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和长江。 2 2篇主读课文,郭风 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 ,则描写人与自然 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由此拓展,“比较 ? ?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 、毛姆的 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 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 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

2、、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 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 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 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 。先从当众口述开始,是说得“一 样”有人听还是说得“不一样”有人听?第 1 1 课 长江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1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 (2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 中重点词句的含义。2.2. 过程与方法: (1 1) 分析文中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 2)体味本文采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

3、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作者对长江,对新生活的赞颂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1. 重点:( 1 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2 2)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2.难点: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教学时数:2 2 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1. 播放长江之歌,思考:这首歌歌颂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歌颂了长江,表达了赞颂祖国的感情)2.2. 长江, 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 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自古以来歌吟 长江的文

4、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二、 明确学习目标三、 走近作者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1917 年生,福建莆田县人。3030 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散文作品。19381938 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地瓜。出版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 曙 、唱吧山溪、 英雄和花朵、开窗的人、晴窗小扎以及郭风散文选等。另外著有散文诗 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笙歌、小小的履印等。四、 新授(一)认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真标记生字词,并标记自己的思想受到触动的地 方。1.1. 正字音。玫瑰(guigui )曙天(shshu ) 吹拂(f f u ) 哺育(b b u )舢板(s

5、hmshm) 驳船(b b o ) 堆栈(zhmzhm) 粼粼(I I inin )2.2. 识词义。千年万载:指时间长久。载:年。曙天:刚亮的天;曙,天刚亮。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无边无际:指极为辽阔广大,没有边际。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 通常用于人的神态描写。粼粼:形容水的明净。3.3. 朗读指导。朗读课文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变化,来读出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4.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读出节奏。)(二)解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1.1.齐读课文,思考:文中描写了长江哪个时段的景象?2 2

6、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3.3. 合作探究: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4.4.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 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 深刻的内涵?5 5 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 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1.1. 反复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分析其相同与不同之处。2.2. 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第二课时一、 复习回顾二、 新授(一)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学习写法1.1. 文中哪些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单分析其

7、作用。(1 1) 请用“_ 这句话使用了 _ 修辞手法,_ 出了_这一句式来表达。(2 2)教师示例:1拟人句:如“长江很早便醒过来。”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的写出了长江的寂静很早便被过往的行人打破了。2比喻句:如“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 年万载的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 了中华民族与长江血脉相连的亲切之情,表达了对长江哺育了亿万子女的赞美之情。3排比句:如“第四段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满怀激情的写出了长江江面上的繁忙景象。4句式仿写“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2.2. 文章中有

8、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有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 的效果如何?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连 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二) 拓展延伸: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 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同学们你想对长江说什么?三、课堂小结同学们, 我们共同学习了本文, 你认为本文仅仅是在赞美长江吗?从哪些语句可 以看出来?补充背景资料: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 19611961 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 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至 V V 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

9、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 是新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通过描写和赞美长江,来赞美祖国的新时代,歌唱新中国 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四、布置作业1.1.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背诵下来,积累写作素材2.2. 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诗歌、故事等资料。五、 板书设计黎明一一新时代新面貌歌唱赞美祖国长江 *郭风 I I 修辞一一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六、 教学反思第 2 2 课筏子教学目标: :1.1.知识与能力:(1 1) 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2 2) 了解作者运用衬托,体现黄河的自然特征和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写法。2.2.

10、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 手法的作用。3.3.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教学重点、难点:1.1. 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2.2. 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2 2 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理解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 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

11、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 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二、 明确学习目标三、 走近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1924 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 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 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四、新授(一) 认读课文感知文意:1.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内容,边读边画出所运用的成语, 并能大体说出这些成语的意思。(1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吞噬(shsh 1)湍急(tutu 印)浏览(lili u )心悸(j j 1 )如履平地(I I u

12、)筏子(f fa )艄公(sheshe)篙子(g gao o)(2 2)根据释义填写适当的词语。1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马不停蹄)2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也比喻凶险的环境和遭遇。(惊涛骇浪)3化危险为平安。(化险为夷)4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如履平地)5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一泻千里)6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万马奔腾)(3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1眼前这只筏子,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比喻)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拟人)3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

13、笑,向岸上指点什么。(对比)(二) 解读课文,理解感悟:1.1.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2.2. 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3.3. 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是什么?(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1.全文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描写,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 机敏?小组研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 2 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同桌或小组内初步交流)五、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六、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第二课时一、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二、 新授(一) 精读课文,探讨形象:指名朗读第 1010 段,思

14、考:1.1. 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艄公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2.2. 注意该段中出现的“化险为夷”、“如履平地”两个成语,全文中哪些地方写 了“险”“夷”和“如履平地”? “化”的原因仅仅是艄公的 勇敢、智慧、镇静、机 敏吗?3.3. 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二) 跳读课文,探究写法:1.1.本文对黄河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对黄河的描 写,有什么深意吗?2 2 作者极力描写黄河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可以把写乘客 的部分删掉吗?3.3.在本文的描写中,第 3 3 段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把它与黄河的惊涛

