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368-2005——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 收 规 范_第1页
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368-2005——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 收 规 范_第2页
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368-2005——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 收 规 范_第3页
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368-2005——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 收 规 范_第4页
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368-2005——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 收 规 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61/368-2005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368-2005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 收 规 范Code for design, installation and acceptance ofcondensed aerosol fire-extinguishing systems2005-××-××发布 2005-××-××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目 次前言1 总则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符号24 灭火系统设计35 灭火系统施工46 灭火系统验收5附录A (规范性附录)隐蔽工程中

2、间验收记录6附录B (规范性附录)灭火系统调试报告 7附录C (规范性附录)灭火系统竣工验收报告 附录D (资料性附录)通信基站灭火系统设计示例 附录E (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 8911前 言本规范是对原陕西省地方标准DKL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施工、验收规范(DB61/302-2002)的首次修订。本次修订主要参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气溶胶灭火系统 第1部分:热气溶胶灭火装置(GA499.1-2004)以及国际、国外最新的有关气溶胶灭火系统标准的草案,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气溶胶灭火系统物理性能与系统设计 第1部分:通用要求(ISO14520-1A)和美国消防协会的气溶胶固定灭火系统(N

3、FPA2010)。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为产品名称、产品分类、适用范围。产品名称按照国内外规定,将原标准中所指的产品名称改为“热气溶胶灭火系统”;产品分类按热气溶胶发生剂的主要化学成分分为“S型热气溶胶”和“K型热气溶胶”,并依据S型和K型热气溶胶的性能特点明确了各自的适用范围。本规范以下条款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3.1.1、4.1.3、4.5.3、4.6.1、4.6.3、4.6.4、4.6.5、4.6.6、4.6.7、4.6.8、5.2、5.3.1、6.1、6.3.3、6.3.7、6.3.8。本规范附录A、B、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规范由陕西省公安厅消防局提出。本规范由

4、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陕西省公安厅消防局西安坚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明、马宏伟、吴钢、王巍、李华、岳大可、康智国。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1 总则11 为了合理地设计、施工及验收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以下简称灭火系统),确保灭火系统灭火安全可靠,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规范。1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设置的符合GA499.1要求的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13 灭火系统适用范围131 灭火系统为全淹没灭火系统。K型灭火系统和其他型灭火系统主要适用于扑救本规范1.3.1.1、1.3.1.2、1.3.1.3而不适用于1.

5、3.1.4所列的初起火灾;S型灭火系统适用于扑救本规范1.3.1.1、1.3.1.2、1.3.1.3、1.3.1.4所列的初起火灾。1311 变(配)电室、发电机房、电缆夹层、电缆井、电缆沟等不含有精密仪器设备场所的火灾。1312 生产、使用或贮存柴油(-35号柴油除外)、重油、变压器油、动植物油等各种丙类可燃液体场所的火灾。1313 使用或贮存可燃固体物质场所内的可燃固体物质表面火灾。1314 通信机房、通信基站、计算机房等设有精密仪器设备场所的火灾。132 灭火系统不能用于扑救下列物质的火灾:1321 无空气仍能迅速氧化的物质,如硝酸纤维、火药等。1322 活泼金属,如钾、钠、镁、钛等。1

6、323 能自行分解的化合物,如某些过氧化物、联氨等。1324 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钾、氢化钠等。1325 能自燃的物质,如磷等。1326 强氧化剂,如氧化氮、氟等。1327 可燃固体物质的深位火灾。133 灭火系统不能用于扑救下列场所的火灾:1331 人员密集场所。1332 爆炸危险场所。1333 有超净要求的场所。14 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规范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7、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适用于本规范。GB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116-19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66-199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19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A499.1 气溶胶灭火系统 第1部分:热气溶胶灭火装置3 术语、符号31 术语311 防护区 protected area能满足灭火系统设计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312 热气溶胶发生剂(以下简称气溶胶发生剂) condensed aerosol fire-extinguishi

