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抗菌的安全性_第1页
银抗菌的安全性_第2页
银抗菌的安全性_第3页
银抗菌的安全性_第4页
银抗菌的安全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银抗菌的安全性【精品文档】银抗菌的安全性邢彦军1 ,2 , 宋阳3 , 吉友美1 , 戴瑾瑾1 (1) 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上海201620 ; (2) 东华大学教育部生态纺织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 ;(3) 东华大学,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620    抗菌纺织品的研究与应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抗菌纺织品可以明显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满足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因此市场潜力很大。 纺织品的抗菌整理多采用主动抗菌,即通过一定方式将特殊的抗菌物质引入纺织材料,以达到抗菌的目的。目前多采用双胍类

2、、异噻唑啉酮类、有机硅季铵盐类和酚类等溶出型有机抗菌剂。但是,长期使用这些抗菌剂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菌种,大大影响了抗菌效果。相反,无机抗菌杀菌剂具有抑菌持久性、广谱性、高度安全性等优点,因而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金属离子抗菌剂是一类重要的无机抗菌剂,其中银离子的抗菌能力远远强于其他抗菌金属离子,故银系无机抗菌剂在抗菌纺织品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银抗菌剂的安全性、抗菌性能、抗菌机制、银系抗菌纤维和纺织品制备方法、国内外抗菌纺织品测试方法以及目前尚存的问题进行了评述。1 银的抗菌性微量的、相对无毒的金属具有杀灭病原体和防止它们增殖的“微量作用效应”。在所有金属中,银最具微量生物活性。银的使用最早可

3、以追溯到18世纪使用硝酸银治疗胃溃疡1。19世纪第1次确定了银离子的抗菌活性,到了20世纪20年代,胶体银由于可以有效地处理伤口而被美国食品药品署(FDA)认可2-3。与其他抗菌剂相比,银系抗菌剂具有抗菌性能高(见表1) ,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银离子具有非常高的生物抗菌活性。同时,银系抗菌剂还具有很多优点,如对皮肤没有刺激性,不影响纺织品的服用性能,因此银系抗菌剂适合于抗菌功能纺织品的制备4-5。表1 用于纺织品的不同抗菌剂性能比较抗菌剂格兰氏阳性菌格兰氏阴性菌真菌抗药性皮肤吸收毒性三氯生+-+有有很少到无毒银系+未报道轻微很少到无毒季铵盐+-有有中等到

4、高壳聚糖+未报道未报道生物降解聚己缩胍+未报道无很少到无毒铜系+有无和剂量相关注: + 表示有效; + + + 表示高效; - 表示无效。测定方法不同,不同抗菌剂间无法进行比较。2 银的安全性我国民间很早就认识到银有抗菌作用,并记述了银的毒性,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银的性质有所记述:“生银、味辛、寒、无毒”。从生理学上讲,银不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由于食物和饮水的摄取或者职业的原因,人体内仍然可以检测到银的存在(质量浓度<213g/L) 6 。疾病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含银药膏、绷带或者导尿管等所含的银也会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银与人体细胞中的金属硫蛋白作用会形成蛋

5、白络合物,从而减小了银的毒性。含银医用敷料所释放的银除了形成硫化物或氯化物沉淀,与伤口的分泌物反应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外,有较少部分也会通过开放的伤口进入人体。研究报道,受伤皮肤吸收的银离子量远高于健康人体的皮肤7。从理论上讲,银会沉积于人体的任何组织之中,但只有皮肤、大脑、肝、肾、眼睛和骨髓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部位。大多数的银主要通过肝和肾排出人体,同时头发和指甲的生长也提供了一个排泄途径4-5。目前对银的摄入和银在人体中新陈代谢的研究还较少,只有少数关于磺胺嘧啶银的临床研究。自引入市场以来,磺胺嘧啶银已经在临床上使用了几十年,病人每天最多可使用30g(含银9.06g)。研究表明在使用磺胺嘧啶银时,

6、10 %的银会被人体吸收,而高度血管化的伤口吸收更高8。使用磺胺嘧啶银的病人体内血银质量浓度可高达>300g/L,但至今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9-11。Wysor 采用口服或皮下注射的方法将1050mg/kg的磺胺嘧啶银(含30 %银,相当于70kg的人使用22g的银)用于小鼠,连续实验1个月后,受试动物无死亡,体重无减轻,没有行为改变和腹泻;组织切片分析发现,受试动物无明显病变。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医用纤维中含有的金属银和银离子,受汗液、皮脂和组织分泌液的激活而积累在皮肤的表面,其中一些会形成硫化银穿过皮肤的表层而沉淀在皮肤中。虽然高温和高湿环境将加速皮肤和黏膜对银的吸收,但由此造成的银

