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对策综述_第1页
环境保护对策综述_第2页
环境保护对策综述_第3页
环境保护对策综述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meillleiognatkes, stWaffh:,Healln increoa!sienotfh7e5r7 milun-up tliootn kWh.he Spri ng FestivSaal,lewsetotaled 7.h4e2l5d one sbeillsisoinokn oWfhf,ouexrcseteafdfireprensgesale s onfta3t3iv0emsiCllioonnfekreWnhctehe2013ocoomdpproesthuere.nsively impleme Businntetshsefi sncainecnitailfiicndciocnacte

2、pt ors:otoftdalevel proopfimtsent, opfro25m5 milliotingoncoYsut-alen,a beyodnedrsthip hestaratnenguy,alstbaunddgaertds, focoufs207 million Younainm,pl emenbteaytoionnd, tlea he Dnatmaananggecmompaneynit,ndcoenxti4n1u.8o9umsliylliiomnprYua环境对策综述(一)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世界十大环境问题, 中国所处的局面是那么的令人瞩目。 全世界三大酸雨区, 其 中之一就在

3、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 30;温室效 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 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 而目前二氧化硫的排放已 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 世界上沙漠正以每年 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 而 我国每天都有 500 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 1200 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 40 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 和毁坏森林的速度, 到 2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水资源危机, 作为世界 21 个贫 水围之一的中国, 全国 600 多座城市中, 缺水的就有 300 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 达 367 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 50 亿吨沃

4、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 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 600 多座城市的大气 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 1。关于环境问题, 1979 年在高度经济增长开始之际,政府同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 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遗憾的是环境一味恶化,根本看不到整体上有所改善。 据调查确认, 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 40左右,国土面积的 3 0以上有酸雨现象。 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 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 增(占世界 14) 、严重的水质污染 ( 七大水系中有 70存在重度污染 )、水源

5、不 足(400 座城市以上为缺水状态 ) 、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 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二) 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 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 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2)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 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 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 拥有著名品牌、 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

6、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3)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 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4)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三) 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特征。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恶化;(2) 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 ( 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 的矛盾;(3)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加重。

7、生活污水、 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 普通居民对环境问题也负有越来越 大的责任;(4) 城市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并在局部有所缓解。 进入 90年代之后, 随着各 项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强, 我国城市环境的一些污染指标上升幅度变小, 一些指标 ( 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标 ) 已开始下降;(5) 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发展 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 转 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6) 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7) 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

8、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8) 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 重叠, 解决的难度日益加大, 经济发展问题、 贫困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规范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人口问题,都加剧了解 决环境问题的难度。这些特征的存在与当代环境保护的对策1. 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优良的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 争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经济社会发展 中,要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 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 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 整的重要任务, 从根本上减轻经济社

9、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要做到这一点主 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根据不 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 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 这是优化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 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 明确 各类功能区的范围,规范国土空问开发秩序,把这项措施落到实处。(2)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 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10、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 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 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进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 增产减污。(4) 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 信贷、贸易、 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 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和垃圾焚烧发电 厂实行有利于发展的电价政策, 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实行全额收购 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 不予办理工商登记

11、或着依法取缔。 对通过境内非营利社会团体、 国家机关向环保 事业的捐赠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对污染处理设施建没运营的用地、 用电、设备折 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 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 本的价格和收费机制, 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 逐步 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 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 约束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公司参与或承担污水、 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 建设和运营, 提高环

12、境投入的效率和效益。 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实行二氧化硫 等排污交易。(5) 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污染治理的钱迟早要花,早治理早主动,晚治理 就被动。要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 各级财政都要调整支出结 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 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国家基 本建设投资, 要继续向环境保护倾斜。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 环境公共 设施建设。 实施一批国家环保重点工程。 对有偿还能力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和污染治理项目银行应给予贷款扶持。 要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增加环 保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兀化的环保投入格局。2严肃

13、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的现象, 强化法 制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健全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要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 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 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通过认真评估环境立法和各地执法情况, 完善 环境法律法规,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 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现有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 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2)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

14、厉查处环 境违法行为和案件。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 决不 允许违法排污的行为长期进行下去, 决不允许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 遥法外。要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排污 许可制度、总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强制淘汰制度等。加强部门协调,完 善联合执法机制。 规范环境执法行为, 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 加强对环境执法活 动的行政监察。 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 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 诉制度。(3) 不断加强环保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 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 监督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 各级政府

15、和有关企业都要制订 应急预案,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 - 建设完备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 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要研究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 务员序列问题。建设“金环工程”,实现“数字环保”,加快环境与核安全信息 系统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 业务水平高、 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 从事环保工作的同志要坚持原则、 忠于职 守、敢于碰硬,做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3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 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 同参与。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进步力量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之时, 即是环保工作

16、取得成效之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环境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 要方式。 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 弘扬环境文化, 倡导 生态文明, 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 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 以环境文化丰 富精神文明, 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 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 强对领导干部、 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 加强环保人才培养, 强化青少年环 境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 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各级机关要带头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全社会做出表率。各类企业都要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主 动承担社会责任。每个公民、每个家

17、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我做起,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自觉参加环保活动。(2)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 ( 区、市 ) 有关环 境保护指标,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城市噪声、饮用水水源水质、流域水质、近岸 海域水质和生态状况评价等环境信息, 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 为公众参与环境 保护创造条件。 公布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城市, 并实行投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 发 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企 业要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 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4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 (1) 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国家已把环境保护列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 展规划。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 集中力量组织攻关, 力争在环 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当前要优先开展环保战略、标准、环境与 健康等研究, 鼓励对水体、 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 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 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核安全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