8、ng agent forming compound(abbreviate aerosol forming compound)通过燃烧反应生成热气溶胶灭火剂的固体化学混合药剂,一般由氧化剂、还原剂及添加剂组成。313 热气溶胶灭火装置(以下简称灭火装置) condensed aerosol fire-extinguishing device(abbreviate extinguishing device)由气溶胶发生剂、发生器、冷却装置(剂)、反馈元件、壳体等组成,能对防护区实施有效灭火的设备。314 K型灭火装置 type K aerosol fire-extinguishing device

9、 充装含有30%(按质量百分比计)以上硝酸钾的气溶胶发生剂的灭火装置。315 S型灭火装置 type S aerosol fire extinguishing device 充装含有35%50%(按质量百分比计)硝酸锶,同时含有10%20%(按质量百分比计)硝酸钾的气溶胶发生剂的灭火装置。316 灭火系统 aerosol fire-extinguishing systems由灭火装置(K型、S型或其他型灭火装置)、火灾探测器、气体灭火控制器或(和)其他启动组件、气体释放显示器(灯)、声光报警器、紧急启停开关等组件组成,能自动探测并对防护区实施有效灭火的系统。317 喷射时间 discharge

10、 time灭火装置启动后灭火剂从喷口喷出到停止喷出的时间。318 灭火时间 extinguishing time灭火装置从停止喷出灭火剂至扑灭明火的时间。319 防护区的非密封度 seal failure parameter relative 防护区内不能关闭的开口面积与防护区内总表面积之比。32 符号G气溶胶发生剂用量(kg)G气溶胶发生剂流失补偿量(kg)a气溶胶发生剂单位体积设计用量(kg/m3)V防护区净容积(m3)K1容积修正系数K2保护对象修正系数m灭火装置充装气溶胶发生剂质量(kg)防护区开口面积(m2)s防护区内总表面积(m2)防护区的非密封度(%)4 灭火系统的设计41 防护

11、区的规定411 防护区宜以固定的单个封闭空间划分。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500m2,容积不宜大于2000m3。412 防护区的环境温度范围为-2055。413 防护区门、窗及围护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414 防护区不宜开口,必须开口时,防护区的非密封度应不大于0.6%。当防护区的非密封度超过0.6%或有开口天窗时,应设置防火卷帘或手动和自动的关闭装置,在灭火过程中对开口实施封闭。415 在灭火系统启动之前,防护区的通风、换气设施应自动关闭,影响灭火效果的生产操作应停止进行。42 防护区灭火装置的设置要求一个防护区容积不大于150m3,可采用单点释

12、放;防护区容积大于150m3,应采用多点释放,且释放点均匀布置。43 气溶胶发生剂用量的计算431 气溶胶发生剂用量应为设计用量和流失补偿量之和。432 气溶胶发生剂设计用量按下式计算:G=a·V·K1·K2式中:a=0.1kg/m3;K1:当V<500m3时,K1=1;当V500m3时,K1=1.20;K2:通讯机房、通讯基站、变(配)电室、发电机房、电缆夹层、电缆井、电缆沟、计算机房等K2=1;可燃液体K2=1.1;文物、档案、图书、资料等K2=1.3。433 防护区非密封度小于0.3%时,气溶胶发生剂用量按设计用量计算。防护区非密封度大于0.3%,不超

13、过0.6%时,应加大气溶胶发生剂设计用量给予开口流失补偿,非密封度每增加0.1%,所用气溶胶发生剂量应增加25%。434 根据气溶胶发生剂用量的计算结果,确定在同一个防护区配置灭火装置的规格及数量;一个防护区设置多台灭火装置时,按4.2条执行。435 灭火装置可按充装气溶胶发生剂量设计为不同规格。工程设计时,应根据灭火系统的特点确定灭火装置在防护区的具体位置,同时在防护区安装灭火装置的具体位置标出m·kg/台(m装置气溶胶发生剂量)。44 灭火系统的相关参数见GA499.1第6章中的规定。45 操作和控制451 控制系统应设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两种启动方式。紧急启动按钮应设在防护区外

