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在在性别、 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及生源地方面均不存在显著 差异;神经质人格与消极应对方式、手机成瘾均 呈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在大学生神经质人格和 手机成瘾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根据结果,本 文提出了防治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对策。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手机成 瘾1前言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在人们的生 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关于大学生的调 查显示,98. 9%的学生拥有手机1。刘传俊等2 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人觉 得很不舒服,37%的人觉得无法忍受。大学生 对手机的使用率增高,出现了手机成瘾现象,已 经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逐渐成为社会 咼度关注的焦点之一 1。 国内有不少研究者对手机成瘾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韩登亮、齐志斐3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岀现生 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并 认为它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二是手 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 ;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 ,身心会岀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并不是

3、很多,主要集中在:对手机成瘾的定义、手机成瘾的量表编制、以及影响手机成瘾的因素及对策探讨等方面4-6。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理论性的研究,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表明,应对 方式和人格等心理变量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7-8。应对方式是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岀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过程。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发现,应对方式是影响很多心理 行为问题的中介变量。 有学者指岀,大学生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那么他们的 成瘾行为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倾向于逃避、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他们的成瘾行为的可能性相 对较高9。(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4、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特征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人格特征也对大学生心理特质 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 K.Young 10早期在研究互联网成瘾现象时就发现,互联 网成瘾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王相英 11研究表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和精神质与手机成瘾 呈显著正相关。)人格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应对方式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12。本研究目的在于 探讨应对方式在人格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中是否有中介作用,从而揭示影 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内在机制,为有效减轻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切实依据。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在长沙某

5、大学随机选 取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取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9份,有效率为89.75%。 其中男生143人,女生216人;文科82人,理 科277人;独生子女139人,非独生子女220人; 农村212人,城镇147人。2.2研究工具(1)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MPATS ):由熊婕等 编制,适用于诊断大学生的手机成瘾。MPATS采用1 (非常不符合)5 (非常符合)级计分, 共16个项目,包括戒断症状、突显性、社交抚 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信度为0. 83,效度系 数达到0.90以上。(2) 简易应对

6、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由解亚宁13编制, SCSQ米用0 (不米取)3 (经常米取)级计分, 共20个项目,包括积极应对维度和消极应对维 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3。(3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yse nek Pers on ality Questi onn aire Short Scale for Chinese, EPQ-RSC ):由钱铭怡等14编 制,共包括内外向(Extrovision, E)、神经质(Neuroticism, N )、精神质(Psychoticism, P) 和掩饰性(Li

7、e, L) 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 12个项目。E、N和L三个分量表具有令人满意 的信度和效度,P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达到有 关的心理测量学标准。3结果与分析3.1手机成瘾的差异分析表1表明,戒断症状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 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突显行为、社交抚慰、 心境改变和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 女及生源地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i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以及生源地的差异分析( X 士S)因素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手机成瘾性别男15.42 ±.368.99 ±.676.83 ±.347.03 ±!.4638.27 扫.81女1

8、6.53 ±.649.21 ±.896.80 ±.287.16 ±!.4639.70 ±10.00t-2.25*-0.730.14-0.48-1.32专业文科16.83 ±.019.37 ±.436.62 ±.096.96 ±!.1439.78 8.74理科15.89 ±.689.04 ±.896.87 ±.357.17 ±!.5438.96 ±0.24t1.640.93-0.87-0.660.65是否独生独生16.29 ±.479.38 

9、77;.756.51 ±.317.02 ±!.3039.21 扫.51非独生15.92 ±.698.95 ±.856.96 ±.347.07 ±!.5338.90 ±0.27t0.701.35-1.69-0.160.27生源地农村16.06 ±.708.92 ±.976.88 ±.357.03 ±!.5038.90 ±0.39城市16.14 ±.409.41 ±.526.67 ±.247.17 ±!.4139.39 扫.31t-0.15

10、-1.620.84-0.52-0.46注:pv0.05,p<0.01,p<0.001 (下同)3.2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 表2显示,内外向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 神经质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 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 关;精神质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 掩饰性与 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神经质与消极应对方式、手机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表2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x ±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内外向7.55 ±.611神经质5.09 ±.100.24*1精神质2.8

11、5 ±.70-0.030.091掩饰性4.54 ±.29-0.03-0.15*0.071积极应对23.03 ±.540.24*-0.16*-0.25*-0.081消极应对9.64 ±.93-0.050 23*0.10-0.100.13*1手机成瘾39.17 ±.920.010.31*-0.02-0.14*-0.060.30*3.3应对方式在人格特质与手机成瘾关系中的中 介效应分析Baron和Kenny15提出中介效应检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自变量(X )能显著预测中介 变量(W)因变量(Y);控制自变量(X)后, 中介变量(W)能显著预测因变量(

12、Y);控 制中介变量(W)后,自变量(X)对因变量(Y) 的预测作用明显降低。如果控制中介变量( W) 后,自变量(X)对因变量(Y)仍有显著的预 测,就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如果控制中介变量(W)后,自变量(X)对因变量(Y)无显著 的预测,就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大学生人格特质 的神经质与消极应对方式、手机成瘾均呈显著正 相关,符合作中介变量分析的条件。表3显示,神经质人格可以分别显著预测手 机成瘾与消极应对方式,所以满足条件。在第 三步中,控制了神经质人格后,消极应对方式仍 可显著预测手机成瘾,满足了条件。同时,从 第三步可以看出,控制消极应对方式,神经质人 格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明显降低,神经

13、质人格 对手机成瘾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中介变量引入 前的0.312下降到中介变量引入后的 0.257,说 明存在中介效应,由于此时神经质人格仍能显著 预测手机成瘾,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而非完全 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所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 0.234X 0.235/0.312=17.63%。部分中介效应模型 见图1。表3消极应对方式在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标准化回归方程R2BSEptP第一步Y=0.312X0.0970.9970.1610.3126.206 0.000第二步W=0.234X0.0550.2960.0650.2344.5500.000第三步Y=0.235W0.1490.

