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课程设计(交通工程1201班胡松华)_第1页
交通工程课程设计(交通工程1201班胡松华)_第2页
交通工程课程设计(交通工程1201班胡松华)_第3页
交通工程课程设计(交通工程1201班胡松华)_第4页
交通工程课程设计(交通工程1201班胡松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绩 交通工程课程设计 专 业:交通工程 班 级:1201班 学 号:U201215679 姓 名:胡松华 指导教师:高健智 日 期:2014年12月27日 目录一、资料整理- 3 -1.1 历年机动车年增长率- 3 -1.2 2007年路口高峰小时流量、流向整理- 4 -1.3 现状路口的控制方式- 6 -1.4 机动车流中车型分布- 6 -二、现状路口通行能力计算- 6 -2.1 机动车通行能力计算- 6 -2.1.1 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7 -2.1.2 直右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7 -2.1.3 直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7 -2.1.4 对向左转车辆的折减- 8 -2.2 非机动车通

2、行能力计算- 9 -三、流量预测及饱和率的确定- 9 -3.1 流量预测模型- 9 -3.1.1 机动车流量预测模型- 9 -3.1.2 非机动车流量预测模型- 12 -3.2 饱和年的确定- 12 -3.3饱和年机动车流量流向预测- 12 -四、饱和年信号配时- 13 -4.1车道设置- 13 -4.2四相位信号图- 13 -4.3 各进口信号配时计算- 14 -4.3.1各进口等效交通量- 14 -4.3.2 交叉口等效交通量- 15 -4.3.3 周期长度计算- 15 -4.3.4绿灯时间计算- 16 -4.3.5 绿灯时间检验- 16 -4.3.6 信号配时图- 17 -五、饱和年路口

3、分流渠化设计- 17 -5.1各方向进出口布置- 17 -5.1.1进出口车道类型- 17 -5.1.2进口道拓宽- 17 -5.2渠化段与渐变段长度计算- 18 -六、路段上公交停靠站设计- 19 -6.1 停靠站通行能力确定- 19 -6.2 停靠站设计- 20 -七、标志、标线和管理措施设计- 21 -7.1 主要标志设置- 21 -7.2 主要标线设置- 21 -7.3 管理措施设计- 21 -八、VISSIM仿真- 22 -九、参考文献- 23 -附录一 机动车流量预测MATLAB导出值汇总- 24 -附录二 二次平滑指数MATLAB程序代码- 26 -附录三 交叉口道路渠化图- 2

4、8 -附录四 交叉口交通流量图- 28 -附录五 交叉口信号配时图- 28 - 一、资料整理1.1 历年机动车年增长率路口历年机动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如表1.1-1。 历年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表(单位:辆/小时) 年 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PHV2500259027102800289029803040年 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PHV3130331035003610373038603980(表1.1-1)由表1.1-1整理出历年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增长率,如表1.1-2。 历年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增长率表(单位:%) 年 份1994

5、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年增长率-3.60 4.63 3.32 3.21 3.11 2.01 年 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增长率2.96 5.75 5.74 3.14 3.32 3.48 3.11 (表1.1-2)根据已知资料,由EXCEL初步整理整理出所需数据(见附件“年增长率数据处理”)。即可据所得数据绘制出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年份增长曲线。用线形拟合PHV的时间分布曲线可得到公式 1.2 2007年路口高峰小时流量、流向整理2007年路口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流向资料如下表1.2-1 2007年路口高峰小时流量表(单位:辆/小时)

6、 进口转向小汽车出租车大客车中巴小货车摩托车自行车北右转440002615810直行172002601908左转4000012924南右转410182149266218直行212000341960左转3200010220东右转520002824628直行274400863360左转44662101103902西右转740004618026直行35060010035628左转3600020582(表1.2-1)通过该城市道路信号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换算系数可以根据交通工程总论(人民交通出版社)取值,如表1.2-2。 车种换算系数 车种小汽车出租车大客车中巴小货车摩托车自行车换算系数1.01.02.0

7、1.51.00.20.2(表1.2-2)由2007年路口高峰小时流量、流向资料和车种换算系数整理出2007年路口机动车(标准车辆)高峰小时流量、流向资料,如表1.2-3(计算见附件EXCEL表“2007年路口机动车(标准车辆)高峰小时流量、流向资料数据处理”)。2007年路口机动车(标准车辆)高峰小时流量、流向资料 (表1.2-3)根据上表数据,作出流向流量流向图(见附件CAD文件“高峰小时流量图”),截图如图1.2-4。2007年路口机动车(标准车辆)高峰小时流向流量图 (图1.2-4)1.3 现状路口的控制方式灯控路口(二相位),信号周期110秒,其中东西向绿灯为60秒,南北向绿灯为44秒