14、便于操作的地方。452 采用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按GB50116的规定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53 灭火系统的自动控制应在接收到两个独立的信号后才能启动,这两个信号源应采自两种不同类型的火灾探测器,根据人员疏散的要求,宜延迟启动,但延迟时间不应大于60s。454 同一防护区内的灭火装置应同时启动,灭火系统设备制造商在设备设计、制造应有保证同时启动的措施。46 安全要求461 防护区内应有能在延时30s内使该区人员疏散完毕的通道与出口,在疏散通道与出口处,应设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462 防护区的入口处应设火灾声光报警器。报警时间不宜小于灭火时间,并应能手动切除报警信号。463 防护区的入

15、口处应设灭火系统防护标志和气溶胶喷放指示灯。464 在经常有人的防护区内的灭火系统应装有切断自动控制系统的手动装置。465 地下防护区和无窗或固定窗户的地上防护区,应设机械排风装置。466 防护区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能自动关闭,在任何情况下均应能从防护区内打开。467 灭火装置及其组件与带电设备间的最小间距应大于0.2m,其外壳应接地。468 灭火装置与控制系统的连接应在竣工验收合格后,经检查控制系统输出端口无电信号,方可接通灭火装置投入正常使用。47 灭火系统设计示例见附录D。5 灭火系统的施工51 一般规定511 灭火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技术资料: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灭火系统及主要

16、组件的型式检验报告及设备使用、维护说明书。512 防护区应符合设计要求。513 灭火系统组件与主要材料齐全,其品种、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52 灭火系统的施工应按设计施工图和相应的技术文件进行,不得随意更改。当需要修改时,须经原设计单位同意。53 灭火装置的安装531 灭火装置灭火剂喷口正前方1.0m内,背面、侧面、顶面0.2m内不允许有设备、器具或其他阻碍物。532 灭火装置的安装不受位置高低的影响,可地面固定,也可在墙壁或顶面悬挂。533 灭火装置严禁擅自拆卸,安装后不允许移动。534 灭火装置不应安装于下列位置:5341 临近明火、火源处。5342 临近进风、排风口、门、窗及其他开口

17、处。5343 容易被雨淋、水浇、水淹处。5344 疏散通道。5345 经常受震动、冲击、腐蚀影响处。5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应按GB50166的规定进行。6 灭火系统的验收61 灭火系统安装完毕,应按GB50166、GB50263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后才能接通灭火装置投入使用,通信基站可采用选点抽样验收。62 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621 设计说明书。622 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文字记录。623 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中间验收记录(见附录A)。624 灭火系统及组件出厂检验报告、试验报告和出厂合格证。625 灭火系统及主要组件的使用及维护说明书。626 灭火系统调

18、试报告(见附录B)。627 灭火系统竣工验收报告(见附录C)。63 验收内容631 防护区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632 防护区设置的灭火系统组件应符合GB499.1中第6章的规定。灭火系统选型及安装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633 灭火系统所配备的火灾探测器和紧急启停开关等组件都应有合格证。634 分别对控制系统和灭火装置进行功能调试试验。635 控制、报警系统功能调试试验:6351 按正常监视状态的要求,将控制器的火灾报警输入回路接上探测器,输出端接上模拟负载,接通电源,电源指示灯应亮,控制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6352 分别使不同类型的探测器单独动作,控制器应发出预警声,火警指示灯亮,但无灭火启动信

19、号输出。6353 将控制器控制方式选择为手动工作状态,使两类独立探测器都动作,应有声光报警信号,无灭火启动信号输出。然后将控制器处于自动工作状态,使两类独立探测器都动作,延时30s后,灭火指令应有输出。6354 将控制器控制方式选择为自动工作状态,将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灭火装置断开,接上模拟负载,人为使两个独立探测器都动作,应有声光报警信号;延时30s,模拟负载动作,则系统启动试验合格。6355 将主电源断开,备用电源自动切换,主、备电源的自动转换应正常。6356 将主电源转换到备用电源后,重复第6.3.5.16.3.5.4试验过程,结果应相同。6357 基本功能试验都能满足6.3.5.3的规定

