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内直喷技术PPT课件_第1页
缸内直喷技术PPT课件_第2页
缸内直喷技术PPT课件_第3页
缸内直喷技术PPT课件_第4页
缸内直喷技术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本章内容安排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第1 1课课 发动机怠速控制发动机怠速控制第第2 2课课 发动机排放控制发动机排放控制第第3 3课课 发动机进气控制发动机进气控制第第4 4课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分析怠速(ISC),污染控制,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活性碳罐蒸发,进气增压,稀薄燃烧、GDI 、ACIS和故障自诊断等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与过程分析,以及安全保险功能和后备系统等功能子系统的基本和控制方法。第1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

2、术2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一、GDI发动机的发展与形成二、GDI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三、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四、GDI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2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3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1.何谓GDI发动机?是指将喷油嘴设置气缸盖上,直接将高压燃油喷入气缸内与进气混合燃烧的技术。GDI缸内直喷发动机(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FSI燃油分层喷射发动机(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HCCI均质混合气压燃(Homogeneous Charge Comp

3、ression Ignition)HPI高压直喷式汽油机(High Pressure Injection)SIDI双模缸内直喷发动机一、GDI发动机的发展与形成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3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4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2.何谓稀薄燃烧?u为保证各缸不失火,混合气不能太稀,其空燃比的稀限为17:1u将空燃比大于17的燃烧视为稀薄燃烧。u经济空燃比=16:1一、GDI发动机的发展与形成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4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5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3.稀薄燃烧的优点u热

4、效率随空燃比增加而增加,与一般当量空燃比的发动机相比,热效率能提高8%以上。特别是由于稀薄燃烧时的燃烧温度较低、完全燃烧程度高、泵流损失小且不易产生爆震,从而还可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u由于稀薄燃烧使燃烧过程保持足够的氧气,因此可有效降低排放中CO和 HC,同时由于燃烧温度的降低,可以有效抑制NOx产生所需的高温条件;u有利于改善发动机部分负荷特性。在稀燃发动机上,当负荷变化时,由于可采用变质调节,则可有效的降低泵吸损失,从而有利于改进部分负荷时的热效率。一、GDI发动机的发展与形成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5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62021年

5、11月19日星期五4. 实现稀燃的关键技术:u提高压缩比:采用紧凑型燃烧室,通过进气口位置改进使缸内形成较强的空气运动旋流,提高气流速度;将火花塞置于燃烧室中央,缩短点火距离;提高压缩比至13:1左右,促使燃烧速度加快。u分层燃烧:采用由浓至稀的分层燃烧方式。通过缸内空气的运动在火花塞周围形成易于点火的浓混合气,混合比达到12:1左右,外层逐渐稀薄。浓混合气点燃后,燃烧迅速波及外层,以此实现分层燃烧。u高能点火:高能点火和宽间隙的火花塞有利于火核的形成,火焰传播距离缩短,燃烧速度增快,稀燃极限大。稀燃发动机可采用双火花塞或者多极火花塞装置来达到上述目的。一、GDI发动机的发展与形成第4课 汽油

6、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6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7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5. 缸内直喷发动机的优点(1)节省燃油:油耗水平可下降3%以上,增加功率23。(2)减少废气排放(3)提升动力性能:同排量下,最大功率可提高15%。(4)减少发动机震动(5)喷油的准确度提升(6)发动机更耐用(7)各缸工作不均匀性改善(8)良好的瞬态响应(9)系统优化潜力大一、GDI发动机的发展与形成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7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8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1.气缸内涡流的运动u在进气过程中,通过直立式进气管,在

7、气缸吸力的作用下,产生强大的下降气流,使充气效率得到提高。又在顶面弯曲活塞的作用下,形成比传统汽油机更强大的滚动涡流。u这个滚动涡流,将压缩后期喷射出的旋转油雾,带到燃烧室中央的火花塞附近,然后及时点火燃烧。二、GDI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8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9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2.高压旋转油雾的产生u高压旋流喷油器,在压缩行程的后期(此时气缸内压力为0.6MPa1.5MPa),以5MPa5.5MPa的高压喷射出旋转的油雾,卷入滚动涡流中,迅速吸热汽化,以层状混合状态被卷到火花塞附近。u此时,火花塞附近为高浓度混合

8、气。极易点燃,气缸内的燃气呈“稀包浓”状态(O2分子包围HC分子),形成了一个绝热层,提高了热效率,使功率提高,油耗降低。二、GDI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9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0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3.高速强燃烧涡流的产生u “稀包浓”的强燃烧涡流,因未燃物和已燃物温度、密度和离心力的差异,在旋转中逐层的换位和剥离(未燃物温度低、密度大和离心力大,向外移动;已燃物温度高、密度小和离心力小,向内移动),并从内向外稳定地、彻底地分层燃烧。u “稀包浓”状态的燃气涡流,与气缸壁间产生绝热层,从而提高了热效率。因高压缩比和高

9、速强涡流及涡流分层高效率燃烧的结果,即进气涡流、压缩涡流、燃烧涡流的综合效果。二、GDI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10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1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4. 中、小负荷工况时的喷油特点。u 轿车在市内行驶占有的时间为7585,多在中、小负荷工况下工作,应在压缩行程后期喷油,以经济超稀薄混合气成分为主,为分层燃烧的混合气。二、GDI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丰田D-4发动机混合气控制策略第11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2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5.大负荷

