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_第1页
(汇编)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_第2页
(汇编)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_第3页
(汇编)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_第4页
(汇编)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lacking in life. what you gain is what you lose.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you should know what you wan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时

2、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三、教学过程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_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1)介绍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2)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2)划出课文中

3、带有生字的词语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4)、学生练读全文5)、抽读卡片6)读准字音7)理解词语皓月:明亮的月亮。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2、范读课文三、细读课文1、细读1-3自然段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2、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课文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3、学习第三自然段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形影不离”呢?4、指导朗读作业布置:抄写词语版书设计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第二课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_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二、

4、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三、教学步骤及过程1、继续细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自由练读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引导想象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细读5,6自然两段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5、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2 、总结课文内容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3、指导背颂第4-6段4、直到造句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5、作业板书:2 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教学反思: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

6、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

7、含义深刻的句子。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作品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2

8、、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二、感悟“手足情深”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2、【

9、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7

10、、【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板书】 月圆人缺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

11、念)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三、体会“美好感情”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相机点拨。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师相机点拨。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12、。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四、小结全文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板书设计】2 但愿人长久思念 手足情深埋怨 月圆人缺宽慰 长久 婵娟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3一、教

13、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2感悟文本主题: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3培养语文品质:(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

14、和情感性。(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习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时间四、预习作业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3.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5.上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1.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2)这篇_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_写了苏

15、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师:同学们,这篇_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

16、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1)自读自划(2)同桌交流(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

17、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二)体验并联

18、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习体会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习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教师指

19、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最好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出示:无情的月亮啊,_欢欢喜喜观赏品尝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比如: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

20、么?(板书:手足情深)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宽慰)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

21、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教师随机追问:“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

22、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

23、_,就像天上的月儿_,_,哪里会_!但愿_,虽然_,也能_!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便_:人有_,月有_,此事_。但愿_,_!(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1.出示最后两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月朗星稀月淡风清皓月当空明月清风花容月貌花好月圆春花秋月彩云追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海上生明月,天涯

24、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板书设计:但愿人长久内心活动思念转念苏轼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手足情深豁达人生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4【教材简析】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

25、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设计理念】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26、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课前准备】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教师:有关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_。(板书:但愿人长久

27、)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三、背景介绍,

28、理解课文。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第二课时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

29、怨宽慰”。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一)体悟“心绪不宁”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

30、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二)体悟“埋怨”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

31、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三)体悟“宽慰”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32、婵娟”的含义。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三、升华情感

33、。体悟意蕴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附:板书设计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反思】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

34、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5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解_中含义深刻的句子。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

35、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二 初读课文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 师检查自读情况(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

36、小黑板出示)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三 诗歌诵读比赛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四 作业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一

37、 复习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二 细读课文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师板书:心绪不宁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

38、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师板书:埋怨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1) 自由轻声读课文(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师板书:宽慰(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4)再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

39、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三 总结课文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四 作业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板书:6 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

40、句子的含义。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教 法:启发式 读悟结合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欣赏教具准备: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2、课件3、相关资料图片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理清层次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1、谈话导入:我们刚刚度

41、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题)3、齐读课题。二、 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5、尝试听写。6、组织反馈。7、提问

42、: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8、齐读生字词。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4、组织交流。四、小结1、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听写生字词。熟读课文。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 了我们此话的含义?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理解全文教学过程:一、 回顾复习1、听写词语

43、,并且反馈。2、提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二、 细读课文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3、提问:“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共3页,当前第1页123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

44、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7、相机指导理解:(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提问:“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2)出示语段: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

45、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提问:“转念”是什么意思?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8、提问: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9、齐诵水调歌头。三、小结,布置作业课堂练习(一)听写课后词语。(二)默写水调歌头(三)辨析,组词:官( )念( )隐( )吟( )宫( )令( )稳( )今( )(四)选字填空:曲 屈委( ) 冤( ) ( )折 ( )膝求饶和 合( )好 ( )并 ( )适 ( )手(五)多音字组词:埋 mán( ) 禁jn(

46、 )mái( ) jìn(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七)月亮,似乎在中国古诗中成了思念家乡的代名词。你能默写几句“借月思乡”古诗名句吗?板书设计:密州做官 远离家乡中秋思亲 天各一方 手足情深共3页,当前第2页123埋怨月圆人不圆望月怀人 思绪万千 (转 念)2、但愿人长久(悲而不伤,充满希望)董艳艳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先做一下反思,希望能够抛砖

47、引玉,获益良多。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

48、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2021年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49、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

50、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2.反

51、复吟诵。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