8、。各车道在交叉口处均为双向四车道,本设计中取各进口道均有一条直左、直右车道。1.4 机动车流中车型分布机动车车型分布表(单位:%)车型小车大车拖挂车及通道车比例50446二、现状路口通行能力计算2.1 机动车通行能力计算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规定,信号灯管制十字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按停止线法计算。十字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在本设计中,排队待行的第一辆车从起动到通过停车线的时间,不同车种混行时取2.3S;车队通过停车线的间隔时间取3.26s;折减系数取0.8。直左车道中左转车辆比例取50%。2.1.1 直行车道设计

9、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2.1.1)式中:信号周期(s); 信号周期内绿灯时间(s); 排队后第一辆车启动并通过停车线的时间(s); 直行或右转车辆通过停车线的平均时间间隔(s); 直行车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 2.1.2 直右车道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2.1.2)式中: :一条直右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故:该路口东西方向直右车道的通行能力为:该路口南北方向直右车道的通行能力为:2.1.3 直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2.1.3) 式中: :一条直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直左车道中左转车所占比例。故:该路口东西方向直左车道的通行能力为:该路口南北方向直左

10、车道的通行能力为:2.1.4 对向左转车辆的折减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对面到达的左转车超过34pcu时,应拆减本面各种直行车道(包括直行、直左、直右及直左右等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拆减: (2.1.4)式中: :拆减后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本面各种直行车道数; :本面进口道左转车的设计通过量(pcu/h),; :不拆减本面各种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对面左转车数(pcu/h)。当交叉口小时为,大时为,为每小时信号周期数。该路口取大值,则该路口四面进口道不拆减本面各种直行

11、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对面左转车数为:东西面进口道:东西方向本面进口道左转车的设计通过量为>因此,东西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需折减。由现状路口的控制方式可知, 取2。折减后的设计通行能力为:南北面进口道:南北方向本面进口道左转车的设计通过量为>同理,南北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也需折减,折减后的设计通行能力为:该交叉口折减后的通行能力为:2.2 非机动车通行能力计算由道路现状图可以看出,该交叉口为城市支路(或次干道)与支路的交点,其四个方向的进口道均为双向四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且之间有隔离设施。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有:在短路段单非机动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为:在交叉

12、口的非机动车通行能力为:(为单一车道建议通行能力,取1000辆/h)三、流量预测及饱和率的确定3.1 流量预测模型3.1.1 机动车流量预测模型根据表(1.1-1)所列历年流量数据,按时间序列法建立预测模型。一次移动平均实际上认为最近N期数据对未来值影响相同,都加权1/N;而N期以前的数据对未来值没有影响,加权为0。但是,二次及更高次移动平均数的权数却不是1/N,且次数越高,权数的结构越复杂,但永远保持对称的权数,即两端项权数小,中间项权数大,不符合一般系统的动态性。一般说来历史数据对未来值的影响是随时间间隔的增长而递减的。所以,更切合实际的方法应是对各期观测值依时间顺序进行加权平均作为预测值

13、。指数平滑法可满足这一要求,而且具有简单的递推形式。一次指数平滑法虽然克服了移动平均法的缺点。但当时间序列的变动出现直线趋势时,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仍存在明显的滞后偏差。因此,也必须加以修正。修正的方法与趋势移动平均法相同,即再作二次指数平滑,利用滞后偏差的规律建立直线趋势模型。这就是二次指数平滑法。由于交通流量随年份的变化,其增长特征的变化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选用时间序列法中的二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3.1.1.1二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是对一次指数平滑值作再一次指数平滑的方法。它不能单独地进行预测,必须与一次指数平滑法配合,建立预测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模型确定预测值。计算公式

14、为: 式中,是一次指数的平滑值,是二次指数的平滑值。当时间序列从某时期开始具有直线趋势时,类似趋势移动平移法,可以用直线趋势模型进行预测:3.1.1.2 机动车流量预测本设计中,取初始值,从0.1开始,依次取0.3,0.5,0.7,0.9。利用二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在MATLAB中输入如下代码(该代码为等于0.9时,其余代码详见附件“机动车流量预测二次指数平滑法MATLAB仿真代码”):clc,clear yt=2500 2590 2710 2800 2890 2980 3040 3130 3310 3500 3610 3730 3860 3980; n=length(yt); alpha=

