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1页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2页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3页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 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 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可见,新课程中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走进 新课程其中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 重要。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培养学 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 力。所以,作

2、为语文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 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 养得到全面提升。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提高 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 能力不是为了单纯造就几个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也不是 为了单纯普及美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 一代新人。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它需要人 们像春风化雨般地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 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人生美见诸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于课文之中。课文多是古 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

3、不快的力作。 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 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 而且还凝聚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 的艺术世界。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就会引起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 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灵性,激 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主要谈一 下五个方面1.努力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 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 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 美的内涵

4、。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关于情境教学,我认为不应拘泥于生硬地再现文中的 情境。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扔下书 本,直奔讲台,以手扳住讲台,双脚努力向上缩起,来模 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模样。在教学散步时,更 要背上个学生方显中年人负重前行的艰辛处境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 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 感也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 的美感是不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 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教师大可不必越

5、祖代庖。要相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结 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从而得到审美体验,使 得作品的意蕴融于胸中。过多依赖上述事例中直观而浅薄 的形象展示,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忽视了学生 是审美主体的地位,如若教师的表演又不幸拙劣了些,那 么就真的是弄巧成拙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情感的诱导,善于调动学 生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识的教 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认知对象 的审美体验上。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 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 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 的情感和兴趣。

6、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 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 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我认为: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因为 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 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 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五幅图景,

7、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 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 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 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 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 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 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 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 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 的古文,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

8、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 注重朗读的作用。3在分析中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 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 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 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 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 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 美。在分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

9、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岀花美、 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 分地展现出来了。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 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 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 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 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 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 生

10、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 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 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 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 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那么学生在 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就 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4.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写文章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阅读文章就 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 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 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 语

11、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 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枣核中美籍华人朋友的乡 国之思;背影中真挚深厚的父子亲情;热爱生命中 对生命的珍惜和执著追求,无不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给 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通过对作品思想美 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学生会自然提高审美鉴 赏能力。5.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 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欣 赏活动有表层的心理特征和深层的心理特征,而艺术本身 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向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鉴赏过程 是个阶

12、段性的过程,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以达到 对作品的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是显现在表层的,这 就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它的实质。如宗璞的 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心上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 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焦虑悲痛化 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文章多处运用比喻、 拟人、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 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那“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的“淡紫色”的“瀑布”;那“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 容,就要绽开似的”每一朵盛开的花,“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毫不活泼热闹”的比喻, 写出了花的繁稠;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 的拟人写出了花的活泼和繁盛;那“浅紫色的” “香气”等通感的运用,使花的色与花的味联系了起来。但是,这仅 仅是表层的美,通过与“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的”“一 大株紫藤萝”却“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的“从 来都稀落”的紫藤萝花的对比,却使作者明白了 “生命的 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才能领略到 艺术的美。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教师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 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乐或哀的 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艺术美, 就会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没有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