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心得体会_第1页
杨善洲心得体会_第2页
杨善洲心得体会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杨善洲心得体会最近一个响亮的名字再次响彻大江南北,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 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 手大方;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 对于家人的不理解, 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 ;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 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他就是杨善洲同志。杨善洲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 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 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 守卫大公无私、 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 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 淡泊名利的公仆 情怀。“我们奋斗一辈子, 不就

2、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一个幸福的 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 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 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 情,每次杨善洲在下乡途中, 碰到插秧就插秧, 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 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 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 倾注了全部 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 牲畜等。“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这一个个亲切的称呼 正是人民群众对他努力工作的认可, 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 对他一心 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赞

3、扬。为官一任的几十年里, 杨善洲自感愧对年迈母亲, 愧对含辛茹苦勤 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 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 为此他伤过心, 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 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 ,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 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群众的热爱, 杨善洲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说 服家人, 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 回到家乡施甸县无偿担任大亮 山林场场长,一干就是 22 年,建成了面积 8 万亩、价值 1 亿多元、 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 3 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在大亮山林场工作的每天起早贪黑勤劳动, 把荒凉空

4、旷, 山石裸露 的荒山建成了苍翠的绿洲, 让不毛之地变成了生命的乐园。 不求一分 钱的回报。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早就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深深地 刻进了自己的心里,并心甘情愿一辈子奉献不止。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 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刻苦学 习,不断创新,争先创优,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 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杨善洲心得体会(二)学习杨善洲同志忠以报国、 恪守信念的执着精神, 在创先争优中锤 炼政治品质。 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 带领家人和群 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正是怀着对家乡和人民群

5、众的无比热爱,把 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 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 用言行诠释了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学习杨善洲同志诚以修身、 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 在创先争优中培 育公仆情怀。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领导 20 多年,退休后植树造 林 20 多年,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事, 无愧于诚以修身、心系人民的“公仆”称号。学习杨善洲,牢记宗旨;一辈子真情为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 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他作为一个出身贫寒农民的儿子,挨过饿,受过 冻,所以知群众饥饱冷暖,懂群众疾苦,晓群众心声,因而对劳苦大 众有着深厚的感情, 有着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

6、望和志向, 有 着踏实苦干的品行修养。努力干事业、求发展、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 落后面貌成为他人生的执著追求。作为一个历经艰辛磨难考验的领 导,他对己清正, 对人公正,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的 前面,随时随地忘我的工作,充分展现了公仆本色。公而忘私,一辈 子淡泊名利,努力实践高尚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学习杨善洲同志信以立业、 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创先争优 中坚定政治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 源。杨善洲 30 岁担任县级领导, 39 岁担任地委副书记, 50 岁担任地 委书记,在地方部门工作的 40 多年间,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 穿草鞋,当地群众亲

7、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 ;他 60 岁退休又毅然 奔赴深山植树造林 20 余年,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到收获劳动 成果的时候,把价值超过 3 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 自己不要任何报酬, 这就是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 是广大干部学 习的楷模。学习杨善洲,老有所为,一辈子艰苦奋斗,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一大优良传统, 是 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节衣缩食、 生活简 朴,两袖清风, 清正廉洁,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谋 取任何私利。他身居在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无怨无 悔,以苦为乐、 以苦为

8、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 着广大干部群众, 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 杨 善洲的事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持, 为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失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学 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习杨 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杨善洲心得体会(三) 杨善洲同志一生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对人民忠诚, 具有崇高的理想 和坚定的信念,几十年来,恪尽职守。他 30岁担任县级领导, 39 岁 担任地委副书记, 50 岁担任地委书记, 60 岁退休后放弃舒适的

9、晚年 生活,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当荒山变成林海后,又无偿将价值超 过 3 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移交给当地政府。纵观杨善洲同志的一生,感触最深的是: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有一心为民、扎根于民的公仆情怀,有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 界,有大公无私、谈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这一切都是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看着那个年代出生 的人,一生当中,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不知不觉潸然泪下。无独有偶,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将自己下基层变成了自身以后升值 的跳板,不能适应一线工地的工作, 抱着走马观花的心态, 嫌待遇低, 嫌条件差,根本没有扎根基层的魄力和决心,只想着避重就轻,向往 安

10、逸。相比于两代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不知不觉,脸颊上有些 发烫。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事业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轨变型的环境 中,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意识形态出现多元化,诱惑也不断增 多,部分人抵挡不住诱惑, 信念开始动摇。 此时,推出这位忠以报国、 诚以修身、勤俭自强、信以立业、德才兼备的时代楷模,很及时,也 很有必要。我们广大团员要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缅怀先进人物, 更要传承和发扬他的信仰追求, 并以此为标准来调整和找准自己的人 生航向。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事业,自觉地把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用扎实的工作、敬业的精神、创业的勇气和坚 定的信念来谱写一曲共青团员

11、的生命之歌,留予后代吟唱!杨善洲心得体会(四) 近日,我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感触十分深刻。杨善洲同 志一生爱国,无私奉献,事迹感人。杨善洲同志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做过石匠,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 的所有辛酸苦辣。 凭着一腔热诚、 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成长为领 导干部后, 60 年如一日两袖清风,始终持续恪守信念,清正廉洁, 艰苦朴素,忘我工作,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为了履行自己当初“为 当地群众做一点事实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他退休后,主动放下进 省城安详晚年的机会,义务反顾的扎进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 创业,一干就是 22年,建成面积 8万亩,价值 1 亿多元的林场并将 林场无偿献给

12、国家。他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 的奉献精神,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作为一 名普通干部,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和追求老书记“人格重如山,名利淡 似水”的理想信念。我们务必要有顽强的意志,务必只争朝夕,从点 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 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 勤勉敬业, 从方方面面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光辉事迹。他“为官”多年没有为家人安置工作和捞上一册“农转非”本本, 连组织上给予的正常政策照顾也被他婉言拒绝了。 他也没有给家里盖 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时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 个“窝”就行,却把个人超多的积蓄投入到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

13、上, 他把价值 3 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里要奖励他 10 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 20 万元,他又把大部分 捐献给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试想,如今这样的干部、这样的领导还 有吗?这正是杨善洲老书记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他永葆本 色、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 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 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 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 民要求的业绩。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 出于对他几十年卓着成绩的褒奖和关心, 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 并 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 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