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邸永君内容提要: 儒学自汉代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主流地位。但考察历史不难发现,儒学却一 直未能完全到位,在某些方面英至先天不足,不得不借助国产的道教和外來的佛 教予以补充,形成儒、释、道并存并立的局面。其根本原因何在?如何认识、评 价这种现象?现就本人才识所及,按上述三个条件的顺序依次予以分析,以便抛 砖引玉,就正于方家。关键词:儒学 道家学说 佛学 互补一种思想体系是 否能够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精神的主流,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对一个民 族的作为个体的每位成员在其整个生命过程屮的境遇与心情发生影响;其信条能 否被真诚地信奉和遵守;能否做到真
2、正关怀永远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 的平凡其至琐碎的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对其所关心的诸如生老病死、沉浮荣辱、 喜怒哀乐等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做出解释,并为其提供精神上的归宿和依托,对 其形成有效的关怀。惟其如此,方能得到最广泛的接受与认同。另外,尚需具有 适合于各阶层大众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接受程度的传播形式,以便使该思想 体系最大程度地对社会施加影响,通过对民间社会及其生活的参与,对民众精神 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上述方面考察,历史上的儒学却一直未能完全到位,在 某些方面甚至先天不足,不得不借助国产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予以补充,形成儒、 释、道并存并立的局面。其根木原因何在?如何认识、评价
3、这种现象?现就木人 才识所及,按上述三个条件的顺序依次予以分析,以便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一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儒学是中国 历史上的统治思想,而以儒学为精神内核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这似乎早已 成为公认的常识。毋庸置疑,儒学在先秦时期即已与墨、道、法并称显学,而至 西汉时因武帝z“独尊儒术”而从诸学说屮脱颖而出,地位突兀,难有其匹。但 这只是统治者的一相情愿。事实上,在儒学靠封建时代无与伦比与的至尊权势大 行其道的同时,产自木土的道教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一直与儒学相依相伴,相互 诘难而又相互补充,前后几两千年。尽管前者一直被提倡,而后两者总是被压 制甚至被迫
4、害,三者仍然以三教并称而成鼎足之势。其原因到底何在?根据功 能学派的理论,任何学说得以产生、发展、流传,皆因该学说具有满足社会在某 些方而需求之功能所致。换言之,必是某些社会成员能够从该学说中找到他们所 需求的精神食粮。而作为主流思想体系而言,其必然要对全体(至少是绝大多数) 社会成员在其整个生命(至少是绝大部分)的过程屮提供精神上的依托与需求。 此乃难乎其难之重任也。众所周知。儒学以昂扬的处卅态度、入世的精神特质和 利他的价值取向,教育并鼓舞着一代代志士仁人兼济天下,发奋进取,也成就了 无数英雄豪杰的千秋伟业。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能够成就功业者毕竟仅占少数, 芸芸众牛命中注定了要“虚度光阴”
5、,“默默无闻”;即使是成功者,在其一牛中 绝大多数时间内,亦是得意事寡而失意事多。默默无闻者毕竟也要一天天完成生 命之过程;失意者亦需要精神的关怀和抚慰。而儒家学说在上述问题上的说教是 显得那样的冷漠和生硬。孔子云'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孟子云'无 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2) 一副居高临下,不屑一顾之骄矜。芸芸 众牛在此间能感受到的只有被歧视、轻蔑后的失落与悲凉。而对于遭受失败、挫 折者,儒学大师如何予以“安慰” ?对于物质上的匮乏,孔子云:“君子忧道不 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3)换言乙“你如此留心于物质享受,难道是想做小 人而非君子? ”对于讨教者而
6、言,简直就是徒招其辱。对于肉体上的打击,孟子 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4)换言之,“这是苍天惠顾你,你应感到求z不得,好事必在将来对于寻求安慰者无异 是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回报则遥遥无期。且只有获得成功。“夙志得遂”,才可视 为是对以往一切苦难的补偿,不然则大亏;而对意志薄弱者,无异于自讨没趣, 雪上加霜。再者,生命与死亡的命题,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人类作为唯 一能够洞悉自己必死无疑的物种,恐惧与痛楚对所有人而言,既乃挥之不去的梦 魇,亦是永无答案的困惑。世世代代的人们皆希冀在此问题上得到真诚的关怀, 但孔子的回答竟如此冷漠:“未知生,焉知死?
