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语文答案教师版)_第1页
高邮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语文答案教师版)_第2页
高邮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语文答案教师版)_第3页
高邮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语文答案教师版)_第4页
高邮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语文答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高邮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语文学科试卷教师版命题人:居敏丽试做人:袁雪审题人:金霞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 13题。(9分) 庄子承继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现存世33篇,分为内七篇 ,外十五篇和杂十一篇,然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其文以“ 寓言”“重言 ”“危言 ” 为主要表现形式,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妙趣横生,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勾勒了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通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

2、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 道遥游里说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2 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然而,世人总有“ 机心 ” ,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如庄子 养生主所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 机心 ”,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 如何能 “ 不物于物 ” ,达到逍遥的境界 ?庄子提出了 “ 坐忘 ”“心斋” 这

3、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既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具体怎么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去。庄子强调逍游,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和强调积厚、诫信、忠诚等美好品质,只是尤为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正如庄子 让王中所强调的:“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3 位而不怍。 ” 回首庄子,其所强调的不执着自我,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开阔境界和旷达胸怀,所强调的审己体察、丰富

4、自身心灵的修行方式,以及抛开成见、消除争论,尊重差异、以不齐为大齐的人生智慧,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胸怀浩荡达观豁达的人生有指引作用,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启示。(摘编自孙欣旷达逍遥,天人合一)2018年1月8日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庄子以 “ 寓言” 等表现形式,勾勒出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从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b.庄子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竭力保持独立4 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c.庄子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积

5、厚、诚信等美好品质。d.庄子所强调的不执着自我、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开阔境界和旷达胸怀,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1.a 强加因果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紧紧地扣住题目“ 旷达逍遥, 天人合一 ” ,深入分析了庄子逍遥思想产生的基础。b.文章以逍遥游强调心灵自由为立论前提,由古及今,进而阐述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c.庄子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论证了不为利益所累,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学习知识。d.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包括对个人修身养性的指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5 兴有益的启示等2.c庄子 “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说明以有限的生去追寻无穷的知识

6、和利益 ,也是一种 “ 机心 ”,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道家著作,因其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故与汉代有不同。b.文章以 “ 逍遥 ” 和“ 机心 ” 的比较分析引出并阐释了“ 坐忘 ”“心斋 ” 的修行方式。c.只有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贪欲,使心境达到空明之境,方能“ 不物于物 ” 。d庄子强调的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修行方式,对我们成就胸怀浩荡的人生有指引作用。3.a “因其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故与汉代有不同 ” 属于无中生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6 湖底阿城后半夜,人来

7、叫,都起了。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7 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了,呼地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

8、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没有一颗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四面望,都说,哪儿呢?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一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先拢起一堆火。

9、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8 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 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 就是晚上结了, 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 关外不比关里。 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疙儿冷。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水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

10、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9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的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问,拿火烤烤吧?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

11、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都奇怪了。心里猛地一下,都回过头去。10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光着的腿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语,心跳得咚咚的,互相都听得见,都不说。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都是鱼。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第二段 “ 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 这句充满地方色彩的话,既巧妙交代

12、了这群人要去打鱼的事情,又表现出他们兴奋的心情。b. 文章注重描写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感受,“ 哆嗦 ” 的星星, “ 红炭 ” 似的朝阳,就绝妙地写出了人们在打鱼境遇中的特殊感受和情绪。11 c. 文章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善于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d. 文章叙写了一群人半夜前往草原大湖网鱼的神奇过程,以短句为主要言说方式,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4. c “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 错误4.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13、,题中a项考核句子含义,b项考核内容, c项考核手法, d项考核风格,其中c项“ 善于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 ,没有 “ 对比 ” 。5. 文章中网鱼的人群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5. (1)性情粗犷而有野性。大声说闹,大声笑骂,不拘生活小节。(2)性格坚忍而乐观。 半夜网鱼, 虽然气候异常寒冷,路途顛簸遥远, 湖水冰冷刺骨,但因能打到鱼的愿望而勇敢从容面对。(3)经验丰富,互相配合。大家听从安排,统一行动,团队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安慰。(6分,一点 2分)12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的题目,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根据文章的情节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 大声

