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结构及细胞基本功能PPT课件_第1页
细胞膜的结构及细胞基本功能PPT课件_第2页
细胞膜的结构及细胞基本功能PPT课件_第3页
细胞膜的结构及细胞基本功能PPT课件_第4页
细胞膜的结构及细胞基本功能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人体基本构造和功能单位:是实现和控制基本生命过程的最小单位。 细胞膜(质膜)是进化产物,它的形成是生命物质由非细胞形态向细胞形态进化的重要转折。 细胞膜作为细胞屏障,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相对恒定环境。 细胞膜是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与物质转运、信息传递、能量转移及吸收、分泌、免疫和兴奋传导等功能有密切关系。第1页/共42页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1、化学组成 脂类、蛋白质和糖类。重量 上P/F: 4/1;分子数F/P:100/1;糖类极少。 2、分子排列 液态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1)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2)镶嵌不同 分子结构

2、、不同功能的蛋白质;(3)糖(寡糖或 多糖链)在膜外与脂质和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为 糖脂或糖蛋白。第2页/共42页二、膜中物质的结合形式第3页/共42页第4页/共42页磷脂的结构 磷脂的立体模型 磷脂的符号第5页/共42页表面蛋白质整合蛋白质第6页/共42页脂质的结构:亲水性基团、疏水性长烃链脂质的特点:流动性(熔点低、液态) 稳定性(自由能最低)功能:起屏障作用,是细胞的基架;细胞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不致破坏。1、脂质(磷脂)2、蛋白质结构:表面蛋白质、结合蛋白质功能:具有不同的结构,它们分别与细胞的物质转运(载体、通道、离子泵)、能量(酶类蛋白质)和信息传递有关(受体)。第7页/

3、共42页3、糖类:含少量的寡糖和多糖链,与膜中的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功能:以其单糖排列顺序上的特异性,可以作为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的“标志”。(抗原决定簇、膜受体的“可识别性”部分)三、液态膜镶嵌模型: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 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第8页/共42页细胞膜的功能:1、保护:屏障作用。、转运:载体、通道、离子泵。、识别:膜外侧的糖链。、信息传递: 受体 化学信息。 通道 生物电信息。第9页/共42页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物质转运的两个必备条件 1)细胞膜对物质有

4、通透性 2)转运动力:如浓度差、电位差、渗透压差 2. 物质转运存在于: C膜内外、消化道对物质的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等结构。第10页/共42页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形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原发主动转运、继发主动转运、 出胞与入胞一、被动转运1、单纯扩散: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之为单纯扩散。(O2、CO2、乙醇和脂肪酸)特点:不耗能影响通量的大小:膜两侧物质的浓度、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电场力(离子)第11页/共42页第12页/共42页2、易化扩散:有很多的非脂溶性物质,它们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也

5、能较容易地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移动,这一跨膜转运物质的形式称为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特点:动力也是来自物质浓度差所包含的势能, 需要蛋白质介导,如载体和通道分类:依帮助(或易化)作用的膜蛋白质不同可分为A:载体中介易化扩散(carrier mediated);B:通道中介易化扩散(channel mediated)。第13页/共42页A,载体运输(载体中介易化扩散):转运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转运动力:浓度差;特点:A.高度的结构特异性; B.饱和现象; C.竞争性抑制;D.转运速度快; E.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常受膜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与蛋白质

6、分子有关的物质的通透性是可变化的。意义:转运营养物质及代谢物。第14页/共42页第15页/共42页B B、通道运输( (通道中介易化扩散) ):转运物质:NaNa+ +、K K+ +、CaCa2+2+;特点: A.速度快 B.有选择性(但不像载体那样严格) C.受精密调控分类: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有些则由所在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决定其开、闭。 机械门控通道:有些则由所在膜所受压力不同而决定其开放的第16页/共42页第17页/共42页二、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

7、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K+、Na+、Ca2+ H+、I-、Cl-等离子和小肠和肾小管中葡萄糖、氨基酸1 特点:(1)逆浓度差或电位差; (2)耗能(能量来自细胞的代谢活动)。 2 意义: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物质转运形式第18页/共42页第19页/共42页3 3、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区别: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有一个最终平衡点,即被转运物质在膜两侧达到电化学梯度为零时。而主动转运因膜提供了一定能量,使被转运物质或离子逆着电-化学势差的移动,没有平衡终点, 被转运物质甚至可以全部被转运到膜的另一侧.第20页/共42页4、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

