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独生父母调查报告80后父母的教育观念_第1页
80后独生父母调查报告80后父母的教育观念_第2页
80后独生父母调查报告80后父母的教育观念_第3页
80后独生父母调查报告80后父母的教育观念_第4页
80后独生父母调查报告80后父母的教育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0 后独生父母调查报告 80 后父母的教育观念独生父母,即独生子女成长为父母。从上世纪 70 年代 末期到 80 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相继进入而立之年, 他们正式从孩子变成父母,从“小皇帝”成长为“监护人” 。 未来十年,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由第一代独生父母 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将超过 1000 万个。 有人担心, 80 后独生父母自己尚且还是垮掉的、自私的、没 有责任的一代, 如何教育他们的下一代 ;也有人充满期待, 因 为他们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 宠辱之下, 80 后独生父母冷暖自知。 “我要给他最好的教育及一切”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德国学者巴

2、肯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 家庭大量出现,中国媒体上对独生子女的批评一度盛况空 前,其中一条是,他们的生活条件过于优裕或者过于挑食, 比如,“每天要吃一个鸡蛋” 。巴肯分析被批评的原因,每天 吃鸡蛋有违中国提倡的艰苦朴素精神,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过 于浪费。谁也不曾想到, 80 后独生子女成长的这 30 年间,中国也完 成了从物质匮乏到极大丰富的转变。 事实上, 80 后独生子女 的成长史,几乎同步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 “正因为独 生子女政策符合改革开放初对效率'的追求,决策者希望 尽快放下中国人口包袱,为经济发展松绑,才最终决定通过 制度直接改变个人生育行为 ; 而成千上万家庭选择放弃一

3、胎 以上的生育权利,也正源于对于改革开放、国富民强这一公 共利好的支持和期盼。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包蕾 萍研究员这样分析独生子女政策与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程 的关系。伴随着改革开放, 80 后独生子女的童年尽管衣食无忧, 但大 多也刚够温饱,或略有丰余,可到他们做父母的今天,已完 全不同了。汪琳, 1981 年的独生女,成长于湖北省某三线城市,小时候 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胶。很少有零食,她偶 尔会偷吃罐子里的冰糖。爸爸自制了棋谱,教她下象棋 父母并非不重视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全靠长辈口传 身授。如今,汪琳自己做了妈妈,她感慨女儿成长条件之优越。吃 的是送到家门口的有

4、机蔬菜,奶粉全是海淘,玩具、书本堆 成了小山。对女儿的要求,汪琳尽量满足。或多或少,这也 是对自己的心理补偿。 汪琳还为女儿报了舞蹈、 书法兴趣班。 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镇,这是 80 后独生父母的普遍 选择。女孩子学舞蹈、钢琴、古筝、画画,男孩子学跆拳道、 小提琴、游泳,大一些的还有英语、数学、音乐。 80 后独生 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绝不吝于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 环境。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明显 “我的小孙女就像这个家的小主人似的,歪着头,面对着外 孙子, 用小手指着我, 大声介绍说:这是我的爷爷! '然后, 又用小手指着她奶奶, 这是我的奶奶' !她特别加重了我 的&

5、#39;两个字,意思是向她的小表弟郑重声明,你可甭想把我 的爷爷、奶奶抢了去。 ” 作为家里独一无二的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向来以“依赖、任 性、娇惯、自我中心、脾气大”为人诟病。换一种视角,这 也说明独生子女更注重自我、愿意表达,捍卫个人利益。 2005 年,包蕾萍研究员对上海市 1828 个学龄前儿童家庭进 行问卷调查后发现, 36个指标中只有 5个指标, 独生父母与 非独生父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条就是, “相比较非独生父 母,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为明显。例如,当事业与生育孩子 发生矛盾时,近 1/5 的独生父母表示会考虑暂时不要孩子。 ” 上海思南路幼儿园教师施慧法介绍,她的班上,有一位小孩

6、子喜欢吃虾。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妈妈烧虾,就会按照 人头数平分,一人几个,大家都吃 ; 如果是爷爷奶奶烧,就会 说自己不喜欢吃,或是吃过了,只看着孩子吃。她觉得这是 因为,“80 后父母也是被宠大的一代,讲究你有我也有' , 而不会像祖辈那样牺牲。 ” 她同时发现, 80 后独生父母只会“共享” ,却不会“分享” 让孩子带一大包糖到班上分给同学吃,每个家长都愿意 ; 但 是,如果东西只有一样了,比如动手工具只有一套,或者两 个孩子都想看同一本书,这就涉及到先后顺序,谁先谁后? 父母和孩子就都不乐意了他们都希望自己是独有的那 一份儿,都不希望落于人后。更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70 年代,

