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化认知_第1页
关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化认知_第2页
关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化认知_第3页
关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化认知_第4页
关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化认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化认知论文关键词模糊语言;范畴化;认知;动态论文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语言现象。本文从逻辑分析入手,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简要 的分析和探讨,并运用认知范畴理论就人对客观世界的模 糊化认知以及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进 而提出模糊语言之所以“不模糊”在于以理解为特征的动态范畴化认知。引言日常生活中模糊语言的大量出现人们早已司空见惯, 不足为奇。不仅诸如“大、小”,“美、丑”以及英语中的 ugirl , woman", “h ill, mounta in"等相互间界限不清 的词语(概念)是模糊的,即使一些看起来十分清晰的概念,

2、其意义也有相当的模糊性。以“床”为例,如果说木床、 吊床是床,那么花床、温床是不是“床”呢?再如一提到 “车”,我们马上会想到轿车、货车,如果还会想到洒水车、 救护车是“车”,那么工程装载机、拖拉机等是否也叫“车” 呢?供儿童坐骑游戏的玩具车该算做“车”呢,还是“玩 具”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模糊语言尽管“模糊”,却丝 毫不影响人们的交际,有时还非它莫属。这是因为人对客 观世界的认知在主观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 性同样需要语言来表达。这时,模糊语言就派上了用场, 如:我们常把良驹称作“千里马”,但再好的“马”人们也 不会天真的认为“马”真的能日行千里。“千里马”究竟能 日行多远,其

3、实谁也说不准。“千里”作为数字是精确的, 表示的距离却是模糊的,但它传递的信息却是清晰而又十 分丰富的。仅此区区二字,就将一匹体格硕壮、驰骋如飞 的良驹宝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可谓不是'千里”, 胜似“千里”。模糊语言的重要性和独到的表现力由此可见一斑。本 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和逻辑分析出发,运用认知范畴理论就 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化认知以及动态范畴化活动的语用认 知功能作一探讨。二、关于语言模糊性的认识根据传统的二值逻辑理论,人们对事物的识别和定义 是依据事物的本质来进行的,事物的本质就是“一事物区 别于它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属性不同,类属也不同,相互 间有明确的界线,即任何事物要么

4、是某物或不是某物,它 要么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特征(排中律);任何一个事物 不可能既是某物又不是某物,不可能既具有某种属性特征 又不具有某种属性特征(矛盾律)。简言而之,任何事物非 真即假,非假即真,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然而,在一定 情况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例如,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 否是“秃头”时,是指一个人头上“有”还是“没有”头 发。头上“有”头发,这个人一定不是“秃头”,掉了一根 头发显然也不能叫“秃头”,这就是说: 一个头上长满头发的人不是秃头,设此人头发数为n,如果头上长有n根头发的人不是秃 头, 那么,n-1根头发后他仍不是秃头, 因此,直到头发掉完他也仍然不是秃头。一个人的头发

5、掉完了仍然不能叫“秃头”,显然是违 背常理的。一个原本为真的命题理应推导出一个客观、合 理的结果,然而通过这种逐渐减少(也可反向增加)事物性 态的方式,竞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这就是古希腊迈加 拉学派(mefar ianschool)的代表人物尤布利德斯 (eubulidie s)针对二值逻辑提出的“连锁推理悖论(s oritiespar adox) ”,其核心是通过一种逻辑上应当为真的 渐进式推理,将一个原本为真的命题推向其反面,从而改 变整个命题真伪,因而也叫“诡辩推理悖论”。传统的二值 逻辑在这里遭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尽管它对当代哲学和认 识论的发展贡献不小,但面对“秃头问题(pa rad

6、oxofthebaldman)”这类悖论却显得无能为力,不能对这类诡辩逻 辑的荒谬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建 立在以定量分析见长的精确思维之上的,一味追求精确而 排斥模糊。追求精确并不错,但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单 就客观事物自身而言,原本无所谓精确或模糊,关键在于 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它。由于人的生理机制,人在感知认 识事物时会产生“联觉(synae thesia) ”,一种感官受到刺 激会引起其它感官连锁反应,在大脑中产生共鸣和联想, 进而形成关于事物的意象(image) o这种意象可以是十分细 致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整体性的。很多时候,人们 为了认知事物的本质,会从整体上

7、去把握事物,对事物进 行定性的分析,将隐藏在所谓精确形式背后的深刻内涵揭 示岀来。这种定性分析实际上是我们认知事物、判定事物 性质的一种方式,它侧重于事物之间的对比,注重在概括 事物属性特征的基础上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其结果往往具 有较强的相对性和模糊性。这是一种寓于精确中的模糊, 它也同时表明人不仅具有精确思维的能力,也具有模糊思 维的能力,“秃头”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个人是“秃头”还是“非秃头”,关键不在于头发数量的人为确定, 而在于对该事物或现象性质的认定。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 经验,常将没有头发或头发稀少的人叫“秃头”,将有头发 或头发较浓密的人认定为“非秃头”。因此,“秃头”和“非

