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月亮课案_第1页
地球与月亮课案_第2页
地球与月亮课案_第3页
地球与月亮课案_第4页
地球与月亮课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与月亮地球的基本参数:平均赤道半径:ae = 6378136.49 米平均极半径:ap = 6356755.00 米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赤道重力加速度:ge = 9.780327 米/秒 2平均自转角速度:we = 7.292115-5 10度/秒扁率 :f = 0.003352819质量:m=5.9742 1024公斤地心引力常数:ge = 3.986004418 1014米3/秒2平均密度:p e = 5.51眺/厘米3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回归年长度:t = 365.2422

2、天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1011米逃逸速度 :v = 11.19 公里 /秒表面温度:t = - 30+45表面大气压:p = 1013.250毫巴地球自转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 15 度。在地球赤道上, 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 米。 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 20 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 1967 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 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 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 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

3、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 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通过对月球、 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 日食资料的分析, 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在6 亿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 天,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在4 亿年前,一年有约400天,2.8亿年前为390天。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长 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止匕外, 由于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 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径的可能 变化、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

4、面物质分布的改变等也会引起地球自 转长期变化。地球自转速度除上述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 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天文观测资料的分析中得到证实,其中从周期为近十年乃至数十年不等的所谓“十年尺度”的变化和周期为27年的所谓"年际变化",得到 了较多的研究。十年尺度变化的幅度可以达到约 七毫秒,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 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间的耦合作用。 年际变化的幅度 为0.20.3毫秒,相当于十年尺度变化幅度的十分之一。这种年际变化与厄尔尼 诺事件期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可能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然而引起这种

5、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处于进一步的探索阶 段。止匕外,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还包括几天到数月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幅度约为±1毫秒。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 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 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止匕外,月周期和半 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土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 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

6、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地球公转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 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 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 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 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 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

7、过天赤道的那一点, 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 180° 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 3 月21 日前后)和秋分( 9 月 23 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 180° 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 太阳分别于每年的 6 月 22 日前后和 12 月 22 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地极移动地极移动

8、,简称为极移,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 1765 年,欧拉最先从力学上预言了极移的存在。 1888 年,德国的屈斯特纳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了极移。 1891 年,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指出,极移包括两个主要周期成分:一个是周年周期,另一个是近14 个月的周期,称为张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周年运动引起地球的受迫摆动, 后者是由于地球的非刚体引起的地球自由摆动。极移的振幅约为r.4角秒,相当于在地面上一个12x12平方米范围。根据近一百年的天文观测资料, 发现极移包含各种复杂的运动。 除了上述周年周期和张德勒周期外, 还存在长期极移, 周月、 半月和一天左右的各种短周期极移。其中长期

9、极移表现为地极向着西径约70°80°方向以每年3.33.5毫角秒的速度运动。 它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北美、 格棱兰和北欧等地区冰盖的融化引起的冰期后地壳反弹, 导致地球转动惯量变化所致。 其它各种周期的极移主要与日月的潮汐作用以及与大气和海洋的作用有关。岁差与章动在外力的作用下, 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 而是不断发生变化。 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 而周期运动称为章动。 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 公元前二世纪, 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首次发现了岁差现象。中国晋代天文 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

10、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 律历 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 岁渐差之所至'"0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 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圆锥面的半径约为23°.5。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 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它 行星的引力作用,从而引起地球运动的轨道面,即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由此 使春分点沿赤道有一个小的位移,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

11、春分点每年沿赤道 东进约0.13角秒。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 还伴随有许多短周期变化。英 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 20年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章动 现象。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目前天文学家 已经分析得到章动周期共有 263项之多,其中章动的主周期项,即 18.6年章动 项是振幅最大的项,它主要是由于白道的运动引起白道的开交点沿黄道向西运 动,约18.6年绕行一周所致。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变化, 在大球上它表现为天极在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作周期为 18.6年的运动。同样,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12、也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 期的章动。地球的辐射带和磁层地球的辐射带分为两层,形状有点像是敲成两半儿的核桃壳。离地球较近的 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也可以称之为内、外范 艾伦带。 辐射带把地球从四面包围起来,而在两极处留下了空隙,也就是说,地球的南极 和北极上空不存在辐射带。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围并受地球磁 场控制的区域称为磁层。它是地球控制区 域的最处层。地球磁层是由太阳风与地球 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的固有磁场可近似用偶极场表示,地球磁场对高电导率的太阳风流有阻碍作用,太阳风流可压 缩地球的磁力线。在太阳风的动压与地球磁场的磁压大约相等的区域,即形成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

