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教学提升课堂: “起承转合”式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_第1页
高考作文教学提升课堂: “起承转合”式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_第2页
高考作文教学提升课堂: “起承转合”式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_第3页
高考作文教学提升课堂: “起承转合”式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_第4页
高考作文教学提升课堂: “起承转合”式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作文教学提升课堂:“起承转合”式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学生们都希望能写出一篇中心明确、内容具体丰富、情 感动人的文章。但是在学了很多文章和阅读了很多文章之后,仍然觉得下笔不知所措。那 么,掌握文章的结构章法,学习写作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文章结构,能让写作者 行文有序、深入细腻地表达情感、张弛有度地写人叙事、有条有理地发表见解,有效地防 止写作时“踩西瓜皮”的现象,从而使文章有条不紊,中心突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学生对写作有着畏难的心理,不仅思路混乱,语 言匮乏,就连简单的看图说话也表达不出来。为了解决学生不会写作文,又不知写什么的 问题,笔者以“起

2、承转合”的形式结构为中心作了一些写作训练的尝试。何谓“起承转合”? 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和亦起在内; 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是: “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 是全文的结束。” “起承转合”不仅是文章的结构,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模式,符合人 们的认知规律,更契合人们的心理活动。从最初的引入,再到一些原因的了解,一面到多 面,由外逐步深入,并且这一过程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最后的了然

3、显得水到渠成。这种写作模式在许多文体的写作中都很实用,下面主要以“记叙文“写作训练来进行 训练与阐述。“起”是起点、发端。在记叙文中,开篇要展现出情节的开端,感情是由何而 触发,找准感情的触发点,使后文的感情有所依托,避免无病呻吟。“承”是承接,是推动 情节发展的铺垫。在记叙文中,这部分主要是事件和感情的发展部分,梳理好事件和感情 的发展脉络。“转”是转折,文本高潮之处。在记叙文中,事件突然向另外方面变化,呈现 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将感情推向高潮。“合”即归结、总结。记叙文中,结尾要 提升概括,彰显主旨,升华主题。起承转合,是作文的一种基木结构章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起中有合,合中

4、有起, 即首尾呼应;2.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有着严 密的逻辑关系,使得作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也可以使内容丰蕴深刻。然而,作文模板、作文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批判的,认为这是在套作。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张志公先生强调,“定出公式和框子是不对的;但是要求初学者熟悉 并且掌握作文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还是需要的,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也是有 益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作家丁玲说过:“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 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是大作家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历练 之后才修炼出来的“无招胜有招”。作为中学

5、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模式,那就会变得无所适 从,不知从何下笔了。而这种“起承转合”式写作模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 到有话可说的“样子”,按照这个“样子”进行作文构思的训练,学生对谋篇布局的把握自 然胸有成竹。张中行先生说得好:“课堂作文是写作练功的场所,是'备用'不是'应用'。”(作文杂谈)在国外,上世纪80年代始,我们也看到他们对作文教学所做出的努力。2001年美国 布什政府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为了让作文教学更细致、指导更到位,做了 详细的要求。如小学五年级的描写要求:开头先引出所要描写的内容,接着运用五感及丰 富的想象进行形象的描述,比喻手法

6、的运用使读者心里产生清晰的画面。按照时间、空间 或重要程度顺序安排细节。最后总结全文。(摘自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不难发现,这 样的训练与“起承转合”的做法非常相似。经过如此训练,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写作是一套 程序一种结构训练的意识。下面以“被埋没在时光里的爱”教学设计具体的写作指导训练来诠释这一模式。一、教学目标这一模式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起”要点题设悬念扣题,开头和引入部分,吸引 读者,点明中心。“承”要扩展多角度,铺垫和发展部分。“转”是转折有变化、有起伏。 高潮部分,情绪的转折点,有冲击力的瞬间镜头或画面。“合”是总结全文、思考回味。故 事进入尾声,点明中心、回扣主题、呼应全文。“被埋没

