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施部分——中文简体_第1页
罗施部分——中文简体_第2页
罗施部分——中文简体_第3页
罗施部分——中文简体_第4页
罗施部分——中文简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罗施 以上例举的各种硏究项目都是各领域的特殊情况,对于所有 这些问题首先提出总的看法的是罗施。她发展了自她以后被称为 是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and basic-level categories)的理论,也叫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与此同时,她向传统理论提出了全面挑战,在把范畴划分发展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从属领域这方面,她所做出的贡献 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从前,传统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而 且在语言学、人类学、哲学和其他的学科领域中都被认为理所当 然是正确的。罗施和她的同事们在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论文中,以 压倒优势的大置

2、实验硏究结果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罗施和她的同事们在实验上的贡献被认知心理学家们普遍地、公正地评价为是对实验心理学领域中范畴划分硏究的一次革 命。罗施的实验结果分成两个范畴:扩展了伯林和凯的色彩硏究 的原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以及槪括了布朗的观察结果和 伯林的硏究结果的基本层次效应(basic_level effect)。原型效应 假如传统理论旣正确又完整的话,那么在一个范畴中就不会 有任何成员会具有任何特殊的地位。其理由是:在传统理论中, 用于定义一个范畴的特征是该范畴所有成员所共有的,因此,做 为范畴的成员,所有成员具有同等的地位。罗施关于原型效应的 硏究旨在证明在

3、范晡成员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现象,以及在范踌中 存在着不对称的结构。由于传统理论没有预示这种不对称现象, 因此,除此之外一定还有一种要嘛是更全面的理论,要嘛是与此分庭抗礼的理论。 罗施最初主要硏究的是色彩。她在硏究过程中,获悉了伯林 和凯的色彩硏究,并发现他们的硏究结果与她自己对丹尼语的硏 究结果相吻合。丹尼语是一种新几内亚语言,这种语言只有两个 基本色彩范畴:mili黑冷色(dark-cool),包括黑色、绿色和蓝 色和mola亮暖色(light-warm),其中包括白色、红色和黄 色。伯林和凯已经证明中心色彩在色彩范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即是范畴中的最佳例子。罗施发现讲丹尼语的人,当要他们 说出

4、他们语言中两个颜色范畴的最佳例子时,他们选择的是中心 色彩,例如,对mola这一范_的最佳例子的选择,尽管不同的人 所做的选择不同,但他们选择的色彩不外乎白色、红色和黄色。 在一系列值得注意的实验中,罗施力图证明原色范畴对讲丹 尼语的人来说,在心理上是真实的,尽管这些范畴没有名称。她 试图对沃尔夫(Whorf)的一个假设提出挑战,这个假设即是语 言决定一个人的槪念系统。假如沃尔夫的这一假设是正确的话, 那么,丹尼语中的两个表示颜色的就能决定两个而且也只能是 两个顔色的槪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y)。罗施推断说,假 如颜色范畴划分只能由语言独自来决定的话,那么,讲丹尼语的 人

5、在学习新的顔色词时,不管颜色区域(range)有一个原色作为 中心,还是有一个非原色作为中心,对他们来说会面临同样的困 难。她接着着手硏究讲丹尼语的人是如何学习新造颜色词的。硏 究人员敎一组人学习八个中心色彩的任意名称,敎另一组人学习 八个非中心色彩的任意名称(罗施,1973)。相形之下,中心色彩 的名称学起来要容易得多。同时,她还发现对于讲丹尼语的人来 说(像讲英语的人一样)中心色彩比起非中心色彩来更能够记住 海德(Heider),1972。在一次判断色彩相似性的实验中,证 明讲丹尼语的人在记忆中表示色彩的方式与讲英语的人是一样的 海德和奥利维尔(Olivier),1972。罗施的色彩硏究还

6、扩展到了孩子。当给三岁的孩子看了一组颜色片后,试验者转身说:给 我看一种颜色时,这些孩子绝大多数跳过非中心色彩而选出中 心色彩(海德,1971)。当给四岁的孩子们看了一块颜色片之后叫 他们从一大堆颜色片中挑选出与这块颜色片最相像的颜色片时 他们总是在挑选与中心颜色片相像的颜色片时做得最好。 与中心色彩相对应的是罗施在她以后的硏究中所称作的认知 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和原型(prototype) ° 认知参照点和原型指次范畴或具有特殊认知地位的范畴成员 是一个最佳例子。罗施指出,各式各样的包括学习、竞赛、 记忆和相似性判断在内的实验方式都集中在认知

