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张力_第1页
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张力_第2页
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张力_第3页
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张力_第4页
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张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张力虚词教学到高中阶段才正式“登堂入室”,并未 在初中教材体系中,仅在八年级附录中出现过,也未纳入严 格意义上的必教必学范围。按照教材这一编排体系,似乎在 初中阶段,虚词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但结合自己在教 学中的所感所想,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把虚词这一教学家庭 的“配角”安排得当,任人唯才,虚词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未 尝不是一笔财富、一道风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因 此,笔者就自己对虚词在文本中所起作用,谈谈虚词在语文 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迈向深入深处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一首名作,学生对其中的 爱国情怀十分清楚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继续大讲 特讲诗人的爱国情怀,

2、想必学生会鸦雀无声,“毕恭毕敬”, 而且这也不符合开启学生心智的要求;那么,身为语文教师 的我们又该如何拨动这一潭平静的湖水,让它泛起涟漪呢? 对此,孙绍振老先生在其名作细读一一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的扉页题词上写道:“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 西,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 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 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孙先生 的话朴实深刻,入木三分,为我们语文教师在迷途中点亮了 一盏航灯,每每见之,我的心不禁感慨万分!是啊,身为语 文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要让学生达到 “于无声处听惊雷”,拨开浓雾感

3、真情,登高望远,体察那 庐山真面目,感悟那“一览众山小”,也许只有这样,我们 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 代新人胜旧人”。所以,面对学生自认为"一望而知的东西”,身为教师 的我们不是要重复学生的“已知”,而是要拨动学生的“无 知”。我们该做的是推陈出新:如何在学生已知的琴弦上拨 动他们未知的心弦,令他们耳目一新,使他们心生震撼。基 于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歌的情境,我们只要抓住诗句 中“然后”这一虚词就可以推波助澜,掀起学生的心底狂 澜,让他们深刻地领悟到诗人看似"一望而知”背后的万钧 雷霆。我们可以运用“最后”与“然后”作比较,引导学生 反复朗读,

4、比较思考,咀嚼出“然后”的意蕴:细细品味"然后” 一词,我们会发现,它写出了诗人对 死亡的无所畏惧,从容赴死,刻画了一个爱国者坦然迈向刑 场的慷慨从容的气概。他让我们想到了 "杀了夏明翰,还有 后来人”;想到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想到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让我们想 到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而"最后”给人的感觉是奋斗到了终点的日暮图穷,冷落萧 条。于是我们可以围绕“然后”抛出问题:'从'然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将'然后'改成'最后'可以

5、吗? ”让学生思考发言,挖掘虚词“然后”所蕴藏的深意,深 入感受文章的中心,感受诗人那气冲斗牛的爱国豪情。这样, 作为教师,我们挖出了文本的深度,达到了深度教学;作为 学生,他们体会到了诗歌在平淡易懂的表层下所蕴藏的雷霆 万钧,万绿丛中所蕴藏的一点深红,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汉 字的无穷魅力,使他们懂得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关注“虚词” 这一小角色的大功用。终于,在教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 时,我的努力获得了收获。当我引导学生对“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作句式变 换时,我的学生变出了 “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 啊? ” “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 ”等句式。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以前都说反问句或感叹句语气

6、强 烈,表达的情感更加激烈,那在此处作者为什么不用反问句 或感叹句?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诗句中的“该”字起到了反问句或 感叹句语难以企及的作用。我让他们分析这个“该”字的深 意,一会儿就有同学做了精彩的发言:这个"该”字表达出 了诗人心中的一种沉痛,压抑,苦闷惶恐和难以适应。他觉 得这片湖不像是他的家乡了。他的家乡应该是一一春天,堤 上繁花如锦樟,嫩柳指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可现在的家乡变 为了灰烬,变为了血和泥。花再也不开了,嫩柳枝再也不发 芽了。色彩没有了,芬芳散尽了。一个“该”字,看似无力, 实则写出了诗人压抑,苦痛,撕心裂肺,欲哭无泪的情怀, 如果去掉“该”字,运用反问句“这一片湖哪

7、里是我的家乡 啊? ”或感叹句'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则难 以传达这种情怀,所以,这个“该”字有一字定山河的功力。我让他们试着用发抖的声音朗读,试着传达诗人那压 抑,苦痛,撕心裂肺,欲哭无泪的情怀。学生们读得相当出 色,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课后我想,如果不是在教假如我是一只鸟时对'然 后” 一词地引导和品析,学生未必能在此处有这么好的品味 与发挥。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善待”虚词, 关注虚词,往往能让我们进入文本的深处,挖掘出文本的潜 质,从而引导学生拨开山重水复,进入柳暗花明,驱动他们 自认为“已知”的“麻木”心灵,为在平淡中投入一颗智慧 石,注入一泓

8、清亮泉,射进一缕暖阳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 于平淡中生惊艳,于无声处奏响大音。二、牵一发而动全身虚词除了培养学生语感,深入理会作者情感,挖掘文本 的深度之外,有时它还能统率三军,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总领作用。我们抓住虚词,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鲁迅社戏一文,如果我们按照通常的教学 方法一一理清层次,然后分析文意。不仅费课时,而且会将 文章的内在情感打破,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造成对作者 情感理解的割裂。所以不妨抓住虚词,长文短教。文章的最 后一句话是"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 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过那夜似的好戏了!"此句中有 两个“再”字,

9、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那夜似的好豆,那夜 似的好戏”的爱恋与怀念。所以,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虚词 “再”字设计问题:两个“再”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喜爱与怀念'那夜似的好豆,那 夜似的好戏”呢?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从文章中去探究豆好吃,戏好 看的原因,这样做虽未分析文章结构,但只要学生发现了 “受到优待,看戏难得,途中景美,偷豆有趣,公公送豆” 等细节是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之后,文章结构不理自顺了, 更为有利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直切要害,把握情感,实现了 高效的课堂效率!虚词似乎与鲁迅特别有缘,不仅是雪和社戏, 他的藤野先生同样可以通过抓住虚词,实现高效的课堂 教学。如果说,每一篇课文就是一座文学的殿堂,那么,课堂 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来到这一座座殿堂的门口,交给学生 开启大门的钥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 在语文的殿堂中学习语言、体验文学、感悟人生。在此过程 中,虚词是一把开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