7、在时光里的爱”教学设计提出 的教学目标如下:(-)明确本文的写作思路,在大胆合理的想象的基础上,写好“转”的内容。(二)理解和掌握记叙文五笔写作法,进一步明确起承转合写作法。(三)在故事情节的设计和写作中,受到爱及努力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感染与教育。在上述的教学目标中,三条目标涵盖三个维度,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把握,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理解和掌握记叙文五笔写作法,进一步明确起承转合写作法” 和“在故事情节的设计和写作中,受到爱及努力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感染与教育”中, 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二、评价标准近年来,作文教学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的作文指导针对性不强,

8、指导过 程未能循序渐进,无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模式教学中,为了把四步一一 落实教学训练,可以分步进行,而评价是就针对这一点做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 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与其他写作模式 一样,教学目标即评价标准。那么一次训练就落在一个点上,例如此次作文训练在写好“转 “的内容,“转”的作用是使内容有变化、有起伏。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当然,生活 中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变化,我们作文时的“转”只要求有些变化即可,可以是角度的变 化,如写人从外观转向内涵的揭示(谓之“一面一另一面”),从写景转向抒情(谓之“实 -虚”)。学生只要达到这点

9、就可以拿到本次写作的高分,以此类推。三、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就是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即教学流程。除了课始的激趣导入,营造氛围环 节外,本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通常有以下环节。()立足教材,经典回顾泊秦淮背影老王特点:引出话题、铺陈话题、宕开话题、结束话题本环节主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已经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古 诗、现代散文诗及散文。泊秦淮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 景,后半段抒发感慨。这首诗中的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 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这“近酒家”三个字,就 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

10、,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 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这就是“引出话题”和“铺陈话题”。不知”实为“商女” 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这就是全诗的“宕开话题”的部分,“犹唱”二字上溯 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 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聪 的警示。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 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因此选择此作更能通过分析让学生们理解作者在构思上 做到“起承转合”的美妙之处。而背影和老王也是有相同之处,合理的结构

11、安排 让散文及散文诗读起来都优美感人。由此,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小结出三篇文体的结构共 同特点:引出话题、铺陈话题、宕开话题、结束话题。为下一步学习“起承转合”的结构 打下基础,如果理解了这个内容,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理清思路,掌握写法独立学习下文,找出“起承转合”部分,说一说。(1)背影(有删节)我与父亲不相见己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 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 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

12、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 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 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

13、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 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 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 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

14、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 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2)老王(有删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 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 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 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 的座上,或抱着冰低着身子进我家来,不

15、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 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 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 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 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 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16、,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 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 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 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 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 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 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

17、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 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 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小结:四笔写作法 开篇引入一笔一一简说事件(起) 交代原由儿笔一一介绍原委(承) 出人意料一笔一一写出波澜(转) 深刻感悟一笔一一表达感悟(合) 注意:四笔不一定是四段,它是文章的骨架,可以细化出更多的内容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使用背影作为材料,在“引出话题、铺陈话题、 宕开话题、结束话题”的结构上对应上“起承转合”,学生很容易理

18、解。可是光明白这一点 还不够,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知道怎样运用、怎么写。因此要做到细化,再利用老王 进行拆分,把“起承转合”分为四笔:开篇引入一笔一一简说事件(起),交代原由几笔 介绍原委(承),出人意料一笔一一写出波澜(转),深刻感悟一笔一一表达感悟(合)。 这里要强调的是四笔不一定是四段,它是文章的骨架,可以细化出更多的内容,结构也可 以由此生发出更多优化的组合。接着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入课外一篇那个秋日让了一次道,再次巩固五笔写好“起 承转合”的结构,做到强化,加深印象。(三)制造波澜,出人意料(1)被埋没在时光里的爱有一个名字,在我幼年的成长记忆里是模糊的,它就是“父亲”。我曾质疑他的存