7、 ”(5) “孟子的答案更是干脆:“舍生而取义!” (6)趋利避害、好逸恶劳、喜生恶死,皆人之天性,而上述与 生俱来的人性特点在儒学屮皆在被鞭挞z列。而被提升、异化的动力皆來自对出 人头地、高居人上和青史留名的所谓“降大任”、“成仁”、“取义”之渴望与谋 求,只有实现上述目标即建功立业,方可补偿追求者一生历经的苦难和敕平或消 解人们对死亡的惧怕与惊恐。因此,就全体社会成员而言,能够得到儒学有效关 怀和抚慰者应不在多数;而就即使是立志高远、意志坚强者而论,其在儒学中得 到的慰藉也只有在成功z后方能实现。这就给其他学说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机会 和空间,佛教与道教乘虚而入并大展其用,便在情理之中矣。二
8、前已述及,趋 利避害、好逸恶劳、喜生恶死,人之天性也。对于绝大多数人类社会成员而言, 平安地完成生命过程,尽量避免挫折与坎坷,尽量得到肉体、精神等各方面的享 受,少付出而多获得,至少是付出与收获基木对等;减少疾病,延长牛命,颐养 天年,亦属天经地义。而道家及其后來发展成的道教为上述人生观提供了理论依 据与精神依托。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尊重甚至鼓励人生的肉体与精 神的齐种感受,并提供旨在延长生命过程(尽管大多或是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 其反)的养牛之道。而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无异于为寒者送衣,为饥者谋食。老 子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7)表现出对普通民众物质生活的 关注与
9、倾心;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8)并提倡“保身”、 “全生”、“养亲”、“尽年”,折射出其对儒家所倡导旨在出人头地、高居人上的 所谓功名利禄的蔑视与不屑,无形屮体现着对个人应拥有精神享受和天伦z乐的 赞赏与支持。在此处,被孔、孟等诸大师批评、教训甚至鞭挞的“平庸”之辈得 到了应有的正视和尊重;使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失败的背运者终 于获得了他们所企盼的抚慰与关怀。其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整,紧张的神经得以松 弛。不然,在因儒家学说大展其用而营造出的绞肉机般的名利场中拼命厮杀的“有 志者”们,只要败下阵来,或丢盔卸甲,或失魂落魄,或灰头土脸,或遍体鳞伤, 却只能是独孤无助
10、地自己舔噬着流血的伤口,要同时承受残败和被蔑视的双重痛 苦的重压,则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者会精神崩溃,抑郁癫狂。因有道家学说的存 在,使得人们有了退却的理由和余地。就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强可为儒,弱可为 道;智可为儒,愚可为道(事实上可能往往相反,亦未可知)。而就某一具体个 人而论,进可为儒,退可为道;攻可为儒,守可为道;成可为儒,败可为道;表 可为儒,里可为道。因道家学说之存在,使人们比起从出生到亡故便一直无从选 择地被捆绑于儒学名利的战车而拼杀致死的境遇,其幸运诚不可以道里计也。三 由于人类个体因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类想象力无限性、出生的偶然性和死亡的必然 性、人类个体的卑微渺小和宇宙万物的浩大无
11、垠、欲望无边而精力、体力有限等 多种原因,致使一代代的人们经常陷入对生命、死亡的真实意义和人与万物众生 之间相互关系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探索天地万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一直是人 们不懈追求之标的。欲探索上述规律,彻悟人生终极意义,其先决条件便是超然 物外,冥冥沉思。而儒家名利场之纷乱喰闹,道家安乐窝之物欲横流,使得人们 或蝇营狗苟,或浑浑噩噩,既无闲暇、又无处所來思考深奥而令人遐想的诸多问 题,使得欲参透万物至理、彻悟人生奥秘之辈扼腕叹息,而无所恃也。再者,儒、 道两家虽志趣各异,但皆以人之欲望为引导,只是道家更重视物质及感官欲望之 直接满足,而儒家更倾心于精神和长远目标z最终实现。而作为欲望载体的芸芸 众生,须永远承受种种欲望不得全部满足的折磨与困扰,且即使些许欲望得到满 足之后,新的欲望立即会生成并继续给人带来痛苦。甚至是原有欲壑尚未填平, 而新的欲壑已然呈现。事实上,为消除或减轻上述痛苦与困扰,节制欲望方为上 策。佛教之传入为上述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精神依托。佛教首倡众生皆苦,将 痛苦视为生命z常态与前提;提倡六世轮回、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