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_第1页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_第2页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_第3页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_第4页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    罗世德摘 要:江西省上犹县大石门摩崖石刻在江西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地理位置和篇幅短小等原因,对该摩崖进行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将以大石门摩崖石刻为例,从时间界定、书法风格两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风格并探究其风格成因,得出民间书法受朝廷政治的影响较小而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结论。关键词:大石门;摩崖;书法一、石门摩崖简介20世纪80十年代,在江西省上犹县双溪乡大石门溪边发现了一块石刻。今大石門与小石门古统称为石门,距县城约百里,石门水(在治北一百里源出百丈涧东流入童子江1)穿石门而过,石刻位于村治所东一里石门水边

2、天然石壁上。按,摩崖,是指在天然崖岩上所刻的文字,2故,称其为石门摩崖(图1)。该摩崖为楷书,共计64字,石刻右上角漫漶严重,右下至左上有一明显断裂痕迹,究其原因,已无从考证。李坊洪通过整理其释文和界定其书刻时间,于1984年将其首次发表在江西历史文物期刊中。但是,其中存在几个问题还有待商榷。李坊洪释文为:“青山翠色/磊落嵸巃/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约灵龟/义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无穷/蔚起大文/有虞歌风/猗欤胜地/于焉托踪/建兴二年虞书虍书。”3据实地考察知,文为:“青山翠色/磊落嵸巃/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约灵龟/义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

3、无穷/蔚起人文/有虞歌风/猗欤胜地/于焉托踪/建兴二年虞去虍书。”李坊洪释读为“蔚起大文”实为“蔚起人文”,“虞书虍书”实为“虞去虍书”。对于文中“飞龙翩翩”出现叠词,其处理方法为,在第一个“翩”字下面书写“向右下角倾斜的两点”。按,李坊洪释文“石濑浅浅”“波涛汹汹”句,其它两处叠词则使用略似“又”字符号(图2),与日文中现行的叠字字符“”稍有相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未发现确切证据,因此,还有待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该石刻行文末段为落款,年号“建兴”字迹清晰,无疑。“兴”字下面出现残泐,从拓片来看可为“一”或“二”。但是,我国传统纪年中,“某某一年”这种年号称法并不存在,而是统称为“某某元年”。

4、因此,当为“建兴二年”。据统计,历史上以“建兴”为年号的统治者共有6位,分别为:蜀后主刘禅(223年)、吴会稽王孙亮(252年)、成汉太祖李雄(304年)、西晋愍帝司马邺(313年)、后燕世祖慕容垂(386年)、渤海国宣王大仁秀(819年)。上犹地处江西西南边陲,不在蜀、成汉、后燕以及渤海国的统治范围之内,因此,该摩崖所刻时间只能是253年或314年。现存东吴较早的楷书以朱然名刺(图3)为代表。4朱然名刺整体结字趋于扁,波磔痕迹显然可见,这些都是未脱离隶书影响的痕迹。但是,对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书刻来说,楷化程度已经颇高。如果上犹石门摩崖的书刻时间为253年的话,那么其整体应该还保留有较多隶书笔意

5、。从拓片中看,其风格为成熟时期楷书风貌,隶书笔意残存,楷书迹象显著。因此,其书刻时间应当在此之后的314年。二、石门摩崖的艺术风格石门摩崖刻于西晋建兴二年,此时正是楷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流传到现在与其相近年代的书刻,较著名的有王廙的祥除帖和昨表帖。祥除帖和昨表帖代表了当时的正统楷书,精严端庄,法度逐渐严谨。石门摩崖与王廙等所代表的正统楷书相比,更加自然、烂漫。相反,笔画和结字则和魏碑中的张猛龙碑郑道昭碑神合;章法则和后来的行书手札相暗合。(一)笔画石门摩崖的起笔、行进和收笔变化多端。隶书多以横向取势,发展到楷书阶段变为以纵向取势为主。石门摩崖中橫画多以“藏锋横”为主,有圆笔如同篆书者,如“千

