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面肌痉挛mvd术中两种侧方扩散方法应用比【摘要】目的:统计两种侧方扩散方法的敏感性,以及分析两种方法在评价“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是否充分”方面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为面肌痉挛术中侧方扩散的获得提供确切的方法;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提供稳定、重复性较好、能更好辅助评价术后疗效的监测方法。方法:5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在插管全麻后均在患侧分别接受 “额支-须肌”方法和'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方法获得相 对应的lsr,分别在术前、切开硬膜、排放脑脊液、牵拉小 脑绒球、垫入垫片、缝合硬脑膜这6个步骤各做一次lsr监 测;并将最终缝合硬脑膜后lsr的消失作为面神经充分减压 的客观依据。最后运用卡方检验
2、统计两种方法的敏感性有无 差异。结果:两种方法敏感性有统计学差异,“颠支-额肌” 法的敏感度为88%, “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法的敏感度68%。 结论:在原发性面肌痉挛mvd术中“颜支-颇肌”法获得的 lsr比'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法获得的lsr的敏感性高。【关键词】侧方扩散;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 (2013) 04-0007-02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简称hfs)是以一侧面神 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阵发性、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 疾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肌及口 轮匝肌.目前
3、研究发现面肌痉挛绝大部分是由于面神经rez 段(rez是指面神经出脑干段6mm内的节段)受到血管压迫 引起,因此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手 段。临床上将面神经受血管压迫引起的面肌痉挛称为原发性 面肌痉挛。侧方扩散反应也称异常肌肉反应,它是指:当面 肌痉挛患者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受到电刺激时,除了该分支支 配的肌肉发生收缩,面神经其他分支支配的肌肉也发生收缩 的一个反应。侧方扩散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特征性电生 理表现。它的反应消失与术中微血管是否充分减压及术后临 床症状是否改善间有较好的吻合性,因此侧方扩散是评价微 血管减压是否充分的重要辅助手段。侧方扩散反应具体获得方式有两种。1:
4、在下颌角处刺 激口轮匝肌,刺激电流在5-20毫安不等,在眼轮匝肌处记 录电极能记录到一在波幅100-200uv不等、潜伏期大约为 9-10ms的双向波,此方法也称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法。2:在 面神经颜支刺激眼轮匝肌,在颇肌处插入记录电极,从而获 得异常肌电图反应,又称额支-颇肌法。目前侧方扩散反应 是面肌痉挛术中、术后电生理表现的一研究热门。在临床工 作当中,不同的神经外科医师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方便性 来选用不同获得lsr的方法。哪种lsr方法更有利于术中监 测以及哪种方法的敏感性更高。这是我们需进一步探索的问 题。我科依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11年以来分别运用 两种不同方法获得侧方扩散
5、反应。并将两种方法的敏感度运 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目的是将两种方法及其对术中微血 管是否减压充分的评价做详细的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有无差 异。本临床试验具有深刻的意义,为面肌痉挛中侧方扩散的 获得提供确切的方法。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提供稳 定、重复性较好、能更好辅助评价术后疗效的监测方法。更 稳定的、重复性好的、更能辅助评价术后疗效的异常肌肉反 应亦可提供更确切的信息,以更好的理解hfs的病理生理学 机制和由相同机制导致的其他疾病。1材料与方法1. 1样本1.1.1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1. 1. 2使用phlips公司1. 5tesla磁共振机,通过应用 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3d
6、/ tse)及三维时间飞越法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3d-tof-mra)进行颅脑薄层扫描,显 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结构,选取面神经rez段受血管压迫的 患者为研究对象。1. 2手术方式及具体技巧1.2. 1每位患者均接受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1.2.2体位:侧卧位,头高脚低位,头前屈、下垂和转健侧15度;使乳突位于最高点,颈肩夹角90度。1.2.3麻醉要求:使用带钢丝的气管插管,预防气道狭 窄,增加气道阻力,做气道阻力监测;控制麻醉深度;监测 气道内pc02,剪开硬脑膜前,过度通气,c02分压控制在 30nunhg;监测过程禁忌使用肌松药物;icu呼吸支持,麻醉 清醒后拨管。1.2