20、,判为验收合格。636 用电雷管测试仪对灭火装置两个启动接线端子进行电阻测量,不应断路、短路。637 系统功能调试试验后,应填写灭火系统调试报告,参加调试的负责人应签字。638 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单位填写灭火系统竣工验收报告。639 验收合格的灭火系统投入使用前由安装单位在检查负载线无输出电信号时接通负载。附录A(规范性附录)表A 隐蔽工程中间验收记录 工程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防护区名称隐蔽区域名称验收项目验收结果验收结论: ( 验收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参加验收人员签名:( 验收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建设单位意见:(盖章) 年 月 日备注: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B 灭火系统调试报

21、告 年 月 日工程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调试单位调试日期项目分类项 目结 果技术资料完整性检查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文字记录;灭火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使用维护说明书;各组件的出厂检验报告、试验报告、合格证。灭火系统安装质量检查系统组件的型号、规格和数量;系统主要组件安装质量;系统布线质量。模拟系统启动试验模拟负载是否动作;有关声光报警信号显示;延时30s状态是否正常;灭火装置的启动端子不应断路、短路。控制系统动作试验报警系统工作状态显示:正常监视状态下要求;模拟火灾报警状态下,有关声光报警信号显示;主备电源切换功能。调试结论:调试人员签名:调试单位(盖章) 年 月 日建设单位意见:

22、(盖章) 年 月 日附录C(规范性附录)表C 灭火系统竣工验收报告编号: 年 月 日工程名称 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验收项目分类验收项目验收结论技术资料审查竣工验收申请报告;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中间验收报告;竣工图和设计变更文字记录;竣工报告;设计说明书;调试报告;系统及主要组件使用说明书、检验报告、出厂合格证。防护区检查防护区的设置条件;防护区的安全设施。灭火系统各组件检查验收人员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签名验收结论: 验收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建设单位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备注:附录D(资料性附录)通信基站灭火系统设计示例D.0 设计参数通讯基站房间的长、宽、高分别为5m、4.5m和

23、3.3m,不可封闭的非天窗开口面积为0.45m2。D.1 灭火系统的选型根据本规范1.3条,灭火系统应选S型灭火系统。D.2 气溶胶发生剂用量计算D.2.1 基站净容积(V)计算由于通讯基站内设备占用空间容积很小,一般可将其忽略不计,故通讯基站的净容积即为基站房间的容积,所以V=5×4.5×3.3=74.3(m3)D.2.2 开口面积()、基站内表面积比值()与防护区非密封度的计算D.2.2.1 基站内表面积(s)计算基站内表面积为基站房间几何空间内六个表面积的总和,即S=2×(长×宽+长×高+宽×高)=2×(5×

24、4.5+5×3.3+4.5×3.3)=107.7(m2)D2.2.2 防护区的非密封度计算=×100%s=0.45×100%107.7=0.42%D.2.3 气溶胶发生剂用量计算D.2.3.1 气溶胶发生剂设计用量(G)计算根据本规范第4章4.3.2条G=a·K1·K2·V其中,a=0.1kg/m3,K1=1,K2=1,V=74.3m3则 G=0.1×1×1×74.3=7.43(kg)D.2.3.2 气溶胶发生剂流失补偿量(G)计算根据本规范第4章4.3.3条G=0.25G=1.86(kg)D.

