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为何拒绝蓝色_第1页
厨房为何拒绝蓝色_第2页
厨房为何拒绝蓝色_第3页
厨房为何拒绝蓝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厨房为何拒绝蓝色为什么我们今天很少在厨房和餐厅里看到蓝色食物?这其实是植物给人类基因留下的印记。我们看一看, 是不是因为蓝色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换句话说,这是不是来自食物的警告?毫无疑问, 动物鲜有蓝色, 即便是多彩的昆虫也鲜有蓝色种类。问题来了,难道说蓝色的植物本身代表着危险,我们不去啃食蓝色的花果枝叶,最终就会在基因中拒绝蓝色,就如同我们天生拒绝苦味那样吗?警戒色并不新鲜。人们对于动物的警戒色认识颇多,胡蜂的黄黑相间条纹、海蛇身上明晃晃的黄色都是向捕食者示意它们有毒的标记。但是长久以来, 很少有人关注到植物也有警戒色, 毕竟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生产养料,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 被动物啃食之后

2、, 可以逐渐生长复原。 看看办公室窗台上那盆被反复揪叶子泡水喝却依然枝繁叶茂的薄荷,就知道植物的再生能力有多强大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植物就不需要防御, 也不代表植物就没有与动物一样的警戒色。哀鸽在采食巴豆种子的时候,会特别避开那些着色均匀的浅灰色的种子,而专门选择那些带斑点的种子, 因为浅灰色的种子毒性要强得多。通常被认为是植物警戒色的颜色包括黄色、橙色、红色、棕色、黑色和白色,以及它们配搭的颜色,唯独没有蓝色。如果蓝色压根儿就不是一种危险的颜色,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蓝色的食物呢?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植物的颜色上面。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发起的一项调查中,整个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 626 种

3、果实中,只有 1% 的果实是蓝色的, 而红色的果实占19% ,黄色的果实占 13% 。蓝色的果子实在是不受人待见。其实这也难怪,在野外,波长越长的颜色具有越强的传播能力, 而蓝色这种短波长的颜色很容易被忽略。这是蓝色不受待见的根本原因。那为什么世界上还会存在蓝色的果子呢?除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还有很多蓝色果子的 “播种机” 是没有彩色视觉的, 比如蓝莓的老主顾灰熊就没有彩色视觉,在它们眼里整个世界都是黑白的,蓝莓长成什么颜色也就无关紧要了。相反,植物在爱好色彩的人类身上留下了爱吃的信号:红色和黄色。 这也是大多数动物喜欢的,鸟儿爱红色,虫子爱黄色。在长时间的演化历程中,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更倾

4、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食物,而不是去贸然选择一种完全陌生的食物。且红色和黄色恰恰是植物世界中果实最常见的颜色,我们只是凑巧形成了这种选择偏好。附带说一句,让大家更为惊奇的是,在之前的调查中,黑色果实所占的比例为 40% ,并且在光照条件不好的地方,动物倾向于选择吃这些黑色的果实,因为它们更容易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这也就解释了, 为什么我们喝蓝色可乐只是寻求新奇刺激, 却能欣然接受墨鱼汁拉面这种美味。其实这也是被植物果实训练出来的偏好。人类也对植物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说,把橙色定义成胡萝卜色。在自然界, 人家胡萝卜并不在意人类的喜好,颜色多得不得了。 野生胡萝卜根的颜色,有白色、有黄色、有绿色

5、、有紫色,这也不奇怪,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选择压力,毕竟这些埋在地下的细瘦的植物根,也不是动物的主要粮食, 偶尔被牛羊抓住机会啃一啃, 谁也不在意它们的长相。 就好像说, 人类并没有统一变成单眼皮或双眼皮,主要还是因为单眼皮的人和双眼皮的人都能找到伴侣生育后代。这就是没有选择压力的结果。而对胡萝卜的长相影响最大的是荷兰人。荷兰园艺学家的种植技术高超, 不仅搞定了郁金香, 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胡萝卜, 他们培育的胡萝卜又大又甜,将胡萝卜从野生植物变成了上好的蔬菜。按说,市场上的胡萝卜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而荷兰的园艺师傅们有自己的小嗜好,他们就喜欢荷兰的幸运色橙色。所以他们留下的是橙色的又大又甜的胡萝卜

