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视角下五台山古典诗歌应用策略思考_第1页
文化旅游视角下五台山古典诗歌应用策略思考_第2页
文化旅游视角下五台山古典诗歌应用策略思考_第3页
文化旅游视角下五台山古典诗歌应用策略思考_第4页
文化旅游视角下五台山古典诗歌应用策略思考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文化旅游”视角下五台山古典诗歌应用策略思考    李颖利摘要:该文基于“文化旅游”视角来审视五台山古典诗歌,发现吟咏五台山的古典诗歌几乎涉及五台山的每一个景点,而且同一景点,不同诗人,不同表述,让游人有不同的体验,为此可以尝试打造五台山诗歌旅游专线,其次,五台山古典诗歌是一部鲜活的佛教史,建议景区打造五台山诗歌碑林,最后,以吟咏清凉石的诗歌为例,建议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五台山文创产品。关键词:文化旅游;五台山古典诗歌;应用策略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2、2-7517(2019)04-0355-031 “文化旅游”的界定对于“文化旅游”的界定,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研究员徐菊凤曾采用了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对于“文化旅游”的界定:概念性定义: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来满足他们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移动;技术性定义:人们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如遗产遗迹、艺术与文化表演、艺术与歌剧等的一切移动。1对于上述定义,笔者有如下的看法,即:一个核心点,两条基本路径。无论是“概念性定义”亦或“技术性定义”,都非常明确地表明:游客出游的动机是基于对文化的渴求,这是把控“文化旅游”概念最重要的核心点,其次两条基本路径是指:满

3、足游客基于文化渴求的路径,一是景区能够为游客带来新的信息,二是景区能使游客产生新的体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天下美景尽收眼底,为什么更多人却选择了亲身前往?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为了亲身体验,身心相守,从而获得全方位的文化体验,笔者尝试从文化类旅游资源中撷取其中精萃五台山古典诗歌,从文化旅游视角下探求五台山古典诗歌具体运用策略,以求为游客带来新的信息,新的体验,以促成游客“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拓宽五台山风景区文化旅游发展路径。2 五台山古典诗歌的界定本文中五台山古典诗歌指:上迄晋代下至清代,帝王将相、名流雅士、高僧大德、善男信女及一般旅游者所吟咏的以五台山自然

4、风景、名胜古迹、佛学著述等为题材,从不同层面反映五台山自然、宗教、社会、经济、风情、民俗的诗歌。3 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五台山古典诗歌呈现出三个特点五台山古典诗歌数量庞大,笔者共收集到899首,笔者基于“文化旅游”视角审视五台山古典诗歌,发现五台山古典诗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3.1 吟咏之作几乎涉及五台山每一个景点;同一景点,不同诗人,不同表述,展现对五台山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五台山共有青庙99处,黄庙25处,共计124处寺院,主要景点有:金阁寺、显通寺、塔院寺、广宗寺、太平兴国寺(五郎庙)、碧山寺、殊像寺、黛螺顶、清凉寺、狮子窝、白云寺、秘魔岩寺、佛光寺、罗睺寺、菩萨顶等,五台山古典诗歌几乎涵盖

5、各个景点,如:明代王道行金阁寺,明代丘坦之大显通寺、孙传庭塔院寺、广宗寺,清代僧人顶增坚错题五郎祠,明代孙枝驻北山寺、镇澄殊像寺、乾隆登黛螺顶、唐代李邕清凉寺碑铭、贾岛送惟一游清凉寺、宋代苏轼赠清凉寺和长老、明代高僧真可的清凉寺双柏歌、祝颢的清凉寺、顾绍芳古清凉,爱新觉罗·弘历的清凉寺、清代王秉韬题清凉寺、清代平梓题清凉寺,明代赵梦麟狮子窝二首,明代高僧真可狮子窝及傅山五台八首之一狮子窝,清代岑霁自龙泉关过岭宿白云寺、乾隆白云寺小憩,德清秘魔岩,宋代王陶佛光寺,乾隆罗睺寺,爱新觉罗·允礽菩萨顶雪月、阿王老藏菩萨顶二首等等。吟咏之作不仅涉及五台山的每一个景点,而且同一景点,不

6、同诗人,不同的表述,展现出对五台山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如描绘碧山寺(曾名北山寺)的诗歌有明代鎮澄的吟咏之作:“落日北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孤鹤栖双树,疏钟破晓烟。梵香坐清夜,暂尔已忘缘。”2诗中再现了傍晚时分碧山寺清静幽雅、庄严肃穆的风韵。描述碧山寺的诗歌还有明代孙枝的驻北山寺,诗人以纪游的形式,用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了真实地记录,日月穿梭,时光荏苒,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碧山寺迥异于尘寰的优美景致“鸟鹊纵翱翔,松杉多芾蔽。润草与岩花,随时竞芳媚”,3更能领略到诗人沉浸在佛国世界,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心赏殊恋恋,徘徊去难弃”。43.2 五台山古典诗歌是一