25、2.3.3 气溶胶发生剂用量计算气溶胶发生剂用量为G和G之和,即9.3kg。根据供应商产品系列选用10kg S型装置一台。D.3 控制系统设计根据本规范第4章4.5、4.6条的要求,选用单区气体灭火控制器一台,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紧急启停按钮、声光报警器和喷放指示灯各一只,系统设计示意图如图A所示。附录E(资料性附录)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条 文 说 明E.0 本规范1.1条阐明了编制本规范的目的,一是为了合理地设计、施工、验收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使之有效地保护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二是为了发展“绿色消防产品”,消除已往使用卤代烷灭火剂对环境的污染。热气溶胶灭火剂发生剂经电

26、能激发发生固态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主要由67%氮气、30%二氧化碳、3%水蒸汽及少量固体微粒组成的灭火气溶胶,其灭火效率高,ODP值为零,GWP值可忽略不计,对环境无污染。E.1 本规范1.3.1条规定了热气溶胶灭火系统可用来扑救火灾的种类。热气溶胶是一种能够用于扑救多种类型火灾的灭火剂。它的灭火机理主要有三:一是通过灭火剂微粒消除或重新组合火焰连锁反应中的燃烧自由基OHH和O,使其生成不活泼物质,用化学的方法干扰燃烧反应,使火焰迅速熄灭;二是通过固体微粒相的变化和分解,实施吸热和冷却,用物理方法干扰燃烧反应;三是通过灭火剂稀释火焰燃烧区的燃料分子,使其不能参与燃烧,从而降低焰峰传播速度达到灭火。

27、本条同时规定了K型、S型和其他型灭火系统不同的适用范围,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制造商生产的灭火系统属K型灭火系统,K型灭火会对通信设备及其它精密仪器造成一些危害(以前发生过不少事故),这些危害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气溶胶中固体微粒的强吸湿性。K型气溶胶中的K2O微粒是一种吸湿性极强的物质,特别是在湿度稍高(RH>60%)的环境中,它可在数秒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设备表面形成明显的水珠或水膜,从而具有引起设备电子线路短路的潜在危害。(2)易引起设备的金属件腐蚀。由于K2O的强吸湿性,所以在设备的金属件表面易产生KOH碱液及K2CO3的水溶液,而碱本身易引起金属的化学腐蚀,

28、同时KOH和K2CO3的水溶液又是优良的电解液,这样又可以引起金属表面的电化学腐蚀,所以K型气溶胶有可能引起设备的金属件的化学和电化学双重腐蚀。(3)固体微粒含量过高,易在设备表面形成沉积。K型气溶胶中的固体微粒由于熔点偏低,约为700800,基本上处于气溶胶生成化学反应的温度范围内,这样造成固体微粒的过量挥发,最终导致气溶胶中固体微粒含量不必要的提高;K型气溶胶中固体微粒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一般可达40%左右,这对需要洁净灭火的场所是不利的。针对K型气溶胶灭火的缺点,国内外积极研究开发新的、性能更好的气溶胶灭火剂。S型气溶胶灭火技术是目前比较成功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通信机房、基站以及计算机数

29、据库等消防工程,得到了实际工程的验证,成功实施过灭火并对保护设备、环境无影响。S型灭火具有如下特点:(1)固体微粒含量低。S型气溶胶由于在配方设计时将传统药剂中的无机钾盐用量大大减少,而改用无机锶盐。无机锶盐的分解产物的熔点在2000以上,这样使最终产生的灭火气溶胶中金属盐和氧化物形成的固体微粒数量比传统K型气溶胶减少70%以上,而使灭火惰性气体的含量大幅提高,从而达到了在保障灭火的前提下使固体微粒含量降至最低的程度。(2)固体微粒粒径进一步细化。由于S型气溶胶中固体微粒分子较K型气溶胶的小,而且没有强吸湿性,也避免了微粒间吸湿增大,凝聚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其固体微粒直径较小,一般在1m以下,绝