7、吸收远远低于使用1 % 磺胺嘧啶银软膏病人所吸收的量。3 不同价态银的抗菌性能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价态的银均具有杀菌效果,但随着价态的变化,其杀菌机制有所不同。总体来说,高价态离子的还原势极高,能够导致原子氧产生的能力也相应的较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抗菌性能。银具有3 种氧化态:Ag()、Ag()和Ag(),不同形态银的抗菌性能的顺序为12-14: Ag4O4>Ag()> Ag()>>Ag()>Ag(0)。表2中列出了银单质和不同形态化合物离子化能力的定性比较。表2 用于抗菌材料的银系化合物化合物离子化能力氯离子反应过敏反应抗菌性能金属银及涂层低(<1g/mL)

8、反应有低纳米银低(<1g/mL)不反应无很高胶体银中等至高反应有中等磷酸盐中等反应有中等硝酸盐很高反应有很高氯化物低-有低硫酸盐中等反应有中等沸石未见报道未知有中等磺胺嘧啶盐高反应有高氧化银低反应有中等Ag4O4是由2个Ag()和2个Ag()与4个O2-紧密结合构成的一种具有活跃电子的分子晶体。由于在同一个分子内存在着Ag+/Ag3+ ,使电位不平衡, Ag4O4 具有潜在的电子跃迁的能力和向更稳定状态变化的趋势15。Ag4O4与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生物体的膜和衣壳上的特定蛋白表面裸露的-N基(-NH-,-NH2)和-S基(S-S,-SH)具有亲和性,可以发生热力学吸附并触发氧化

9、还原反应和由反应产生的Ag2+ 的螯合反应,从而致使蛋白质构象改变, 最终导致病原体死亡14。Ag()和Ag()具有比Ag()更强的杀菌能力,但其杀菌机制目前还未见详细报道。一般认为是Ag()和Ag()的强氧化性使其拥有杀菌能力。Ag()的杀菌速度平均要比Ag()快240倍,杀菌效果是Ag()的200倍12。在这些银的形态中,只有Ag()和Ag(0)最稳定,并且已经应用于各种抗菌材料16。Ag()中使用最多的是硝酸银和磺酸嘧啶银。硝酸银是非常优异的抗菌剂,其抗菌性能比很多其他抗菌剂(包括磺酸嘧啶银)要好,特别是在消除抗性品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以及绿脓杆菌上效果更好17。但硝酸银的用量不

10、能超过1% ,否则与活组织细胞接触时会引起细胞电解质钠和钾的流失18。磺酸嘧啶银避免了硝酸银的很多缺点,同时广谱抗菌。虽然磺酸嘧啶银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它与体液作用释放银离子的能力并不差。当磺酸嘧啶银质量浓度达到50 mg/L时,95 %的人体伤口中细菌种类都可以有效地消除,然而银离子极易与生物体中的氯离子产生氯化银沉淀,进而诱发人体过敏反应产生。虽然金属银的离子化速度很慢,但也已经用于治疗伤口。纳米化学的发展加速了微细银颗粒(<20nm)的制备。制备得到的微细银颗粒的可溶性增强,并且由于金属银的离子化和颗粒的表面积成比例,纳米颗粒的高表面积使得银离子的释放速度也相应增加,因此相对于金

11、属银来说,其抗菌性能也极高。然而,抗菌性能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毒性的增加。目前对纳米级物质的危险性还有很多争议。研究表明,当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存在时,纳米银要比一些重金属的毒性还要高19。体外试验表明纳米银颗粒会导致哺乳动物的肝细胞中毒20,甚至可能会导致脑细胞中毒21。同时,纳米银颗粒的稳定性较差,储放时易产生凝聚形成微米级粒子,另外高分子基材不容易分散,影响了其应用。抗菌织物所使用抗菌剂中银的来源和银离子的释放方式及速度对纤维和织物的抗菌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银系抗菌纺织品具有不同的释放体系和浓度。Thomas和Mc Cubbin研究了10种采用不同的银抗菌剂、纤维材料以及释放

12、体系的织物并比较了它们的抗菌性能22。结果表明:银的总含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银在织物中的分布、化学物理形态以及织物的亲湿性等对抗菌性能也有一定影响,因此某一种银抗菌体系的有效银含量能否代表其他银系抗菌体系值得考虑。4 银的抗菌机制到目前为止,对一价银离子化合物的抗菌机制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目前提出的研究机制主要有2种:离子溶出说和活性氧说。离子溶出说认为金属银和大多数银化合物与水、体液和组织分泌液作用后可以释放出的银离子或者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银离子”,在吸附病菌后与其中酶蛋白的氨基(-NH2)或者巯基(-SH)等活性基团发生作用,导致病菌中的酶失去活性或发生了改性,使得病原菌无法进