6、,至于其他颜色的, 只能对它们说抱歉了。于是,胡萝卜色就同胡萝卜的颜色捆绑在了一起。要说颜色完全没意义, 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今天的西瓜几乎都是绿皮、 黑籽、红瓤的。但是在30 年前,生活就像一袋子西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切开的西瓜瓜瓤会是什么颜色。红色、黄色、粉色、白色的瓜瓤,你都能碰到。不过,西瓜的颜色与甜味真的有关系,红色的瓜瓤最甜,黄色的次之,白色的最不甜。所以瓜瓤是白色的西瓜去当了西瓜籽生产者,瓜瓤是黄色的西瓜变成了调剂色彩的龙套,而充当主力的西瓜几乎都是瓜瓤是红色的西瓜。顺便说一下,如果你看到17 世纪的西瓜更是会吓一跳,那瘪瘪的瓜瓤居然是有空洞的, 显然不如今天的西瓜瓤丰满紧实,

7、那不是因为西瓜长残了, 而是人类强迫它们越来越丰满。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育种专家。 虽然持续了一个世纪的郁金香狂欢以市场崩盘收尾,但是人类追求稀有植物的历程远远没有结束。回忆我的拓印树叶夹在空白的笔记本里, 几天后, 纸上渗透着叶子的汁液, 拓印出一片叶子湿渍泛黄的痕迹。拓印的痕迹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湿如水墨的渲染,也有如干笔的飞白;连叶子纤细的茎脉网络也一丝一丝被拓印了下来。细如发丝的线条和晕染的水痕, 像一张最好的水印木刻小品。 书法美学里常常说“屋漏痕”,便是指水在长时间里沉淀渗透的痕迹吧。小时候在水塘里发现被浸泡久了的落叶,经水腐蚀,一片叶子只剩下透空的叶脉,迎着阳光看,像蜻蜓的翅翼,

8、在风中微微颤动。因此童年多了一项秘密的游戏, 我常常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树叶,浸泡在不容易为人发现的水塘或水沟。 下了课没事就跑去检查, 把叶子从水里捞起来, 看看腐蚀的情况。日复一日,经过耐心的等待,总要大约一个月,腐蚀得才够完全。叶片腐烂的部分随水流去, 剩下干净清晰的叶脉, 用纸吸干水分, 在通风的地方充分干燥,一片叶子美丽的茎脉就都显现了出来。我童年的书页里夹着许多自己制作的这种叶片,也当作礼物, 送给当年要好的玩伴朋友。我没有上过什么美术课, 我的美术课大多是在大自然里自己玩耍游戏的快乐记忆。宋代以后,绘画里常常用到“渲染”一词。“渲染”一般会让人联想到水墨的技法。墨色凝固在绢帛或纸面

9、上, 原来是一块死黑。 经过水的渗透, 经过湿润的毛笔笔锋一次又一次地晕染、渲刷、冲淡,墨色和纸绢的纤维渗透交融,颜色和质感都因为有水介入,发生了莹润的层次变化。“渲染”是说水的渗透,“渲染”也是说时间一次又一次的经营琢磨。许多好的宋画, 无论色彩或水墨, 都看得出来层次的丰富, 至少要经过十数次“渲染”,才能如此晶莹华美。我的大姐画工笔花鸟, 画画的时候, 一定有一枝饱含清水的毛笔。 上了颜色之后,即刻用清水笔渲洗一次。再上色,再渲洗,一次一次,如此反复十余次至二十次。颜色褪淡成玉的质地, 颜色不再是纸绢表面的一层浮光,颜色渗沁成纤维里的魂魄,颜色被水漫漶散开纸绢上的一片叶子,一朵花,仿佛只是颜色回忆的痕迹。艺术里的美,往往并不是现象的真实,却是真实过后的回忆。回忆,需要时间的渲染。直到有一天,所有的现象都只是回忆,繁华也就耐得起一次一次的渲染了。“渲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