7、来接孩子的家长一般会问老师, 孩子今天乖 吗?'现在不一样了, 家长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 你 今天学了什么?' ”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创办于 1956 年的示 范性幼儿园园长。在她印象中,在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上, 80 后独生父母明显优于其他年代的父母。张文也是如此。当听到女儿在幼儿园受委屈,毕业于北京某 知名高校的张文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那时候,不管什 么原因被老师告状,她的父母都会责怪孩子不听话,甚少倾 听她的辩解。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沉浸在书山题海中的无 奈,青春记忆几乎一片空白。因此, “我绝不让我的孩子深 受学习之苦。”她甚至认为,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做一

8、些离 经叛道的事情,包括早恋,只要不出格就行,那样的青春至 少不乏味。“80 后”父母们普遍比他们的父辈更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自然源于他们更重视自身的心理感受。一部分原因是,得益 于 1999 年开始的 “高校扩招” ,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 ;而更大 的可能则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在“ 80 后”的成长历程中,升 学、考试、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子是永恒的主题,按部 就班,甚少出错。在某中部省份做公务员的苏荣因此感叹: “自己似乎还没有 经历过青春的疯狂就随着孩子的到来步入了中年时代。 ”想 起自己在农村孤独的童年,他觉得陪伴女儿成长比事业成功 更重要,因此,他对陪伴女儿的成长过程格外珍惜。每个周

9、 末他会陪孩子出去玩,推掉饭局准时回家,十点前准时关手 机,这让他几乎成为公务员中的“另类” 。知易行难几乎每一个 80 后独生父母都会怀有童年遗憾,与前辈不同 的是,他们懂得反省自己,避免在后代身上重演。那些网络 流传的育儿经, 那几本 爱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孩 子你慢慢来一类的畅销书,他们或多或少看过几本。微信 圈里,关于孩子成长的真知灼见,诸如等待、容忍、启发、 爱的教育也广为流传。然而,了解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要在晚上九点前上床睡觉。不过,据 郭宗莉老师观察,在九点半之前睡觉的都少,因为 80 后家 长们习惯熬夜,孩子们会说, “连你们都做不到呀! ”

10、 说“要多陪伴孩子” ,但是,在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些 培训课程里,家长只是身到、心未到。孩子唱起了儿歌,身 边的家长却在低头看手机。都说尽量不要让学龄前儿童沉迷 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孩子还不会 说话,已经会在 iPad 上滑动手指。家长自己也玩,自然不会 制止。80 后独生父母,更愿意看电脑、平板,而不是报纸、电视。 睡觉前和起床后的一件事,很可能是打开手机。在育儿上碰 到了难题,他们很可能不再询问父母,而是坐在电脑前敲起 了键盘。除了物质世界的急速改变,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是人类世代 巨变的分水岭。美国提出了“数字原住民”概念,第一条标 准是,出生于 1980 年之后

11、。他们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 络世界。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 始的生存方式。包蕾萍研究员的上述调查,还有一个结论:在独生父母中, 有 45.7% 的人曾使用过互联网查询过育儿知识,比普通父母 高出 7.2%,差异显著。另外, 44%的独生父母至少知道一个 育儿网站,普通父母只有 31.4%。这说明,独生子女为人父 母后对新兴媒体持一种更为友好的态度,乐于以一种新的方 式去体验亲职的发挥。还有一些毛病,或许不是出于家长个人意愿,而是急速变化 的时代所迫。在提醒自己不要学习自己的父母同时,他们又 不知不觉地继承了这些毛病。“我常常会催她,催她吃饭、洗澡、睡觉、早起,甚至走路

12、都在催她快点,吃饭前去洗手,五分钟我起码催十遍。 ”张 文说。尽管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诉她, “在时间宽裕的时候要 放慢脚步等着孩子” ,但是时间太宝贵了。她是上班族,每 天早上的指纹打卡直接与奖金挂钩,容不得半点落后。 本来信奉不上兴趣班、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张文,终究还是给 孩子报了一个暑期舞蹈班。 刺激到她的, 是辗转听到一个 “朋 友的朋友”的故事。某青年海归携妻带子海外归来,孩子插 班就读他任教的大学附属小学。在这个北京的出类拔萃的小 学里, 每个孩子都有一技之长。 学校举行文艺演出, 老师问, 班上学过钢琴的孩子请举手, 基本上全举手 ;问钢琴达到几级 的举手,有一半举手 ;问跟某某某(大