19、 在,也曾厌恶他的存在,我的童年岁月里没有他,只是成长的路上,任风雨依旧,当那些 光阴的故事,全被折进了书页中的某个章节,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时,里面也暗地里生长着 美好的东西。(起)我一出生就被送到大姨家,父母因感情问题选择了结束他们的婚姻,身为儿女,我别 无选择。爸爸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回来看我们,而那时我刚出生!妈妈为了 赚钱养活我和姐姐,不得不把我扔在大姨家里,“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么多年来,妈 妈咬着牙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一切困难,用她的青春年华,给我和姐姐换来了相对优越的 生活。很难想象,一个女人是如何撑起一个家的!而他,我的爸爸,在外人提起时多数是 不堪的。起初,当别人说

20、起爸爸怎样不对不对时,我心里是憎恨的。后来,我更是和妈妈 一样,只要谈到爸爸便是冷漠态度,甚至是恶语相击。后来我慢慢长大,爸爸来看我的次数渐渐多起来,我和他的相处机会才越来越多。他 偶尔会带我去吃好吃的,还买很多漂亮衣服给我,只是家人的冷言冷语,让我有些不知所 措。“你和你爸出去,干嘛不叫他给你买贵东西? ”“你爸爸给你几百块钱就高兴的跳起来, 我养你那么大你给了我什么! ”“交学费交学费,每次这个时候你爸爸去哪里了? ”我不知 道该怎样去面对这个脱离了我人生轨道的那么多年但又真实存在的角色。我不理解他,我 恨他,但我却满足于他对我金钱上的补偿,也许这是我仅有的与他的快乐,也许打心里觉 得这是

21、他应该付出的!(承)直到八年级下学期,那是少有的一次,(转)是啊!,(合)(2)转:请写:突然,转机出现了一个浓墨重彩描写的画面(细节描写)学以致用是最终的目的,但作文训练不能贪多求全,一次训练一个点,步步为营。本 次训练的是“转”,于是给出了 “起”和“承”的部分,让学生们就只写“转”,写好了“转”,“合”的内容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对于“转”再继续细化,给出具体的要求:请写转机 的出现,要浓墨重彩的描写一个画面,画面里要有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打动读者,这才 是最关键的。如果学生写完了 “转”,觉得前面的部分要修改,这是要鼓励的,对于基础较 好学生来说,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结构,然后再进行自己的思

22、考和再创作,这才是达到了最 佳的教学目的。(四)依目标,评作品此次作文训练在写好“转“的内容,“转”的作用是使内容有变化、有起伏。古人 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当然,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变化,我们作文时的“转”只要 求有些变化即可,可以是角度的变化,如写人从外观转向内涵的揭示(谓之“一面-t另一 面”),从写景转向抒情(谓之“实一虚学生只要达到这点就可以拿到本次写作的高分,四、教学措施(-)立足教材,分析经典阅读教学和课后练笔是写作训练的两个翅膀,写作训练能走多远、飞多高,取决于双 翅的坚实、宽厚程度。为了配合“起承转合”式结构写作训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由浅入 深地从各种文体的文本中让学生体会

23、强化,更多的是利用教材中的符合这一模式的经典美 文进行强化训练。我们部编版材入选的文章都是经典,从古诗文到现代文,不仅是阅读教 学的好材料,从学习写作上更是学习的好素材、好模版。教师要懂得运用好,方能把阅读 与写作教学融会贯通,不会使阅读与写作脱结,让学生平日里每天上的语文课与写作没有 任何关系,这就十分可惜了。本次训练笔者仔细分析了泊秦淮背影老王三篇文 体不同的文章,发现“起承转合”结构非常明显,除此以外,还有散步壶口瀑布社 戏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费尽心思到课外给学生们找范文、析结构,其实经典就在我 们身边,而且同学们很熟悉,能利用起来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二)分步训练,步步为营“起承转合”不仅解决了学生“怎么写”的问题,而旦对学生“写什么”也提供了 概括的内容提示。比如,“承”之于“起。实际上就是同一叙述事件、情感等的重复,也 就是正说;“转”之于“起"或“承。就是对“起、承”之中述及事情、情感等的相对或 反面叙说;而最后的“合”从形式上是对主题、对“起、承、转”的前后呼应,从内容上 来说,却是主题的掘进和升华,也是写作者认知与审美、逻辑与判断力的体现。所以笔者 认为,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