15、0.9; st1(1)=yt(1); st2(1)=yt(1); for i=2:n st1(i)=alpha*yt(i)+(1-alpha)*st1(i-1); st2(i)=alpha*st1(i)+(1-alpha)*st2(i-1); end xlswrite('liuliang9.xls',st1',st2') a=2*st1-st2 b=alpha/(1-alpha)*(st1-st2) yhat=a+b; xlswrite('liuliang9.xls',yhat','Sheet1','C2'

16、) str=char('C',int2str(n+2); xlswrite('liuliang9.xls',a(n)+2*b(n),'Sheet1',str)在MATLAB中依次输入附件中的代码,可以得出每个对应的EXCEL数据表,以进行最优选择:其中为PHV已知值,为预测值,为年份。将所有导出数据统一整理至一个EXCEL表(见附件“机动车流量预测二次指数平滑法MATLAB导出值汇总”),比较值有:(表3.1.1.2-1)可见取为0.9时最接近实际值,将=0.9时的数据记录如下表:路口历年机动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及预测值表(单位:辆/小时) (表3.

17、1.1.2-2)由MATLAB所得数据可知,辆/小时,辆/小时。以2007年为预测初始年,2007年以后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预测模型为:。3.1.2 非机动车流量预测模型由(表1.2-1)可知,2007年路口非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为126辆/小时。以2007年为预测初始年,采用年增长率的方法,取年增长率为5%,则2007年以后非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预测模型为:。3.2 饱和年的确定饱和度的确定主要依据机动车流量。由之前计算可知,机动车现状通行能力为2748.6辆/小时,由表1.1-1可知,早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饱和了。若使用机动车流量预测模型为。令=2748.6,求得T=-10,故饱和年为1997

18、年,这与表1.1-1相符。3.3饱和年机动车流量流向预测饱和年(即1997年)的机动车流量由表1.1-1可知为2800辆/小时。因为假设路口机动车流量流向比例不发生变化,由表1.2-3可知现状流量流向比例,联合可求出饱和年机动车流量流向预测如下表3.3-1:(计算过程可见附件EXCEL表“饱和年机动车流量流向预测”) 饱和年路口机动车(标准车辆)高峰小时流量流向表(单位:辆/小时) (表3.3-1)四、饱和年信号配时4.1车道设置 分析表3.3-1,可根据具体交通量数值对车道进行设置。该路口各进口的车道划分情况推荐如下:北进口:一条左转车道,一条直行车道,一条右转车道;南进口:一条左转车道,一

19、条直右车道,一条右转车道;东进口:一条左转车道,一条直左车道,一条右转车道;西进口:一条左转车道,一条直行车道,一条直右车道。4.2四相位信号图本设计采用四相位信号,对路口的直行右转与左转在时间上进行分离,从而减少左转车流对交叉口车流的冲突影响(绘图见附件CAD图“四相位图”)。 本设计采用的相位图如下图。其中,相位(一)中东西向直行、右转车辆通行,相位(二)中东西向左转车辆通行,相位(三)中南北向直行、右转车辆通行,相位(四)中南北向左转车辆通行。 四相位信号图 (图4.2)4.3 各进口信号配时计算4.3.1各进口等效交通量首先计算各进口等效交通量,采用以下公式: (4.3.1)式中 等效

20、交通量(pcu/h,直行); V交叉口实际交通量(pcu/h); H公交车、货车车辆数(pcu/h); L左转车车辆数(pcu/h); n进口道有效车道数。根据表3.3-1和该路口各进口的车道划分情况,将数据带入公式(4.3.1)可得:各路口各向等效交通量表4.3.2 交叉口等效交通量当同一相位中有多股车流通过交叉口时,应取该相位中等效交通量较大的那股车流作为计算依据。=max(335.59,232.81)=335.59pcu/h=max(267.63,55.20)=267.63pcu/h=max(254.11,257.58)=257.58pcu/h=max(57.80,37.66)=57.8

