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_第1页
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_第2页
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_第3页
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_第4页
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1、 中尺度天气系统: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比常规探测站网小,但比积云单体的生命周期及空间尺度大得多的一种尺度。即水平尺度为几公里到几百公里,时间尺度由1小时到十几小时。2、划分依据及分类:1)早期的经验分类天气系统一一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 AAA仝间尺度分别为:10 m、10 m和10 m时间尺度对应为:105s、104s和103s2) 依据物理本质对天气系统进行分类(动力学分类方法)依据无量纲数罗斯贝数Ro 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 T的尺度分类行星尺度、气旋尺度、中尺度、积云尺度、小尺度3)Orlanski的综合分类(观测与理论分类)大尺度(a、3)

2、中尺度(a、9 小尺度3、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2)气象要素梯度大;3)散度、涡度与垂直速度;4)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5)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6)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第二章地形性中尺度环流1、中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类:地形性环流系统、自由大气环流系统2、 地形波的基本类型主要依赖风的不同类型(1)层状气流小风、层状气流。平滑浅波,波动只发生在山脉上空的浅层,向上很快消失山脉波(mountain wave)(2)驻涡气流:在山顶高度以上风速较大时,可能在山脉背风坡形成半永久性的涡动,上面则有气流的平滑浅波一一驻涡(standing eddy)(3)

3、波动气流当风速随高度增大时,在背风坡出现波动气流一一背风波(lee wave)。背风波可以伸展到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4)转子气流:在背风波出现时,当垂直方向有风速极大值出现时,则会形成转子气流(rotorstreaming)。驻涡和转子是背风波的特殊形式!3、背风波的形成、特征及大气条件背风波是地形波的一种类型,由于障碍物引起空气垂直振荡而造成的。特征:波长:1.870km之间,多为520km左右。波长一般随高度而变,高层较长,低层较短。随风速而变,风速愈大,波长愈大。波幅:指流线的峰、谷之间的距离。背风波的波幅可在几 百米至2km之间。 一般在0.30.5 km。与波长无一定联系。当波长与

4、山脉形状一致时,振幅最大。垂直速度:一般为 26 m/s,最大可达15 m/s。波长为13km的背风波的垂 直速度最大。4、海陆风发生时间与强度的规律:中午12时前后,开始吹海风,15时前后海风最强;夜间 03时前后,开始吹陆风, 凌晨06时前后陆风最强。风向变化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北半球多随时间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风向取决于:地球自转项、中尺度气压梯度力项、大尺度项、摩擦项、平流项P32第三章自由大气非对流性中尺度环流1、重力波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发生的天气条件、对天气的影响定义: 重力波是因静力稳定大气受到扰动而产生的惯性振荡的传播,属于横波(质点扰 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

5、直)。分类:重力外波 由外部条件作用下存在的重力波;重力内波当外部条件被限制时,存在于流体内部的重力波 ;惯性重力内波一一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基本特征:在大气中经常发生重力波(或重力惯性波),它的频谱很广,周期、波长、移速差别很大,从周期 10分钟,气压振幅只 100微巴的高频波,到周期为几十小 时,或者气压振幅达几毫巴的大振幅波。产生的天气条件:稳定层(或逆温层);具有明显的风速垂直风切变;通常而言,Ri<0.5 , Ri越小重力波振幅越大。重力波的作用 可触发对流 可引起晴空湍流 (CAT, clear air turblence) 高低空能量传输 不同尺度之间能量交换2、风速垂直切变

6、与重力波发生发展的关毛在基本气流随高度变化,即缶#0的环境中,扰动会受到风速垂直切变的显著影_一一z响,风速垂直切变愈强,影响愈大。3、锋与锋生锋一一通常指具有强大水平温度梯度和较大静力稳定性以及较大气旋性涡度的狭长地带。长度约为1000 km,宽度约为100 km。锋长度属于中尺度系统的范围。 锋生、锋消:锋的形成(加强)锋生锋的消亡(减弱)一一锋消4、中尺度高空急流急流:一条强而窄的准水平的气流带。低空急流:700 hPa左右的急流高空急流:一般指对流层上部的急流。具体强度标准一般是规定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 m/s ,风速水平切变量级为每 100 km为5m/s

7、,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510 m/s。第四章:中尺度对流系统1、 定义: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泛指水平尺度为 10-2000km左右的具有旺盛对流运动的 天气系统。2、分类:按天气现象分类:暴雨、暴雹、飓线按系统结构分类:孤立对流系统;带状对流系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按运动状态分类:移动性、静止性和准静止性对流系统3、孤立对流系统有三种基本类型:普通单体雷暴、多单体风暴与超级单体风暴。普通单体雷暴:通常将一个强上升区(垂直速度 >=10m/s,水平范围十至数十千米,垂直伸展几乎 达到整个对流层)称为一个对流单体。伴有强烈放电现象的对流系统称为雷暴;只有 一个对流单体构成的雷暴系统