7、.4简要手术步骤:骨窗范围3. 5x4cm,上方接近横 窦,外侧接近乙状窦,下方接近枕髒。硬脑膜c形剪开;打 开小脑延髓池,释放脑脊液;利用重力作用使小脑自然下垂, 采用不使用脑压板'零牵拉”技术;锐性分离小脑绒球后,暴露面神经,仔细探查面神经出脑干及脑池段,垫开压迫面神经rez段的责任血管。1.3监测方法1.3. 1布置电极:术中每位患者均接受额支-额肌反应 和下颌缘支-眼轮匝肌反应获得相对应的lsro均采用成对针 状电极刺激,以防止术中电极脱落,稳定性好;16通道 cadwell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具有强抗干扰、低噪音的优 质放大器。软件程序能清晰、灵敏的显示潜伏期及波幅的变 化。
8、两种方法在刺激电流、分析时段等参数上均一致。1.3.2麻醉的影响:lsr的特点是在全麻状态下可以记 录到异常肌电反应,但需要注意麻醉中肌松剂的使用。大量 使用肌松药,会导致面神经肌肉接头电生理信息传递阻滞, 影响面神经肌电反应强度和速度从而影响监测的灵敏度和 准确性,故麻醉中只在术前气管插管时使用半衰期短的肌松 剂行麻醉诱导。1.3.3监测时段:分别在术前、切开硬膜、排放脑脊液、 牵拉小脑绒球、垫入垫片、缝合硬脑膜这6个步骤各做一次 lsro术中仔细探查对面神经rez段,将压迫面神经rez段 的血管全移开,以观察两种方法得出的lsr在各监测时段相 比较的情况。并得出两种方法相应的lsr,缝合硬
9、脑膜时最 终lsr较术前消失记为(+ )和没消失记为(-)。并将lsr 的消失作为面神经充分减压的客观依据。2.结果2. 1 5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其中发病病程最短3个 月,最长10年,发病年龄从20至70岁不等,男女比例为7: 6,左侧颜面部占58%,右侧42%。2. 2 mvd术中缝合硬脑膜后下颌缘支-眼轮匝肌反应获得 的lsr最终消失的有34例,没消失的有16例;其中消失的 34例中,排放脑脊液后消失的例数为13例,占38.2%;牵 拉小脑绒球后消失的例数为4例,占11.7%;垫开责任血管 后消失的例数为17例,占50. 1%o2.3额支-须肌反应获得的lsr最终消失的有42例,没
10、消失的有8例。其中消失的42例中,排放脑脊液后消失的 例数为11例,占26. 2%;牵拉小脑绒球后消失的例数为3例, 占7. 1%;垫开责任血管后消失的例数为28例,占66. 7%o2. 4统计分析3. 讨论lsr是面肌痉挛的特征性电生理反应,它的消失与否直 接反应了术中面神经的减压充分程度。在上述临床科研中我 们发现mvd术中“额支-额肌”法获得的lsr比“下颌缘支- 眼轮匝肌”法获得的lsr的敏感性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可能有(1)下颌角处脂肪组织较厚,针电极在放电过程中 可移位其稳定性相对较差,故可造成lsr有一定波动性。(2) 面神经主干经茎乳孔出颅,在下颌角处有面神经下颌缘支, 其
11、神经末梢在此处与出硕孔的三叉神经分支下牙槽神经末 梢走形相近。mvd术中垫开rez段的全部责任血管后,再刺 激下颌缘支时,此时刺激电流很可能经:下牙槽神经一三叉 神经第三支主干一三叉神经脑桥核核团一面神经核一面神 经额支一眼轮匝肌这一传导通路获得假性“lsr”,故采取 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法获得lsr以监测面神经微血管减压 的充分性时其敏感性较差。我们发现mvd术中lsr在可在不同时间段消失,垫开责 任血管后消失的例数最多,排放脑脊液后消失的例数次之, 牵拉小脑绒球后消失的例数最小,全麻后及剪开硬脑膜后 lsr不会消失。且有相当一部分患例lsr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即:排放脑脊液后lsr消失,垫开
12、责任血管lsr反而又重现, 术中打生理盐水时lsr波幅可波动,在缝合硬脑膜后lsr又 再次消失。为什么有一部分lsr在垫开责任血管后不会立即 消失,而是缓慢的成波动性的消失?众所周知面肌痉挛的原因有(1)血管压迫学说;(2) 脱髓鞘改变学说;(3)神经核兴奋性增高学说;(4)桥小脑 角区肿瘤;一部分学者认为面肌痉挛的原因是由于血管压迫 面神经,引起面神经脱髓鞘病变,从而是神经纤维束之间形 成短路发生异常放电;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 中枢神经核的兴奋性增高,而使神经异常放电。通过上述lsr 在垫开责任血管后不会立即消失,而是缓慢的成波动性的消 失这一临床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推断面肌痉挛的
13、原因可能 是:血管压迫、桥小脑角区肿瘤及脱髓鞘病变一某种中间因 素一面神经核兴奋性增高致异常放电;即血管压迫、肿瘤及 脱髓鞘病变只是诱因,其中间存在某种因素,从而致面神经 核兴奋性增高,从而最终导致面肌痉挛。故在mvd术中面神 经的异常放电现象不是立即修复,而是要经过一段修复过 程,这一段修复过程可能恰好是'某种中间因素”或“面神 经核兴奋性”的恢复过程。参考文献:1 jannetta, p. , et al. , etiology and definitive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operative techniq
14、ues and resuits in 47 patients.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977 47 (3): p. 321.2 chung, s. , et al. ,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 long-term follow-up of 1, 169 consecutive cases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2000. 77 (1-4): p. 190-193.3 dong, y. , et al. , clinical