13、分界层,这个分界层称为磁层顶,磁层顶包围的区域即是磁层。 磁层的形状像一个羽毛球,其向阳一侧约呈一椭球面,在平静太阳风中,向阳侧 磁层顶在日地联线上离地心的距离约为 10个地球半径(re= 6371.2km),磁层 顶前有一弓激波。其背阳一侧是拉长向外略张开的圆筒形,称为磁尾,磁尾的长度可长达1000 个地球半径,磁 尾的南北和东 西宽度约为 40 个地球半径。在一般情 况下,太阳风等 离子体是不易 进入磁层的,只地球或属(图中数字母以处域华检为单位)有在封闭磁力线和张开磁力线分界的漏斗形区(称为极隙区或极尖区,)可进入磁层及电离层 和高层大气。但太阳风粒子可通过磁场重联和粘性作用进入磁层。磁

14、层是一个巨 大的粒子库,它可贮存能量从几电子伏(ev)到几百兆电子伏(m ev)的等离 子体和高能粒子。磁层中有几个粒子贮存区;等离子体层区贮存着密度较高温度 较低(约107k)的冷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片区是热等离子体(约105k)的贮存区;地球辐射带区贮存着高达几百m ev高能粒子;环电流区是由几百 kev的 能量粒子形成的。在平静时,磁层中的粒子一般不会侵入电离层和高层大气。太阳风向磁层输入能量的另一种形式,是电磁能。太阳风和磁层相互作用形 成巨大的发电机,称为太阳风一磁层发电机。当太阳风的速度加快和行星际磁场 南向分量增强时,这一发电机产生高达 100kv以上的越磁尾电位降、107a的电

15、流及1022w的功率。当太阳风输入磁层白功率超过某一值时(约为1011j/s),由于磁层能量超载,磁层中的能量会通过某种不稳定性很快地释放出来,输入电离层和高层大气,这种磁层能量贮存和突然释放的过程,称为磁层亚暴,磁层亚暴的时间尺度约为1小时。当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持续时间较长时, 可间歇性地发生多次磁层亚暴,多个磁层亚暴可形成磁暴。磁层亚暴和磁暴可引起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的剧烈扰动,如磁层粒子注入事件、极光活动、电离层暴和热层电离层电离层是地球大气(0b外大,曜的一个电离区域,高度范围约 601000km,再往场展m* 性 用e d 梯层fai均 层£国«l辕3刖4yi

16、hwj :jw按大气温度阴痛度的分布斯分过度re援大气 度大气灿成划分电声程度划分地球大气世上即是磁层。电离层是由 太阳x射线、紫外线和高 能粒子对高中层大气的 电离作用形成的。电离层 是处于部分离的中高层 大气区,含有相当多的自 由电子,但中性大气仍很 稠密,因而中性分子和带 电粒子的碰撞频繁。观测表明,电离层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具有分层结构。在离地面601000km的范围内,主要可分为三层,即d层、e层和f (f 1层和f 2层)层。 d层位于6090km的区域,电子密度在103cm-3以下,在夜间电子大量消失, d层可认为不复存在。e层约处于 90140km的区域,电子密度103105c

17、m-3, 电子密度高峰通常位于110120km。夜间e层的电子密度下降至 5x10cm。f层 在e层之上,其范围可一直伸延至上千km。在白天,f层可分为f 1层和f2层,f2层在f1层之上。夜间f 2层消失。f 1层一般在140200km范围,电 子密度105cm-3。f2层可从200km伸至1000km。其电子密度峰值区于 300km 左右,最高电子密度可达106cm-3 o太阳活动、磁层亚暴和磁暴对电离层结构产生很大的骚扰。 电离层骚扰主要 有电离层暴、电离层突然骚扰、极盖吸收和极光带吸收等。这些电离层扰动会严 重影响无线电的传播。止匕外,从低层大气向上传播的行星波、 声重波和大气准两 年

18、振荡等也对电离层结构产生显著扰动。中高层大气外层大气层及逸层!t枇平疏层在地球强大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 围,形成数千千米的大气层。大气层一直可以延续到距 地面6400千米左右。大气中氮占78%,氧占21%,氮 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又占0.0018%,此外还有 少量的水气和尘埃。大气的压力和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加呈现指数的降 低。但大气的温度却表现出分层结构。 直到几百km,中 层大气是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从地面开始,大气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其中平流层和中间层称为中层 大气。在各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是不同的。对流层 厚度不均匀,赤道地区约16