21、0pcu/h故该路口的等效交通量为:=335.59+267.63+257.58+57.80=918.6pcu/h4.3.3 周期长度计算 周期长度、相位数、等效交通量之间有以下关系: (5.4)式中: T周期时间(s); P相位数; 等效交通量。故周期长度为:因为周期长度常为5的整倍数,故取T=130s。4.3.4绿灯时间计算 周期长度确定后,便可按相交车流的等效交通量分配给各相位绿灯通行时间。取黄灯时间为4s。 总的绿灯时间:G=130-4×4=114s 相位一绿灯时间: 相位二绿灯时间: 相位三绿灯时间: 相位四绿灯时间:4.3.5 绿灯时间检验 按以上方法分配的绿灯时间是否能满

22、足车辆放行要求,可用下式来检验: (5.6)式中: :某一相位车辆放行所需绿灯时间(s); :周期内的来车数,可查表5.6而得。 泊松流平均到达率m、周期内来车数x关系表(置信度90%) mx/辆1.8-2.448.7-9.4139.5-10.31412.0-12.817由上述,可以计算并得出下表(计算过程见附件EXCEL表“绿灯时间检验”):比较分配绿灯时间及计算绿灯时间可知,两者相差很小,故之前计算得出的配时符合要求。4.3.6 信号配时图根据信号配时方案作出信号配时图,如图4.3.6。饱和年路口信号配时图 (图4.3.6)五、饱和年路口分流渠化设计 城镇道路广场规划与设计中提到,在车行道

23、上划线,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通过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法,称为渠化交通。5.1各方向进出口布置5.1.1进出口车道类型由之前4.1的分析可知:该路口各进口的车道划分情况推荐如下:北进口:一条左转车道,一条直行车道,一条右转车道;南进口:一条左转车道,一条直右车道,一条右转车道;东进口:一条左转车道,一条直左车道,一条右转车道;西进口:一条左转车道,一条直行车道,一条直右车道。出口由车道平衡原理,各方向也均布置与进口对应的三个车道。5.1.2进口道拓宽条件允许时,应拓宽交叉口,以增加进口道车道数,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24、。交叉口一般的拓宽措施有:取消人行道绿带;中断机非分隔带;使交叉口附近沿路建筑后退。 由路口现状图可知,给定交叉口原本为双向四车道,机动车道宽3.5m,无中央绿化带,有4.5m宽的非机动车道和5.5m宽的人行道。其中,机非分隔带宽度为1.5m。由5.1.1进口道车道类型知,每个进口方向上有3个车道,故需要做进口拓宽。可以中断机非分隔带并将人行道绿带压缩0.5m,这样会产生9m宽的机动车道,每个机动车道可以设置为3m。5.2渠化段与渐变段长度计算道路勘测设计中给出的计算渐变段长度的公式为:(5.2-1)式中: 路段平均行驶车速,取,车道宽度,取,侧移率,取。渠化段长度计算公式为: (5.2-2)

25、式中: :一次红灯受阻的直行车辆数,可按下式计算: :直行等候车车辆所占长度,取由公式(5.2-1)及(5.2-2),将数据输入EXCEL表中进行计算可得:渐变段长度设计推荐值表渠化段长度设计推荐值表六、路段上公交停靠站设计6.1 停靠站通行能力确定2008年时,东西向道路上拟开行15路、16路公共汽车,其中15路发车间隔为2分钟,16路发车间隔为3分钟。高峰小时内,15路公交总发车量为,16路公交车总发车量为故15、16路车的总发车量为:停车站的通行能力取决于车辆占用停车站的时间长短。因此,公交停靠站的通行能力为: (6.1-1)式中: :停车站的通行能力(辆/h); :车辆占用停车站的总时

26、间(s)。 汽车在站停靠时间与车辆性能、车辆结构、上下车乘客的多少、车站秩序等因素有关系。一般可按下式估算: (6.1-2)式中: :车辆进站停车用的时间(s),其中为车辆驶入停车站时,车辆之间的最小间隔,取等于车辆长度(m);b为进站时刹车减速度,一般取。 :车辆开门和关门时间,取。 :乘客上下车占用时间(s),其中,为公共汽车容量;K为上下车乘客占车容量的比例,一般K=0.25-0.35s;为一个乘客上车或下车所用时间(s),平均约为2s;为乘客上下车用的车门数。 :车辆启动和离开车站的时间(s),其中,a为离开停车站时的加速度,可取;含义同前。综上:令= 11m, =70人,2个车门,上