15、骇浪 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三)拓展延伸:1.1.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 机智和毅力。2.2. 黄河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 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同学们你想对黄河说什么?示例: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三、 课堂小结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 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教师出

16、示有关 黄河的古诗词句)四、 布置作业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词等。五、 板书设计_ I I 衬托衬托黄河筏子艄公(黄河的主人)大小勇敢、智彗深轻镇慧急快机智、小心稳技艺高超六、教学反思第 3 3 课当我死时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 (1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 2)把握 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2.2. 过程与方法:(1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 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难

17、点:1.1.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2.2.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教学时数:1 1 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 明确学习目标三、新授(一) 认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并初步了解诗文内容1.1.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2.2. 听范读,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3.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文内容。(二) 品读:品味诗歌的

18、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1.1.自由朗读这首诗,品味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要求:同位合作,共同品析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发挥各自朗读或赏析特长,一名同学朗读诗句,另一名同学赏析。女口:甲生朗读“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乙生品析“这句诗寄托了作者对新生 的中国的憧憬。”2 2 请个别同学饱含情感地朗读。(三) 诵读:融入自己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1.1.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PPTPPT 展示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一一余光中1928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22 岁离开大 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

19、香港,6060 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 作品,而这首诗就是 19661966 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 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当然是 1717 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17 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 思国。2.2.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每小组推荐名同学代表本小组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示:可以从诵读的语速、语调和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

20、(四) 合作探究:1.1. 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弥漫了浓浓的情感,你感受到的是传达给 你的什么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思念祖国,挚爱祖国)2.2.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 美感,为什么?(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3.3. 齐读四句诗,并快速把它背下来。(五) 拓展延伸:一个年仅 3838 岁的人, ,对生还已绝望, 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可见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啊!真是“断肠人在天涯” !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我的 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中国是我,我是中国” !正因为这种强烈的情感,他一挥而就

21、,仅用 2020 分钟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乡愁。(PPTPPT 展示乡愁)四、 课堂小结五、 板书设计死 在祖国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安葬安眠安魂六、 教学反思第 4 4 课黄河颂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 (1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2 2)整体把握 歌词主体部分。2.2. 过程与方法:(1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 动学生心灵;(2 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3 3)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 理解诗歌。3.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 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教学重

22、点、难点:1.1. 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2.2. 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数:1 1 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1. 播放郎朗钢琴曲黄河,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 曲子的感受。2.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蜿蜒在中华大地上,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是中 华民族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 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 赞歌传

23、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 黄河颂。、明确学习目标三、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1.1. 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1936 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 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2.2. 时代背景。19381938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 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 中国”的号召。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

24、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 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 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四、 新授(一) 听读诗歌,体会诗情:1.1. 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请学生体会把握诗情。(听朗读录音,跟随划出重音和节 奏)2.2. 多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同桌互读,分段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不同 方式朗读,把握诗情)(二)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1. 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颂)2.2. 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节。请概括 下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3.3. 在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赞颂黄河,而是对黄河作了一番描写,

25、由哪 个字引起?下面从哪些角度写了黄河?4.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以此把内容划为几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三)再次听读,回味涵咏:1.1.再次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听读,体会涵咏,关键要注意气势和情感。2 2 请学生自由朗读,选自己喜欢的句段来品味朗读。3.3.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诗人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四)唱诵黄河,感受壮美:播放黄河颂歌曲,请学生感受壮美。(听唱)(五)拓展延伸: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和俗语?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五、 课堂小结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来

26、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六、 布置作业七、 板书设计(序曲一黄河伟大而坚强广俯瞰颂黄河彳 保卫中华民族J 激励中华民族尾声一学黄河 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八、教学反思 第 5 5 课长江之歌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1 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 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之情;(2 2)读中探究发现时局特点,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 效果,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3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 朗读全

27、文。2.2. 过程与方法: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感悟语言,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 在反复的朗读 中,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歌词一主体厂养育中华民族3.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1. 重点: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2.2. 难点: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 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2 2 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聊长江,激发情趣1.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思考:刚

28、才在歌曲中你听到唱的是哪两条河流?2.2. 教师作总结引出新课: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 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这节课 老师将带领大家去感受一下“长江”的风采。3 3 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教师备知识点)过渡: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老师这儿就有一首 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4 4 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

29、么?(学生自由回答)过渡: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 江的热爱、依恋。我们一起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二、 明确学习目标三、 新授(一) 听范读录音,整体感知:1.1.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2 2 你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3.3. 鼓励大家仿读(正确、流利、感情),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二) 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词(同桌相互讨论,提出理解与不理解的生字词)。(1 1)注意读音:哺(b bU)涤(d di)埃(市)灌溉

30、(gucnucng id)(2 2)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灌溉 哺育尘埃荡涤风采磅礴回荡依恋源泉(三)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1.1.现在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篇课文,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再一次来赞美长江,表 达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配音朗诵)2.2.探究这首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读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规范性语言;让学生将 探究发现到的写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四、谈收获,学以致用1.1. 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都有一颗会感受美的心,在探究发现活动中 表现不错,我们探究了诗歌的特点,想干什么呢?2.2. 模仿其中一个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

