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作人散丈的涩味_第1页
浅析周作人散丈的涩味_第2页
浅析周作人散丈的涩味_第3页
浅析周作人散丈的涩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析周作人散丈的“涩”味    周莉黄秀英周作人在为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做跋的时候说道:“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夫子自道。周作人的散文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涩味与简单味”。“涩”味实际上是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对语言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一种追求。周作人在语言选用、情感表达和意境呈现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文章中相互作用和影响,造成读者阅读欣赏上的某些阻梗与“陌生化”,从而形成一种“涩”味。而这种“涩”味会引发读者在阅读之后进一步的思索,显得文章余味无穷。所以周作人的散文用他自

2、己的话来说就是“耐读”。一、“涩”味之语言选用周作人散文的“涩”味首先体现在他文章的语言形式上。语言选用的“涩”味表现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选择文词上的“杂拌”。关于散文创作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文词,周作人提出要“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欧化语能“使语法组织趋于严密,意思易明了而确切,适于实用”;中国古文简练的词句对于营造意境,表达微妙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而方言中有许多有意思的词汇,用这些词汇来丰富现代白话口语是再好不过的。正如周作人所言:“普遍提起方言似乎只注重那特殊的声音,我所觉得有兴

3、趣的乃在其词与句,即名物云谓以及表现方式”。除了字词,语言选用方面的“涩”味表现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周作人对文章语言的要求形式要简单但意味要深长。他曾做过一个解释:“大概与写小文章相同,只是悭而已矣。我们所说的是细工与文字的悭,乃是想把它弄得好看点,所以要减少装饰与累赘。”这就明确表明: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应减少不必要的赘述,在精心思考之后,挑选出凝练而有深度的词语,简洁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使文章表现出一种简洁质朴的文风。二、“涩味”之情感表达周作人散文中的“涩”味还体现在他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上内心极大的苦涩与寂寞,反映到文章中却表现出平淡的情感_这样一种反差式的情感表达就使得他文章的“涩”味更

4、进一层。周作人散文追求的是一种闲适,但他坦言“闲适原来是忧郁的东西”。这就说明,闲适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其实质是一种内心的忧郁。“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废名昔日文中曾约略说及,近见日本友人议论拙文,谓有时读之颇感苦闷,鄙人甚感其言,今以药味为题,不自讳其苦。”周作人将内心的忧愁和寂寞隐于文字之下,使得文章表面上看起来很闲适,但字里行间里都渗透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忧郁,这样的一种反差式的情感表达,就会让人在阅读之后“颇感苦闷”,这就是他散文“涩”味的表现。另外,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周作人的散文里面没有过多直言心情苦闷忧愁的句子,一切都是淡淡的,即便是平常人看来最令人心痛难过

5、的事情,在周作人这儿显得也不过如此。这其实是因为周作人一向不喜爱在文章中直接表现出痛快淋漓的感情,他自己也曾清楚地表明“我到底不是情热的人”,“我的意见总是倾向平凡这一面”,“凡过火的事情我都不以为好”。在他看来,最好的文章境界是:“措辞质朴,善能达意,随意说来仿佛满不在乎,却很深切地显出爱惜惆怅之情。”所以他的用词总是朴素精炼,深入浅出,文章中总是有一种安详沉着而又平静隽智的情绪。周作人这种即使有较为重大的主题,也力求以冲淡的姿式来表达的情感表达方式,给文章带来一种蕴藉而奇崛的趣味,使得文章意境意味深长,这就是他散文中“涩”味的又体现。三、“涩味”之意境呈现周作人在散文中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总是

6、迷离而又朦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散文“涩”味的表现。周作人曾明确指出:“中国的文学革命是古典主义的影响,一切作品都象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澈得太厉害了,没有一点儿朦胧,因此也似乎缺少了一种余香和回味。”由此可见,周作人是有意识地给散文阅读营造一种“隔”的境界,而这种“隔”在他散文中就表现为朦胧意境的呈现。意境的迷离朦胧、不真切,在阅读之后就会变成一种“涩”味萦绕舌尖,令人回味无穷。乌篷船是周作人在一九二六年用书信的形式所写的一篇散文。周作人先是对乌篷船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描述,接着对沿岸水乡风光进行白描:“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周作人对“四周物色”的描

7、写只有寥寥几笔,在他平易的叙述和简单的描绘之下却营造出了一种飘渺朦胧的意境,这样一种淡泊的意境美让人感觉舒适自然、闲适自得。也因此周作人的文章显得意境清淡、情趣悠然。在故乡的野菜这篇散文中,周作人以简短的文字描写了故乡极为普通的野菜,描写时质朴畅达、娓娓道来,在他平淡如水的行文之中蕴含着浓郁的意境美。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采摘荠菜的文字:“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在周作人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遍地绿色的荠菜,采摘荠菜的妇女,唱着歌谣的小孩儿,各种新奇的习俗,营造出一幅江南乡间劳动的春光图,在飘渺朦胧的意境美之中,无一处不掩藏着他对故乡的深隋。这种飘渺朦胧的意境使文章耐于咀嚼,在透过意境去触摸情感的过程中,文章的“涩”味就一点一滴渗透出来。周作人散文的“涩”味其实是作者有意创造的“陌生化”效果,含不尽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