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兄》翻译赏析_第1页
《送兄》翻译赏析_第2页
《送兄》翻译赏析_第3页
《送兄》翻译赏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送兄翻译赏析送兄  唐 七岁女子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注释:七岁女:姓名不详,写此诗时年仅七岁。题下原注: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古人往往于此送别。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归:一作飞”。译文: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云彩飞起,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亭外,是秋叶在飘坠。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得整整齐齐,一同飞回家去的啊。译文二:离别的路上风云刚刚飘起,离开送别的地方树叶正轻轻飞舞。感叹人不同于大雁,不能一同飞行。评析:这首诗表达小作者

2、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诗中那以肃杀的秋景衬托由兄妹离别时的心情,又以群雁齐飞抒发 生了妹妹不能同可可同行的感慨。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送别处 凉亭的四周,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叹息的是人跟 空中飞翔的大雁一不样啊,不能一起排成一行飞向那远方。白云、蓝天、凉亭、幽路、高树、落叶、大雁,这是多 么写意和爽目的自然景观啊。赏析:送兄这首诗曲自全唐诗 ,是一个七岁女童写的 一首五绝。全诗二十字,表达了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依不舍 的深情。诗中写景的气氛和离别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 与雁行齐飞对照,显得自然、诚挚,艺术技巧相当高妙。关于这首诗,所传甚少,独在全唐诗方见之,对作

3、 者的介绍是 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 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 工 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由此大致能推断,诗人是南海人,此诗由自唐武则天时代。或许真是时势造就,一个七岁女童,大堂之上,面对武 后和群臣,应声做诗,且情态如此逼真,字数如此俭约,不 得不另后人仰慕。此诗第一层: 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 别、饯行的处所。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 云初起 ” ,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 要么是雨后天开。 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 “愁云初起 ”。 “叶正稀 ” ,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

4、联想到的 “雁 ”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 “离亭 ”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 “留”于 “柳”的习俗。此处的叶,可能就是柳叶。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 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 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而不能与兄随行,而兄

5、去妹留,各自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诚为可叹。并且,这一 “归 ”字可以做两种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启程外出。那么,这里的 “归 ”便是 “同出同归 ”的意义了,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是对他一路风尘、外行凶吉的牵挂;一者:两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篱下,或是流落他乡。此时兄长启程,回返故里,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身如浮萍、命如蝉翼的慨叹。浓浓情谊,如诉如泣,尽融于字里行间。而全诗寥寥数 语,连题目仅二十二字。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题目 送兄”, 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至于上面推测的 种种情况,全无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而与此相比, 后

6、来大诗人李白的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 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就大为失色了。此诗前两句表明 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 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 心中的惆怅、 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却仅用了十个 字;后两句也是十个字,突生了 雁”、J行"、归”,使得 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 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从古至今,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在 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风格、各至一家。对这一首也作一简要 的分析。 别路&

7、quot;、离亭”形成对举,一咏三叹。在克俭如金 的字数中,这算是泼墨如云、大肆渲染了。为的是以景衬情, 为下两句做好铺垫。而且诗人善于选取特景:别路“、离亭”、云”、叶”等等,暗藏离愁别绪之情。紧接着,笔锋陡转, 采用了电影中 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天上的雁”。当然,这里也许是虚写。由 雁”的特性联想到人,将二者紧密 地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生发哀情,并且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也为读者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印入读者的脑海中。其意境深远,空间开阔,且满目皆萧然,满腔皆哀伤,满腹皆愁绪,实在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且诗人时龄七岁,且为女子。在古代轻视女子,满口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社会, 她能如此善用这样的艺术技巧,实在让人费解,惊异。再回到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这样的诗篇,在中国古诗词中实在不可多得。难怪有人称她为 “神童 ”、 “奇女子 ” ,于情于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