14、5930.1270.2354.6710.000+0.257X0.8210.1610.2575.1130.000注:XW指神经质人格,指消极应对方式,Y指手机成瘾图1消极应对方式在神经质人格和手机成瘾间的部分中介模型4讨论4.1大学生手机成瘾特点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为5级评分,各维度均 分及总平均分低于中等临界值 2.5分,也就是说,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处于中等偏下水 平,这与刘红等16的结论一致。戒断症状在性别 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手机成瘾 在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及生源地方面均 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 生活方式有关,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查找学习

15、资 料,了解相关信息,网上聊天和人际交往,手机 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与王相英11的结论一 致。4.2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有其偏好的应对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格外向、情绪稳定者更倾向 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性格向向、情绪不稳定、 难以适应环境者更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已 有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作为潜在的预测者,与成 瘾行为有较大的相关性9。本研究相关分析表 明,神经质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得 分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寡欢、忧心忡忡, 在遇到危机后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 绪,影响其正常的社会交往,加大与周围人际关 系摩擦,导致其社会适应困难

16、,使其对手机更加 依赖,更多倾向于借助手机媒体与他人沟通, 或 者通过手机上网了解资讯、玩游戏等方式来缓解 不良情绪。因此,具有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个体更 容易倾向于手机成瘾,在心理干预中更需要关注 此类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4.3消极应对方式在人格特质与手机成瘾关系中 的中介效应人格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产 生间接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 人格因素、应对方式的关系密切12。本研究发现, 一方面,神经质能直接影响手机成瘾,这说明解 决手机成瘾问题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 特点。另一方面,神经质可以通过消极应对方式 间接影响手机

17、成瘾,消极应对方式在神经质与手 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 总效应的17.63%。也就是说,个体的神经质人 格得分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其 更容易倾向于手机成瘾。已有研究表明,高神经 质人格的个体通常表现出过度情绪化,当面对不 良生活应激事件时,常米用自责、退避和幻想等 消极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8。根据认知心理应激 理论,应对是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 应对方式 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身心 健康。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时期, 其 内心充满成长过程中的焦虑与不安,而手机的开 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及快捷性等特点迎合了当 前大学生的心态,成为当前大学生排

18、遣不良情绪 的重要途径。这提示对手机成瘾应从应对方式、 改善不良情绪,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进行综合干 预。5防治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对策5.1学校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要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其不过分依赖、过度滥用,学校要教育和引 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第一,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和宣传活动,教育和引导 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手机,不要让手机影响自己原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第二,学校加强校 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工作优势,培养和打造一批主题积极向上、参与面广、影响 力大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 之间、学生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19、摆脱对手机的依赖。第三,学校应加大管理与引导,制定手 机使用和手机上网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授课教师对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 生要进行警示而不是放任自流,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及时发现有手机成瘾迹象的学生,对其进行 重点引导和教育,帮助其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第四,学校应加快教学改革,提高课堂对 大学生的吸引力。学校要尽快探索有利于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弱化 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频率,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其学习效率。最后,学校要积极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帮助大

20、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调节心理问题、疏导负 面情绪和训练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对于已经手机成瘾的学生,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教会他们 学会放松,逐步摆脱手机成瘾的困境。5.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应加强自控能力,科学规划大学生活,主动抵制手机成瘾。第一,提高对所学专业 的热爱度,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业余生 活,用其他娱乐方式转移对手机的依赖。第二,要与亲友、老师、同学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 系。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此外,还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尽 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使用上转移。第三,大学生应该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目 前

21、我国尚未实施对手机文化的监控,加之手机自身的监控技术也不完善,使得手机信息处于宣 传部门和技术部门“两不管”的“真空地带”,黑色短信、黄色短信、反动短信、诈骗短信等 非常盛行。大学生要重视自我教育,切实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鉴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主 动抵制不良手机文化。最后, 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 惯,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会积极、健康 的应对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有效规划自 己的生涯发展。因此,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还要通过大学生的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文化 所带来的诱惑力,严格规范地使用手机。参考文献:(1周挥辉,党波涛,蒋永

22、红手机对当代大学 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 (6) : 90-92.)(2刘传俊,刘照云,朱其志,等.江苏省513名 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8,22(5) : 357.)(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 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 12):34-38.)(4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 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 26( 3) : 222- 225.)(5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 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 24( 1) : 40- 43.)(6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等.青少年手机 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 822-825.)7 Choliz M.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 point of issueJ. Addiction, 2010, 105( 2) : 373-374.8 Phillips JG, Butt S, Blaszczy nski A. Pers on ality and self-reported use of mobile phones for gamesJ. Cyber Psychology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