8、叫做单体雷暴,亦即普通单体雷暴。单体雷暴的发展经历塔状积云、成熟、消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云内的垂直气流、温度和物态等几个方面。雷暴系统一般随最低5-8km高度的环境平均风移动。伴随有阵风、阵雨、小雹等强天气现象,时间一般比较短暂。多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muti-cell storm )是由一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命期短暂的对流 单体组成,是具有统一环流的雷暴系统。通常在风暴移动方向上辐合最强,从而促使沿阵风锋附近新的上升气流发展。然 后每个新生对流单体又经历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多单体风暴中的单体呈现有组织的状态,这与新单体仅出现在一定的方向上有关,否则,便会呈现无组织

9、的形态。在多单体风暴中,个别单体的传播可能有三种不同方式:1 )个别单体向平均风左侧传播;2 )个别单体向平均风右侧传播;3 )个别单体随环境风移动。超级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super-cell storm )是指直径达2040km以上,生命期达数小时以上,即比普通的成熟单体雷暴更巨大、更持久、天气更猛烈的单体强雷暴系统。它具有近于稳定的、高度有组织的内部环流(图4.11 )。并且连续地向前传播可达数百公里。超级单体的雷达观测:1 )在RHI (距离-高度显示器)上有穹窿(无或弱回波区)、前悬回波和回波墙等特征;2 )在PPI (平面位置显示器)上有“钩”状回波(图 4.12 )龙卷风暴产生

10、龙卷的强风暴系统称为龙卷风暴(tornadic storm ),它的风暴云十分高大并有明显的旋转性,通常是一种超级单体风暴。下击暴流对流风暴发展成熟时,会产生很强的冷性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便形成风速达17.9m/s (8级)以上的灾害性大风。Fujita 等将这种局地强烈下沉外流气流称为下击暴流(downburst )。下击暴流的雷达回波通常显示为钩状回波和弓状回波。下击暴流一般产生在中等到强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下击暴流的对流风暴的种类较多,尺度变化较大。第五章中尺度带状对流系统1、概念:带状对流系统指由对流单体侧向排列而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2、 分类:常见的带状对流系统有飓线(温带飓

11、线、热带飓线)、锋面中尺度雨带和台风附 近的中尺度雨带等类型。3、 飓线:一种带(或线)状中尺度系统是非锋面性狭窄的活跃的雷暴带(或不稳定线);其中 有许多雷暴单体(其中包括若干超级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是风向、风速气压、温度等突变的狭窄强对流云带;为破坏力的严重灾害性天气。4、飓中系统:指飓锋(飓线)、飓线前低压、雷暴高压、尾流低压。一般在成熟阶段才同 时出现。5、中尺度飓线的分类及其特征1)具有前导对流线和尾随层状云区以及具有由前向后和由后向前两支入流的飓线飓线的前方有一支由前向后的入流迎着飓锋上升,到高层分裂成向前和向后的两支气流,其后部中层则另有一支由后向前的入流。在由前向后的气流中

12、,由于老单体 衰亡,形成宽广的尾随层状云区。由于在高层不断有冰质点从对流区向后飞落到尾随 层状云区中,加上在尾随层状云区中包含着次级环流造成的上升运动,因此在尾随层 状云区下方仍有明显降水。2)后部建立型飓线这类飓线经常发生在西风带高空槽前,是中纬度最典型的飓线。它们通常由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组成。这类飓线的南端由于风的垂直切变形势有利于新对流的 发展,因而使飓线不断伸长;而在飓线的北端,各单体不断衰亡,衍变成层状云,并 沿高空风向东北方向延伸而形成大片砧云。这种飓线的特点是砧状云伸向飓线前方,而在飓线后方没有层状降水区。中层上升气流的逆切变倾斜,低层暖湿空气入流和中层干冷空气入侵以及飓线

13、后 方低湿球位温的下沉气流等。6、热带飓线热带飓线是由排列成带的成熟积雨云(对流区)和层状云组成的。在对流云带前方不 断有新对流云生成,而在对流云带后方,老的对流云消亡,形成宽阔的尾随层状云区。飓线前方低层有高温、 高湿空气流入飓线对流云区,云顶可高达16 17kni尾随层状 云区前范围可达 200km以上。与中纬度飓线的区别为:不存在引导层;最强对流回波出现在对流层的下层。7、大气中飓线的触发机制: 高空槽后型 高空槽前型 “阶梯”槽型第六章锋面气旋及台风附近的中尺度雨带1、暖输送带定义:在槽前辐合区的边界上通常可以看到一支狭长的云带。这是由来低纬度低空对 流边界层的暖空气在其逐渐向北、向上

14、运行,升入到对流层中、高层时所形成的。由于这 支狭窄的气流具有朝极地方向和朝上输送大量热量以及水汽和动量的作用,所以称为“暖 输送带(WCB ” 。暖输送带一般具有下述持征:1)它的位置一般处在冷锋前头,然后上升到地面暖锋上面。西边界清楚,东边界不太清楚;2)暖输送带经常与一条低空急流相对应;3)暖输送带通常几千千米长,属于一种天气尺度系统。2、冷输送带(CCB):定义:它起源于气旋东北部的高压的外围,是一支反气旋式的低空入流。其作用:将把 北方冷空气气向南方输送。3、锋面附近的中尺度雨带的类型及划分依据中尺度雨带粗略可分为三类:U型、L型和D型。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的浅层对流称为U型,出现在对