6、”“万”;有一边斜切一边圆润者,如“柱”;有两头露锋者,如“濑”;有一头尖细一头厚重者,如“柱”;有方起方收者,如“文”;有上仰者,如“风”;有下覆者,如“千”。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竖画的增长,使得纵势突出,与隶书的横势发生明显变化。因此,竖画在楷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石门摩崖中竖画有似悬针者,如“千”;有垂露者,如“中”;有上细下粗形同水滴状者,如“申”;有短促戛然而止者,如“年”;有波曲无明显提按者,如“世”。楷书中的撇与隶书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楷书中的撇不再像隶书中的撇一样,做明显停顿,而是将这一动作含蓄化保存于笔画之中。石门摩崖中的撇画有圆起圆收者,如“人”和“于”;有圆起尖

7、收者,如“没”;有往右下斜切尖收呈三角形者,如“虍”;有尖起顿挫收者,如“虞”;有尖入急收类点者,如“去”。捺与撇同为分割汉字中的斜线。石门摩崖中捺画有线条的拐弯类似隶书摩崖者,如“人”;有如圆起行至末段逐渐顿按者,如“文”。一个字的开张程度与撇与捺两个笔画有很大的关系。石门摩崖中撇、捺的开张幅度很大,整体气势开阔。楷书中的点多略显沉闷。而石门摩崖中的点却极尽变化之能事,有呈三角形如高山坠石者,如“宗”;有呈向心状者,如“波”;有如激水波者,如“焉”等。富有变化的点的使用,让相对沉闷的楷书显得更加活泼。(二)结字石门摩崖为早期楷书作品,能别具一格,与其结字和章法的变化莫测是分不开的。1.结字趋

8、长。隶书整体趋于扁平,发展到楷书阶段结体逐渐拉长,由原来的横向贯气变为纵向贯气。石门摩崖中以长字为主,但是也存在极扁极长的元素。扁平者,如“有”“托”“年”;长条者,如“千”“万”“世”“申”。这三种元素的存在是大多数楷书所无法比拟的。2.重心偏中下,整体朴实无华。隶书重心多偏下,典型代表为张迁碑。石门摩崖虽为楷书,字形取纵势,但是其重心却并未有太大变化,古意十足,“涛”“穷”为代表。3.中宫疏朗。魏碑为楷书中的精华,张猛龙碑为魏碑的代表,其结字中宫收紧,长枪大戟,故,不宜书大字。而石门摩崖恰好与其相反,中宫疏朗,整体平和静雅,大小咸宜,当与猛龙碑相颉颃。(三)章法章法也可以称为通篇布局。石门

9、摩崖整体布局天真烂漫,与文人手札有一定的暗合之处。1.有行无列成熟时期的楷书,多采用有行有列的章法布局,缺乏生气。从甲骨文开始,任何书体的早期,都是对上一种书体的借鉴和生发。同样,石门摩崖采用的有行无列的章法布局,也是对篆隶摩崖的借鉴。这种借鉴使其妙趣横生,克服了楷书气息不畅的问题。2.层次分明成熟时期的楷书主要通过字内空间和笔画的粗细对比来寻求其变化。石门摩崖前三行字的筆画轻盈(其中“灵”字与礼器碑中“灵”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第四行开始逐渐发力,线条变得厚重,这就形成了前后的虚实对比。最后落款“兴二年虞去虎书”七字间隙极小,起到行草书中字组的效果。并且,最后的“书”字采用草书的写法,整体章

10、法和用字自由烂漫,爽朗虚静,一派生机。三、石门摩崖的思考张金梁教授提出了朝野书法的双线索观点,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书法呈现出两条明显的发展轨迹:一是以朝廷所提倡的书法审美及书体发展的;二是个性书家。”5江西直到唐宋才逐渐开化,且石门摩崖摩崖落款为“虞去虍书”,查阅相关资料并未发现相关记载,所以石门摩崖当为江西民间书法的代表。西晋尚未开设科举选仕制度,但是士大夫总是以书法交流唱和(朝廷书法),通过交往形成影响,而此时江西深处内陆,书法受时风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才能出现与主流书风相左,风格独特的石门摩崖。石门摩崖内容为诗歌,自然生动,其作者应该是当时的文人。他将诗文刻于石壁中,借以流传千古,从书法风格来看他关注的主要是诗文本身,而非书法。因此,这恰好保留了当时自由书写的民间书法状态,极为可贵。实地考察与人交流了解到,当时石门还存有数量相当的摩崖石刻,但是由于村民保护意识浅薄,已经大部分损毁,实为可惜,希望今后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保护。注释:1清光绪.上犹县志·卷二m.叶兹澜修,李临驯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823:123.2华人德.中国书法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