8、sport ): 钠泵(sodium pump): A.是镶嵌蛋白质, B.能逆着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C.主要是由于它本身还具有ATP酶的活性。 在主动转运中如果所需的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主动转运过程, 则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细胞膜上的钠泵活动的意义: A.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B.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C.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势能 D.是可兴奋细胞(组织)兴奋的基础,也可供其它耗能过程应用第21页/共42页第22页/共42页5.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是

9、依赖于另一物质浓度差所造成势能而实现的转运(间接利用ATP释放的能量)。也称为联合转运.联合转运可分为同相转运(symport)和逆相转运(antiport):被转运物与Na+转运方向相同称同相转运;被转运物与Na+转运方向相反称为逆相转运。 第23页/共42页第24页/共42页5、主动转运意义: 细胞可以根据需要主动选择对物质的吸收和排出,而不受细胞内外物质浓度(或电位)梯度的影响。而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不均的维持是神经、肌肉等组织细胞兴奋性的物质基础。第25页/共42页三、出胞和入胞出胞和入胞主要涉及大分子团块及液态物质跨膜物质转运,这是更复杂的、伴有膜结构改变的主动转运方式。(1)出胞

10、细胞排出某些物质过程。是细胞分泌的一种机制,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外分泌细胞分泌酶原,黏液,神经细胞释放递质。分泌物大多在内质网合成,向高尔基体转运过程中,被膜性结构包装,成为分泌囊泡,储存胞浆中。细胞分泌时,囊泡被运到细胞内表面与胞膜融合,再向胞外开口,将内容物排出。出胞是种复杂耗能过程。第26页/共42页第27页/共42页2、入胞 是指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物质被细胞膜识别并互相接触,接触处细胞膜向内凹陷并把物质包裹起来,然后膜融合断裂。被转运物质与膜表面特异性受体蛋白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入胞称为受体介导式入胞,如细菌、毒素、异物及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入胞。第28页/共42页第2

11、9页/共42页三 细胞跨膜信号转导概念及其特点跨膜信号转导定义 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通过细胞膜结构中蛋白质分子变构,将外界信号转导为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电反应或其他变化)。简练地描述就是:信号从细胞外,通过细胞膜简练地描述就是:信号从细胞外,通过细胞膜到细胞核的过程。到细胞核的过程。第30页/共42页一、信号转导概述一、信号转导概述 (一)细胞外刺激信号(一)细胞外刺激信号 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导 (二)(二)受体及其特征受体及其特征 能识别能识别化学信号并与之化学信号并与之作特异性结合,引作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的生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称为受体发

12、细胞的生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称为受体(receptor) 主要的细胞外刺激信号是神经递质、激主要的细胞外刺激信号是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也称为第一信使物质)素和细胞因子(也称为第一信使物质)第31页/共42页v根据它们存在部位可分为膜受体、胞浆受体和核受体。v受体结合特征有:va、特异性b、高亲和性vc、饱和性d,可逆性v(三)信号转导基本过程v包括跨膜信号转换、胞内信号传递和引起生物学效应。第32页/共42页(四)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TST)(一)通道藕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它们既是识别,结合特异受体,又是通道蛋白 1、N-M接头处化学门控通道 ACh(种亚单位 、,聚体组成 的通道蛋白

13、),ACh 和结合通道结构开放去 极化终板电位。是通道型或促离子型。类似受体这样通道型受体或促离子型受体,体内还有谷氨酸、GABA离子型受体2、没有胞内其他信号分子参与。3、这是胞外信号对靶细胞作用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作用特点作用特点:速度快,反应位点局限,并非最多。速度快,反应位点局限,并非最多。 第33页/共42页第34页/共42页第35页/共42页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1、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上与第一信使(激素)结合的特殊蛋白质。2、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1)是受体与效应器间具有信息传导功能的蛋白2)分激活型G-蛋白(Gs)、抑制型G-蛋白(Gi) 第36页/共42页3、G-蛋白效应器腺苷酸环化酶(AC)ATPcAMP磷脂酶C(PLC)磷脂酰肌醇三磷酸肌醇(IP3)4、第二信使:cAMP、IP3、DG、cGMP、Ca2+等3、G-蛋白效应器第37页/共42页第38页/共42页第39页/共42页二)G蛋白耦联受体转导的主要途经1.受体G蛋白AC途经H-RGs AC(腺苷酸环化酶)cAMP PKA(蛋白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