27、下车乘客占车容量的比例K=0.3,取2s。该站的通行能力为:。由于<,故该停靠站的最小通行能力为50辆/h。6.2 停靠站设计本设计中停靠站采用港湾式,设计图如下: 停靠站长度可由以下公式确定: (6.2)式中n 为线路条数,此处假设仅有15路、18路两班车,取n=2;为车长,取11m。故。又L需大于30m,故取。由给出的公交车设计速度(20km/h)查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可得出港湾式停靠站的减速段长度为10m,加速段长度为15m。故公交站的设计参数如下表:减速段站台加速段总长度10m30m15m55m七、标志、标线和管理措施设计7.1 主要标志设置 交通标志是指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

28、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预示前方道路交通设施、气候、环境情况,表示交通管理指令设施的状况;其设计原则为:A. 结合道路线形,交通状况,沿线设施及环境等情况,按交通标志种类不同要求设置,以便为道路使用者方便、正确及时地提供信息。B. 交通标志应进行总体设计,防止出现信息不足或过载的现象,对于重要的信息应给予必要的重复。C. 设置位置易于看见,可设于道路右侧、中央分隔带或行车道上方。D. 对于同一地点需设两种以上标志时,可以安装在同一根标志柱上,但最多不超过四种,并避免内容矛盾。E. 标志牌在一根柱上应按警告、禁令、指示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排列。F. 保证在高速或动态条件下发现、识别、判读标志

29、及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和前置距离。G. 解除限速,解除禁止超车的标志,干路先行停车让路、减速让行,会车先行,会车让行标志等重要标志均应单独设置。本交叉路口主要用到的标志有:十字交叉、注意信号灯、人行横道、减速让行、各类指示标志、指路标志。7.2 主要标线设置平交路口是标线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包括人行横道线,停止线、车行道中心线、车道分界线、导向箭头等。设置时应遵循:A. 积极开辟左转车道。可利用削窄或削去中央分隔带的方法,或利用缩窄车道宽度和偏移车道中心线的方法,开辟左转弯附加车道。B. 路口导向线根据路口几何线形确定,其最短长度为30m,导向车道线应白色单实线,表示不准车辆变更车道。C. 平交

30、路口驶入段的车道内,应有导向箭头,标明各车道的行驶方向。7.3 管理措施设计本交叉路口需设置机动车道信号灯,不需设置非机动车道信号灯及人行横道信号灯。在对交通的管理过程中,需抓住其主要目的:A. 减少冲突点;B. 控制相对速度;C. 众交通流和公共交通优先;D. 分离冲突点和减小冲突区;E. 选取最佳周期,提高绿灯利用率。八、VISSIM仿真参考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交通仿真实验教程,部分仿真步骤截图如下:九、参考文献1 王炜、过秀成. 交通工程学M. 东南大学出版社2 徐吉谦、陈学武. 交通工程总论M. 人民交通出版社3 杨少伟. 道路勘测设计M. 人民交通出版社4 MBA智库百科 DB/CD

31、. 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6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7 刘博航 张通 安桂江.交通仿真实验教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附录一 机动车流量预测MATLAB导出值汇总=0.1年份PHV一次平滑值二次平滑值预测值差值平方199425002500.00 2500.00 -199525902509.00 2500.90 2500.00 8100199627102529.10 2503.72 2518.00 36864199728002556.19 2508.97 2557.30 58903.29199828902589.57 2517.03 2608.66 79152.21

32、99929802628.61 2528.19 2670.18 95991.53200030402669.75 2542.34 2740.20 89879.8200131302715.78 2559.69 2811.32 101557.6200233102775.20 2581.24 2889.21 177062.7200335002847.68 2607.88 2990.71 259373.3200436102923.91 2639.48 3114.12 245895.3200537303004.52 2675.99 3239.94 240157.3200638603090.07 2717.4

33、0 3369.56 240535.1200739803179.06 2763.56 3504.15 226434.620083640.73 20093686.89 S2143069.7491=0.3年份PHV一次平滑值二次平滑值预测值差值平方199425002500.00 2500.00 -199525902527.00 2508.10 2500.00 8100199627102581.90 2530.24 2554.00 24336199728002647.33 2565.37 2655.70 20822.49199828902720.13 2611.80 2764.42 15770.341

34、99929802798.09 2667.68 2874.90 11047.06200030402870.66 2728.58 2984.39 3092.784200131302948.46 2794.54 3073.64 3176.052200233103056.93 2873.26 3168.35 20064.38200335003189.85 2968.24 3319.31 32650.19200436103315.89 3072.53 3506.44 10725.33200537303440.13 3182.81 3663.55 4415.412200638603566.09 3297.

