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课件12667PPT课件_第1页
琵琶行课件12667PPT课件_第2页
琵琶行课件12667PPT课件_第3页
琵琶行课件12667PPT课件_第4页
琵琶行课件12667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白居易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继承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早岁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晚年与刘禹锡唱酬甚密,时称刘、白。 第1页/共24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白居易认为是国方军阀派人刺死,白居易认为是国辱,上书请求捕贼。一些权臣早因辱,上书请求捕贼。一些权臣早因为他的政治讽喻诗而仇恨他,便给为他的政治讽喻诗而仇恨他,便给他加上了越职奏事的罪名,把他贬他加上了越职奏事的罪名,把他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

2、行琵琶行就写于贬谪第二年秋天。就写于贬谪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天涯沦落的不幸。第2页/共24页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第3页/共24页 预习展示预习展示1.1.注意下列字形字音:注意下列字形字音: 荻花荻花 瑟瑟瑟瑟 拨弦拨弦 掩掩 抑抑 抹抹 幽

3、幽 咽咽 霓裳霓裳 冷冷 涩涩 乍乍 迸迸 帛帛 舫舫 d s xin y m y n chng s zh bng b fng视频朗读第4页/共24页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序。交代 、 、 和和 。说明写作的原。说明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因,并为全诗定下了 的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时间时间地点地点人物人物故事概况故事概况 凄切凄切 第5页/共24页请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段写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 第二段写琵琶女的演奏 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诉不幸身世 第四段写诗人自叹贬谪之苦 第五段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的激动悲切之情第6页/共24页 3、句子赏析 (1

4、)“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第7页/共24页 2、理解提问: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如何理解“惨”? (这里的“惨”解释为“悲伤”,思考作者为什么悲伤呢? 一是朋友离别在即,不舍之情,二是联系上文“无管弦”,想到了自己

5、被贬谪到这个荒聊的小地方)第8页/共24页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第9页/共24页 3、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分析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可用原文回答) 年轻时色艺双绝,富贵子弟争献宠,生活中充满欢乐,但以色取悦于人,饱含悲苦; 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嫁作商人妇,转徙江湖,过着凄清生活。第10页/共24页 4 4、琵琶女的遭遇反应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揭示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第11页/共24页5、诗人听了美妙的琵琶声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是什么?(原文句子回答)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6、相识。第12页/共24页诗人为什么么会发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他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分析。 乐妓:早年境况-“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 双全) 现在境况“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 身商人) 诗人:早年境况-“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境况“谪贬江州,飘零天涯”(沦落凄凉)第13页/共24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

7、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第14页/共24页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写的? 第一次(暗写):江头送客闻琵琶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第15页/共24页第二次( (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详写) )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 “凄凄不似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第16页/共24页重点鉴赏琵琶女第二次演奏情景1.1.琵琶女演奏的过程可以分为那几个层次?琵琶女演奏的过程可以分

8、为那几个层次?1.1.弹奏前调弦校音。2.2.演奏内容。3.3.演奏效果-弹奏后的环境描写。第17页/共24页音乐描写音乐描写 演奏之前,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已先进入乐曲中的境界。描写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第18页/共24页第19页/共24页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20页/共24页本段描写特色本段描写特色A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象可感;B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D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第21页/共24页诗人为何“泪湿青衫”?是哪些因素打动了诗人,使之产生了共鸣?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更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又是对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