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天之备战预测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_第1页
高考历史考前天之备战预测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_第2页
高考历史考前天之备战预测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_第3页
高考历史考前天之备战预测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12 高考历史考前 30 天之备战预测专题 06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一、选择题 ( 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2012 ·山东临沂市统考)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BC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答案:D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

2、和谐融洽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答案:A3(2012 ·泉州模拟)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 层起如阶级, 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 ( 碾米用的石磨) ,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

3、资源ABCD解析: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知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正确;在材料中没体现。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答案:B4(2012 ·北京西城抽样测试)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解析:A 项是耧车,属于播种工具,发明于汉代;B 项是曲辕犁,发明于唐朝,是耕作工具;C 项是翻车,是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D 项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答案:D5(2012 ·安徽皖南八校模拟) 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了某一历史时期“时商贾至京师, 委钱诸道进奏院( 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 及诸军、 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和券乃取

4、之,号飞钱”。同属这一时期的成就是()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B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C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为以后历朝基本沿袭D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A 是在西汉时期;B 为北宋成就; D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的形式,出现于唐朝时期,故C 项符合题意。答案:C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A当时欧洲国家已能够产生瓷器B当时欧洲国家的手工业发展极其缓慢、

5、落后C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D当时中国的青花瓷出口量最大解析: 据题干可知,三件器皿都来自中国, 因此 A 项不符合题意;仅凭三件器皿也不能表明出口量最大,故 D 项错误; B 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7明朝后期, 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学习必备欢迎下载B明朝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D民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

6、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向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答案:D8(2012 ·北京海淀区模拟) 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解析:北宋时期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东京的商业经济尤为繁荣,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这一状况。答案:B9(2012 ·江苏南京调研) 明代冯梦龙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 ,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

7、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城市生活丰富商品经济发展包办婚姻逐渐废除重商观念正在形成ABCD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包办婚姻的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得以废除,错误;明代商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重农思想根深蒂固,不存在“重商”思想形成的问题,错误。答案:A10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载:“远东是世界最后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地区由于推行强硬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这里也没有潜在的第五纵队( 注:内奸 ) 。”以下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闭关自守的政策使得欧洲很难在远东地区扩张,即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 但闭关锁国的政策到

8、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排除 B 项;材料信息与 C、D 两项无关。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答案:A11(2012 ·湖南邵阳一中模拟) 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那么“盗马贼死,盗牛者加( 枷) ”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解析:“盗马贼死, 盗牛者加( 枷) ”说明“牛”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是农耕经济形成的体现,这一新的经济形式最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本题选D 项。答案:D12(2012 ·福州一中模拟)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动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对其解释不准确的是()A实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生

9、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的流动性很小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解析:A 项描绘了古代小国寡民的原始纯朴风气,用其形容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对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征的夸大,故A 对其解释不准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 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齐国 ) “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 可以御寒, 可以生暖, 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材料三 ( 清 ) 工应奎柳南续笔“及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

10、衣矣。”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 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请回答:(1) 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8 分 )(2) 根据材料一指出所记载的纺织业中心的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种变化? (6 分 )(3) 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 分 )解析:第 (1) 问根据材料一出处为汉朝,得出纺织的原料应为丝,并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可知为

11、棉,并对二者的优劣加以比较得出答案;第(2) 问结合材料反映的齐国的有关史实分析出其首都临淄,结合所学答出清朝时的丝织业中心为苏州,联系经济中心的转移加以分析;第 (3) 问从经营方式上加以比较,根据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概括出结论。答案:(1) 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8 分)(2) 齐国的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6 分 )(3) 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6 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材料一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 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 故其食贱者( 而 ) 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 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材料二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口孽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 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 于是经商之事业起, 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

13、吴日法徽商便览材料三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 水路交通却还方便, 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 再将本地需要的产品从外地输进来。刘敏华徽商衰败之因“官商”经济带来的警示材料四 徽商外出经商,功成名就之后,多返回故里,买田置地,勘风水,兴土木,或建宗祠,或筑宅院,历经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皖南古民居群落(如下图 )。(1) 阅读材料一,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为此商鞅有何建议?(6 分)(2) 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徽州人为何多从事商业?“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现象为何难以禁绝?(6 分)(3) 依据

14、材料三,指出徽州人从事商业有什么有利条件?(2 分)(4) 从中国古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6 分)解析:本题以安徽本土文化徽商为主题,考查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第(1) 问的回答读懂材料是关键。由“末事不禁,则众”“苛能令商贾无繁,则”等,即可看出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由“食必贵”“征必多”“租必重”概括商鞅的建议。第(2) 问,由材料二,不难回答徽州人经商的原因;后一问“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难以禁绝的原因分析要注意角度。第(3) 问回答“有利条件”,从材料三中容易找到,回答时注意语言要简明。第(4) 问,先要知道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再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原因。由返故里、建宗祠、置田产、兴土木联想到宗法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后一问的消极影响要结合明清社会经济的有关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