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II质量标准20130105_第1页
病理学II质量标准20130105_第2页
病理学II质量标准20130105_第3页
病理学II质量标准20130105_第4页
病理学II质量标准2013010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部分病理学I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病理学英文名称: Pathology 总 学 时: 54学时。(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20学时)学 分: 3学分自主学习: 适用对象: 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医学检验、临床药学。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实验考核(2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5%)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5%)。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科学,又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重要桥梁课程。病理学必须密切联系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

2、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病理学包括总论(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和各论(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两大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 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疾病现象,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二) 学会观察病理变化,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运用发展的观点去动态观察、分析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各阶段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三) 重视病理过程中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内在联系;重视病理与临床的

3、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重视病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一章 绪 论目的要求:一、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二、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学时安排:理论课:0.5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病理学、诊断病理学、活体组织学检查。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1.病理学及其任务。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3.病理学的研

4、究方法。4.病理学的观察方法。5.病理学的发展史。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目的要求:一、掌握: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及萎缩的类型。2变性的概念、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脂肪变性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玻璃样变性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3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及结局。 二、熟悉:1萎缩的病理变化。2化生的意义。3纤维素样坏死、病理性钙化及凋亡的概念、凋亡的形态特点。三、了解: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学时安排:理论课:2.5学时。实验课:1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细胞水肿、玻璃样变性、机化。二、

5、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1.细胞的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原因、损伤的机制、损伤的形态学。(二)实验课1实验内容(1)学习细胞、组织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变性对机体产生的影响。(2)认识萎缩、肥大、增生的形态变化。(3) 学习细动脉玻璃样变的形态特征,明确其发生机制及主要影响。(4) 认识坏死的形态变化、后果及各类型坏死的特点。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1) 掌握细胞、组织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2) 掌握细动脉玻璃样变的形态特征,明确其发生机制及主要影响。(3) 掌握坏死的形态变化、后果及各类型坏死的特点。(4) 结合形态学

6、变化及发生部位了解萎缩、变性对机体可产生什么影响?(5) 掌握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其形态变化。 第三章 损伤的修复目的要求: 一、掌握:1再生的概念、创伤性神经瘤的概念。2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3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和功能。4创伤愈合的类型、特点及其基本过程。 二、熟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及瘢痕组织的作用。 三、了解:(1)影响细胞再生、创伤愈合的因素。(2)骨折愈合的过程。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实验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再生、创伤性神经瘤、肉芽组织。二、教学内容:(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1.再生、再生的类型、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

7、生过程、影响细胞再生的因素。2.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瘢痕组织。3.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4.骨折愈合。(自主学习)(二)实验课1. 实验内容: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一、掌握:1.淤血的概念、原因、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2.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3.栓塞、栓子的概念,栓子的运行途径及规律。4.梗死的概念、病变及类型。二、熟悉: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2.血栓形成的过程及栓子的形态。3.梗死的原因及对机体的

8、影响。三、了解:栓塞的类型、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对机体的影响。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2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充血、淤血、心力衰竭细胞、槟榔肝、血栓形成、栓塞、栓子、梗死。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 1充血(1)动脉性充血:病因:类型: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病变及后果。(2)静脉性充血:病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病变后果:淤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使器官变硬形成淤血性硬化;侧支循环建立;重要器官淤血举例:肺淤血、肝淤血。2血栓形成(1)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

9、高。(2)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血栓形成过程:血栓头、血栓体、血栓尾。血栓类型可分为以下四种: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3)血栓的结局: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 钙化。(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有利方面;不利方面:3栓塞(1)栓塞的概念(2)栓子类型:固体性栓子液体性栓子气体性栓子。 (3)栓子运行途径 右心及腔静脉系统的栓子:肺动脉干及其分支栓塞肺静脉、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体动脉栓塞门脉系统静脉的栓子: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逆行性栓塞: 交叉性栓塞(4)血栓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肺动脉栓塞:概念;栓子的来源和对栓塞部位的影响。体循环动脉栓塞:概念;栓子的来源和栓塞的部位影

10、响。 (5)其他类型栓塞: 羊水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栓塞、气体栓塞、液体栓塞脂肪栓塞4梗死(1)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2)梗死的病变及类型:梗死的一般形态特征。梗死类型:贫血性梗死的部位,条件,病变特点;出血性梗死的部位,条件,病变特点。(3)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影响: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部位及有无细菌感。梗死的结局。(二)实验课1. 实验内容:充血、淤血、血栓、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特点。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及后果。(2)掌握混合血栓的病变特点,联系分析血栓形成的条件、结局及机体的影响。(3)掌握栓子运行途