14、说闹,大声笑骂,不拘生活小节 ”“半夜网鱼,虽然气候异常寒冷,路途顛簸遥远,湖水冰冷刺骨,但因能打到鱼的愿望而勇敢从容面对”“大家听从安排,统一行动,团队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安慰” 等情节概括 “ 性情粗犷而有野性”“坚忍而乐观 ”“经验丰富,互相配合 ” 等形象特征,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6. 文章是怎样叙述网鱼的一群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6. (1)以时间为线索,从半夜被

15、叫起到日出看到湖底的鱼,清晰呈现打鱼过程 :(2)以 “ 我”(隐匿的叙述人 ) 的所见所闻来叙写,真实再现打鱼时13 节气候的寒冷和打鱼人群的辛苦、兴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3).以网鱼人群在特定的打鱼境遇中的感觉状态和情绪状态来叙写事件,容易调动读者的体验,使读者感同身受。 (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给满 6分为止。)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材料组织特征的题目,注意线索、视角、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此题以时间为线索, 清晰呈现打鱼过程;以“ 我”的所见所闻来叙写,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以网鱼人群在特定的打鱼境遇中的感觉状态和情绪状态来叙写事件,容易调动读者的体验,使读者感同身受。

16、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赵抃 ,字阅道 ,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 ,守惧。 赵抃,字阅道 ,衢州西安人。考中进士。濠州郡守不按照法令供给士兵粮食和赏赐物品 ,士兵声称要发生兵变,郡守害怕。 转运使檄抃摄治之 ,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 ,弹劾 不避权幸 ,声称凛然 ,京师曰为 “ 铁面御史 ” 。 转运使发公文让赵扑暂代治理 ,濠州因而平安无事。 担任殿中侍御史 ,弹劾检举不回避权贵幸14 臣,声名严正 ,京城称他为 “ 铁面御史 ” 。 温成皇后之丧 ,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等相继

17、被逐。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凭着参知政事的身份监领,等到刘沆担任宰相,仍然兼任原来的取务。 赵抃论述刘沆应当免去所兼任的职务,以保全国家体制。 吴充等人相继被贬遜,抃言其故,悉召还 ,吕溱等既出守 ,欧阳修等求郡。抃言:“ 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以正色立朝 ,不能谄事权要。” 修等由是得留 ,一时名臣 ,赖以安焉。 赵抃陈述事情缘故,都把他们召回朝廷。吕溱等人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等人要求出任郡职。赵抃上疏说 : “近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 ” 欧阳修等人因此得以留朝,当时的名臣 ,依靠他得以安定。知益州 ,蜀地远民弱 ,吏肆为不法 ,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

18、,蜀风为变。出知虔州。虔素难治, 抃御之严而不苛 ,召戒诸县令 ,使人自为治。 担任益州知州。蜀地路途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违法之事,州郡公开相互馈赠。赵抃以身作则 ,蜀地风气因此改变。 担任虔州知州。 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护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 ,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令皆喜 ,争尽力 ,狱以屡空。15 岭外仕者死 ,多无以为归 , 抃造舟百艘 ,移告诸郡曰 ; “仕宦之家 ,有不能归者 ,皆于我乎出。 ” 于是至者相继 ,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县令都很高兴 ,争着尽力办事 ,监狱因此常常没有犯人。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 ,下公文通告各郡说: “做

19、官的人家 ,有不能归葬的 ,都从我这儿出去。 ”于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 ,同时供应他们路途费用。神宗立 ,召知谏院。 故事 ,近臣还自成都者 ,将大用 ,必更省府 ,不为谏官。 大臣以为疑 ,帝曰 : “吾赖其言耳 ,苟欲用之 ,无伤也。 ” 神宗即位 ,召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旧例(按先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 ,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 : “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 ,也没有什么关系。 ” 及谢 ,帝曰 : “闻卿匹马入蜀 ,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 ,亦称是乎 ?”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等到谢恩时 ,皇帝说 : “听说你一