8、秃头”都是相对模糊的,甚至连“有(头发)”、“没有 (头发)”这类意义原本非常清晰的概念在这一特定的认知 环境中也变得模糊了。可见,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并非 传统的二值逻辑所主张的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在共同的生 存空间环境中客体作用于主体,主观能动反映客观的复杂 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被认知概念化了的事物 最终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所反映的是经过认 知加工映射到头脑中的认知世界(con-gniti veworld),不 可能与客观现实完全吻合,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自然不会是 十分客观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相对性和模糊性。语言 的模糊性与人的主观思维密切相关,人的生理机制、身体 体验、感知觉能

9、力和想象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三、模糊语言与范畴化认知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被人感知、认识才有 意义。当我们将某物称为“车”、“床”、“马”等时,便是 在对事物进行识别和分类,并赋予他们以相应的名称,这 些事物也因此而具有了意义。这种客观作用于主观,主客 观互动支配下识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过程便是 所谓范畴化过程(cate gorization ),其结果即所谓认知范 畴(cogniti vecategory )。根据认知范畴理论,人对事物 的识别是基于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模糊识别,范 畴的建立以个别事物为基础,其意义又不同于个别事物。“车”、“床”、“秃头”、“非秃头

10、”等便是在范畴化认知活 动中对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种种属性特征进行对 比分析、归纳概括而建立的范畴,他们也因此分别获得了 针对这些个别事物而确立的意义。范畴的意义适用于所有 成员,具有同一性。范畴的同一性意义如同家族的血脉, 将所有成员维系在一起。范畴的同一性意义是丰富的,但 它并不意味着范畴成员资格的取得必须具有同一性意义所 蕴含的关于该范畴的所有属性特征或共同属性特征。恰恰 相反,任何事物,只要和同一性意义相关联,都可成为该 范畴的成员。事实上,所有范畴成员都只部分地享有某些 共同属性特征,成员之间也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以相 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共处于一个大家庭之中。范畴成员因其 享有

11、的共同属性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身份地位,享有更多 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余的是边缘成员。 越是边缘成员,模糊性也越大,如“车”这一范畴,作为 现代运输的工具,从功能上讲,首先应是用来解决人的交 通需要,其次是运输货物,然后才是满足各种特殊需求。 如此,轿车较之于其它成员具有最大相关共同属性,是原 型范畴,其它诸如卡车、洒水车、工程装载机、拖拉机、 玩具车等也都或多或少地享有“车”的同一性意义的某些 属性特征,是边缘成员。范畴成员的属性也有典型的区别 性属性和非典型的边缘性属性之分。边缘成员及其边缘属 性与邻近范畴成员及属性相交叉,其身份往往呈不确定状 态,并与相邻范畴成员相互重叠。

12、如象“玩具车”,它集“ 运输”、“玩耍”以及“有轮子”、“能行走”等多种属性于 一身,因此既可以说它是"车”,也可以归于“玩具”范畴, 甚至还可称为“机动装置”,究竟为何物,皆取决于我们如 何对它典型属性特征的认定。在认知活动中,人除了识别事物,认识事物,还无时 无刻地与各种事物打交道,以动作作用于外部世界。这样, 除了事物范畴,人们还可通过对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发生的 各种动作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事件的认知而建构起 相应的范畴,如'大小”、“长短”、“远近”等空间范畴, “走”、“跑”、“跳”等行为范畴以及“吃饭”、“开车”、“ 工作”等事件范畴。事件的发生还会引起人们情感

13、的变化 与波动,于是人们又有了 “幸福”、“郁闷”、"痛苦”等情 感范畴。无论什么范畴,都是人的范畴化认知活动的结果, 它们的特点和构建的过程并无两样,即范畴的建立是一个 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范畴同一性意义的内涵 属性及其数目都是不确定的,范畴的外延呈向外扩展的趋 势,其边界是模糊的。范畴成员的地位或隶属关系只是程 度大小的问题,隶属于同一范畴的诸成员中只有共同的家 族相似性,即模糊的相似性。范畴以概念的形式储存于大 脑中,语言作为其外在表现形式,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模 糊性的特征。四、范畴的动态性与语用认知交际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经验的成果和认知活动的参与者, 交际功能是其赖以立身的根本,语言交际功能的充分发挥 有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的交际意图的实现。反映范畴 属性特征的语义范畴虽然在范畴化活动中获得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