7、参照点上。而且 罗施把她的这些硏究成果从色彩范畴扩展到其他范畴首先是物 体范畴(categories of physical objects)。为了调査硏究物体范 畴,她开发了另外一些实验范式。在每一种实验的情况中都发现 了不对称现象(叫作原型效应):接受试验者断定范畴中的某些成 员比其他成员更能代表这一范畴。例如,知更鸟被判断成是比小 鸡、企鹅和鸵鸟更能代表鸟这一范畴:书桌椅被判断成是比摇 椅、理发椅、豆袋椅或是电椅更能代表椅子这一范畴。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被称作是原型成员。以下是一些用以硏 究物体范畴的实验范式。接受试验者对所有这些实验范式所给予 的例子好坏程度的评价是一致的。 直接

8、评级(Direct rating):要求接受试验者按照一到七这 样的等级去评价说出一个范畴(如鸟)中的各种成员(如 知更鸟、小鸡等)是处在范畴中好坏例子的哪一个等级。 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要求接受试验者在回答一个 (例子)是一个(范畴名称)(如:一只小鸡 是一种鸟)这样形式的命题时,揿一下按钮,说出是对还 是错。在回答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时,时间要短些。 例子的制作(Production of examples):当要求列出或画 出范畴成员的例子时,接受试验者更可能列出或画出具有 代表性的例子。 相似等级中的不对称现象(Asymmetry in similarity rat

9、-ings) : 较少代表性的例子常常被认为 ,它与较有代表性的 例子要比与之相反的例子更为相似。毫不奇怪的是,美国 人认为美国是国家这一范畴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在那些 要求接受试验者讲出相似等级的几对国家的实验中,就出 现了下列不对称现象。接受试验者认为,和美国相似于墨 西哥相比,墨西哥更相似于美国见罗施,1975 a ;和特弗 斯基及加蒂(Gati),1978)。 普遍化中的不对称现象(Asymmetry in generalization): 一个有代表性的范畴成员的新信息较之与其相反的情况, 更有可能在非代表性成员中得以普遍化。例如,实验表明 接受试验者认为:在一座岛上,一种疾病从鸭子

10、蔓延到知 更鸟和从知更鸟蔓延到鸭子,两者相比,从知更鸟蔓延到 鸭子更有可能这一结果来自里普斯(Rips),1975。 同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维根斯坦早已推测范 畴是由他所称作的同族相似性构建起来的。罗施证明, 被哲学家们视作为一个先验性推测的问题是可以用实验加以论证的。她透过把同族相似性描绘成在有代表性的 范畴成员与非代表性的范畴成员之间可察觉的相 似之处,表明同族相似性与上述实验中所获得的用数字表 示的最佳例子的等级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见罗施和默 维斯,1975 ;罗施、辛普森(Simpson)及米勒(Miller), 1976。 这种硏究常常由其他实验者重复

11、进行,因此,这类原型效应无疑是确实存在的。然而,对于这些硏究结果的解释却始终存在着一 些误解和争议。在我们往下叙述之前,我们必须澄淸一下其中一 些常见的误解。 罗施的才华体现在两方面:她与她的同事们一起旣向传统理 论提出了挑战,又设计出可以重复进行的实验来论证原型效应和 基本层次效应。这些实验证明,传统理论是不完善的,因为它无 法解释这类硏究结果。但是原型效应本身并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 可供选择的内心表现理论(theor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 并且, 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实验者 ,罗施一 直在她的实验 结果所表明的事实与任何可能解释那些实验结果的理论之间进行

12、辨别。 她关于范畴划分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因为当时 她正在硏究色彩、形状和情感,所以她假定原型主要是(1) 感性特点问题,或者说是哪些事物最易为人注意的问题: (2)可记忆的问题,或者说是哪些事物最易为人记忆的问 题;以及(3)刺激物一般化问题,或者说是一种从某一事物 推而广之到其他与之物质方面相似的事物的人的能力。 正如她所说的(罗施,在报刊上):假设存在着在感性方 面突出的色彩,那么这些色彩比起其他色彩来就更易于吸 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更易于为人们所记忆。当范畴名称 为人所学习时,它们往往首先附属于突出的刺激物;然 后,透过刺激物一般化

13、原则,这些范畴名称便推而广之到 其他物质方面与突出的刺激物相似的事例。 一第二个阶段(7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在信息加工心理学 (information-processing psychology)的影响下,罗施 仔细思考了一种可能性,即原型效应正如其在以上例举的实验中所起的作用那样,可能提供一种范畴内部结构的特 征。因而,例如,例子好坏的等级在内心表现中可能直接 反映了范畴的内部结构。由此产生两个自然问题:(1) 被界定为可起作用的效应,它所表示的范畴结构的特 征,是不是与其在心里的表达相一致?(2) 原型是否构成内心表现?有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这些假设,就可以透过对这两个问 题做出肯定的回