13、行呼吸和新陈代谢,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得到抑制,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在这种机制中,银离子的缓释对抗菌性能具有极大的影响,而其缓释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菌材料中银化合物或金属银形成离子的能力,然而,目前尚没有用于抗菌材料银化合物或金属银离子化能力的精确的定量数据(见表2) 。活性氧说则认为银等重金属具有较高的极性催化能力,在与水和空气中的氧作用后可以产生活性氧物质(如H2O- ,H2O+ ,O-2等)。这些活性氧物质能够破坏细胞内各种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和膜,阻碍病菌的继续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抗菌效应。Lok 使用蛋白质组学和膜性质测定研究了纳米银对E.coli的作用。结果表明:其抗菌机制与Ag+相同

14、,但是纳米银的有效浓度远低于Ag+23。然而,研究表明纳米银易产生生物毒素24,因此在使用纳米银作为抗菌剂时,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虽然大多数研究均已采用以上2种机制,但仍然存在较多疑点,因此还需结合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对银系抗菌剂的抗菌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特别是纳米银抗菌剂的抗菌机制(如粒径大小、形状与抗菌性能的关系),以指导抗菌剂的开发和使用。5 银系抗菌纺织品的制备目前银系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纤维改性法和织物后整理法。纤维改性法首先在成纤高聚物中添加合适的抗菌剂填料,然后进行湿法或熔融纺丝,再加工制成抗菌织物;织物后整理则是通过在织物表面涂层或浸渍抗菌剂的方式,使纺织材料表面形成

15、抗菌层。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相应的加工方法,见表3。表3 不同的织物抗菌整理方法方法优点缺点后整理易加工,柔性成本耐洗性及抗菌效果持久性差,易迁移进入皮肤(产生过敏反应) ,对环境有影响(三废)涂层不会迁移高成本( > 10 %的银) ,不能用于无色织物,金属银易变色,只有与皮肤接触时才能产生效果纤维改性效果持久,不会迁移,适用于多种纤维,对环境无影响只有当与皮肤接触以及释放银离子时才能产生效果;影响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目前抗菌纺织品的生产主要以纤维改性为主。该法是将抗菌剂的超细粉末作为添加剂进行纺丝25,此时抗菌剂进入到纤维的内部,故耐洗涤性能好,抗菌效果

16、持续时间长,但纤维改性法对抗菌剂的要求较高,抗菌剂必须在水、碱和酸里的溶解度极低,化学稳定性好,耐强酸、碱和氧化剂,热稳定性好,因此目前抗菌添加剂多为载银陶瓷颗粒或者载银沸石(见表4)。在加工过程中,要求添加的抗菌剂必须与纤维本体有良好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同时抗菌剂颗粒细小,粒径分布范围窄,不能影响纺丝;添加剂的加入不能够影响纤维的物理性能,包括纤维的强力和伸长。纤维改性方法大多只适用于合成纤维,除纳米银抗菌剂外无法对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进行抗菌加工。表4 抗菌纤维中使用的银系抗菌剂种类制备技术耐久性抗菌性能适用纤维银涂层机械涂层不使用黏合剂,易脱落用量超过5 %时效果好目前只应用于锦纶银沸

17、石微米沸石交换吸附Ag+取决于所使用的黏合剂低到中等,取决于沸石吸附量无法应用于超细纤维银粉粉碎或等离子体加工取决于所使用的黏合剂差只适用于粗纤维,易降低纤维强力纳米银溶胶凝胶法进入纤维内部使用时间长优良用于所有天然及合成纤维表5 列出了部分抗菌纤维及抗菌纺织品。织物后整理的方法主要针对天然纤维或者天然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的纺织品,一般使用抗菌剂的悬浮液浸渍26、涂层或者溶胶凝胶27等方法,使抗菌剂能够附着在织物上以获得抗菌效果。后整理方法得到的抗菌织物其纤维内部并没有抗菌剂,因此耐洗涤性和长效性都较差。后整理方法加工处理方便,对抗菌剂的要求相对较少,但要求使用的抗菌整理剂在加工方法上能够采用常

18、规的纺织品加工工艺。表6列出部分用于纺织品后整理的抗菌整理剂产品。6 抗菌测试目前市场上的银系抗菌纺织品多以载银陶瓷和沸石或者纳米银抗菌剂为主,此类固着型抗菌剂只有在潮湿状态(例如排汗,潮湿状态是细菌繁殖的理想环境) 才能释放出银离子,扩散性极差,因此在使用溶出型抗菌剂性能标准测定银系抗菌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时会给出负结果。目前,银系抗菌剂的抗菌测定多推荐使用振荡烧瓶试验。国际上相对比较完表5 部分银抗菌纤维及衍生产品生产厂产品应用加工方法性能兴诺CLEANCOOL内衣、运动服纤维内吸附银永久抗菌OdloTermic运动服载银陶瓷颗粒永久抗菌Tex-A-medPadycare床单、T恤、绑腿银涂层