35、79 3807.72 2733.412200739803690.26 3415.53 3949.36 938.506720084082.73 20094200.47 S212143.99628=0.5年份PHV一次平滑值二次平滑值预测值199425002500.00 2500.00 -199525902545.00 2522.50 2500.00 8100199627102627.50 2575.00 2590.00 14400199728002713.75 2644.38 2732.50 4556.25199828902801.88 2723.13 2852.50 1406.25199929

36、802890.94 2807.03 2959.38 425.3906200030402965.47 2886.25 3058.75 351.5625200131303047.73 2966.99 3123.91 37.13379200233103178.87 3072.93 3209.22 10156.86200335003339.43 3206.18 3390.74 11937.27200436103474.72 3340.45 3605.94 16.50391200537303602.36 3471.40 3743.25 175.6143200638603731.18 3601.29 38

37、64.27 18.21222200739803855.59 3728.44 3990.95 120.00320084109.89 20094237.04 S23977.003868=0.7年份PHV一次平滑值二次平滑值预测值199425002500.00 2500.00 -199525902563.00 2544.10 2500.00 8100199627102665.90 2629.36 2626.00 7056199728002759.77 2720.65 2787.70 151.29199828902850.93 2811.85 2890.18 0.0324199929802941.28

38、 2902.45 2981.22 1.476225200030403010.38 2978.00 3070.71 943.2761200131303094.12 3059.28 3118.32 136.4614200233103245.23 3189.45 3210.23 9954.682200335003423.57 3353.33 3431.19 4735.166200436103554.07 3493.85 3657.69 2274.532200537303677.22 3622.21 3754.81 615.4549200638603805.17 3750.28 3860.59 0.3

39、51333200739803927.55 3874.37 3988.12 65.9812920084104.82 20094228.91 S22618.05418=0.9年份PHV一次平滑值二次平滑值预测值差值平方199425002581.00 2572.90 -199525902697.10 2684.68 2500.00 8100199627102789.71 2779.21 2662.00 2304199728002879.97 2869.89 2821.30 453.69199828902970.00 2959.99 2894.74 22.4676199929803033.00 302

40、5.70 2980.74 0.540225200030403120.30 3110.84 3070.10 905.9859200131303291.03 3273.01 3106.01 575.3968200233103479.10 3458.49 3214.90 9043.721200335003596.91 3583.07 3471.22 828.2782200436103716.69 3703.33 3685.20 5654.291200537303845.67 3831.44 3735.33 28.37482200638603966.57 3953.05 3850.31 93.8300

41、2200739803927.55 3874.37 3988.01 64.1507120084101.70 20094223.32 S22159.594356附录二 二次平滑指数MATLAB程序代码clc,clear yt=2500 2590 2710 2800 2890 2980 3040 3130 3310 3500 3610 3730 3860 3980; n=length(yt); alpha=0.1; st1(1)=yt(1); st2(1)=yt(1); for i=2:n st1(i)=alpha*yt(i)+(1-alpha)*st1(i-1); st2(i)=alpha*st1

42、(i)+(1-alpha)*st2(i-1); end xlswrite('liuliang1.xls',st1',st2') a=2*st1-st2 b=alpha/(1-alpha)*(st1-st2) yhat=a+b; xlswrite('liuliang1.xls',yhat','Sheet1','C2') str=char('C',int2str(n+2); xlswrite('liuliang1.xls',a(n)+2*b(n),'Sheet1'

43、,str) clc,clear yt=2500 2590 2710 2800 2890 2980 3040 3130 3310 3500 3610 3730 3860 3980; n=length(yt); alpha=0.3; st1(1)=yt(1); st2(1)=yt(1); for i=2:n st1(i)=alpha*yt(i)+(1-alpha)*st1(i-1); st2(i)=alpha*st1(i)+(1-alpha)*st2(i-1); end xlswrite('liuliang3.xls',st1',st2') a=2*st1-st2

44、b=alpha/(1-alpha)*(st1-st2) yhat=a+b; xlswrite('liuliang3.xls',yhat','Sheet1','C2') str=char('C',int2str(n+2); xlswrite('liuliang3.xls',a(n)+2*b(n),'Sheet1',str)clc,clear yt=2500 2590 2710 2800 2890 2980 3040 3130 3310 3500 3610 3730 3860 3980; n=length(yt); alpha=0.5; st1(1)=yt(1); st2(1)=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