14、答,从而对实验所获的结果作出最直截了 当的解释。罗施(1975)最初正是以这种方式解释她的实 验结果的。 一第三个阶段(70年代末):罗施最终放弃了用这种方式对 实验结果所做出的解释。这种解释是信息加工心理学中一 种过于狭隘的观点的产物。她得出结论说,透过实验界定 为可起作用的原型效应并不能充分决定内心表现。这些效 应抑制了可能具有的表现形式的可能性,但是在效应与内 心表现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效应具有种种 来源,但是人们无法决定这些已知效应的来源。正如她就 第二阶段硏究所说的一番话(罗施,在报刊上):用这一 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不管怎么说是十分笼统的:例如由范 畴名称引出的表达与其说是

15、这一范畴中的不好例子,倒不如说是其好的例子:其形式要比词语或画面等更为笼统。 总的看来,其他一些信息加工硏究者认为原型槪念和典型作用槪念的定义不够淸楚,因此,他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精确模式、微型模式和区别方式加以测试。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其硏究生涯初期所持的观 点,往往在他或她放弃了这些观点之后很久,仍与这个硏究者联系在一起。许多读了罗施早期著作的人没有读过她后期的著作,在这些后期著作中,罗施抛弃了她早期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因此, 罗施抛弃了原型效应直接反映范畴结构和原型构成范畴表现这两个观点并未广为人知。正因如此,罗施必须明确地吿诫人们注意那些对原型效应过分简单化的解释即她自己在她硏

16、究的第二阶段所做的那种解释,例如,她阐明道: 真实世界范畴中原型的普遍存在和作为一个变量的典型(prototypicality)的普遍存在表明,原型在表达、加工和学习 这些心理学理论中一定有着某种地位。然而,原型本身并不构成任何特定的加工模式、表达模式或学习模式。这一点往往被误 解,因而需要对此做一论述:(1)其实讲到一个原型,它只是一个简单的适当的语法虚构:而它眞正所指的是对典型程度的判断。对天然语言范畴来说,认为一个单个实体是原型,那么这不是对实验数据的明显误解,就是一个隐藏的内心表现理论。(2)原型就各种范畴而言,并不构成任何特定的加工模式事实上对加工各种概念起作用的种种关于典型的事实是

17、一个抑制因素加工模式不应该与已知的原型事实不相一致。例如,既不应该有一个预测各个范畴中好坏例子的相等实证次数的 模式,也不应该有预测对一个范令从头至尾做完全任意探究的模 式。(3)原型并不构成一个有关范畴的表达理论。原型可以透过命题体系来表明,也可以透过意象体系来表达。至于加工模式事实上原型只能抑制表达模式,但不决定表达模式。一 个单独用结合在一起的,必需的、充分的特征表示的范畴,或许不能处理目前已知的所有事实,但是除了必需、充分的特征之外,还有其他许多表达方式,使处理目前已知的所有事实成为可能。(4)虽然原型必须透过学习加以了解,但它们并不构成任何特定的范畴学习理论。(罗施,1978,40-

18、41页) 尽管罗施对持不同观点者提出了忠吿,尽管她对原型效应的来源做了细致的推理,但她那关于原型效应的硏究结果有时仍被解释成是构成一个范畴结构表达的初步理论,正如她在硏究的第二阶段还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可能的。 例如,就拿她在鸟这一范畴内证明原型效应的成果来说,她的实验等级排列表明接受试验者把知更鸟和麻雀看作是鸟的最佳例子,把枭和鹰看作是整个等级排列中排在较下面的例子,把驼 鸟、鹊和企扩看作是最差的例子。在二十世纪七年代初期至中 期,即在罗施硏究的第二阶段,这种经验性范例的等级排列普遍被看作是构成了一个关于效应的论断:即鸟这一范畴中的成员是 被分成等级的,枭和企鹅比起知更鸟来,是较次的成员(见莱科

19、 夫于1972年所举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是对硏究数据的错误解释,这在以后变得很淸楚。罗施的等级排列并没有得出这样的论 断:它们只是等级排列,而根本就没有构成任何论断。它们与这样一种解释相一致,即鸟这一范畴具有严格的界限,并且知更鸟、 枭和企鹅百分之百都是这一范畴的成员。然而,那一范畴一定还存在某种别的内部结构,从而产生这些范例的等级。而该内部结构一定是我们关于鸟是什么样的这一槪念的一部分,因为它产生 于某种里普斯曾描述过的不对称推断,我们在前面已对此进行了论述(1975)。 范畴结构在理性活动中起著作用,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许多 情形中,.原型起着各式各样认知参照点的作用,并且建立起了推理的基础

