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_第1页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_第2页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 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 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 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z间的联系 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 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物质

2、基础。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盂要气血的温养和瀟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 用。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濫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 官,维持机体的止常机能。如营气z “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 传化的功能活动捉供了物质基础。(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z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故灵枢本藏 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藤理致密矣。”二、经络的病理变化(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吋,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其病候表现除经络气血的

3、虚、 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归 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缠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 肿”、“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彖,或功能失常症状。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 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界常和功能失常,如 “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经气变动失常:往往循经厥逆而上可出现各种“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 厥”、“踝厥”、計厥”、"阳厥”、“骨厥”等,主要由于经络气机失常或经气

4、变动失于常度所 致。经气衰竭:当十二经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组织器官也会呈现衰竭,例如灵枢 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即说明经络功能失常,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系的器官、组织也会岀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和 病候。(二)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由于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而使人体内外沟通、表里通达,在正虚邪犯的情 况下,经络即成为病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传注的途径。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z客 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 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胃肠。”这就明确揭示了外邪侵犯人体时沿经络

5、通路由浅入深的传 变规律和病理变化过程。例如,风寒z邪侵犯肌表,初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吋邪在 皮毛、经脉,继而入舍于肺,则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相继出现。乂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所以它乂成为脏腑器官病变互相影响的传变渠 道。例如,肝脉挟胃上行,若肝郁气滞,贝怆往犯及脾胃而出现暧气、吞酸、呃逆、呕吐等 症状;肾脉从肾上贯肝膈,肾阴亏损而致肝阳上亢,则见头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盗汗 等症。此外,由于经络在人体循行分布与脏腑官窍络属的特点和沟通内外、联络表里的作用, 所以内脏发生病变时也可通过经络由里达表,从而引起体表相应部位的纟fl织、官窍出现不同 的症状和体征。如川:病胁痛、目

6、赤肿痛,肾病腰痛、耳聋,心火上炎而致口舌牛疮等。所以 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说明病理变化1. 说明病邪传注途径和疾病发展规律。前已述及,在病理悄况下,许多外感病的病邪均是由浅入深沿经络途径向里传变,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是 故虚邪z中人也,始于皮狀,皮狀缓则勝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 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 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使舍于经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 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推泄、食不化,多热则澹出糜,2. 说明脏腑之间在病理

7、上的相互影响和传变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所以其 病变尚可通过经络途径相互传变。如肝气犯胃,肝火灼肺,肾病有水气凌心、射肺,肝风内 动出现口面涡斜,心火移热于小肠等,均町根据经络的脏腑属络联系和循行关系阐明其机 理。3. 阐明体表各种病理变化的发生机理。临床中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往往可在冇关 的经络循行路线上或某些特定穴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点或结节、条索等反应物,或皮肤色泽、 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以及感觉界常现象。通过望色、循经触诊和测量乂可推断疾病 的病位所在和病悄的深浅轻重与进退等病理变化。对见体表各种病理变化是有关经络脏腑病 变的反映。(二)指导辨证归经由于经络系统各部的循行分

8、布各有分野,脏腑官窍络加各有差异,所以,可根据体表病 变发生部位与经络循行分布的关系,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此即“明部定经”。例如头痛的 辨证归经: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 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和足厥阴经有关等。乂如肝经循行中“抵少腹”、“布胁肋”, 故两胁或少腹痛者,多与肝经冇关;咳嗽、气喘、流清涕、胸闷,或缺盆、眉背及上肢内侧 前缘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而心痛、咽干、口渴、日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痛、手心 发热等则多与手少阴心经有关。总之,根据病痛的部位和病候表现,结合各经循行分布及其 特有的病候群,即不难推断有病的脏腑或经脉。至丁前述的

9、各种经穴病理反应或各种循经出 现的脱毛、充血带、贫血带、丘疹、皮下结节和皮肤电阻变化等反应,也可作为脏腑经络气 血阴阳火调的诊断依据和辨证归经的重要参考。(三)指导针灸治疗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脏之道,皆岀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 生;是故守经隧焉。”这说明临床上的一切病候,无不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反映。因此,中医 辨证论治必须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特别是经络学说,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更为肓接 而重要。1. 指导循经取穴:通常是按照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官窍属络关系,根据“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的理论來取穴进行针灸治疗的。例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昭,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实例。2. 皮部取穴: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密切联系,所以对脏腑经络疾病也可用皮肤针或 交内针在其相应的皮部叩刺、埋针进行治疗。3. 刺络治疗:灵枢官针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据此,凡经络瘀滞,火 热实邪痹阻为患者,皆可刺络脉放血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出血,高热神昏,刺十宣出 血,软组织挫伤在局部刺络拔罐治疗等。4. 经筋治疗:经筋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