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解读_第1页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解读_第2页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解读_第3页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解读_第4页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解读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审视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神, 对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值得我 们认真继承和弘扬。本文以现代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 民俗丰富的文化内涵,解读了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中迷信色 彩的实质,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民俗的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 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 并传承的,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是一种深藏在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规 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春节回家过年,端午节吃粽 子,中秋节赏月等。一、中

2、国传统节日民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民俗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一)团圆亲情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明人高启有诗云:”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 思家。”即佳节思亲犹如山之绕郭、水之东流一样自然而然。 因此,过去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人们就会如期去上坟扫墓,以示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而对于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 人们则往往遥对明月,以寄托情思,倾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扌单娟”的心情。(二)欢庆喜悦每到传统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 万民同乐的气氛之中,而心中的温馨喜悦之情也会如期而 至。现在有许多对都市生活产生审美疲劳的人们,常

3、常借 节日放假之机外出旅游,在恬静自然的山水间寻找一种好 心情,尽管旅途劳累,十分拥挤,但许多人心甘情愿地” 花钱买罪受”。这是因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曲 折地体验到传统节日固有的乐趣。(三)乐观自信首先,节日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热切向往之情。如年节时的春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美满、幸福吉祥的喜庆主题而展开;汤圆、月饼则象征着团圆如意等等。其次,从节日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 心理平衡。比如年节乞求神灵庇护及祭拜祖先等,看似无 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再次,节庆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风筝、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

4、其强身健 体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四)历史意识清明节扫墓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慎终追远 的道德意识。它的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 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 拜、孝道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 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传说屈原死 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泪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 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 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 to 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

5、鱼龙,保护屈原。(五)淑世情怀比如民间流行的祭灶时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 保平安”的民俗活动,就有明显的淑世情怀的烙印:一些围 绕着老人、孩子、女性、恋人等而设的节日,将福禄寿禧 和太平团圆、多才多艺的淑世情怀展示了出来,都是关注 人自身的。(六)天人相谐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 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 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 农民们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 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 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6、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 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迷信色彩的现代解读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多与祭拜神灵有关,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仔细考察,这些民俗多是在迷信外衣下有实用的 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直接的物质功利性。比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习俗。据说灶王在家家户户 了解人间善恶,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 察报人家善恶。人们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来祭 灶王。为的是得到对联中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的好结果。祭灶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 如意,岁岁平安。这其实是表达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春节期间燃放的原意在于驱逐恶鬼。申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

7、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 名曰山魁(传说中的独脚怪兽)。以竹着火中,哗哗有声, 而山魅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当然是迷信 的说法。放爆竹主要是娱乐,表示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端午节饮雄黄酒。传说很神奇。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 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 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 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 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 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重阳节登高,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古人以为山神 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

8、 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 吉祥,在同时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 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护种娱乐活动了。三、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圣诞节越来越火。随着圣诞节 临近的那段日子,大小商场的门口无不摆上一个白胡子的 圣诞老人。现在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日,而中国自己 的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受到冷落。(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受到冷落的原因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 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各国 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

9、节日文化的冲击。 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2、西方 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 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 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 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 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 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 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 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 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 大肆宣

10、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 响。这样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圣诞的 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 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4、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 从众心理。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 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 一任搬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 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能显出自己的”洋气”, 才更能”与世界接轨”。(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需要发扬光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

11、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 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 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 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白 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 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 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并无 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 失,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 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 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我们乐观地认为,传统节日文化不会在外来文 化的冲击中消失或者变味,

12、因为老百姓对传统节日的认同 程度远超过对洋节日的认同。中西方所有的节日,都是在 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有着 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 彩的表现形式。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以 及调整人际和天人关系而出现和发展的,不容否认,这些 问题在当今乃至未来社会中仍将客观存在,因此,传统节 日的存在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年轻人喜欢圣诞节,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开放程 度的提高,说明年轻人是以兼容并取的心态对待传统和外 来文化。”年轻人在圣诞节品尝西方文化,而在春节则回归 传统的文化,这两者并不矛盾”。所以,洋节会取代土节, 对此不必太祀

13、人忧天,毕竟节日是文化与民俗的结合体, 一个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都有着民族心理与文化的 背景。它紧密地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并随着社 会的发展而演变,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传承 过程中又不间断地延续着、变异着、丰富着和发展着。比 如,经过数千年的沉淀,春节己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决不会轻易消失。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凸现和”知识经济”时 代的来临,世界己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节日的中外交流也势所必然。的确, 我们身边是弥漫着洋节文化,但同时,旅居世界各地的华 人、华侨,也正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撒播到地球的 各个角落。据

14、报道,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传统节日 也被确定为当地的法定节日。所以,我们对洋节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之外, 完全可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进而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来 认同其中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参考、充实、提升价值的 丰富内涵,加以适时吸收和消化,在传统节日中注入现代 元素,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相信传统 节日定会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应有的位置。节日的前景将和 文化的前景一样走向繁荣和多元。(三)弘扬中国传统民俗的对策首先,要重视中国传统民俗的巨大作用。肯定民族传 统,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不仅 学校要重视,整个社会,包括商家、媒体等都要重视,都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让传统民族文化深入人心。其三,要积极挖掘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