20、(罗施,1975、1981)。对人类推理的硏究是有关人类理 性活动和槪念结构硏究的组成部分:因此,用于进行推理的原型 定是槪念结构的组成部分。 记住原型效应是表面的这一点很重要。原型可能产生于许多 因素。在一个像高个子男人这样一个分等级的范畴情形里,由于 这是一个模糊不淸、没有严格界限的范畴,因此原型效应可能产生于范畴成员资格的等级。而在鸟的情形中,由于该范畴具有严格的界限,因此原型效应一定产生于内部范畴结构的其他方面。 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勾划出范畴划分理论一般方法的轮廓,槪述表面原型效应的一系列来源。这一工作我们将在第四到第六 章中进行,在这三章中,我们还将论述认知模式(cognitive

21、model)。我们的基本论断是:原型效应产生于认知模式的本质, 这一本质可以被看作是某论题的理论。对这一假设的一个最有趣的论证来自巴萨罗的硏究(1983、 1984)。巴萨罗硏究了他所称的特定的范畴即这些范畴不是常规的或是固定的,而是因为某种实时的目的瞬间形成的。这种范畴一定构建于某人正在思考事物的认知模式之一基础之上的。这类范畴的例子便是这样一些东西,某人家失火,从家中抢出来是些生日礼物以及周末娱乐活动的物品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巴萨罗说,这种范畴具有原型结构这一结构事先并不存在,因为这一范畴不是常规的,原先也不存在。巴萨罗论证说, 在这种情况下,范畴的本质主要是由目标决定的,而这种目标结构则是

22、人的认知模式的一种功能。墨菲(Murphy)和梅丁 (Medin) (1984)也拥护这一观点。基本层次效应传统的范畴理论没有赋予居于分类等级中间的范畴任何特殊的重要性。但是,正如伯林(伯林、布里德洛夫、雷文,1974)和胡恩(1977)对泽套语中动植物名称分类硏究后所证明的那样,生物属的层次在心理方面是基本的。属居于等级体系的中间,这一等级体系从独一无二的创始者开始,接下来依次是生命形式、中间体、属、种类、变体。他们的硏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的范畴 理论和认知充分的范畴理论之间存在着分歧。 罗施和她的同事们把基本层次效应的硏究从认知人类学扩展 到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范式。像伯林一样,他们发现在心理方

23、面最为基本的层次居于分类等级的中间:上位(superordinate)动物家具基本层次(basic level)狗椅下位(subordirate)狱犬摇椅正如胡恩所论证的那样,动物范畴的基本层次是唯个由整体格式塔感知(没有区别性特征分析)决定范畴划分的层次。罗施 和其他硏究者(1976)也发现基本层次是:一范畴成员具有同样被感知的整体形状的最高层次。一个单个的意象可以反映整个范畴的最高层次。一人们运用相似的原动性活动与范畴成员相互作用的最高层次。一接受试验者最快识别范畴成员的层次。一具有范畴成员最常用标签的层次。一为孩子称呼和理解的最先层次。一进入一种语言词典的最先层次。一具有最短初原词值的层

24、次。一词语在自然语境中被运用的层次。例如,门廊上有一条狗 可以被用于自然的语境,而对门廊上有一只哺乳动物或是 门廊上有一条有硬毛的梗这样的句子,则需特殊的语境。 (见克鲁斯,1977)一我们大多数知识被组织起来的层次。因而:基本层次范畴在四个方面是基本的: 感知(Perception):整体被感知的形状:单涸意象;快速识别。 功能(Function):般原动性生物程序。 沟通(Communication):最短,最常用和在语境中是自然的词语,最先为孩子们学习,最先进入词典的词语。 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范畴成员的大多数特征被储存在这一层次。事实上,知识主要是

25、在基本层次上被组织起来的,这是由下列方 式决定的:当硏究人员要求接受试验者列出范畴的特征时,对于处在上位层次的范畴成员(家具、交通工具、哺乳动物),他们几乎列不出什么特征:对于处在基本层次的范畴成员(椅子、汽车、 狗),他们列出了他们所知的大多数特征;而对于处于下位层次的范畴成员(摇椅、赛车、猎犬),实际上他们对其所具有的知识 并不比对基本层次范畴成员所具有的知识多多少。 为何大多数信息会在单一槪念层次上被组织起来?为何特别是在这一层次?在我看来,迄今为止最使人信服的假设是特弗斯基(Tversky)和海明威(Hemenway)的硏究(1984)。伯林(伯 林、布里德洛夫、雷文,1974)和胡恩