13、师)学钢琴的举手,还 有两三个。这个几经流传的故事让张文意识到,一切远没有她当初想象 的那么简单。不上兴趣班,也许短时间内孩子是快乐的,但 没有特长,孩子在学校可能就感受不到成功、快乐,找不到 自信,也影响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多“ 80 后”独生父母都 如张文般纠结,一方面他们想让孩子开心快乐、接受无功利 的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 得不在你追我赶的大环境里妥协。“独”易而“立”难 中国素来就有世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文化,之后因改革开放带来的人口流动、激烈的职场压力,不少祖辈选择背井离乡, 来到大城市帮忙抚养第三代。 出于精力、 经济等方面的考量, 不少 80 后独生父母

14、主动或被动接受了这一生活形式。 2012年,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选择 534 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 以了解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现状与特点。结论显示,40.3%的小辈与长辈吃住在一起 ;28.9% 的被调查者表示,长辈会帮助 小辈照料孙辈 ;15.6% 的被调查者表示,长辈经常来家中料理 家务。除了日常生活照料,祖辈还是子女结婚、买房的经济 支柱。该基地陈彩玉副主任说: “现实情况表明,形式上的 独'容易,可真正意义上的立'困难。 ” 对于很多独生父母家庭来说,各种压力和困惑由于祖辈的介 入而得以减轻,但是,这种表象下掩盖的是一种压力后置。 当独二代长大、 祖辈衰老难以自理时, 80

15、后独生父母必然面 临承担赡养和抚养的双重压力。还好,独生子女赡养父母是 10年后的事情。这 10年间, 80 后独生父母们需要在现实生 活中更主动地自我锻造和成长。延伸阅读:“80 后”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80 后 "如今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中 流砥柱,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并成为人父人母。然而," 啃老族" 、" 隔代抚养 " 这些现象的产生,让社会对 80 后能否担当 起" 为人父母 "的重任也产生了疑问。作为早教行业的绝对领导者, 2014 年 7-8 月,金宝贝对全国 五个地区超过 3

16、000 个高知家庭进行有关早教的调研,分析 研究得出关于中国早教的权威 " 大数据 " 。该调研历时两个月 完成,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五个中国一、二、 三线城市,对中国家庭的育儿现状以及中国早教市场现状做 了客观透彻的分析。 从这项调研中, 80 后父母的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的育儿理念也被生动的勾勒出, " 和孩子共同成长 " 是 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育儿心声。"80 后 " 父母:责任感的一代年轻的 80 后父母多数来自双薪家庭,面临着职场压力,尽 管如此,调研结果显示仍然有高达 90%以上的 80 后父母愿 意由自己承担抚养

17、及教育孩子的责任。然而,由于 80 后父母工作繁忙以及相对缺少抚养教育经验 (特别是 0-2岁的婴幼儿期间) ,大多数 80后父母仍然需要 一些抚养协助,而这些协助仍然主要依靠祖辈。另外,调研 数据中还有一项有趣的发现:众所周知,在上一代父母中, 爸爸的角色很少出现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与之不同的是, 80 后爸爸对孩子抚养与教育的参与度在逐渐增加, 随着孩子 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男孩爸爸的参与度更加活跃。180 后父母的育儿需求:性格养成大于能力培养 80 后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固化的技能型学习或者应试教育, 主要注重能力的发展,而忽略心理方面的培养。可以说是被 标准化教育 "桎梏&qu

18、ot;的一代。 80后的父母不想再让孩子重蹈覆 辙,因此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而不单纯让孩子 追求试卷上的高分,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 80 后父母新兴的 教育理念。早教调研数据也表明, 67%的 80 后父母将健康快乐地成长作 为评判孩子是否成功的基础,对孩子性格培养的关注度远大 于能力的培养,更希望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培养孩子乐观的情 绪、合作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建立起对世界的好奇与信任 中来。学习方面也是年轻父母相对关注的指标,但并不是以 学习成绩为主,而是更注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研显 示只有 8%的 80 后父母将学习成绩优秀作为衡量孩子成功的 标准。180 后父母的育儿期望 :

19、注重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培养80 后父母的教育期望集中体现在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以 及心理健康方面,以便塑造孩子外向型性格和与人相处和适 应环境的能力。除了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0-3 岁孩子的父母,还期望加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73%),而 4-5岁孩子的父母则更看重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以及动手能力(63%),最后才会将教育子女的注意力放在知识及特长的培 养中去。180 后父母教育理念:更偏向西方教育曾几何时, 80 后父母饱受应试教育的折磨, 考进重点大学是 全家人的期盼。 而现在, 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走向多元化,80 后年轻父母不再只会让孩子 "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 ,而是更 看好西方教育。这些年轻父母对于子女的留学有更早的规 划,他们认为留学准备应该从幼儿园 (30%) 开始并倾向选择 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