30、大部分在0.5m以下,而K型气溶胶中固体微粒的直径绝大部分在1-2m之间。S型气溶胶中固体微粒直径的减小,可以使其固体微粒更加具有气体的性质,从而进一步避免其对精密设备的影响。(3)固体微粒无吸湿性。S型气溶胶中的固体微粒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无强碱性,因此,不会在设备上形成液膜而影响设备的电性能,也不会形成碱液或其它电解质溶液而对设备构成腐蚀危害。S型气溶胶所具有的上述优点,完全或者基本上克服了K型气溶胶的吸湿、腐蚀和粉尘的危害,从而为其在精密仪器设备场所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虽然S型气溶胶中含有固体微粒,但其量已由K型气溶胶的40%左右降至10%以下,更重要的是S型气溶胶中的固体微粒粒径绝大部

31、分在0.5以下,而粒径这样小的微粒已具有气体性质,对精密设备不构成危害。国家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中已不对机房空气中小于0.5的尘粒含量作以限制。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于K型和S型气溶胶适用范围的划分是必要的,只有合理选择气溶胶灭火设备,才能有效发挥气溶胶灭火技术的优势。制定本条的依据:一是国际标准ISO14520-15:2000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公安部行标GA499.1-2004气溶胶灭火系统 第一部分:热气溶胶灭火装置以及ISO和CEN气溶胶灭火装置标准草案中有关章节制定;二是经过400多次对S型和K型气溶胶的专项试验及实际应用情况调研,其结果表明气溶胶灭火系统扑救本

32、条所列火灾是安全有效的。E.2 本规范1.3.2条规定了热气溶胶灭火系统不可用来扑救的火灾种类。制定本条的依据:主要参照了国际标准ISO14520-15:2000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中第4.2条。E.3 本规范1.3.3.1条规定了热气溶胶灭火系统不适用于扑救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人员密集的场所发生火灾时,在较短的时间内人员疏散困难,难以形成全淹没灭火所要求的空间封闭条件,故不推荐使用。E.4 本规范1.3.3.2条规定了热气溶胶灭火系统不适用于扑救爆炸危险场所的火灾。如,具有爆炸气体及粉尘的场所,这是因为热气溶胶灭火时,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混合气体实施灭火,灭火装置内部中心反应区温度较高,会

33、对爆炸性气体粉尘等造成不安全因素。E.5 本规范1.3.3.3条规定了热气溶胶灭火系统不适用于扑救有超净要求场所的火灾。因为热气溶胶灭火剂(K型,S型等)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固体微粒,虽然S型气溶胶灭火剂中的固体微粒不会对通信设备及计算机等精密仪器构成不利影响,但对于有超净要求的场所,如集成电路芯片加工,无菌操作间等还是不适合使用气溶胶灭火系统。E.6 本规范1.4条规定中指出:“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是指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防火基础标准与有关的安全基础标准。(2)有关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防火标准。(3)有关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标准。(4)有关的气体灭火剂标准。(5)其它有关标准。E.7 本规范4.

34、1条规定了当采用热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为全淹没灭火系统时对防护区的具体要求。E.8 本规范4.1.1条规定了如何划分防护区,参考了国内外其它灭火系统有关规定,以及从经济性和可靠性考虑了防护区的大小。对于容积大于2000m3的防护区宜分割成小于2000m3的多个防护区,确实难于分割的,可会同有关部门对灭火剂用量及灭火装置的安装方式进行重新论证。E.9 本规范4.1.2条参照了ISO14520-1:2000气体灭火系统(一般要求)规定了防护区的最低环境温度,同时根据热气溶胶灭火的特点规定了最高环境温度。E.10 本规范4.1.3条规定了防护区的建筑构件最低耐火极限,是参照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35、J16对非燃烧体及吊顶的耐火极限要求,并考虑下列情形提出的:(1)为保证采用热气溶胶全淹没灭火系统能完全将建筑物内的火灾扑灭,防护区的建筑构件应该有足够的耐火极限,以保证完全灭火所需时间;完全灭火所需的时间一般包括火灾探测时间、探测出火灾后到释放热气溶胶之前延时时间、释放时间和热气溶胶的抑制时间。这几段时间中热气溶胶抑制时间是最长的一段,固体深位火灾的抑制时间一般需20min左右;若防护区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低于上述时间要求,则有可能在火灾尚未完全熄灭之前就被烧坏,使防护区的封闭性受到破坏,造成热气溶胶大量流失而导致复燃。(2)热气溶胶全淹没灭火系统适用于封闭空间的防护区,也就是只能扑救围护构件