15、流层低层的浅层对流称为L型而直展深层的对流则称为 D型。这三类雨带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类。其中U型可细分为暖锋雨带、锋前冷涌雨带和冷锋雨带。L型可细分为窄的冷锋雨带和暖区小雨带(横向和纵向雨带),D型可细分为暖区雨带和锋后雨带。4、 暖锋雨带的云物理成因:在暖锋上的浅层对流云中冰质点不断生长和落出。他们落进 在对流云下面的层状云中,通过聚集而生长,并促进层状云滴冻结,造成较大的冰质点密 度,从而引起该地区较强的降水。5、对流云发生在位势不稳定被大尺度上升运动所释放的地方。6、地形雨的降水机制:第一类:宽尺度的上坡降水。地形性的强迫上升运动导致凝结和降水。第二类:越过小山时降水增强。从先前存在的云中

16、下落的降水物,再由局地性地形上 升所形成的低层碎云内冲刷的结果,在越过小山时降水出现增强。第三类:由于日射引起上坡加热造成上坡风,从而造成山峰上的对流云)7、台风是一种近圆形和具有暖心结构的热带气旋性涡旋。台风气旋的中尺度环流特征:边界层1.5KM 一下的径向流入(MI);眼壁中的倾斜上升 运动(S3 ;对流层的的径向外流只对流层高层( MO);眼区的平均下沉气流(MD )。8、台风发展过程中 MCS的作用:课本 P2161)4)第七章:1、MCC是一种生命期长达 6h以上,水平尺度大至上千千米的近圆形的巨大云团。它的内 部红外温度很低,表明它的云塔很高,经常可达十余千米以上。2、成熟阶段的M

17、CC的物理特征1) 大小和范围:(1)红外温度达-32oC或以下的云罩面积在 105 km2或以上;(2)红外温度 达-53oC或以下的内部冷云区面积在5X 104km2或以上;2)开始时刻:从(1)、(2)两个条件最初满足时起算。3) 持续期:满足(1)、(2)两条件的时期。这个时期必须持续6h以上。4)最大范围:红外温度达 -32oC或更低的冷云罩尺度达最大时的范围。5)形状:冷云罩达最大范围时,偏心率 (短轴/长轴)达0.7或更大。6)结束时刻:(1)、(2)两条件不再满足之时刻。3、MCC的生命史和各阶段特征:1) 发生阶段:首先表现为一些零散的对流系统在具有有利于对流发生的条件(例如

18、层结条件性不稳定、低层有辐合上升运动、 有地形的热力和动力抬升作用等)的地区中开始发展。2)发展阶段:各个对流系统的雷暴外流和飓锋逐渐汇合起来,形成了特强的中高压和 冷空气外流边界线,迫使暖湿空气流入系统。由于外流边界和暖湿入流的相互作用,使系 统内部的辐合加强,因此出现最强对流单体,并形成平均的中尺度上升气流。对流云团开 始形成并逐渐加大。3)成熟阶段:中尺度上升运动发展旺盛,高层有辐散,低层有辐合,并有大面积降水产生。这阶段在云图上的形态,具有成熟阶段MCC的物理特征。4)消亡阶段:MCC下方的冷空气丘变得很强,迫使辐合区远离对流区。暖湿入流被切断,强对流单体不再发展。MCC逐渐失去中尺度

19、有组织的结构。在红外云图上云系开始变得分散和零乱。但还可以看到有成片近于连续的云砧。4、MCC成熟阶段分类;各阶段特征;1) 初始阶段:当红外云图上-53?C等值线内的区域面积首次超过50000KM2时,定义为MCC的初始阶段。初始阶段之前的时刻称为MCC前期;2) 最大时段:当-53?C区域面积达到最大时定义为“最大时段”;3) 终止时段:当-53?C等值线内的面积开始小于50000KM2时,定义为终止时段;4) 胞状阶段:当-53?C等值线呈现相对光滑的环形的时段,定义为6中尺度胞状时段;5) 上冲最强时刻:在胞状时刻中,在-53?C等值线内色调白亮的砧云区出现,即云顶达到 最高、云顶温度

20、最低的时刻,定义为上冲最强时刻。第八章大气的不稳定性与对流1、静力不稳定:假设大气处于静力平衡,一气块受到扰动,若气块受到回复力又回到初始位置,则 日芬称为静力(或重力协急定的;反之若气块加速离开初因此志可作为静力稳定度判据:始位置,则称为静力俾力朴稳定的;-f A 0降力稳定I =0静力中性(6)dz<0静力不稳定1、条件性不稳定:指对干空气是静力稳定的,而对饱和湿空气是静力不稳定的情况。同醇力稳定度判据得条件不稳定判据:竺dz>0稳定 =0中性 。不稳定/ 2 do do(12) wdz dz气层原先的 温垂直递减 在其被抬升 后,如果是 为对流性稳3z>0对流性稳定=0对流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