20、个人去蜀地 ,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简略便易 ,也很称职吗 ?” 因担心成都守边兵卒,赵抃就以大学士的身份又担任成都知州。召见 ,劳之曰 : “前此 ,未有自政府往者 ,能为朕行乎 ?” 对曰 : “陛下有言 ,即法也 ,奚例之问 ?”皇帝召见 ,慰劳他说 : “在此之前 ,16 没有从政府中前去的,能够为我出行吗?” 赵拆回答说 : “陛下有话 ,就是法令 ,用得着问吗 ?”既至蜀 ,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 ,呼谕之曰 : “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到了蜀地后,治政更加提倡宽厚。有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叫来告诉他说: “我和你年纪相仿

21、,我一个人来蜀地 ,为天子镇抚一方。 你也应该清正严谨地率领众兵卒,等到部队回去 ,得到剩余资财拿着回家,为家室考虑可以了。” 人喜转相告 ,莫敢为恶 ,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 , 抃不师畀b狱吏,以意决之 ,悉从轻比。人们高兴地互相转告,没有人敢作恶 ,蜀地州郡安然无事。 剑州百姓私自伪造僧人度牒 ,有人把此事作为谋反叛逆上告,赵抃没有把他们交付审案官吏,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判决,都从轻发落。 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薨 ,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 ,都与法令符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清献。(选自宋史

22、赵抃传 ,有删改 ) 17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 /为室家计可也 / b.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费持归 /为室家计可也 / c.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 /归为室家计可也 / d.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 /归为室家计可也 / 7.b原文标点:吾与汝年相若 ,吾以一身入蜀 ,为天子扰一方 ,汝亦清谨以率众,比戍还 ,得余

23、赀持归 ,为室家计可也。 (本句根据句意 , “率众 ”“得余赀持归 ” 具有完整语意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檄文 ,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是古代官府文书的18 名称之一。 b.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 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 “ 皇后”c.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 “ 陛下 ” 。d.谥号是古代帝王、 大臣等死后 ,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8c“ 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受进言” 错, “陛下 ” 的“ 陛” 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

24、陛下 ” 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待卫。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卫而转告之。后来“ 陛下 ” 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应对的敬称。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 分)()a.赵抃弹劾权贵 ,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回避权贵 ,人称他为 “ 铁面御史 ” ;他竭力保护君子,召回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19 b.赵抃以身作则 ,弘扬正气。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 ,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他单身一人人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c 赵抃为人仁厚 ,为政宽容。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葬故乡;有百姓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

25、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d.赵抃深受赏识 ,忠于皇帝。赵抹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扑越级提拔不妥 ,皇帝表示可以任用赵抃。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9、d 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 与原文不符 ,原文的意思是 ,按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 ,而赵抃担任谏官 ,不属于重用 ,不属于越级提拔 ,所以有大臣对不重用赵抃表示疑惑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虔素难治 ,扑御之严而不苛 ,召戒诸县令 ,使人自为治。 (5 分) 10.(1) 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扑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

26、他们各自治理。(得分点 :素、御、自为 ,各 1分,句意 2 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0 (3 分) (2)巫师、医生、乐师以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顾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得分点 :不齿、乃、其,各 1分)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 分) (3)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与天交会,四面望去,浑然一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21 闻

27、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洛城:洛阳。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 ,时任检校司徒。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用 “ 四千里 ” 、“ 五六年 ” 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 草木变衰 ” 与下句“ 老” 相互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c.颈联中的 “ 步月清宵立 ” 、“ 看云白日眠 ” 写出了诗人的观众坐卧不宁,这种举动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d.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

28、起来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言近旨远,辞约情丰。c项,坐卧不宁的举动 “ 直抒胸臆 ” 错,应是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思。22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思家怀亲: “ 别四千里 ” 写出远离家乡,“ 思家 ” 、 “ 忆弟 ” 写出亲人分离;恨战乱之久:从 “ 草木变衰 ”“ 胡骑长驱五六年 ” “ 兵戈阻绝 ” 等可见;望早日平叛: “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写出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切盼望平叛。(必须结合诗句分析。每点2 分,答到 3 点即可得满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7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9、。(6 分)(1) 师说中,韩愈指出“_ ,_ ” 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2)荀子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 “_ ,_ ”。(3)赤壁赋中“_,_ ” 两句 ,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凄然泪下。23 (4)韩愈的师说是写给李蟠的,文末的“_ ”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979年 10月秦兵马俑博物馆