15、relevance of cyclin bl overexpression in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ancer letters, 2002. 177 (1): p. 13-19.4 wilkins , r. , hemifacial spasm: a review. surgical neurology, 1991. 36 (4): p. 251-277.5 yue, y. , et al. ,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report of
16、1200 case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5. 118 (10): p. 833-836.6 hyun,s.j. ,d. s. kong,and k. park,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eating hemifacial spasm: lessons learned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 174 operations. neurosurgical review: p. 1一107 sindou, m. ,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pr
17、imary hemifacial spasm. importonce of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acta neurochirurgica,2005. 147 (10): p. 1019-1026.8 miler, a. and p. jannetta, monitoring facial emg responses during 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 operations for hemifacial spasm. journal of neurosurgery,1987. 66(5): p
18、. 681-685.9 mooij, j. , m. mustafa, and t. van weerden,hemifacial spasm:intraoperative electromyographicmonitoring as a guide fo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neurosurgery, 2001. 49 (6): p. 1365.10 朱宏伟,et al.,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异 常肌反应监测价值研究.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6. 19 (005): p. 286-289.11 hatem , j. , m. sindo
19、u , and c vial ,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prognostic value for long-term out come: a study in a33-patient series british journal ofneurosurgery, 2001. 15 (6): p. 496-499.12 li, c,varied pa/tterns of postoperative course of disappearance of hemifacial spasm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acta neurochi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安业务考试真题(附答案)
- 工业设备故障数据诊断报告2025:基于大数据的工业设备故障预测模型
- 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成果产业应用创新报告
- 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发展建议
- 2025年下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现代运营管理综合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产品设计工程师等岗位3人考试备考试卷【附答案】
- 人民警察面试题库及答案
- 尘肺病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年北镇市市直机关遴选考试真题
- 专家顾问聘用合同协议书范本7篇
- 2025房屋买卖合同范本(下载)
- 融合教育课件
- 2025年常州市中考英语试卷(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南昌教师考试题目及答案
- 公安财务培训课件
- 2个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贵州事业单位护理专业知识试题和答案
- 1.1《土壤里面有什么》课件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 2025至2030中国仓库货架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海运销售入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