19、千米,两极约8千米,是大气中最稠密 的一层。大气中的水气几乎都集中在这里,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 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平流层约从1350km左右,温度随高度略有增加,这层称为平流层(过 去也称同温层),平流层顶处于50km左右。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气,大气平稳, 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在距海平面高度 20-30千米处,氧分子在太阳紫外 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臭氧层是防护紫外辐射的屏障。臭氧最高浓度是出现在 25km附近。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约到80km,温度随高度明显地降低,这一层称为中间 层,中间层顶约处于8090km。热层 从中间层顶一直到500km左右,温度随高度显著增高,可高达

20、1400 k,这层称为热层,热层顶约处于 500km左右。热层大气直接受太阳活动和磁 层扰动的影响,当磁层亚暴和磁暴时,热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可显著增加, 有时 可增加一个数量级以上,这对航天器轨道有很大的影响。外层热层顶以上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称为外层。外大气层和行星际空间融 合在一起。月球的基本参数:平均赤道半径:平均半径:ae = 1738000 米a =1737400 米赤道重力加速度:平均自转周期:扁率:质量:月心引力常数:平均密度:地月系质量比离地球平均距离:逃逸速度:表面温度:表面大气压:月球圈层结构ge = 1.618 米/秒 2t = 27.32166 天f = 0.006m =

21、0.07348 1024 公斤gm = 4.902793455 1012 米 3/秒 2p e = 3.3妣/厘米3e/m = 81.30068r = 384400 公里v = 2.38公里/秒t = -120 +150p = 1.3 x10-10 帕这是1972月球内部结 年美国阿构示意图。月这是用一千五百张由克莱门波罗17号球内部由月汀号飞船拍摄宇宙飞船壳、月幔和月的照片拼合起在返回地核三部分组来的月球南极球途中拍成。月壳平均图。月球南极摄的月球厚度只有黑色的陨坑内照片(nasa)70km,月核可能因终年不的直径约在见阳光而保存300-425km 有水冰。之间。 (nasa)这是由阿 波罗

22、17号 宇航员拍 摄的月球 岩石照 片,远处 空中悬挂 着的天体 是地球。(nasa)这是由美 国月球环 绕器5号 拍摄的哥 白尼陨坑 的一侧。哥 白尼陨坑 有 93km 宽 。(nasa)这是阿波罗17号在环绕月球飞行过程中拍 摄的哥白尼陨 坑照片。(usgs/nas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与地球有着密切的演化联系。根据对建立在 月球上的阿波罗11号和12号月震台记录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月球表面和月岩的 研究,可知现今的月球内部也有圈层结构, 但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月球表面有一层几米至数十米厚的月球土壤。整个月球可以认为由月球岩石 圈(01000公里)、软流圈(10001

23、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 组成。月球岩石圈又可进一步分为四层,即月壳(060公里)、上月幔(60 300公里)、中月幔( 300800公里)和月震带(8001000公里)。软流圈又 称为下月幔。在月壳的 10 公里、 25 公里和 60 公里深处,均存在月震波速的急剧变化,表明在这些深度处存在显著的不连续性。月球表面至25 公里深处为玄武岩组成的月亮第一层次,25公里60公里之间为月亮的第二层,由辉长岩和钙长岩组成。 上月幔由富镁的橄榄石组成, 中月幔和下月幔由基性岩组成。 月球震源的位置位于6001000公里的深度之间,平均月球震源深度为800公里。由 于月球表面岩石的密

24、度并不比整个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 因此, 可以认为月球核不会是较重的铁镍等元素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状。在月球1000 公里深处,月幔温度不会高于1000(。根据对月球内部状况的了解,固体部分圈层结构并不是地球本身所特有的。 月球的上述圈层结构, 也是月球的演化过程中整个月球物质圈层分化的结果。月面特征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之一。 没有火山活动, 也没有生命, 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已经知道月海有22 个,总面积500 万平方公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 个:位于东部的是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和汽海,位于

25、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静海、丰富海和酒海。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 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 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 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 因此, 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继之而来的熔岩喷发, 构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月球上的陨击坑通常又称为环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 crater) ,希腊文的意思是"碗 " ,所以又称为碗状凹坑结构。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 二是火山活动; 但是大多数的环形结构均属于陨星的撞击结果。 1924年,吉福德( a. c. gifford )曾把月坑同地球上的陨石坑作了