11、径,联系分析栓子对机体的危害。(4)掌握梗死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危害。第五章 炎症目的要求:一、掌握:1炎症的定义及局部基本病理变化。2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及其主要特征、炎症的结局。二、熟悉:炎症的临床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意义、炎症的经过及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三、了解:炎症的原因、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2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炎症、感染、炎症介质、变质、渗出、增生、趋化作用、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假膜、化脓、脓细胞、脓肿、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 1炎症的概念2炎症的原因(致炎因子):

12、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致炎因子3炎症的基本病变:变质、渗出、增生4炎症经过和结局5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增生性炎(非特异性增生性炎、肉芽肿性炎)。6炎症的全身反应7炎症局部临床表现(二)实验课1. 实验内容:(1)学习炎症的三种基本病变,观察炎性充血、水肿和各种炎细胞的形态特点。(2)学习炎症的类型和结局。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炎症的三种基本病变。(2)掌握各种白细胞的形态和功能。(3)掌握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结局; (4)掌握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区别;(5)掌握增生性炎的病变特点。第六章 肿瘤目的要求:一、掌握:1肿

13、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2肿瘤的组织结构和异型性。3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扩散和转移。4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5肿瘤的命名原则和肿瘤的分类原则。6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恶病质的概念。二、熟悉:1肿瘤的大体形态。 2常见上皮性肿瘤和间叶性肿瘤的组织来源、性质和形态特点。3常见的癌前病变。4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三、了解:肿瘤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代谢特点及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2学时。自主学习:4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肿瘤、异型性、分化、异质化、演进、侵袭(浸润)、转移、Virchow 淋巴结、Krukenbergs瘤

14、 、癌脐、癌、肉瘤、癌前病变、原位癌、非典型增生。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1肿瘤的概念2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3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4肿瘤的生长和扩散(1)肿瘤生长的生物学(2)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3)肿瘤的分级与分期5肿瘤对机体的影响6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7肿瘤的命名和分类8常见肿瘤举例(自主学习)(1)上皮组织肿瘤: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腺瘤、腺癌、单纯癌(2)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瘤、纤维肉瘤、脂肪瘤、脂肪肉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畸胎瘤、黑色素瘤。9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10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概要(自主学习)

15、(二)实验课1. 实验内容:(1)学习肿瘤的异型性、良恶性肿瘤的形态特点和上皮性肿瘤的特点。(2)学习肿瘤的浸润、转移环节、转移途径和转移规律以及肿瘤的分类。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肿瘤组织、细胞的异型性。(2)掌握上皮组织肿瘤的病变特点,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3)掌握皮肤鳞状上皮癌的病变特点。 (4)了解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5)掌握恶性瘤的转移规律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6)掌握恶性瘤浸润及转移的一般形态特点。 (7)掌握间叶组织肿瘤的病变特点。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1.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类型,病理变化及危害(合

16、并症)。2.良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危害。3.风湿病的病理变化、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变、(早期)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临床表现。4.粥瘤、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室壁瘤、Aschoff小体、枭眼细胞、粥样溃疡、左室向心性肥大、联合瓣膜病、瓣膜双病变、绒毛心的概念。二、熟悉:1.主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危害,心绞痛。2.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恶性高血压的病变特点。3.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包炎)、关节炎、皮肤的病变及脑的病变。4.心肌病(克山病)的病理变化、分型及危害。三、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风湿病和克山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17、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夹层动脉瘤、高血压病、风湿病、克山病、粥瘤、粥样溃疡、绒毛心、Aschoff小体、枭眼细胞、联合瓣膜病、瓣膜双病变。二、 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1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斑块继发性病变(复合病变);主要动脉的病变:主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及危害。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1)概念:(2)原因: 冠脉供血不足 心肌耗氧量剧增 (3)表现: 供血不足-心绞痛、心律紊乱、心肌纤维化血流断绝-心

18、肌梗死 :原因、类型、形态、部位、 合并症及后果(心功能不全 、心脏破裂、室壁瘤破裂 、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 、心律紊乱 、急性心包炎 、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性猝死)3高血压病(1)概说:高血压的分类: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概念诊断标准(2)类型及病变:良性高血压(缓进型) 基本病变:细A玻变及小A纤维硬化病理变化:分三期(机能障碍期,动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心脏的病变、脑的病变、肾脏的病变、视网膜病变)恶性高血压(急进型):基本病变及临床表现。(自主学习)(3)病因和发病机制 (自主学习) 4风湿病(1)概说 (2)基本病变变质渗出期,增生/肉芽肿期,纤维化期/愈合期。(3)各器官