36、内部的可燃物火灾。对围护构件本身的火灾是难以起到保护作用的。为了防止防护区外发生的火灾蔓延到防护区内,要求防护区的围护构件、门、窗、吊顶等,应有一定的耐火极限。关于防护区围护构件耐火极限的规定,同时也参考了国外先进标准的有关规定。如BS5306规定:“被保护区空间应用耐火构件封闭,该耐火构件按BS476第八部分进行试验,耐火时间不小于30min”。E.11 本规范4.1.4条规定防护区的非密封度不应大于0.6%,这是等效采用ISO-6183的规定。防护区的非密封度大于0.6%或有开口天窗时,所有开口均设防火卷帘或手动和自动关闭装置,防护区内发生火灾时,为保证足够的设计灭火浓度,必须关闭所有开口

37、(除允许的开口部分外)否则达不到设计灭火浓度。E.12 本规范4.2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防护区内的灭火剂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均匀,注意本条所说的单点释放不一定是单台释放,多台装置在一处设置可视为单点释放。E.13 本规范4.3.2条规定热气溶胶灭火用量的计算灭火剂用量与灭火剂本身的灭火效率,即单位容积所需灭火剂量有关,此值为实验室测定值,为0.1kg/m3,另外还与防护区容积大小和被保护对象的性质有关。防护区容积过大会影响灭火剂在空间的扩散均匀性,保护对象的燃烧性质不同,对灭火剂需要量也不同,因此在灭火剂量计算公式中分别引入了容积修正系数K1和保护对象修正系数K2。对于容积大于2000m3的防护区和本

38、条未提及的保护对象,K1和K2取值须经试验确定。另外,设计计算时还要注意,个别制造商的产品灭火剂用量计算时各系数的取值可能有差异,须以制造商的产品说明书为准。E.14 本规范4.3.3条规定,防护区的非密封度小于0.3%时,防护区内仅仅存在少量空洞,经多次试验,按设计用量计算灭火剂量不会影响灭火效果;防护区的非密封度为0.3%-0.6%时,防护区开口流出灭火剂会影响到灭火效果,必须给予补偿,才能保证防护区的灭火浓度。E.15 本规范4.3.4条规定防护区热气溶胶灭火装置应均匀布置,这样才可以保证防护区各处灭火浓度均匀并在喷放时较快地达到设计灭火浓度要求。E.16 本规范4.5、4.6条对操作和

39、控制、系统设计安全的要求,参照了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6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中相关章节而制定。E.17 本规范4.5.4条规定,同一防护区灭火装置必须同时启动,只有同时启动才能在最短时间内使防护区的热气溶胶灭火浓度达到最大值,才能形成合力一举扑灭火灾。如果有的先启动,有的后启动,甚至有的装置在别的装置释放完毕后才启动,必然会造成灭火浓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以致于错过扑灭初期火灾的最佳时期。为了保证同时启动,各个制造商采取设计方法不一样,在工程设计或工程安装时,应注意各个制造商提供的设计说明书。E.18 本规范4.6.5条的规定是由于热气溶胶灭火剂喷放后会产生烟雾,对于密封性较高,排风能力差的地下防护区等应设机械排风装置,一旦喷射灭火剂扑灭火灾后,应及时排除防护区内残存气溶胶,便于人员尽快进入防护区进行清理,恢复正常工作状态。E.19 本规范5.1.1条规定了灭火系统施工前所应具备的技术资料、图纸及文件。施工图和设计说明书是气体灭火系统施工的技术依据,规定了灭火系统的基本设计参数、设计依据和设备材料等,如灭火设计量、防护区设计灭火装置的数量、规格、型号和布置位置、控制器型号、原理等要求。系统及其主要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