30、正式开馆。中国社科院2015 年发布中国景区国际知名度及海外游客旅游意愿排行榜20 强,秦兵马俑景区名列第4 位。40 年来兵马俑没有变,参观兵马俑的游客的服装、相机、心态、见识千变万变 ,每年几百万人 _ 地游走在秦兵马俑景区,随着国门开放 ,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眼界视野得到开阔。 景区外宾从三三两两到成群结队,从背包客到座上宾,他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发自内心笑迎八方游客的真诚、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自信。24 可以说 ,秦兵马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 年的旅游文博事业发展全部历程。秦兵马俑在上世纪80、90 年代 ,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观众多为政府官员、科教文工作者和外国来宾前往

31、。那时个人度假旅游、休闲参观还不太普遍。() 。慕名而来的观众对秦兵马俑_ ,秦兵马俑博物馆门前日日 _ 、天天人头攒动。 默默伫立的秦俑目睹了老百姓_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游客从最开始的“ 游不起 ” 到“ 公费游 ”,从凑热闹、赶时髦、追潮流的 “ 到此一游 ” 到如今来兵马俑感受秦历史、了解秦文化的“ 深度游”,逐渐趋于理性、成熟的旅游心态折射了思想的深化、精神的变化。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络绎不绝情投意合沸反盈天瞬息万变b.不绝如缕情有独钟人声鼎沸瞬息万变c.络绎不绝情有独钟人声鼎沸日新月异d.不绝如缕情投意合沸反盈天日新月异14c本题

32、考查成语辨析。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不25 绝如缕 :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合语境。 情有独钟 :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 ,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 )上面。情投意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不合语境。人声鼎沸: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沸反盈天 :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闹贬义词 ,不合语境。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 ,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 ,不断出现新事物、 新气象。 瞬息万变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不合语境。故选c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3、(3 分)( ) a.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观众多为政府官员、科教文工作者和外国来宾前往。b.在上世纪80、90 年代 ,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观众多为国内的政府官员、科教文工作者以及外国来宾前往。c.在上世纪80、90 年代 ,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观众多为国内的政府官员、科教文工作者以及外国来宾。26 d.秦兵马俑在上世纪80、90 年代 ,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观众多为国内的政府官员、科教文工作者和外国来宾。15.c本题考查中途易辙、并列不当和结构混乱。“ 秦兵马俑在上世纪80、90 年代 ” 一句话没说完 ,下句就换了话题 ,说“ 观众”,属中途易辙

34、 ,可将 “ 秦兵马俑 ”删掉 ; “政府官员、科教文工作者和外国来宾”,并列不当 ,应改为 “ 国内的政府官员、 科教文工作者以及外国来宾”, “前往 ” 赘余 ,造成句子结构混乱,删掉。故选 c。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旅游消费催热了黄金周、小长假b.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黄金周、小长假催热了旅游消费c.随着黄金周、小长假催热了旅游消费,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d.随着旅游消费催热了黄金周、小长假,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16.b本题考查衔接连贯。据语境,补写句承上文表述旅游文博事业发展变化,生活水平提升是前提,假日

35、是休闲条件 ,这是催热旅游的原因。故选b。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27 a日参省乎己(参:检验)郯子之徒(徒:徒弟)声非加疾也(疾:洪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老师)b假舆马者(假:临时)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挥斥方遒(遒:强劲有力)漫江碧透(漫:满、遍)c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跟)圣益圣(益:更加)士大夫之族(族:聚集)而绝江河(绝:横渡)d木直中绳(中:合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非能水也(水:游泳)峥嵘岁月稠(稠:多)d(a徒:类,师:从师求学b 假:借助c 族:类)18.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客有吹洞箫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8 c.輮以为轮渺渺兮予怀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定语后置。1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纵一苇之所如句读之不知b.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c.游于是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方其破荆州其皆出于此乎?b 都是并列关系20.下列对课文的表述和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a.前方是一篇 “ 摄影散文 ” 。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