19、的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包炎)心脏以外各器官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变、风湿性动脉炎及风湿性脑病)。(4)病因和发病机制(自主学习)5.心肌病(克山病)(自主学习)(1)概说(2)病理变化:基本病变:心肌的变性坏死、疤痕形成。肉眼: 扁桃心。镜下:心肌颗粒变性及凝固性坏死、空泡变性及肌溶性坏死、早期疤痕及晚期疤痕形成(3)分型及病理临床联系(4)病因 (二)实验课1. 实验内容:实验一(基础性实验):(1)学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2)学习高血压病的基本病变及风湿性心肌炎、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3)学习克山病的肉眼及镜下病变特点,学习亚急性细菌性心内

20、膜炎的病变。 实验二(综合性实验):临床病理讨论。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后果。(2)掌握高血压的基本病变。(3)掌握高血压性心脏肥大及细动脉硬化性固缩肾的病变。 (4)掌握风湿性心肌炎及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5)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发展过程、分期及各期的病变特点。(6)掌握克山病心肌病变的特点、各型克山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1.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2.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区别。3.肺癌的病理变化。4.硅肺的基本病变。二、

21、熟悉:1.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及并发症。2.肺癌的扩散及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3.硅肺各期病变的特点、合并症。三、了解:1.肺癌的病因。2.硅肺的发病机理。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 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大叶性肺炎、肺肉质变、小叶性肺炎、肺癌、早期肺癌、隐性肺癌。二、 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1肺炎(1)大叶性肺炎(自主学习)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基本病变:纤维素性炎分期(四期):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溶解消散期的时间、镜下观、肉眼观、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肺肉质变 (2)小叶性肺炎(自主学习)

22、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基本病变:化脓性炎临床病理联系 并发症: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2肺癌(1)概述: (2)病因:吸烟、大气污染、职业因素(3)病理变化:组织发生:大体分型 :中央型 外周型 弥漫型 组织类型 :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 、大细胞癌、 特殊类型 早期肺癌和隐性肺癌:早期肺癌概念:(管内型、管壁浸润型、管壁周围型)。 隐性肺癌概念:(4)蔓延转移 直接蔓延:转移:淋巴道、血道、种植(5)临床病理联系:咳嗽,局限性肺气肿及萎陷 咯血、胸痛、胸水 肺炎肺脓肿 支气管食道瘘 Horner氏综合征。 (6)早期诊断:X线、痰细胞学、支气管镜、免疫血清等

23、。3.硅肺(1)病因及发病机理(2)基本病变 硅结节的形成:细胞性结节 纤维性结节 玻璃样结节;弥漫性纤维化。(3)硅肺病变的分期:一期、二期、三期。(4)合并症 :肺结核、肺部感染、肺心病、肺气肿、气胸。(二)实验课1. 实验内容:学习大小叶性肺炎、硅肺、肺癌的病变特点。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比较二者病变的异同,并联系主要临床表现。(2)掌握硅肺的病变特点。(3)掌握肺癌的病变特点及转移规律。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1.溃疡病的基本病变及病理变化、溃疡病的并发症。2.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基本病变、类型及各型的病理特点及

24、其临床病理联系。3.肝硬变的概念、基本病变、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门脉性肝硬化与坏死后性肝硬化的比较。4.早期胃癌及早期肝癌的概念、胃癌、肝癌的扩散蔓延。二、熟悉:1.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2.肝硬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胃癌、肝癌的大体及组织学类型及其病理变化,癌前病变,临床表现。三、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嗜酸性小体、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亚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假小叶、早期胃癌、革囊胃、Krukenberg瘤、早期肝癌。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1.

25、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肉眼及镜下)、结局及合并症(愈合,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自主学习)2.病毒性肝炎(1)病因及发病机制(2)基本病变: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及间质反应性增生(3)急性普通型肝炎、慢性普通性肝炎及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类型、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3.肝硬化(1)概念及分类。(2)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假小叶的形态发生及病变特点(大体及镜下改变)。(3)肝硬化的临床病理联系(门脉高压症、肝功能不全)。4.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主要类型及病变特点及扩散。5. 胃癌的病因,主要类型及病变特点及转移途径。(自主学习)(二)实验课1. 实验内容:实验一(基础性实