26、(1977)已提出格式塔感知全面的部分整体构造的感知是基本层次的基本决定因素。特弗斯基和海明威所积累的实验证据,支持了伯林_ 胡恩的假设。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基本层次与其他层次区别开来 的基础在于人们与基本层次中的个范畴联系在一起的特征类 型,尤其是关于部分的特征。在基本层次我们的知识主要围绕部分整体的分割部分而被组织起来。原因在于一个物体分割成几个部分的方式确定着许多事情。第一,部分通常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由此我们有关功能的知识也通常与有关部分的知识联系在 一起。第二,部分决定形状,由此也决定一物体被感知和被反映的方式。第三,我们通常透过事物发生相互作用,由此部分一整体的分割部分在决定我们可以运

27、用什么样的原动性程序与一个物体相互作用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因而个把手不只是长而又细的,它还能被人的手握住。正如特弗斯基和海明威所说:我们坐在一张椅子的椅面,倚靠在其背部,我们剥掉一只香蕉的皮,接着吃它的肉。 特弗斯基和海明威还认为我们把部分一整体结构强加于事件上,进而我们对事件的范畴知识的构建方式与我们对有形物体的范畴知识的构建方式十分相似。他们的观点在精神上是与莱科夫 和约翰逊的观点相同的(1980),后者认为事件范畴和其他抽象的范畴是基于肉体经验范围的结构而被隐喩地构建起来的。习得 有关基本层次范畴划分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硏究成果是关于孩子的槪念习得(acquisition)。假如传统的范畴

28、划分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范畴划分应该只是我们在等级逻辑中所发现的东西:以范畴成员共有特征为基础的等级范畴划分。在罗施和默维斯(罗施及其他硏究者,1976)的硏究之前,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的硏究还没有基本层次范畴划分这一槪念。例如,早有结论说三岁孩子还没有掌握范畴划分,范畴划分被认为是由等级逻辑界定的分类的范畴划分。这一结论是以孩子在种类挑选工作中的表现情况为依据的,在做这一工作时,硏究人员要求接受试验的孩子把那些相配的东西放在一起。罗施和她的同事们指出这种硏究势必包含上位层次的范畴划分。 用于种类挑选工作中的剌激物往往是这样两种类型:如果 是抽象的(例如,有几何图形的东西,各种形式在诸如形状、

29、颜 色和尺寸方面有所不同),它们被象征性地呈放在一个没有结构的集合中(例如,每一种特征与所有其他特征的所有结合体一起并存):如果是具体描述性的(例如.玩具形式或是真实世界物体的图片),他们的排列是这样的,即只有在上位层次才能被分类成组。因而,用于种类挑选工作中的具体描述性的刺激物便是这 样一些放在一起的东西:如果孩子们要把东西挑选进类似分类范畴那样的地方,他们将不得不把短袜和衬衫狗和母牛之类东西放在一起。然而似乎孩予们并没被要求把属于同一基本层次范畴的东西(例如,几只鞋子或几条狗)挑选在一起。我们怀疑这 一研究结果来自这样的事实,即基本的物体对成年人来说是如此明显的相同物体,以致于对成年试验者

30、来说,这个工作似乎并不是一个范畴划分的问题,除非这些物体是从不同的基本层次范 畴中挑选出来的。(罗施以及其他研究者,1976年,第414415 页)接着,罗施和默维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种类挑选工作与上位层次 的种类挑选工作做了比较。基本层次范畴的种类挑选要求能把两个不同种类的奶牛(比方说与一架飞机比较而言)的图片放在一 起,或是把两辆不同种类的汽车(比方说与一条狗比较而言)的 图片放在一起。上位层次范畴的种类挑选工作,举例来说,即要 求能把一条奶牛和一条狗(与一架飞机比较而言)的图片放在一 起,或是能把一辆摩托车和一架飞机(与一条奶牛比较而言)的 图片放在一起。从三岁开始,所有年龄层次的受试者在

31、基本层次 种类挑选工作方面,实际上都做得相当好。但是,正如众所周知 的,三岁的受试者做上位层次的种类挑选工作有困难。他们只有 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做对了,而四岁的受试小孩就有百分之九十六 是做对的。三岁孩子还没有掌握范畴划分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他们已完 全掌握了基本层次的范畴划分,他们尙未掌握而要到以后才能掌握的是上位层次的范畴划分。在基本层次进行范畴划分的能力最先产生:一般的等级逻辑是以后学习的。因而,学会范畴划分与 学会运用等级逻辑是根本不同的。所以,范畴划分本身并不仅仅是关于传统分类学的运用。 在阅读这本书的下面部分时记住这些硏究成果是重要的。原因在于:有时人们主张基本层次的范畴划分只是传统分