26、比较, 证实了月坑是陨星撞击形成的。 因此, 陨击作用是形成现今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作用之一。 许多大型环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辐射状条纹, 并由较高反射率的物质所组成, 形成波状起伏的地形, 向外延伸可达数百公里。 环形山周围有溅射出来的物质形成的覆盖层; 溅射的大块岩石又撞击月球表面, 形成次生陨击坑。 由于反复的陨星撞击与岩块溅落, 以及月球内部喷出的熔岩大规模泛滥, 使得许多陨击坑模糊不清, 或只有陨击坑中央的尖峰露出覆盖熔岩的表面。从叠加在月海上的陨击坑的状况判断, 以及从月球上带回样品的放射性年龄测定表明,月海物质大致是与陨击坑同时期形成的。月海年龄大都在35 亿年左右,而月陆高地的

27、形成至少在月海熔岩喷发之前10 亿多年已经存在,因此原始月壳是更为早期形成的, 并且是大量熔岩的不断喷发, 月球物质长期圈层分化的结果。研究表明,月球的圈层结构是继大约 46 亿年前它所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天文演化阶段之后,又一个持续了约 10 亿年之久的一个圈层分化过程。月球上大型环形山多以古代和近代天文学者的名字命名, 如哥白尼、 开普勒、 埃拉托塞尼、托勒密、第谷等。月球表面陨击坑的直径大的有近百公里,小的不过10 厘米,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多达33000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最大的月球坑为直径235 公里。 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 布满了密集的陨击坑, 而月海所占面积较少, 月

28、壳的厚度也比正面厚, 最厚处达 150 公里, 正面的月壳厚度为60 公里左右。由于月球表面之上缺乏大气圈和水圈,所以月球早期的熔岩喷发和陨星撞击形成的月球表面形态特征能够得到长期的保存。自 1969 年以来,宇航员已从月球表面取回数百公斤的月岩样品, 经过对这些月岩样品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 这些月岩曾熔化过, 月球表层物质主要是岩浆岩组成。 月球的年龄至少已有 46 亿年。月球运动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 称为地月系。 在地月系中, 地球是中心天体, 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 然而, 地月系的实际运动, 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 地球与月球

29、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 27 天 7小时 43分 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 4671 公里的地球体内。宇宙间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间的作用, 其中所谓 "潮汐作用 "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由于地月间距离相对较近,这种潮汐作用更为明显。太阳系天体中,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 2.2倍, 并远远大于其它天体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由于月球的潮汐摩擦作用使得地球自转变慢,每天时间变长,平均每一百年一天的长度增加近千分之二秒。 同时, 由于地球自转变慢, 使得月球缓慢向外作螺旋运动,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

30、样道理, 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 使得月球自转周期变得与其公转周期相同。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的。月球的这种自转,称为同步自转。因此,自古以来, 人们看到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我们地球。人类在开始记录地球史的时候,就已通过观测月球位置和位相来计时。 通过 对月球和太阳周期性运动的研究,使得古代中国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创立了历 法。公元前300年,巴比伦的天文学者已能预报月食。月相月相我国了新月,被照亮的部分逐渐转向地球,农历初三、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 射太阳光才发光。随着地球、 月球和太阳三者位置的变化, 我们看到月亮被照亮的部分发 生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月相。每逢农历初一,月球运行 到地

31、球和太阳之间,被照亮的 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 亮,叫做新月”,也叫朔”。过 四,我们可以看到一钩弯月, 称为娥眉月”;初七、八,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西),叫做上弦月”;到了农 历十五或十六,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 湖 月”,也叫望”。从此以后,月球明亮的部分逐日亏缺,到了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看到半个 月亮(凸边向东),叫做 下弦月”;再过一星期,又回到 朔”。月相就这样周而 复始地不停变化着。从 朔“到 朔"或从 望“到 望”,所经历的周期平均是 29日 12时44分2.9秒,称为一个 朔望月”。日食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大体连成 一线

32、时,日食便会发生。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 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分或全部阳光 至于观测者看到太阳给遮盖了多少,则要视他们身处 的地方对月球阴影的位置而定。如果观测者在半影区内,他们会看到日偏食,而身处本影区的人则会看到日全食。在日全食来临之时,天空会逐渐变暗,场景尤为壮观在食甚前后,太阳圆面被月球圆面遮住,只剩下一圈弯弯的细线。这时,往 往会出现一串发光的亮点,像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这是由于月球表面高低不平 的山峰像锯齿一样把太阳发出的光线切断造成的,我们称之为倍利珠。某些时候,月球距离地球较远,它的本影不能抵达地球,即月亮不能完全把 太阳遮盖。在这个情况下,身处本影投影区的人在最大掩食的阶段仍会看到一圈 太阳的光环,这便是日环食,而位处半影区的观测者则会看到日偏食。a日全食b匕环食图1日食成因示意图月食月食的原理和日食类似。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 月球就会进入地球 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 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 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