7、部鲜活的五台山佛教兴衰史,通过诗歌全面记录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3.2.1 五台山在唐代已成为全国佛教中心,声名远播唐代吟咏五台山的古典诗歌笔者收集到有:普明南台歌、李邕清凉寺碑铭、李白僧伽歌、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皎然送沙弥大智游五台、张籍送僧游五台兼谒李司空、贾岛送惟一游清凉寺等共计32首,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呈现了五台山佛教在唐代的发展盛况,创作于唐末五代间的敦煌文献五台赞云:“文殊菩萨五台山,遍化神通在世间。”5引来无数虔诚的朝圣者,他们“不辞白骨离乡远,万里持心礼五台。”6上述诗句均表明五台山在唐代已是香火旺盛,僧俗大众不远千里,一心朝拜,虔诚礼佛。李白僧伽歌云

8、:“高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为我论三车。”7据清凉山志卷七僧伽神异载:“唐梵僧僧伽师,南天竺人。持文殊五字咒,多神异。唐天宝间,来游清凉。”从中可以看出五台山的兴盛,天竺是佛教发祥地,其僧人不辞艰辛,前来瞻礼,可知当时五台山佛教已大大盛于其发源地天竺。3.2.2 宋元时期五台山佛教继续发展宋元时期五台山佛教继续发展,在历经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事件之后,五台山在宋代重新走上了恢复发展的路程,有宋一代的吟咏之作有:善昭无著吃茶、前三三后三三、秘魔岩和尚,雪窦金刚窟、秘魔岩,悟真前三三与后三三,慧南赵州勘破,克文赵州勘破婆子,张商英东台圆光赞、解脱和尚赞、继哲和尚赞,苏轼送张天觉得山字、次韵答张天觉

9、二首等。元代统治者对佛教非常崇尚,曾在五台山大力营建寺院,著名的有大万圣佑国寺、殊详寺和大普宁寺等。元代吟咏五台山的作品有:耶律楚材赠五台长老、元好问台山杂咏十六首、赠答普安师、超禅师晦寂庵、神山古刹,真觉清凉泉、罗汉洞,明本送断崖禅师游五台歌,野夫贵大崇福寺绍祖道源碑铭,萨都拉送闻师之五台等,3.2.3 五台山佛教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代吟咏五台山的诗歌笔者共收集到457首,其中被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真可留下吟咏五台山的诗歌64首,德清留存于世的吟咏五台山诗作为46首。真可、德清均为明代得道的高僧,镇澄虽然没有被列入全国高僧之列,但他撰修了一部颇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五台山山志清凉山志,同时留下

10、了44首吟咏五台山的诗歌。仅从诗歌数量就足见:五台山佛教在明代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貌。尊崇佛教在清朝是一项基本国策,清朝五任皇帝共计留下吟咏五台山的诗歌326首,其中以爱新觉罗·弘历为例,所作龙泉关恭依皇祖元韵为和其祖父玄烨再驻龙泉关之作,类似这样的次韵之作,乾隆留下了47首作品,一再依照祖父之韵来创作吟咏五台山的诗歌作品,表明清朝统治者对于五台山佛教文化一以贯之的尊崇与支持,也可看出乾隆始终秉持祖训,将清以来对五台山佛教的政策坚决贯彻落实的决心。3.3 吟咏清凉石的诗作不在少数清凉寺院中心的清凉石,引来众多的吟咏者,如:杨綵清凉石、陆深咏清凉石,傅山清凉石、岳粱登清凉石有感赋此、郑

11、材登清凉石赋、镇澄清凉石、邢云路登清凉石赋、园澄的古清凉、清爱新觉罗·胤禛清源石(二首)、爱新觉罗·弘历清凉石、戏题清凉石、咏清凉石、寄咏清凉石等,均为吟咏清凉石的佳作,诗人们基于自身体会对五台山清凉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如杨綵清凉石:“独伴白云迷岁月,寒风暑雨任摧隤。”8寥寥数语便将经过漫长岁月洗礼,饱经风霜而风采依旧的清凉石描摹得跃然可视,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明代陆深借吟咏清凉石来表达自己渴望用世之情,“夜深或有骑牛到,堪和南山叩角歌。”9傅山清凉石率意而发,“无情薰不热,有骨踏难柔。”10明写清凉石本是无情之物,即使熏灼也不会变热;坚硬有如铁骨,即使践踏也难以变得柔软,实