32、类学中的分类法,再加上另外一些认知处理的抑制因素(如感知抑制因素和原动性抑制因素)。罗施-默维斯对孩子槪念习得的硏究结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基本层次范畴是先于传统分类学范赌而产生的。因此,它们不可能是传统分类法范畴的结果,再加上感知-原动性性质的一些东西。基本层次范畴具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它 们是我们人最早、最自然的范畴划分形式。传统分类学范畴用布朗(Roger Brown)的话来说,是以后想象力的成果。 正如罗施和她的同事们所说的,基本层次的区分是这个世 界上通常说来可做的最有用的区分,因为基本层次是由整体形状和原动性相互作用来表示其特征的,并且是处在人们能够形成 一个内心意象的最一般的层次。基

33、本层次范晴已为三岁孩子所掌 握,但是再年幼一点的孩子的掌握情况又如何呢?已知的,例如: 二岁孩子拥有的范畴不同于成人所拥有的。狮子、老虎和猫通常被二岁孩子叫作小猫。圆蜡烛和圆形银行一般被二岁孩子叫作 球。而我们称作椅子的东西在二岁的孩子看来可能并不是 椅子,他们可能称之为豆袋椅什么的。二岁孩子拥有的范畴可能比成人拥有的范畴要广,也可能要窄,也可能是部分一致。这是 否意味着二岁的孩子尙未掌握组成基本层次范畴的技能呢? 根本不是。默维斯(1984)已证明,尽管二岁孩子可能拥有的范畴与成人所拥有的不同,但是这些二岁孩子拥有的范畴是由 决定成人基本层次范畴的同样原则决定的。总之,二岁孩子已掌握了基本层

34、次范畴划分,但是他们说出的范畴与成人的不同理由十分充分。 这种差异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1) 孩子可能不知道在文化方面具有意义的特征。这样,由于 不知道银行是用于储存钱的,因此,孩子可能只注意了其圆的形 状,就把它归入球这一类。(2) 个别特征的突出点(salience)可能对孩子和对成年人是 不同的。这样,一个孩子可能知道银行是用于存钱的,但是比起 银行的狭槽和钥匙孔,孩子可能更注意银行的圆的形状:因而仍称其为一只球。或者,孩子可能二者都注意到了,把它旣归入银 行一类,又归入球一类。(3) 在决定过程中,孩子可能将虚假的特征也包括在一起。这 样,如果孩子认为一只豹叫了喵喵,他或她可能把豹归入

35、小猫 一类。关键是范畴划分的层次不是独立于谁在进行范畴划分和以什么为 基础的。尽管相同的原则可以决定基本层次,但这些原则得以运 用的情况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范畴体系。互相作用的特征群集 决定基本层次的结构的是什么,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个物体的总的被感知的部分一整体结构,与我们有关该物体和 其各部分的功能(和我们关于这些功能的知识)的原动性相互作 用相关联。这些东西并不纯粹是客观的和存在于世的:确切 地说,在我们与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在我们感知它、反映它、 用我们的身体影响它并获得关于它的知识时,它们不得不与世界 相联系。意识到这一点是重要的。 这又是一个常被误解的问题,罗施已对误解之本质做

36、了详细的描述。应该强调的是我们正在谈论一个被感知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无人知晓的超自然的世界(罗施,1978,29页)。她继续写 道:最初设想研究基本物体和它们的原型时(罗施和其他研究 者,一九七六),我把这种属性看作是实在世界所固有的',这样就 可假设一个具有感觉资质的生物体能够感知诸如翅膀羽毛这些 属性,事实上,在现实世界里,翅膀和羽毛是同时呈现的。一个人的知识状况可能对这些属性一无所知(或是不感兴趣或是不注 意),或是可能知道这些属性但对于它们的相互关系一无所知。反之,一个人可能知道它们的属性和它们的关系结构,但是他可能夸张那一结构,把部分的相互关系变成全部的相互关系(如把只对一个范

37、畴的多数成员而言是真实的属性视作是对范畴所有成员而言是真实的属性)。然而,在完全没有相互作用结构之处,人类知识也处于无法提供相互作用结构的情况下,环境被认为是抑制了范畴划分。为了对基本物体进行实验,被感知的属性在功能方面被定义为我们的受试者所列出的那些属性。形状被定义为我们的计算机程序所测量的。因而,看来我们所拥有的体系妥贴地着落于现实世界之中。 然而,在思考我们的受试者所列出的许多属性的本质时,似 乎三种类型的属性呈现出一个问题,并引出这样一种现实的观 点:像座部(seat)对于椅子(chair)这一物体,一些属性表明,其所具有的名称显示了在知道如椅子这样的物体之前 这些名称是毫无意义的:(