31、。你从走来,;你向,。你用,;你用,。第二课时一、 指名朗读课文二、 新授(一) 解读课文:理解感悟,体会情感1.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一一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2.2.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1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 2) “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二) 精读赏析第 1 1 节:1.1.自由读第 1 1 节,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学生交 流,教师引导)2 2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

32、词提示了你?(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 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3.3. 默读第 1 1 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学生交流,教师引 导)4.4.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5.5.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6.6. 齐读第 1 1 节并指导背诵。(二)精读赏析第 2 2 节:1.1. 指名朗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2.2. 师引读:所以,“我们一一赞美长江”3.3. 指导朗读、背诵第 2 2 节。三、练习朗读全诗1.1. 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

33、,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2.2. 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 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3.3. 练习朗读。四、 学唱歌曲五、 板书设计匕源远流长厂从空间上描写 YI I 宏大气势第 6 6 课一条大河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1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2)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2.2. 过程与方法: 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感悟作者对“ 我是祖国 ”这首歌曲的独 特体会。3.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

3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 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1. 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歌颂拥抱着大地 源远流长 哺育儿女的胸怀L 悠远久长从时间上描写i1 *j j 功在千秋 J J-苦难的过去0 0 赞美之情抒写4I_依恋之情表达六、教学反思源远流长表现源远流长现实崇敬的 源远流长篇课文的不同之 处。2.2. 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教学时数:1 1 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1. 播放录音我的祖国 。2.2. 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

35、起波澜,引起人们心 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 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 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 、散文集西部生命 、上帝广场、表述空间、 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 ;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 、钢琴时代等。四、新授(一)一读课文,疏解字词:要求:声音洪亮,语速适中,不要回读,读出感情色彩。1.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铆牢(maomao)角逐(juju e)偌大(ruru o)惬意(qiqi e)

36、戛然(jiji a)蓦地(m mo )矜持(j j inin)摇曳(y y e)潸然(shsh)浸淫(j j inin y y inin )饱蘸(zhzh m m )2.2.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绵:婉转动人。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二)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认真倾听,纠正读音错误的现象并思考: 作者围绕“一条 大河”叙写了哪两件事?各有什么感受?(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1. 品味第一部分。(1 1)第 1 1、2 2、3 3 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7、2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 组找的最多最全。(3 3)第 5 5 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 4)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2.2. 品味第二部分。(1 1)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2 2)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 调的视觉形象。 通过间接描写, 强调“效果” 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 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3 3)“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

38、,评出优胜。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情: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五、课堂小结本文以朴实、 真挚的语言, 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 依恋之情。六、 布置作业七、 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第 7 7 课运河与扬子江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1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2)掌握生字词;(3 3)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2.2.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3.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 思想感情。地点途径初听大院

39、电影上甘岭再听一一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观众安静沉醉我的感受太美、太有韵致激动热情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教学重点、难点:1.1. 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2.2. 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时数:1 1 课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学和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热爱生命吗?作为中学生怎样做才算热爱生命? 总之,只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充实,不感到 空虚无聊,自己的生命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运河与扬子江 ,(板书:课题、作者)首先我们认识一下 作者。二、作者简介

40、陈衡哲,(1893-19761893-1976),江苏武进人。 19181918 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 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 ,19201920 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 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 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 、小雨点、衡 哲散文集等。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新授(一)认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注意:在读课文的同时, 一定要拿起笔来认真标记生字词, 标记自己的思想受到触动的地方。1.1. 正字音。2.2. 识词义。3.3.思考: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主

41、要写了什么内容?(运河与扬子江对待生 命的不同态度。)(二)解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1.1. 找出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 并用横线标出和这个词语相关的最富哲理的一 句话。2.2. 运河与扬子江这两种事物, 在作者拟人化处理下有了怎样的区别?从文中找出 相应的语句。3.3. 运河、扬子江的性格分别是怎样形成的?4.4. 运河与扬子江的命运一样吗?5.5. 奋斗来的生命和别人给的生命有何不同?6.6. 扬子江说自己是辛苦的主人,运河是快乐的奴隶;那么这份辛苦奋斗的最终结 局是怎样的?(三)品读课文:探究本文主旨,学习本文写法1.1. 那么扬子江探取到的生命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2.2.

42、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学生回 答)3.3. 作者巧妙地把深奥的人生哲理,生动形象的告诉给我们。那么本文在写作方法 上,有什么特点呢?(四)感悟提升: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像扬子江和运河一样的人,他们的生命现状怎样?你 认为怎样做才会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写一段不少于100100 字的话。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运用对比表现了运河的“安命”思想和扬子江的 “造命”思想,这时两种人生观的对立与交锋,抒发了作者崇尚斗争的情感和精神,昭示人们要有志气要奋斗,反映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六、布置作业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背诵下来,积累写作素材。七、板书设计 奋斗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拟人化 对比反衬 对话形式八、教学反思第 6 6 课 江之歌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1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 词;(2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2.2.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