26、验):(1)学习胃溃疡和胃癌的病变特点。(2)学习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癌的病变特点。实验二(综合性实验):临床病理讨论。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慢性胃溃疡的好发部位,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 (2)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各型肝炎的病变特点和结局。(3)掌握门脉性肝硬变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4)掌握胃癌、肝癌主要类型的镜下及肉眼病变。(5)掌握溃疡型胃癌与胃溃疡的区别。第十章 淋巴造血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霍奇金淋巴瘤的新分类、病理变化。二、熟悉:1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类型(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的病理变化。2

27、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三、了解:WHO关于淋巴样肿瘤的新分类。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 1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R-S细胞、Burkitt淋巴瘤、绿色瘤。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1. 淋巴样肿瘤(1)概念,(2)主要类型霍奇金淋巴瘤:特点、组织学分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削减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伯基特淋巴瘤的病理变化,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临床特点。2. 髓样肿瘤(1)概念,(2)主要类型急性髓母细胞白血病的分类、病理变化及临

28、床特点。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特点。(二)实验课1实验内容:认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学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病理特点。2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3目的要求:(1)掌握R-S细胞的形态特点。(2)掌握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病理特点。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 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光镜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2.大红肾、蚤咬肾、新月体、环状体、细颗粒性固缩肾的概念。二、熟悉:1.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免疫荧光和电镜特征。2.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三

29、、了解: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实验课:1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大红肾、蚤咬肾、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细颗粒性固缩肾。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病因及发病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2)病病特点:肉眼观察:大红肾、蚤咬肾。 光镜下: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电镜下,可见驼峰状电子致密物。(3)临床病理联系:尿液改变(血尿、蛋白尿等)、高血压、水肿。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1)基本病理变化:肉眼观察:大白肾;光镜下:新月体形成、毛细血管纤维素

30、样坏死。(2)临床病理联系:血尿、高血压、水肿、少尿、肾功能衰竭。3慢性肾小球肾炎(1)基本病理变化:肉眼观察:继发性细颗粒性固缩肾;光镜下:肾单位“毁损”、残余肾单位代偿、间质纤维化。(2)临床病理联系:多尿、夜尿、低渗尿,高血压、贫血、肾功能衰竭。4肾盂肾炎(自主学习)(1)急性肾盂肾炎概念、感染途径:血源性、上行性。病理变化、寒战、高热、白细胞增多、腰痛。合并症、临床病理联系:炎症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尿液改变、尿道刺激征。(2)慢性肾盂肾炎 病因:诱因持续存在、耐药性、免疫反应。病理变化:肉眼观察:疤痕性固缩肾。光镜下:临床病理联系:尿液的改变、肾功能不全、高血压。(二)实验课1. 实验

31、内容:学习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肾盂肾炎的病理改变。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并联系临床表现。(2)掌握肾盂肾炎的病变,发病条件及临床病理联系。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1.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的概念、分级。2.宫颈原位癌、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的概念、宫颈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病变特点。3.乳腺癌的病变特点。二、熟悉:宫颈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联系及扩散。三、了解:乳腺癌的分类。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实验课: 2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宫颈

32、原位癌、原位癌累及腺体、葡萄胎、Paget病。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 1宫颈癌(1)病理变化:好发部位:鳞柱上皮交界处肉眼分型:糜烂型、外生菜花型、内生浸润型、溃疡型;组织学分型:鳞状细胞癌(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腺癌。(2)宫颈癌的扩散:局部蔓延、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3)临床病理联系:接触性出血、血性白带。2乳腺癌(1)病理变化:好发部位:乳腺外上象限及乳头乳晕区;硬癌和髓样癌的区别联系。(2)扩散:局部蔓延、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3)临床病理联系:无痛性肿块、乳头内陷、桔皮样外观、乳头溢液、皮肤溃疡形成。(二)实验课1. 实验内容:学习宫颈癌的病理变化及

33、乳腺癌的病变特点。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3. 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子宫颈癌、乳腺癌的病变特点。 第十三章 传染病目的要求:一、 掌握:1.结核病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发展及结局;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发展及结局。2.伤寒的病因、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3.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二、熟悉:1.血源播散性结核病的病变特点。2.肺外器官结核病:肠结核、肾结核、骨和关节结核的病变特点。3.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淋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病理变化;梅毒分期和各期的病变特点。三、了解:结核病及艾滋病的的发病机制。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1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结核病、肺原发综合症、结核球、伤寒、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树胶样肿。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1结核病(1)概述:病因:结核分枝杆菌;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2)原发性肺结核病: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发展和结局:愈合、支气管淋巴结结核病、恶化扩散。(3)继发性肺结核:病变类型;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4)肠结核病变特点:溃疡型、增生型。(5)骨结核病变特点:干酪样坏死型、增生型。(6)关节结核:多继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