38、2)些如同大的之于钢琴这一 物体那橡的一些属性,似乎只有在与按照上位范畴时进行物体的范畴划分相关时,才有意义就家具而言,钢琴是大的,但就诸如建筑物这些其他种类的物体而言,它又是小的:(3)像你在 它上面吃之于桌子这一物体的这样一些属性,是功能性的 属性,要了解这些属性似乎需要有关人类、人类的活动和现实世界的知识。那訧是说,它表明了对物体作属性的分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活动我们的受试者(事实上有关文化知识体系),可能被认为只有在一个范畴的系统产生之后,才能利用起这一相当复杂 的活动 > (罗施.1978,41、42页1因而,一个特征的有关槪念并非是独立于任何生物体而客观 存在于世的东西;而是相

39、当于我们将称作的一种相互作用特性 (interactional property)旣然我们的身体和认知器官是作 为我们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一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 互作用特性在我们的经验中形成群集(cluster),而原型和基本层 次结构则能够反映这种群集。 正如伯林已观察到的那样,就基本层次范畴特征而言,相互作用特性和范畴是客观的看来是确定的如像椅子、大象和水这些范畴。其理由是,就我们的肉体而言,在基本层次我们可以 非常精确地感知外部环境的一些方面,尽管在其他层次,就没这 么精确。只要我们所讨论的是基本层次物体的特性,相互作用特 性看来便是客观的。 或许思考基本层次范畴的最佳方法是这些

40、范畴具有人的规 格(human_sized)。它们旣不依赖于物体本身,也不依赖于人, 而是依赖于人们与物体本身,依赖于人们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方 式:人们对物体进行感知、想象的方式,对物体的信息进行组织 的方式,以及用他们的肉体对此发生作用的方式。群集在一起界 定这类范畴的有关特性并非是物体所固有的,而是相互作用特 性,这些特性与人们和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关。 因而,基本层次范畴具有与上位范畴不同的特性。譬如,上 位范畴看来并非是由形象或原动性活动来表示其特征的。举例来说,我们具有椅子的内心意象抽象意象不符合任何特定的椅 子而且对于坐在椅子上,我们拥有通常的原动性活动。但是假如我们从基本层次范畴椅

41、子上升到上位范畴家具,就会出现下 同的情况。我们没有抽象的关于家具的内心意象,家具并非是像 椅子、桌子、床等等这类基本层次的物体形象。试着想像一件看 上去旣不像椅子,又不像桌子,也不像床这样的家具而是更为 抽象的,人们看来无法这么做。再则,我们没有不是与某基本 层次物体椅子、桌子、床等发生作用而只是与总的家具发 生作用的原动活动。但是上位范畴确实具有其他一些以人为基 础的属性像目的和作用。 除此之外,该基本层次范畴的补足物并不是基本层次的,它 们不具有基本层次范畴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例如,思考一下那些 非椅子的物体。它们看上去是什么样的?你是否有一个一般的或 抽象的非椅子物体的内心意象?人们似乎

42、思考不出。你是如何与 一个非椅子的东西发生作用的?人们接触非椅子物体时有某种一 般的原动性活动吗?显然并没有这种活动。个非椅子的物体是 做什么用的?非椅子的物体具有普通的功用吗?显然回答是否定 的。 在传统理论中,一个由必要和充分的条件界定的集合的补 部分是另一个由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界定的集合,但是,一个基本层次范畴的补充部分不是个基本层次范畴的本身。暗示正确性 罗施经常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范畴是在系统中呈现的,并且这种系统包含着相对照的范畴。范畴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范畴被包容其中的系统的本质。例如,在可坐的物体这一上位范畴中,椅子与方凳、沙发、长凳等等相对照。无疑,假如这些相对照的范畴,比

43、方说方凳或是沙发不出现的话,椅子就会涵盖一个完全不同的系列范围。 在试图提供一个基本层次范畴划分的理论时,罗施利用了相对照的范畴。在基本层次,罗施声称,范畴具有最大程度的区别性那就是说,它们在范畴成员之间,把能够被察觉的相似之处扩大到最大限度,而在相对照范畴之间,则把能够被察觉的相 似之处缩小到最低限度。罗施和其他人(1976)试图凭借他们所称作的范畴暗示正确性的数量测定来把握这一直觉知识。暗示正确性是一个物体在一个特定的范畴被赋予某种特征或是暗示(cue)。最好的暗示是那些在一个旣定层次对范畴一直起著作用的暗示。举例来说,假如你看见一个带着鳃的生命体,你可以肯定这是一条鱼。因而鳃对鱼这一范畴

44、具有1.0的暗示正确性,而对其他范畴,暗示正确性则为0。罗施与她的同事们提出,人们可以扩展暗示正确性的定义来表示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他们把范畴暗示正确性定义为与一个范畴相联系的特征的所有个别暗示正确性的总和。 他们推断说,最高的暗示正确性在一个分类等级中应该出现在基本层次里。例如,像厨房里的椅子这样的下位范畴应该只具 有较低的范畴暗示正确性,因为厨房里的椅子的大多数属性也为 其他种类的椅子系共有,只有少数一些属性能把厨房里的椅子与其它椅子区别开来。范畴间共有的个别属性对厨房里的椅子这一范畴来说具有较低的暗示正确性;因而,看到一张有着靠背的椅 子并不能给你充分的理由使你认为这是一张厨房里的椅子,