10、工况时的喷油特点u 加浓可燃混合气,采用两次喷油方式。u 第1次是在进气行程,喷入适量燃油,形成均质燃烧混合气,此为补救功能。此时,还可利用燃油的汽化热,来降低进气温度,提高充气效率。u 第2次是在压缩行程的后期喷油,形成浓稀不均的层状混合气,再点火燃烧。u 可用在起动工况、急加速工况二、GDI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两次喷油方式 空燃比变化特性第12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3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二、GDI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丰田D-4发动机混合气控制策略大众FSI发动机的控制策略

11、第13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4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3模式:分层充气、均质稀混合气、均质混合气1.分层充气模式进气过程u在分层充气模式时,节气门打开,以减少节流损失。进气歧管翻转阀工作,封住各进气歧管的下进气道,使空气运动加速。u此时气缸处于进气冲程,吸入的空气呈旋转状进入气缸内。三、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14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5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喷油过程 当活塞处于压缩冲程,约上止点前60CA(曲轴转角)时,喷油器开始喷油,于约上止前45CA结束喷油,喷油器喷射的燃油被喷射到

12、活塞的凹坑内。喷油时刻的早晚对混合气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三、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 第15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6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混合气形成u发生在压缩上止点40-50CA之间。如果曲轴转角小于这个范围,反之,如果曲轴转角大于这个范围,则混合气就变成均质混合气了。u此时的过量空气系数约为=1.6-3。三、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 第16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7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 点燃作功过程u当混合气形成分层时,即使火花塞处混合气较

13、浓,远离火花塞处混合气较稀,火花塞点火,使混合好的气雾点燃作功。u混合好的气雾周围的气体起到隔离作用,是缸壁热损耗小,发动机热效率提高。三、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 第17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8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2. 均质稀混合气模式 进气过程:均质稀混合气模式的进气过程于分层充气模式相似,此时,节气门大开,进气歧管翻转关闭各进气歧管的下进气道,使空气加速运动,并呈旋转状进入气缸。 喷油过程:均质稀混合气模式的喷油始点是在进气行程进行,即在点火上止点前300CA时喷入汽油,且控制过量空气系数为=1.55左右。三、

14、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 第18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19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2. 均质稀混合气模式 混合气形成:均质稀混合气模式的混合气形成有足够的时间,混合均匀,形成较稀的均质混合气。 点燃作功过程:对于均质稀混合气模式,点火时刻有较大的范围优化控制,可自由选择。燃烧发生在整个燃烧室内。三、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19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0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3.均质混合气模式 进气过程:在均质混合气模式,节气门的开度是按油门踏板位置

15、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的。进气歧管翻转阀是根据发动机的负载和转速来控制的,可打开、关闭,部分关闭进气歧管的下进气道。喷油过程:均质混合气模式的喷油时刻与均质稀混合气模式相同,即在点火上止点前300CA时喷入燃油,但此模式的过量空气系数为=1。三、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20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1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3.均质混合气模式混合气形成:均质混合气模式的混合气形成时间也较长,使混合气能充分混合,形成均质混合气。 点燃作功过程:对于均质混合气模式,点火时刻也有较大的范围,根据发动机的负荷、转速、以及其他传感器信号

16、来进行精确控制三、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21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2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四、GDI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22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3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GDI发动机的主要传感器有:(1)空气流量计(2)进气温度传感器(3)进气歧管压力温度传感器(4)节气门位置传感器(5)发动机转速传感器(6)霍尔传感器(上止点位置传感器)(7)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8)低压燃油传感器(9)高压燃油传感器(10)爆震传感器四、GDI发动机

17、的电子控制系统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11)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2)进气歧管翻板电位计(13)散热器出口处的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4)EGR阀位置传感器(15)连续变化式氧传感器(16)跃变式氧传感器(17)废气温度传感器(18)NOX传感器(19)海拔高度传感器第23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4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GDI发动机的主要执行器有:(1)高压喷油器(2)点火线圈(3)进气歧管翻板电磁阀(4)活性炭缸电磁阀(5)增压压力限制电磁阀(6)涡轮增压器空气再循环电磁阀(7)节气门控制单元与节气门电机(8)燃油压力调节器(9)电动燃油泵(1

18、0)凸轮轴正时电磁阀(11)主继电器四、GDI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24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5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四、GDI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第25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6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四、GDI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燃油压力传感器宽带氧传感器NOX传感器第26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7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四、GDI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第4课 汽油机缸

19、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NOX传感器功能:u NOX传感器安装在NOX存储式催化转化器的后部,以监测其NOX的存储量。NOX传感器采用电池电动势原理进行检测NOX的浓度。u 在第一个泵单元,氧成分被调成恒定(14.7kg空气:1kg燃油),值通过泵电流来量取的。u 废气流经扩散网到达O2测量单元,该单元通过还原电极将氮氧化物分解成氧气和氮气。通过氧-泵电流就可确定NOX的浓度。第27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8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四、GDI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NOX传感器(1)存储过程u当发动机在稀薄燃烧工作时

20、,废气中的NOX被NOX存储催化转化器表面上白色涂层发生氧化反应,生产NO2。uNO2再与氧化钡(Ba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硝酸盐(Ba(NO3)2),并存储在催化转化器中。存储过程一般花6090s。第28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29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四、GDI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NOX传感器(2)还原过程NOX的还原u 当存储式催化转化器中的NOX负载量已达到极限时,发动机控制系统使发动机短时间处均质且1稀薄燃烧模式。第29页/共34页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电子控制技术30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四、GDI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第4课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第四章 发动机辅助控制(2)还原过程硫的还原u 这是个单独的过程,因为产生硫的化学稳定性很高,这些硫在氮氧化物的怀远过程是不会分解的。硫也会占据存储空间,这会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