19、PA616 微纤维,20 %含银量40 下洗涤150 次Schoedel AGSilverline床垫表层银涂层纤维永久抗菌Schoedel AGMicrocare床垫表层醋酸银复合物,与湿气结合产生活性氧可在60重复洗涤Malden MillsPolartec PowerT恤使用银涂层纤维永久抗菌TWD GmbHDiolen Care, Timbrelle Care运动服、床垫、医疗产品等PES 或者PA616 的银离子复丝永久抗菌KaneboLivefresh内衣、袜子、运动服、鞋垫PA616、银离子沸石> 50 次洗涤MontefibreLeacril Saniwear, Teri

20、tal Saniwear运动服、床单、桌布PAN、PES、银离子沸石-Statex Noble fibreShieldex X-Static抗神经性皮炎服装、内衣等银涂层PA66 纤维永久抗菌NylstarMeryl Skinlife运动服、袜子、内衣等银涂层PA66 微纤维永久抗菌Trevira GmbHTrevira Bioactive功能性内衣、运动服、床单PES与银抗菌剂复丝永久抗菌东丽X-Static护士服锦纶,银离子沸石永久抗菌可乐丽Saniter床单、被褥涤纶中掺入银沸石永久抗菌KosaImbue用途广泛聚酯丝嵌入银陶瓷永久抗菌RhovylRhovyl Eco内衣碘化银加入纤维&

21、#160;FossFoss fiber抗菌清洁布含银无机沸石AgION 嵌入聚酯双组分纤维多次清洗可漂白AmericosSilver Antimicrobial-载银硅酸盐永久抗菌NanoHorizonsSmartSilver-纳米银永久抗菌 表6 部分银系抗菌后整理剂生产厂产品主要成分应用推荐工艺性能乐凯CSA-1季铵银盐棉、涤纶、腈纶-抑菌性持久耐洗涤50次乐凯纳米银胶体水溶液纳米银超细微粒50 nm-抑菌性持久耐洗涤华普HP902纳米银陶瓷棉、锦纶、腈纶等浸轧法、喷涂-沪正AGS2WMB纳米银012014 nm棉、混纺、化纤等喷涂、浸轧、浸渍法-晶硕纳米抗菌防臭整理助剂纳米银&

22、lt; 5 nm-喷轧、浸轧-ThomsonUltra2Fresh Silpure纳米银悬浮体180 nm棉、涤纶、锦纶等使用前混合两组分浸轧耐50 次水洗CibaIrgaGuard B 5000P5120载银硅酸盐涤纶、锦纶-持久、高温加工不分解RudolfRUCO2BAC AGP纳米TiO2 负载Ag2O棉浸轧法耐50 次水洗DohmenDOCAIR纳米银棉浸轧法高效耐久日清纺Ag Fresh纳米银4 nm棉浸渍法持久整的评价方法是美国测试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 E2149 2001固着性抗菌剂抗菌性的动态测试法28、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学家协会标准AATCC 100-2004纺织品抗菌性

23、能的定量评估29以及日本工业标准JISL 1902-2002纺织品的抗菌性试验方法30。三者在抗菌性能评价的标准上有很大的不同。由于ASTME 2149主要应用于非溶出型抗菌样品的抗菌性能的表征,因此应用于银系抗菌样品的性能测试较为科学。该标准先将样品浸泡在一定浓度的菌液中振摇培养1 h后,比较抗菌样品在振荡前后减少的菌落数对样品的抗菌性能进行表征。而JISL1902 和AATCC 100标准则比较适合于溶出型样品31 ,因此测试银系抗菌样品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它们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表示与ASTME2149 也非常不同。虽然JISL1902 和AATCC 100标准都是通过比较和计算细菌在抗菌样

24、品和比照样上培养后的菌数差异定量地评价纺织品的抑菌和杀菌性能,但二者在具体操作、样品尺寸、抑杀菌效果的计算方式和结果表示等方面仍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主要采用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32 以及FZPT 73023-2006抗菌纺织品33 测定非溶出型抗菌产品的性能。FZPT73023和GB 15979均是ASTM E 2149进行改进形成的,但二者在振荡时间上有极大的差别。前者的振荡时间为18 h ,而后者的时间仅为1 h ,与ASTM E2149 相同。尽管可以定性鉴定或者定量测定织物上银的含量,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释放体系和浓度,一种银系抗菌纺织品的银有效含量、抗菌检测结果和方法不能代表和应用于其他的银系抗菌剂22 。研究还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