45、而不 是其他的椅子。由于属性的大多数个别暗示正确性是较低的,因 而,其总和也将是较低的。 与此相同,他们推断像家具这样的上位范畴,其范畴暗示正确性也将是较低的,因为这些范畴只有极少或是没有共同的属性。由于基本层次范畴在其成员之间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而在 各范畴之间几乎没有共同特征,因而,它们的范畴暗示正确性应该是最高的。 这一观点是在罗施硏究工作的早期提出来的,当时,罗施仍然认为表示基本层次范畴特点的有关属性是在世界上客观存 在着的属性。然而,默菲(1982)证明,假如范畴暗示正确性是 为了客观存在着的属性而被界定的话,那么,那种范畴暗示正确性的数量的测定便无法辨别出基本层次范畴。默菲说一个上

46、位范畴的个别暗示正确性总是大于或者等于一个基本层次范畴的个别 暗示正确性;同样,上位范畴暗示正确性的总和应该也是大于或 等于基本层次范畴暗示正确性的总和。例如:(1)假如人们知道一些卡车(基本层次)有气刹车,他们就知道具 有气刹车对于成为一种交通工具(上位)是一种可能性的暗示。 (2)人们知道一些动物(上位)有勾形嘴,但是知道鱼(基本层次) 没有这种嘴(因而给了动物一个其基本范畴不具有的正确暗 示)。(默菲,1982年,176页)默菲说,如果假设大多数属在记忆中并不直接与上位范畴相联系,那么就能说服他的反对意见。譬如,要使特弗斯基和海明威把基本层次的特征描述成是基本层次的大多数知识被组织起来的

47、这样一种层次,那么,这一假设就是正确的。但是这需要对属性(等同于我们的相互作用特征)有一个心理上的定义,而不是把属性看作是客观存在于外部世界的一个槪念。但是这样一种槪念也是以一种首先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描述为先决条件的在这一层次,大多数知识得以组织起来。为那种心理上的(或是相互作用的)属性而界定的范畴暗示正确性,可能与基本层次的范畴划分相互关联,但是它分辨不出基本层次范畴:为了应用范畴暗示正确性的定义,基本层次范畴早已被明确分辨出来,从而产 生了这样一种相互关联。因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似乎是合理的,即基本层次范畴事实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最有区别性的,但是它 们之所以具有这种区别性却是因为它们的其

48、他特征,尤其是因为 大多数知识是在该层次被组织起来的。群集和因果关系 上面论述的那些硏究形成了两个论题,特性的群集和与人类范畴划分相联系的非客观的、或是相互作用的特征的性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范畴中的一个最有趣的范畴是原因范畴。因果关系在大多数语言的语法中都得到了阐述并且往往不仅仅 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各式各样的因果关系。我在其他地方已经 提出(莱科夫,1977),各种因果关系范啭通过它们在各种自然语 言中被阐述的这些途径,显示了原型效应。这些效应在这些所有 的语言中是比较一致的。 如果我们假设原型的因果关系是按照一组相互作用的特征而被理解的,那么,我们就能解释这些效应。这一假设似乎最能解

49、释语言和槪念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 而这一组相互作用的特征似乎界定了一个原型的因果关系,并且 对于各种非原型的因果关系似乎最好的能够描绘其特征的方法是 按照偏离那组相互作用的特征来对此加以描绘。 原型因果关系透过下面一组相互作用的特征,看来直接控制了对其最为典型的特征描述: 存在着一个做事的施动者。存在着一个被动者,它经历了一种变化,进入一种新的状态。 (3)特征一和特征二构成一单个的事件: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部分重叠:施动者与被动者互相接触。 (4)施动者所做的部分(或是运动或是行使意愿)先于被动者的变化。 (5)施动者是能源:被动者是能量的目标:能量从施动者转移到被动者。 (6)存在单个明确的施动者和单个明确的被动者。 (7)施动者是人。 (8)施动者的主观意愿决定其行为。 施动者控制自身行为。 施动者对其行为和因此产生的变化负主要责任。 (9)施动者运用其双手、身体或某种器官。 (10)施动者正注视着被动者,被动者身上发生的变化是可以察觉的,并且施动者也觉察到了这种变化。与人相关的因果关系的最具代表的例子都有这十个特征。语言学专著中大多数典型种类的例子情况都是如此:麦克斯打碎了玻璃窗,布鲁特斯杀了凯撒等等。台球的因果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