12、则暗喻作者对满清统治者的态度:任凭利诱,绝不会对之产生热情;铁骨铮铮,任凭威胁也不会屈服。4 五台山古典诗歌在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具体应用策略4.1 依托数量可观的五台山古典诗歌,推出五台山诗歌文化旅游专线依据五台山诗歌资源的分布状况及景点热度,在重点龙头景观打造独具特色的五台山诗歌文化旅游专线,由诗歌内容做牵引主线,进行旅游,侧重于不同景点诗歌的赏析,在吟咏、赏析、感悟之中,将游客引入佛国净地的深处,并可配套诗歌背后的相应故事,游客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游,也不再是具有佛教性质的宗教景观游,而是集自然、宗教、人文三位一体的诗歌文化专线旅游。打造五台山诗歌文化旅游专线,可引导游客扩散思维,不局限于眼

13、前实景,不局限于某一诗人的某一诗歌,可以展开横向、纵向的比较,在这样过程中,加深对景点地深入了解,引发游客产生新的体验,如:同一景点,由于不同诗人进行描绘,会产生不同的吟咏之作,传递不一样思想情感,明人史鉴游南台后写下了“翠拔南天第二台,天成图画一方开。”11盛赞南台风景如画,宋代张商英南台云“披云蹑雪上南台,北望清凉眼豁开。前后三三知者少,衲僧到此甚徘徊。”12显然诗人将关注的点更多地放在了希望能够在南台了悟佛法真谛上。即使同一诗人,同一景点,也会有不尽相同的体验,如乾隆皇帝曾写诗吟咏白云寺:“白云深处称禅栖,便访云关一觅题。密雪埋溪僧未扫,韶春入树鸟先啼。三间静室依然也,五载流阴亦迅兮。此

14、去鹫峰应不远,玉从林里望丹梯。”13(白云寺小憩)此诗虽非上乘,但可以看出当年白云寺的情景。十年后乾隆再游白云寺,“春云出谷如流,十年一度来游。底识蜂台殊胜,今朝名实兼收。”14(白云寺)此次游览乾隆皇帝倍感收获,即游览了名为“白云”的寺院,又观赏到了真正的白云,名实兼收。带领游客细细品味景点所留下的吟咏之作,使游客更多地获知景点新信息,引发游客产生新体验,满足游客基于对文化渴求而产生的“移动”,这将是“文化旅游”最核心的任务。另外,为了配合五台山诗歌文化旅游专线更好地实施,还可策划一系列普及性线路,之所以要用普及性线路配套诗歌文化专线,是因为诗歌旅游专业性较强,游客在体会深度和认识广度方面都

15、会因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或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要結合公众旅游的特点,充分利用景点的解说系统这一重要媒介,加强诗歌知识、诗人身份、诗作背景的介绍,使得景点被游览者认同并接纳古典诗歌所赋予它的内涵。4.2 打造五台山诗歌碑林前文已论述五台山古典诗歌是一部鲜活的佛教兴衰史,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可以规划建造展示五台山诗歌的空间,比如:可以打造五台山诗歌石刻碑林、诗歌博物馆等,着眼于古典诗歌角度领略五台山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国内的碑林大都由文而碑,由碑而景,比如毛泽东诗词碑林、中国翰园碑林、苏州碑刻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在中国不仅分布广泛且数量巨大,因为自身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而闻名

16、全国,受游人追捧。五台山可接受此启发,依照朝代先后顺序将吟咏之作进行排列,镌刻于石碑之上,同时碑林的雕刻可邀请著名的书法家、雕刻家,齐聚五台山挥毫泼墨,五台山碑林即可完整呈现五台山佛教文化发展史,同时每一首诗歌本身就极具文学价值,再加之碑林的雕刻出自知名书法集、雕刻家之手,这样每一块碑石的观赏价值将大大提升,势必吸引数以万计的佛教信徒前来顶礼膜拜,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必将趋之若鹜。4.3 开发融入五台山古典诗歌元素的旅游文创产品以吟咏清凉石的诗歌为例以五台山古典诗歌为主题的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是传播山西文化旅游的一种有效途径,以此为内容可开发一系列旅游文创产品。据清凉山志载:“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夏,故曰清凉”。另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始见于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清凉”集中体现五台山风景区的气候特点,且吟咏清凉石的诗歌数量不在少数,倘使将这些诗歌镌刻于石头之上,而且镌刻的字体出自知名书法家之手,制作成精美的清凉石摆件,相信这样的五台山文创产品一定会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文创产品要想赢得游客,关键靠“创”,用创意打动人、吸引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做法或许能够带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发,如何让书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